摘要:本文将以“X狗”形成过程中“狗”的语言意义变化为切入点,结合导致其变化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从“狗”的去詈化、客观概念义削弱化和类词缀化三个角度,对“X狗”的流行、传播原因做出分析。
关键词:“X狗”;去詈化;客观概念义削弱化;类词缀化
大约从2011年开始,网络上许多人突然使用“X狗”的称谓语,例如“单身狗”“高三狗”等等,进行自嘲或相互调侃。“X狗”类词语是如何流行并且广泛传播的呢?本文将以“X狗”形成过程中“狗”的语言意义变化为切入点,结合导致其变化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从“狗”的去詈化、客观概念义削弱化和类词缀化三个角度,对“X狗”的流行、传播原因做出分析。
一.“狗”的去詈化——文化、社会的双重影响
早在魏晋时期,“狗”便已经有了汉狗、吴狗、庸狗等詈语用法;从元、明到现代汉语,“狗”的负面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现代汉语中,成语、谚语、歇后语及固定俗语中含有“狗”的贬义类分别占57.4%、68.7%、75.1%。以成语和固定俗语为例:
成语:狗尾续貂 狗胆包天 狼心狗肺 狗急跳墙 狗血淋头 偷鸡摸狗
固定俗语:挂羊头卖狗肉 狗眼看人低 狗改不了吃屎 狗嘴吐不出象牙
结合以上语词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现代汉语保留的词汇中,狗的贬义色彩占据了强势地位;又根据“狗崽子”“狗腿子”等词,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狗类称谓语中,“X狗”有着行为品质低劣、讽刺厌恶和状况悲惨的语义特征。不过在当下,新兴“X狗”类称谓语中“狗”的情感色彩发生了明显的去詈化变化(譬如“自拍狗”等等),它的负面意义已经历了很大程度上的消解。究其原因,不外乎文化与社会生活两大方面——
首先,在文化层面,中西文化的接触、碰撞较大地推动了“狗”情感色彩的积极化。在西方人眼里,作为劳动帮手的狗是善良、忠诚的象征,甚至处于朋友的地位。因此西方早就有用狗来客观或积极指称人的先例,例如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top dog(头儿,当权者),lucky dog(幸运儿)等等。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贯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包容性的扩大,国人逐渐理解和接受了西方人的狗观念,对狗的认识也客观、积极了许多。
其次,在社会生活层面,通过科技等手段,狗看家护院、劳动帮手的职能已逐渐被陪伴、玩耍的职能代替;越来越多长相可爱、品类不同的宠物狗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宠物狗选美大赛、宠物医院、宠物商店、宠物美容也大肆兴起……这些现象都表明,人们对狗(尤其是宠物狗)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极大程度上的转变,因此作为语词的“狗”的负面义也相应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消解。
二.“狗”的客观概念义削弱化——从“V成狗”开始
21世纪的“狗”出现了一些新用法——“V成狗”。据统计,V最早以“忙”、“困”、“累”、“饿”的语词形式出现,这四者后来作为V的典型代表,使用频率在“V 成狗”的整体结构中位居前列。我们可以简单看几个例句:
(1)好想好好地度过一个周末,而不是像咸鱼一样周末躺尸,不然就是忙成狗,不然就是学习复习。(微博,行走在孤独星球,2019.5.24)
(2)看书看一半困成狗,还是回去泡了一杯淡咖啡,今晚我一定要早睡,早睡早起的那种!(微博,一只十二-,2019.5.24)
(3)天天累成狗的日子快点完吧,头发禁不起掉了。(微博,卡梦想去远远方,2019.5.24)
(4)明明是吃饱了去的,回家后饿成狗。(微博,Orangeriee,2019.5.23)
前文已指出,“狗”在现代汉语中具有较强的负面义,因此“V成狗”在产生之初多以带有负面义的“忙成狗”“困成狗”“累成狗”和“饿成狗”形式出现,也便顺理成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后随着网络的辐射性传播与网友的大范围使用,“V成狗”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固定化的可延申应用的模式,出现了一批以“热成狗”“晒成狗”“虐成狗”为代表的、同样具有负面义的新词,如:
