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四县(市)数据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省论文,县域论文,现状论文,因素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迄今为止,人们普遍认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困难主要是供给不足,[1][2][3][4]实证分析主要研究投入水平、投入结构及影响因素、[5][6]评价标准,[7]但极少有人关注高中阶段的教育需求,定量分析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尚未见到。实际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难点在县域。那么,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现状如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如果存在需求不足又有什么原因?本文试通过河南省4县(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笔录进行深入分析。
一、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研究假设、样本与变量
(一)研究假设
高中阶段教育的供需与普通商品(服务)不同,它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即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主要由县级政府委托所属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向辖区内居民供给。其中,需求的满足以学业成绩为条件,个人缴纳规定额度的学费,在学校与考生之间双向选择。这一特点表明,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力量在起主要作用,如图1所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是供需双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均衡数量与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的百分比就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如图2所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都会改变均衡点的具体位置,进而影响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但为了深入研究需求现状及其变化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的影响,这里假设供给不变,即在目前的供给模式及价格水平下,探讨高中阶段的教育需求及其对普及率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需求被认为是一定时期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同样,县域高中阶段的教育需求可以界定为现有供给模式及价格水平下,适龄人口愿意并且能够(经济允许和成绩合格)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人数。与此同时,假设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家长外出务工与在家时间、家长期望、家庭背景、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及个人预期收益是影响县域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并据此进行样本选取和问卷设计。
(二)调查样本的选取
河南省地处中原,至2011年年末,全省总人口达到10489万人,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2020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将达到90%,可能遭遇的问题及困难在全国经济欠发达省区具有典型性。依据假设,同时考虑实施调研的可行性,课题组于2011年5-6月主要进行了分层抽样。第一层是根据地理差异分豫南豫北布点,再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各县市的人均GDP、常住人口与年均总人口差距(反映家长外出务工与在家时间),结合课题组之前掌握的该省各县域基础教育发展状况,选取济源市、辉县市、潢川县和延津县作为样本县域。其中济源市虽然已于1997年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但从人口(68万人)、组织结构(下辖镇和街道办事处)等角度来看,仍然具有县域特征,其教育发展水平高于河南省任一县域,发展模式独具特色。第二层是在样本县市内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初中教育发展状况分别在济源选取了承留、坡头、王屋、下冶四个镇,辉县选取百泉、南村、西平罗、上八里四个乡镇,潢川选取双柳、仁和、白店、桃林、黄岗、伞陂、上油岗、谈店、小吕店九个乡镇,延津选取城关、榆林、朱寨、位邱、马庄五个乡镇,共22个乡镇28所学校(其中有1所是县直完全中学)。第三层是在每所学校的初中三年级班级编号中等距间隔选取自然班作为样本班,样本班全体同学都是问卷调查对象。问卷由研究人员到班上发放给每个学生,现场讲解填答过程中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填答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本调查共回收问卷2808份,其中有效问卷2773份。与此同时,课题组对四县(市)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样本学校管理人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三)主要变量的构建
1.无约束条件下初中毕业生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该变量是根据受访学生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构建的:“如果你的中考成绩达到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而且不需要交纳高价学费,那么你打算:读职高、中专或技校;读重点高中;读一般普通高中;不再读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构造一个二分变量:学生选择前三个答案者被认为有高中阶段教育需求,选择“不再读书”者被认为没有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以此描述无约束条件下初中毕业生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2.“交高价可以读重点高中”条件下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该变量是根据学生在调查中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构建的:“如果你的中考成绩没有达到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但是交高价可以读重点高中或其分校,那么你打算:读职高、中专或技校;拿高价费读重点高中或其分校;读一般普通高中;不再读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构造二分变量:选择前三个答案者被认为有高中阶段教育需求,选择“不再读书”者被认为没有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以此描述经济约束条件下初中毕业生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3.