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建设全面进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教育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浦县教育综合改革根据中央的精神和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经过四个阶段,由单科突破发展到多科并举,由智育发展到德、智、体诸育,由普教发展到普职成三教,由教学业务发展到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由教育内部发展到教育外部的相关领域,逐步形成综合改革的思路。十多年来,我们主动根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综合规划,从教育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努力构建具有与大城市郊区特色的,面向21世纪农村教育体系框架,为农村全面进步搞好服务。
一、充分认识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加深教育综合改革的理性认识,构建农村现代教育体系框架。
农村教育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充分预测农村现代化建设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明确教育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县摆脱贫穷、实现温饱、步入小康的步伐,相应形成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德智体和谐发展和实现教育主要为本地建设服务为主的三个阶段的目标。
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在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之后,我县出现了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科技高含量产业纷纷落成,三资企业迅速发展和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局面。根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高、外、变、化”特点和趋势,推进本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我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农村教育体制受制于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必须与农村经济、政治、科技体制相适应,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结构、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改革那些与农村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不相适应的部分,使农村人才培养与整个农村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形成良性循环的体制和机制,以充分发挥农村教育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及时向县委、县府报告,提出教育发展的“一二三四”的发展思路,形成教育的体系框架。这就是:
构建具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城郊特色,面向21世纪所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框架。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养水平;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并缓解农村现代化建设对紧缺人才需求的矛盾。
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学率,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各类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社会效益。
实现德智体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科技、农村教育协调发展;教改实验的点与面、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
1991年,我们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人才培养的“五五五”工程,至今年已全部完成。今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县委县府又明确提出,今后6年,要为全县培养1000名大学生,8000名中专生,使在职职工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新增劳动力80%达到11年。为此,教育要办好“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创办一批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三件大事。
二、坚持三教统筹,形成布局合理、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
农村教育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少量的高等教育,它们都有各自任务和办学体系。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培养优良的建设人才。普通教育搞不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失去基础;职业教育搞不好,基础教育的效益发挥不出来,给成人教育增加工作量和难度;成人教育搞不好,在岗的人员岗位素质提不高,直接影响各项建设事业。因此普、职、成各类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必须坚持普、职、成统筹结合。
农村各类教育都要根据未来建设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发展,形成体系。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使农村人才培养出现了三个层面要求,即基础素养相对以往任何时代要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培养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建设人才。农村各类教育要根据上述“高、特、优”的要求明确办学目标,加快发展。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养)质量。第一,我们根据《义务教育法》和上海的实施办法,明确政府各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职责,有效地制止了流生和控制大龄退学生。第二,逐步调整了中小幼学校设点布局,根据青浦政区建设和人口集中的发展趋势,制订了进一步调整的规划,努力提高规划效益。第三,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首先是取消重点初中和建立教改实验区,为改革创造环境;其次培育了中学数学、语文、中小学德育、实验小学整体改革和分层推广实验中学和赵屯中心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使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第四,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德育,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德育体系。去年又建立起2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形成德育的社会氛围。
职业教育原来是农村教育最薄弱的一块,必须随着农村建设的形势大力发展。第一,1994年,我们拿出1200多万元,建造16000多平方米校舍和实习基地,为水产学校、机电职校、朱家角职校征用100多亩地,初步构建起以县办6所职业技术类学校为骨干,乡镇初级职校、部门办职工学校为网络的体系。第二,形成依托上海职业类学校、横联普通中学和部门办职工学校,向乡镇初级职校辐射的发展思路,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第三,形成低、中、高三个层次的教育结构,从1991年开始每年对2500名左右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实施300教时的实用技术培训。第四,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历年来我们已开设过80多个专业,扩大了专业覆盖率,增强了针对性,有一定的超前性。第五,形成了产、教结合的“教学、实习、生产、经营、服务”的办学模式,创办一所学校,有一个主干专业,一个实用工场,一个与主干专业相关的校办企业。职业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有了提高。
成人教育随着县、乡镇和部门职工教育基地建立,首先,逐步形成以县办成教中心(广播电视教育中心和成人师校)、县行业部门办职工学校为骨干,乡镇成人学校为基础,包括文化和技术教育、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初、中、高三个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第二,发展了成教规模;第三,实现了以实用技术、岗位技术、等级工为培训重点的转变,基本普及了岗位培训(包括公务员基础知识培训)、初级工培训和厂长经理培训及绿色证书培训。第四,乡镇成人学校独立建制,制订办学标准,县教委统一安排合格师资,任命校长。
