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中国零售企业创新体系构建——基于顾客体验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零售企业论文,顾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互联网进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及“互联网+”的概念研究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创建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纵观互联网从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人们对于互联网价值的不断认识、发掘,借助互联网实现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三次飞跃及转型。 阶段一:仅以“互联网”为技术工具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从互联网创立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这一阶段早期,互联网只是单纯的一种军事技术。再后来,出现了电子邮件、社区论坛等应用平台,互联网已经能够实现一些简单的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功能,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对互联网的应用还只是一些专业人员的专利”[1]。 阶段二:主要以“互联网”为商业平台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国内团购网站成立之初。随着互联网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逐渐从技术工具阶段步入到商业平台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主要的商业应用模式:首先是以互联网创业第一代人创立的新浪、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其盈利主要来自传统企业的广告投放收入;其次是以淘宝、易趣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其盈利主要是向入驻平台的商家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以及产品摊位竞价取得的收入;再次就是以百度、360搜索为代表的搜索平台,其盈利主要是搜索结果的竞价排名。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新型应用平台,例如相亲网站鼻祖世纪佳缘、微博以及博客等。这个阶段,互联网从事的角色更多是一个基础设施,产生了众多依托互联网的垂直化商业模式。 阶段三:系统化的互联网融合平台阶段,即“互联网+”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从2010年的“百团大战”至今,且未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现阶段,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迭代,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愈加严重,社会大众也越来越乐意参与到互联网当中。例如小米社区的米粉互动。互联网正融入社会生活及工业制造的各个领域。冯芷艳、郭迅华等(2013)认为,在商务管理领域,随着大数据的日益兴起和全方位的发展,相关实践和研究均日益呈现出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趋势,并主要描述了以下三个视角:社会化的价值创造,即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产品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日益走向社会化和公众参与;网络化的企业运作,企业的运作及其生态正在日益地走向网络化和动态化;实时化的市场洞察,企业对市场的理解和洞察需求正在日益地走向实时化和精准化[2]。正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才得以存储较大规模的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从而出现上述的三个变化趋势。 “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实现传统行业企业或新型互联网企业的线上线下网络交互,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缩短了互联网平台企业或传统行业企业的创新迭代周期,并将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二、“互联网+”环境下中国零售企业的创新方向 国家商务部在2015年推出的《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中提到:支持大型实体零售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订店取等业务,制定线上线下服务规范和标准,利用基于位置服务等互联网技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线上线下消费潜力。可见,“互联网+零售”已经处在国家级战略的高度,互联网正逐渐与零售产业融合,成为中国零售产业转型创新的新动力。 “互联网+零售”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号左边是工具,右边是应用工具的主体。互联网工具,指的是包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产生的诸多新技术、新思维在内的创新工具[3];应用互联网工具的主体,主要是传统零售企业。“互联网+零售”体现出四大特征:一是跨界化,“+”即是跨界,“互联网+零售”的组合,就是传统零售企业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颠覆式创新。