“交高价也不可以读重点高中”条件下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该变量是根据学生在调查中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构建的:“如果你的中考成绩不理想,即使交高价费也上不了重点高中分校,那么你打算:通过其它方式尽可能读重点高中;读职高、中专或技校;读一般普通高中;不再读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构造二分变量:选择前三个答案者被认为有高中阶段教育需求,选择“不再读书”者被认为没有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以此描述学业成绩约束条件下初中毕业生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二、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现状及特点
(一)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现状
1.无约束条件下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当问及受访学生“如果你的中考成绩达到本地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而且不需要交高价费,你打算……”时,有9.93%的人选择了读职高、中专或技校,78.04%的人选择了重点高中,9.78%的人选择了一般普通高中,2.25%的人选择了“不再读书”。即受访学生中希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占97.75%,主动放弃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占2.25%。把各县市的数据分别统计,结果有所不同,见表1。
仅就上述数据似乎可以得出“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旺盛”,或者“达到90%的普及率需求不是问题”的结论。但在现实中,学生面临的是约束条件下的选择,也即约束条件下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才是现实的需求。学生们选择一般普通高中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成绩跟不上、压力大。
2.经济约束下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当问及受访学生“如果你的中考成绩没有达到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交高价费可以上重点高中。你打算……”时,有23.43%的人选择了读职高、中专或技校,10.19%的人选择了重点高中,60.03%的人选择了一般普通高中,6.34%的人选择“不再读书了”。即在经济约束条件下,有6.34%的学生放弃了高中阶段教育。各样本县市的具体情况如表2。
3.学业成绩约束下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当问及受访学生“如果你的中考成绩不理想,即使交高价费也上不了重点高中分校。你打算……”时,有43.42%的人选择了读职高、中专或技校,9.64%的人选择了重点高中,33.97%的人选择了一般普通高中,12.97%的人选择“不再读书了”。即在学业成绩约束条件下,有12.97%的学生选择“不再读书了”。各县市的具体情况如表3。
4.另外已经放弃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
如果说无约束条件下平均只有2.25%的学生选择放弃高中阶段教育,约束条件下平均有6.34~12.97%的学生选择“不再读书了”,离我国2020年达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0%的目标差距不大的话,那么访谈中班主任老师告诉课题组的“另外有一批学生已经辍学”、“不在班里上课”等,才最终显露出“需求不足”的现实。
由于本调查是在5月~6月间进行的,而河南省每年的中招考试报名在4月底前已经完成,那些未报名参加中招考试的学生一般在中招考试报名结束之前就不再入班上课,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春节过后就没有到校上学,而是随父母外出务工,或者去发廊、美容院、餐厅等当学徒工。因此,问卷调查没有能够覆盖到他们。但调查问卷中有一题目问及受访学生:“目前你们班有多少同学?与上个学期相比,你们班这学期有多少同学不上学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进行统计,四县(市)初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辍学率为10.12%,其中辉县7.80%、济源5.45%、潢川11.52%、延津12.56%。同时,对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也使课题组了解到,初中学生辍学的高峰期有两个,一是初二第一学期期末,即初二学年的春节期间;另一个高峰期是初三的春节至中招报名之间。为了摸清初中三年学生的辍学率,课题组访谈了样本县市的教育局管理人员,从他们那里得知,初三学生中招考试报名人数与三年前本届学生注册学籍的人数相比,四县(市)平均少了20.41%。这就是说,在我们问卷调查之前已经放弃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平均为20.41%,加上受访学生在不同约束条件下“不再读书了”的比例2.25%~12.97%,可以估算出初中毕业生大概有将近30%的学生放弃高中阶段教育(这些比例的口径不统一,不能相加)。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供给模式下,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县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的瓶颈。
(二)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特点
1.省内各县(市)之间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差异很大
如表1所示,不同县域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很不均衡。像济源市,受访初中毕业生的0.23%~2.29%放弃高中阶段教育,考虑已经辍学没有能够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比例,在现有的供给模式下,济源市大约有6%的初中毕业生放弃高中阶段教育,即94%的学生要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而潢川县受访初中毕业生的4.66%~23.66%放弃高中阶段教育,考虑已经辍学没有能够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比例,在现有供给模式下,潢川县大约有34%的初中毕业生放弃高中阶段教育,即66%的学生要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2.学业成绩不佳对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负面影响比经济困难约束更严重