坚持三教统筹,必须建立起协调发展的机制。实行三教统筹,第一位的是建立三教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三教协调发展的大教育体系。首先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各类教育阶段性规模,确定各类学校的总量,调整设点布局。第二,总体规划县、乡范围的各类教育学校的专业方向。第三,教育资源共享。县、乡镇两级政府对每年教育投资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各类教育发展需要集中财力办好一、二件实事,提高整体效益。第四,教学内容系列化。我们对幼儿教育、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成人教育的三个教育系列进行整体规划,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譬如德育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劳动技术教育都有一个从幼儿到成人的教育系列;特别是中小学课程改革,强化劳动技能训练,引进技术教育内容,职业学校实行“双证制”(学历证书、技术考核等级证书)等,这些都会对成人教育产生影响,成人教育内容和教材体系及考试制度也随之相应变革。
三、实施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教委作为政府领导管理统筹协调教育工作的机构,必须主动加强与经济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联系,努力使教育与农村经济、科技协调发展。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在全国实施燎原计划的目的是在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优势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以提高农村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发展四化建设,逐步解决教育和经济的两张皮问题。因此实施“燎原计划”作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抓手必须切实加以实施。
1.抓“燎原计划”示范乡、校的建设。我们制订了示范乡、校的标准,确立赵屯镇和水产学校为示范乡、校,开展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在面上推广。
2.在点上改革深化的同时,积极建设实验乡、校,到今年为止已经正式批准了12个乡为实验乡。
3.加强与科技、农业、工业等经济部门的联系,实行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燎原计划的结合。
1989年以来,我们精选燎原项目,在科技等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一是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项目,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是结合项目开发,建立经济实体,促进产教结合。第三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劳动力转移。第四是与科技推广结合,开发庭院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县委决定以庭院经济开发为抓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创造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保障条件。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必须从投资体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切实可靠的保障条件。
一是改革投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合理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
教育投资体制受制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教育投资体制,旨在建立起与农村经济、政治、财政体制相适应,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办学投资体制。从1986年起我们进行了三步改革:一是按生均综合定额包干到学校;二是从1987年开始按财政体制,把乡镇范围的教育经费包干到乡镇,以调动乡镇积极性;三是从1988年开始实行校内管理综合改革,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职务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督导评估制,使教育投入与办学效益、教学质量挂钩。
建立教育投入机制,则根据农村现代化建设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依据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及相关行业、社会公民所承担的教育责任,合理组织投入配置,形成制度。第一,以政府办学为主,主要包括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主要设施由政府拨款为主,保证教育拨款达到财政支出的30%。而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经常费用按“谁受益谁投资”的办法,实行委托培训、自费上学和联合举办、独立兴办的办法发展。此外,经过政府协调,向社会各界筹措教育经费以解决各类教育经费的不足。第二,政府制订政策,积极发展校办企业,走产教结合的道路。第三,在政府统一安排下逐步扩大教育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并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委培生、自费生的比例,减少政府在这方面的负担。第四,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把社会上各种可以用来为教育服务的文化设施等列为教育基地,为学校提供服务。
关于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目的是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我们主要做法是:第一,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各类学校的设点布局;第二,按各类学校规模核拨教育事业费;第三,是对普、职、成各类教育实行统筹;第四,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例如建立教育发展基金等,重点解决教改实验和困难地区经费不足问题;第五,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是以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以“数量适当、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待遇较高、相对稳定”为目标,从师范生选送、新师资职初培训和工作分配,以及在职教师进修提高、实行职务评聘、评优奖励和建设教工住宅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我们重点抓以下几项工作:(1)重点抓好青年教师培养和骨干教师的建设。(2)认真抓好师训工作,通过职初培训、学历补偿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实现更高目标的培训加以实施。(3)以教工住宅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师待遇。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教师的学历分别提高到1994年的83%、85%、82%。骨干教师队伍比较稳定,涌现了一批像顾泠沅、佘金辉和陆文一那样的先进模范。
三是以“向科研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为方针,全面提高各类教育质量和办学整体水平。
向科研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是我们一贯的指导方针。教育管理制度是教育管理长期实践的概括,是管理规律的一种反映。而教改经验和教育科研成果是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开展教改实验、教育科研和加强教育管理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我们在教育发展的每个阶段,根据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按照方向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遴选教改实验和科研课题。
第二,从农村实际出发,选择研究的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经验筛选法,它综合了调查法和实验法的优点,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效果较好。
第三,组织教改实验和科研队伍。我们在师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抽调骨干到实验学校和研究部门。然后,随着师资力量增强又及时组建教育学会并成立科研室,形成以科研、教研人员和学会会员为骨干,以第一线骨干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为基础的500人的研究队伍。
第四,从实际出发,分层次提出推广成果,充分发挥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推广工作,首先要抓好师资培训,通过培训、教研活动、学术报告等的广泛宣传,形成受传者的迫切心理需求,并根据各自的实际逐步迁移到本学科,本单位实际工作中去,内化为各自的实践行为,创造出各自的教改特色。其次,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制订修改教育管理制度,及时把经验和成果融化到常规管理制度中,使常规制度更有科学性和时代性。其三,教育行政决策过程中要吸收教育研究人员、教改实验单位的有关人员参加,征询第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意见,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其四,是建立教改综合实验区,开展综合改革实验,为教改实验、教育科研以及经验推广和成果应用创造良好的氛围,也为面上的改革实践提供有效经验,推进了全县的综合改革。
教育常规管理是稳定学校教育秩序,形成依法治教、深化教育改革的必备的条件和基础。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行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流程和教育质量的全面管理,加强督导评估和检查评比工作,使教育管理逐步实现法制化、科学化,提高了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