二是生态化,“互联网+”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把过去制约零售创新的环节化解掉,缩短了零售创新迭代周期,将先前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系统改变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三是社会化,“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口碑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以‘蜂群思维’和层级架构为核心的互联网协作模式”[3]。四是人性化,“互联网+零售”力量之强大最根本的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购物体验需求。 零售业是一个和大众百姓消费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速由高趋中,扩大居民消费成为决定未来一段时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成败的前提下,零售企业必须积极满足居民的常规性消费需求,开拓居民的升级性消费需求,洞察居民的情感性体验消费需求。学者张茜(2014)认为,O2O商务模式是将线上线下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的新型商务模式,能大幅度提高顾客体验,使企业取得较高的获利能力[4]。“互联网+零售”这样的组合,无疑能够提升顾客对于体验消费的需求,而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很好地佐证了居民的需求变化。根据知名第三方电商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移动互联网》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8211亿元,较2013年的18851亿元增长49.7%,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比2013年的8.0%增长32.5%。 “互联网+零售”给予消费者体验创新,是着力发展“互联网+”环境下体验经济的模式,也是零售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方向。云计算、大数据、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促进了零售变革新时代的来临。零售企业创新焦点不再局限于产品、服务、品牌等一般性层面,而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情形下,基于互联网思维、信息技术,为顾客提供全新的、更优质的购物体验,从过去的以商品和功能为导向转变为以顾客体验需求为导向。在美国,亚马逊为了让顾客具有优质的网上购物体验,为顾客提供了卓越的网上订购服务;苹果在音乐播放器项目开始前期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人们期望能够通过简便、正规的方式来获得自己喜爱的音乐。正是知道顾客需要怎样的音乐体验,后来才有iTunes和iPod的成功。 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在当前“互联网+”的环境下,应该打造体验型创新零售企业,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真正从发掘顾客需求、改善顾客体验中发现机遇,并积极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为顾客提供科技体验,从而让顾客享受更优质的购物体验。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如何给顾客创造优质的消费体验,也是企业创新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1912年熊彼特(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他把创新定义为“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起一种新的生产方法”[5]。之后有一些学者将创新理论应用于提升零售企业竞争力的领域当中,研究了创新活动、创新绩效、创新采纳、顾客界面创新等问题,为增强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很扎实的理论基础。在零售创新的研究当中,Hristov(2007)认为,零售业创新存在不同层次:在顶层的是企业战略层面的创新,下一层的是与顾客相关的创新,最后一层是与组织相关的创新[6]。国内学者樊飞飞(2006)认为,我国的零售企业应当在战略、组织、流程三个层面上进行管理创新,让这三个层面的创新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为零售企业赢得竞争力[7]。在此基础上,原小能(2011)在研究顾客界面创新时提出,顾客界面创新包括顾客体验创新、顾客自助服务创新以及电子商务创新、顾客体验创新、顾客自助服务创新和电子商务创新的实施,都需要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创新的配合,特别是电子商务创新,对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的创新要求更高[8]。李祗辉(2014)对服务场景与顾客满意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9]。 三、“互联网+”环境下中国零售企业顾客消费体验分析 理论界对于顾客消费体验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研究缺乏。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起点是Holbrook在1982年发表的《体验视角:消费的幻想、感觉与娱乐》一文,关于消费体验的研究才正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范围[10]。郭国庆(2008)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也使得顾客越来越看重消费体验所带来的感觉,而非消费品本身[11]。