对比表2与表3的数据可以看到,在经济约束条件下,受访初中毕业生放弃高中阶段教育的占6.34%,选择继续学习的占93.64%;学业成绩约束条件下受访初中毕业生放弃高中阶段教育的占12.97%,选择继续学习的占87.03%。分县市的数据毫无例外地存在同样特征。这说明学业成绩不佳对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负面影响比经济困难更严重,即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是影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更重要因素。
3.初中毕业生总体上偏好普通教育,控制普职招生比例1∶1会降低总需求
从表1~表3可以看到,在无约束条件下,受访初中毕业生中有9.93%的选择中职教育,78.04%的选择重点高中,9.78%的选择一般普通高中。此时普职比例为8.84∶1;在“交高价可以读重点高中”约束条件下,受访初中毕业生中有23.43%的选择中职教育,10.19%的选择重点高中,60.03%的选择一般普通高中,此时普职比例为3∶1;在“交高价也不可以读重点高中”约束条件下,受访初中毕业生中有43.42%的选择中职教育,9.64%的选择重点高中,33.97%的选择一般普通高中,此时普职比为1∶1。这说明,随着重点高中阶段教育机会供给的逐步减少,就读中职的初中毕业生比例会逐步增加,但与此同时,“不再读书了”的学生比例也由2.25%增至12.97%,加上已经辍学没有能够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不再读书了”的学生比例会大幅度提高(这些已经辍学的学生宁愿失学也不愿就读中职,因为中职录取不限分数)。据此可以认为,在现有的供给模式下,“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中等教育结构调整目标与“毛入学率达到90%”的目标相矛盾。
4.学生的教育需求呈现理性趋势
如上所述,初中毕业生总体上偏好普通教育,但表2、表3的数据也显示,当假设他们的“中考成绩没有达到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交高价可以读重点高中”时,有10.19%的选择重点高中,60.03%的选择一般普通高中,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学业成绩虽然不足以读重点高中,但经过未来三年的努力学习之后还有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仍有70.22%的学生选择普通教育。同时,其中大多数学生也意识到自己家庭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交不起高价学费”,所以有60.03%的学生选择一般普通高中。而当假设“中招考试成绩不理想,交高价也不可以读重点高中”时,学生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学业成绩不行,即使读普通高中将来也很难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所以43.42%的学生选择中职教育,33.97%的选择一般普通高中。
三、影响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影响学生需求
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在无约束条件下,初中毕业生选择中职、重点高中、一般普通高中的比例分别是9.93%、78.04%、9.78%,表明如果没有约束条件,学生们追捧的是重点高中,而不是普通教育。如果剔除对重点高中的选择比例,可以看到在无约束、经济约束、学业成绩约束三种情况下,初中毕业生选择中职的比例分别是9.93%、23.43%、43.42%,与之相对应,选择普通教育中一般高中的比例分别是9.78%、60.03%、33.97%,其中,两组数据的第一个数据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即在无约束条件下,选择中职和一般普通高中的学生比例基本相当。而在经济约束和学业成绩约束条件下,学生选择中职和一般高中的比例有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评估自己的学业成绩与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做出的理性选择。由此可以认为,“普高热”的重要原因是在普通高中阶段教育中存在优质教育资源——重点普通高中,学生们冷落中职教育主要是因为中职教育的质量存在问题。课题组从对班主任的访谈中得知,办在县域的中职学校虽然也有省市级示范性学校,但是名不符实,实验实习条件十分有限,教育质量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实用技术直接就业的需要。即便办在省城或者省辖市的个别优质中职学校也很难突破显性和隐性制度的障碍招收县域内的生源。
(二)家长外出务工不在家时间影响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在无约束、经济约束、学业成绩约束三种条件下,把父母亲“本学期在外务工不住在家”的时间分为“绝大部分时间在家住;在家住不到1个月;在家住1~2个月;在家住3个月;基本不在家”5个等级,让受访学生进行选择,并统计“继续读书”和“不读书”两类学生其父母亲“在外务工不住在家”的时间差异,并对其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到,“继续读书”和“不读书”两类学生的父母亲“在外务工不住在家”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的显著水平几乎都达到1%。说明父母亲不住在家对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父母亲不在家时间越长,其子女高中阶段教育需求越低;母亲不在家时间对子女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影响大于父亲。课题组从实地访谈中了解到,父母亲对子女的这种影响源于:第一,父母亲在家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有积极作用,从而对其学业成绩产生了积极影响,进而提高了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第二,外出务工的家长偶尔回家,带回来了城市文化元素,对其子女有诱惑力,学生渴望城市生活,同时渴望与父母共同生活,而流入地又不能参加中考、高考,所以学生容易放弃高中阶段教育跟父母走。
本文表1~表3的数据显示,四县(市)受访初中毕业生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由高至低分别是济源、延津、辉县、潢川。查阅2012年的河南统计年鉴可以得到上述四县(市)2011年总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差距,由此计算出2011年四县(市)的流动人口比例分别为0.00%、4.19%、11.13%、25.24%。这两种排序高度吻合,且突破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收入对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影响(见表5),说明父母亲外出务工不在家时间对子女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影响是很强的。