(1)拍作业累成狗热成狗的一天。(微博,阿丸子阿丸子,2019.5.23)
(2)北京的太阳好毒啊,就算全副武装骑自行车也还是晒成狗。(微博,葫芦娃的夏天888,2019.5.24)
(3)好的,被返回来的滋味也不好过,注定要被论文虐成狗。(微博,sophias-,2019.5.23)
“V成狗”作为较为固定的构词模式,在被广泛使用后具备了较强的的能产性;它不再仅仅能以负面语词填充成词,还能与其反义词成词,譬如:
(1)当代网友面基铁律:群里都说自己丑,一见面来美成狗。(与“丑成狗”相对,微博,盐渍花织,2019.4.5)
(2)每次都是逢年过节人爆满啊,今天跑过去太冷清了。就算撑成狗也要来尝尝。(与“饿成狗”相对,微博,Agnes拉,2019.5.18)
起初,“V成狗”的“成”作为喻词,表达“变得像……一样”之意,譬如“累成狗”即表达“累得像狗一样”之意。但在“美成狗”“撑成狗”等词中,这个解释明显不再成立,“成”不再具有“变得像……一样”之意。也就是说,此时的“V成狗”中的V与“狗”已经丧失了比喻构成的相似点,“狗”脱离了常规逻辑的理解轨道。从语义上看,“狗”不再是狗,它的动物指称义、负面义都已不清晰;区别于以往对“狗”的抵触情绪,人们渐渐接受了用“狗”来描述自我的一种状态。事实上,这类词的出现,为具有同样“狗”的语义特征的“X狗”的形成奠定了十分重要的语义基础。
三.“狗”的类词缀化——“X狗”类词
吕叔湘先生指出:“汉语里地道的语缀不多……有不少语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或后缀,然而还是差一点儿,只可以称为类前缀或类后缀……还得加上‘类’,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自从2011年,《大话西游》产生了经典的,嘲笑某人单身的台词“我也看到了,他好像条狗啊”后,“单身狗”这一新词开始流行于网络。“单身狗”中的“狗”原本指“一只孤零零的狗”,后喻指“单身的人”;此时的“狗”,不管是指狗还是指人,尚且都为词根语素。
后来,在“狗”去詈化和客观概念义削减的基础上,随着“单身狗”一词的广泛使用和流行,“狗”的语义泛化,所指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进入类词缀化过程,便具有了较强的构词能力。在这个时期,“高三狗”“单身狗”等新词层出不穷,“自拍狗”“跟风狗”等词也应运而生;可以说,此时的“狗”已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成为了具有抽象概括义的名词,已经形成了类似“族”“党”指称人的功能。
事实上,“X狗”类新词在产生后即受到了特定群体的欢迎,从表达效果出发探究其受欢迎的原因,追新求异和自嘲安慰是非常重要的两点——
网络语言是一种追新求异的语言形式,赋有创造性、时尚性是其显著特点。语言作为重要网络交际工具,是网友们凸显自我的重要标签;当存在意义相似的词语时,他们宁可选择更新颖的说法。所以,同样是指称上学、上班,网友们不会选择“高三党”“上班族”,而会选择“高三狗”“上班狗”。
“X狗”的使用年龄段约集中于16~40岁的人群,这群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据2012年4月联合国发布“全球幸福指数”的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人民幸福指数在156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第112名。人们用“X狗”来自嘲生活的无奈与自己的无能为力,又企图用这种玩笑的方式来减轻工作的压力,让自己活得更轻松。
“狗”的去詈化、客观概念义削弱化和类词缀化并不是完全呈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相反,他们是掺插包含的,正如在客观概念义削弱、类词缀化的过程中,“狗”还是在经历去詈化,三者共同推动了“X狗”的流行和传播。
参考文献
[1]唐未平,梁欢 《汉语熟语中狗的文化阐释》[J].语文学刊,2006,(8):147.
论文作者:夏瑶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词缀论文; 语义论文; 负面论文; 客观论文; 语词论文; 单身论文; 概念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