从马斯洛(1943)需求层次理论理解,现在越来越多顾客正从可以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的生理、安全、社会需求上升到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尊重、自我需求。而顾客体验对满足顾客的尊重、自我需求有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们对如何界定“消费体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主流学者(Hirschman、Holbrook,1982;Mano、Oliver,1993)认为,消费体验是来自顾客与产品或服务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互动,主张把消费体验分为两种:功能型体验(Utilitarian Experience)与享乐型体验(Hedonic Experience)[10][12]。伯恩特·H·施密特(2001)在《体验式营销》中提出,体验是对某些刺激(市场营销措施)产生的内在反应,并将消费体验划分为感官(Senc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种类型[13]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在参考国外相关文献后,对消费体验给出了自己的概念定义。汪涛和崔国华(2003)在研究伯恩特·H·施密特给体验的定义后,认为其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们提出,体验就是“在企业提供的场景中,顾客将自己作为事件中的一员主动参与表演所产生的美妙而深刻的感觉”[14]。杜建刚和范秀成(2007)在对旅游业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把消费体验分为功能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社会体验和知识体验等五种类型[15]。 在“互联网+”环境下,制约零售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基于互联网满足顾客消费体验的能力。汪涛和崔国华(2003)认为,零售企业顾客的消费体验不再是传统消费模式下无关紧要的一个过程,而是一个能产生体验价值的来源[14]。如果一个零售企业没有将顾客体验引入到零售企业的创新过程中,企业的创新就是无效或者低效的。零售企业如何基于互联网,从顾客消费体验角度出发进行企业创新,是现阶段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已有的零售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售企业的业态创新、技术创新、顾客界面创新和创新采纳等方面,对于零售企业在顾客体验创新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基于顾客体验角度,对“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零售企业创新进行分析,试图阐述零售企业创新行为对顾客粘性的影响,建构出一个基于顾客体验角度的“互联网+”环境下中国零售企业创新体系。 四、“互联网+”环境下基于顾客体验视角的企业创新体系 (一)企业创新行为 对于零售企业创新的研究,首先要从零售企业的创新活动入手,而现阶段多数对零售企业创新活动的研究是从创新活动内容开始的,或从零售创新各个维度入手,或在某一创新内容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研究。 理论界众多学者从系统的方向对零售创新进行研究,但是,这种研究的范围较大,比较宽泛,对零售创新的一些具体问题研究略显不足。国内学者范高潮(2004)从历史描述的角度,对发达国家零售业的发展进行阐述,结合我国零售业的特征,提出了我国传统零售企业的四条创新思路:定位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企业体制创新[16]。之后有些学者在前面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在某一创新的维度上进行详细的探索。许忠荣(2004)从服务创新的角度对零售创新活动进行研究,认为服务创新就是企业尽可能地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措施,改善服务环境,更新服务内容。与降低成本、改进产品、提高质量等不同的是,服务创新是无止境的,它是零售市场竞争的最高层次,是零售企业努力的方向[17]。 目前服务经济正步入体验经济时代,特别是在零售业方面,零售企业要在服务创新的基础上,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加注重在顾客体验方面进行创新。从体验创新出发,结合顾客在传统零售环境下购物消费时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创新活动与互联网融合程度,本文将企业的创新活动分为四种:功能体验、知识体验、感官体验以及科技体验(见图1)。顾客在传统零售环境下购买商品、进行娱乐性消费、获得员工的服务是最基本的功能性体验。因此,本文将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体验归纳为功能体验,其中产品主要包括商品的质量和种类、商品多元化、商品价位,服务主要包括员工的整体素质、服务态度、响应顾客要求的及时性和专业服务知识。感官方面的体验活动主要是指顾客在购物时,受到内外部环境的感官刺激而产生的体验,包括周边的环境、交通设施、外观设计、内部装饰以及消费时的氛围,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地措施。知识体验活动主要是指企业自身具有的特色的企业文化,给顾客带来的消费感受;另外,企业所举办的文化活动和顾客的参与程度都会影响顾客消费体验。科技体验主要是指企业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真正从发掘顾客需求、改善顾客体验中发现机遇,并积极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为顾客提供体验,是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新型体验方式。 (二)顾客体验价值 197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就预示了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将由制造业、服务业走向体验经济[18]。体验经济简单来说就是顾客的体验价值,Holbrook(1999)对体验价值的定义为“互动的、相对的、偏好的体验”[19]。Lee和Overby(2004)在Holbrook的基础上,强调了价值的过程性,将体验价值定义为“顾客在经历娱乐、逃避现实、视觉诉求和互动活动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总和”[20]。从以上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体验价值的界定大多数都涉及消费时的情境、与产品和服务的互动、对产品和服务的感受等内在或外在因素。 Baker J(2007)认为,无论在怎样的消费体验当中,不管消费者是线下或线上体验,消费者的预期都是包含功利和享乐利益[21]。考虑到零售企业的特征,以及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形式,带给顾客的体验价值。其中Michie(2005)关于体验价值的研究在这个方面具有比较好的总结,其将顾客价值尝试性地分为实用性价值、享乐性价值和象征性价值。结合零售企业特征,本文认为三种体验价值具体表述如下:实用性价值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产品或服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或效用,能够帮助消费者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使消费者能够感受到消费所带来的效用;享乐性价值指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零售企业能够提供给顾客直观的感官享受的能力,并且这些感官享受能够使消费者觉得,在消费过程中获得了利益;象征性价值指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提升顾客形象角色、群体归属或自我区别的意识。 (三)企业创新绩效——顾客粘性 粘性(stickiness)应用非常广泛,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应用。比如在会计学方面有成本粘性、薪酬粘性等,而在经济学当中则有利率粘性、价格粘性等。本文结合当前“互联网+”环境以及零售企业特征,主要从三个方面认识顾客粘性:首先,顾客粘性的主体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体验购物或产生购物行为的消费者;其次,顾客粘性所研究的是顾客的心理与行为,主要是从消费者自身和外部原因对零售企业产生粘性;最后,顾客粘性的动因,主要是由于顾客功利、享乐以及象征性价值所导致的。本文基于顾客体验视角,同时借鉴吕洪兵(2012)在研究B2C网店的基础上给予顾客粘性的定义,将零售企业顾客粘性定义为:在“互联网+”环境下顾客坚持在未来重复光顾所偏好的零售企业,或延长在自己所偏好的零售企业持续购物体验的时间的意愿[22]。 目前,学术界对于零售创新绩效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也鲜有研究使用零售创新绩效这一概念。但是,在已有研究中,Teece(1985)、谢伟(2004)认为应该将企业创新带来的短期经济收益和长期的市场竞争力、有效的零售创新活动、增强了顾客消费时的体验价值等来描述零售创新绩效[23][24]。结合零售企业特征,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否保留顾客以及扩大顾客的来源成为各大零售企业成败之关键所在。基于上述理论与实际,本文尝试性地将顾客粘性作为零售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 (四)企业创新活动与顾客体验价值的关系 Baker、Grewal和Levy(1992)通过研究得出,服务人员热情的服务态度、高效的服务水平可以使顾客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提高顾客的体验价值[25]。零售企业在服务时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顾客对零售产品品质的认识,顾客通过对服务人员的外形、服务态度、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沟通等方面来评价该零售企业的服务质量。Mathwick(2001)认为,对产品属性绩效和服务水平绩效的相对认知是顾客体验价值的来源,是顾客在消费时对产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的,因此顾客在参与消费的过程中可以提升顾客的体验价值[26]。 在知识体验方面,零售企业通过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提供给顾客更满意的消费体验。此外,企业以自身文化为中心,定期地开展主题性的商业文化活动,让顾客参与进来,加深顾客的消费体验感受,提高顾客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价值。 零售企业基于信息技术,通过对商场内外部的设计来创造极富吸引力的购物环境,激发顾客的感观认识,使顾客在购物时能够达到高峰体验,沉浸到购物状态之中,延长了购物时间,购买商品的几率也变大了,好奇并快乐地购物体验就会提高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赖政豪(2003)通过对健身中心的案例研究后指出,健身中心环境布置、教练人员、器材三种媒介都会对顾客在消费体验后的价值有显著影响。 从相关学者对于顾客消费体验和顾客体验价值研究可知,体验价值来源于顾客的消费体验活动,所以顾客消费体验与顾客体验价值之间必然存在关系。 (五)顾客体验价值与顾客粘性的关系 Mathwick(2001)指出,在任何的顾客体验中,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购物,顾客消费后的评价主要包括功利性利益以及享乐性利益[26]。Childers(2001)认为关注功利性价值的消费者,会及时制定一个有效的方案来以最小投入来达到目标[27]。此外,Mathwick(2001)在研究后得出,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体验价值对消费者购物倾向有着积极的影响[26]。顾客在消费购物的过程中如以功利性价值为导向,假使他们完成购物,那么这些顾客就会有一个优质的购物体验,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而以享乐性价值和象征性价值为导向的顾客在购物的过程中,非常看重自身形象和情绪。Csikszentmihalyi(1993)研究发现,具有强大动因的顾客在购物中倾向于他们自身兴趣所在,他们觉得这样才能在体验中享乐和具有活力[28]。Hoffman、Novak(1996)发现,一种愉快的线上体验能够激发顾客的内在娱乐,使顾客沉浸于其中一段时间[29]。且Rodgers(2003)认为,持有积极情感的顾客将会促使他们再次光顾这家公司或者品牌[30]。这表明,顾客对某一特定体验越是偏好,他们就越粘附其中。 (六)概念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实现零售企业的创新绩效、提升顾客粘性,是企业创新的目的。对于国内零售企业而言,在“互联网+”环境下,要想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就必须提升顾客在消费时的体验价值,从而提升以顾客粘性为评价指标的企业创新绩效。根据以上论述,构建了零售企业的创新新体系(见图2)。 五、“互联网+”环境下中国零售企业创新体系应用模型 由于实践的发展快于理论的形成,在“互联网+”环境下,零售业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消费者购物体验不足的问题。本文结合顾客体验的零售企业创新体系,提出了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零售企业创新体系应用模型(见图3),零售企业在商业实践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立足企业产品和服务两个方面,给予顾客优质的功能体验 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积极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端正员工的服务态度,丰富员工的专业服务知识,积极响应顾客的要求,使顾客在消费过程中满意;在企业的售后服务当中,积极运用微信服务号、论坛、微博等互联网工具,响应顾客的反馈,从而提高顾客对企业的粘性。此外,就是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种类,依据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挖掘顾客的内在需求,提供多元化、异质化、个性化的商品,制定合理的商品价位。例如,广州多家百货零售商在近期推出跨境电商体验店,丰富自身的商品种类,提升顾客的体验价值,以应对来自天猫、苏宁等巨头开展的跨境电商战略。 (二)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拥抱互联网文化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针对性地举办能突出自身特色的活动;同时还可以开展主题鲜明的节日活动,将顾客的创造性、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给予顾客优质的知识体验。例如,北京崇门新世界百货在三月八日开展的以星座为主题的相亲活动,把三月八日打造成温馨浪漫的购物狂欢节。 (三)积极引入互联网元素,充分设计利用店内的空间 完善店内店外配套设施,实施感官体验,在视觉上给予顾客美的享受,在触觉上给予顾客冲击。例如定期进行节日主题会展,为销售环境的内外部装饰打造别具一格的风格,为顾客营造良好的视觉、触觉等效应。例如,宜家家居迷宫式卖场设计,不仅给予顾客深刻的购物体验,同时也增加了顾客消费冲动以及顾客粘性。 (四)持有互联网思维,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顾客创造科技体验 具体来说,零售企业要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变化敏感,积极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真正发掘顾客需求,在客户引流方面,运用大数据精准营销或者与第三方网站合作营销。例如,腾讯尝试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企业广告投放。此外,将科学技术运用到为顾客创造功能、知识、感官体验的创新活动当中,为顾客提供优质、美好的消费体验,提高顾客对企业的粘性。例如,2014年美邦推出的“美邦APP+生活体验店”线上线下(O2O)互动模式,在全国推出了数家提供IFI和咖啡的全新购物体验店,顾客在店内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通过美邦APP购买商品。 六、研究总结 1.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顾客网络消费体验时代的到来,零售企业满足顾客网络消费体验的能力成为制约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现阶段零售企业怎样努力给顾客提供更好的线上和线下体验方式,特别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当顾客对产品和服务需求发生变化,零售企业要应对可能存在不足。此外,随着居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于购物的需求不仅仅是产品,企业应该在感观以及自身文化建设上给予顾客更优质的体验。 2.本文基于“互联网+”环境,将顾客体验理论运用到零售企业的创新体系之中,探索了零售企业创新行为、零售企业顾客体验价值、零售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基于顾客体验的零售企业创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中国零售企业创新体系应用模型。 3.相对已有研究,由于互联网的快速迭代发展,本文首次将科技体验放进零售企业体验创新活动中,较以往丰富了零售的创新活动。但是本研究只是从理论上对零售企业创新活动、顾客体验价值、零售企业创新绩效进行探索性分析,各种体验创新活动对顾客体验价值影响程度,以及顾客体验价值对顾客粘性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对应用模型的效果也有待零售企业在未来的实践当中进行检验。标签:互联网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顾客价值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移动互联网论文; 消费购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