(三)校际间教育质量差异过大影响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如表5所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县域越是表现出“普高热”,而且“追捧重点高中”。在无约束条件下,收入从高到低的济源、辉县、潢川、延津的受访学生选择普通教育的比例分别是84.27%、85.17%、86.53%、92.75%,其中选择重点高中的学生比例分别是67.34%、67.73%、78.07%、88.12%,学生及其家长对普通教育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偏好程度与收入水平逆向而动的趋势很明显,即使在“读重点交高价”的约束条件下,学生们对重点高中的追捧热度也与收入逆向而行,从济源到延津分别为2.51%、4.65%、12.74%、13.15%,甚至学业成绩约束也没能改变这种与收入逆向而行的趋势(从济源到延津分别为3.21%、5.44%、11.13%、12.83%)。这与以往“经济欠发达地区个人可支配收入低,愿意交高额学费的人少”的结论相反。为什么呢?在后续访谈调查时,样本县市的教育局管理人员告诉课题组:“我们县穷,财政能力差,投入普通高中教育的预算内经费少,重点高中可以依靠收取高价学费发展,而普通高中收不到高价费,与重点高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拉大,学生不愿上”。事实上,越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市优质教育资源越是稀缺,普通高中教育校际之间的差异也越大,学生及其家长意识到“上了重点高中就等于考上了重点大学”,所以他们倾其所有追逐重点高中的入学机会。而像济源这样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方,不但高中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大,而且普通高中学校多,校际之间教学质量差距小,学生及其家庭没有必要缴纳高额的学费去择校。同时,择校生的比例控制的很低,初中毕业生择校的机会很少,一般不“择校”。另外,从表5还可以看到,越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市中职教育的需求越低。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市越投入中职学校的资金少,中职学校的试验实习条件越差,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而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技能技术和顺利就业的需要。在访谈中,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现在农村人也不傻,孩子上中职虽然不交学费,但是学不到技术,要赔时间。他们到外边当学徒,边就业边学手艺,三年后孩子出徒了,就能找工作挣钱了,干个三五年的,就能攒点钱成家了。”可见,在现有的供给模式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目标与县域初中毕业生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逆向而行;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来提高县域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是不切实际的。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述数据分析显示,在现有的供给模式下,县域初中毕业生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严重不足,而且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过大,影响县域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家长外出务工不在家住的时间、中职教育质量、县域内普通高中学校之间的质量差距等。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佳对其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负面影响比经济困难更严重;家长外出务工不在家住的时间对其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也具有很强的负面影响;普通高中校际之间的差异一方面使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过度追捧重点高中,使资源过度集中在重点高中,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及其家长认为读非重点学校没有出息,索性放弃入学机会。这些都给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0%的整体目标带来困难。因此,建议政府采取系列措施扩大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以期达成普及目标。
第一,理性规划城镇化进程,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扩大高中阶段教育需求。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最近几年一些地区快速推进城镇化,县域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快速聚集县城,结果形成两种态势。一方面,县城学校人满为患,班额从原来的40~50人增加到60~70人。课堂上教师难以关照到每一位学生,这对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以及学业成绩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乡镇学校“空壳化”,不但一些教学楼、宿舍楼闲置,而且随着部分教师被选调进城,部分教师外出从事其它工作(教师请人代课,而自己从事其它职业),部分学生随父母转学进城,留下来的师生普遍产生了一种“留守”和“被抛弃”感,进取心和自信心都有不同程度的丧失,这使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下滑。城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双边下降带来了县域整体义务教育质量的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由省级政府出台政策,督促县级政府理性规划城镇化进程,科学预测城镇化进程与县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进行宏观调控,使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人口聚集城区与县级政府提供城区公共服务的能力大体匹配。就义务教育而言,需要提前至少5年预测城镇化进程中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聚集县城的数量,统筹规划新建、扩建义务教育学校,以妥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县域义务教育学龄人口与学校空间分布的矛盾,确保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巩固提高,扩大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同时,加速研究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中考、高考的进程,使父母亲能够陪伴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从而扩大高中阶段的教育需求。
第二,缩小县域中职教育规模,提高质量,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充分利用城市优质中职教育资源,扩大中职教育需求。由于办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的中职学校缺乏实验实习设备设施,缺乏双师型教师,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技能技术顺利就业的需要。这种情况基本上符合经济学理论中的“劣质品”消费特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量却越来越少。要改变这种状况,措施之一是把中职教育从“劣质品”变成“正常品”,即缩小县域中职教育规模,提高生均拨款水平,引进双师型教师,强化中职教育的实验实习教学环节,提高质量和声誉,增强县域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扩大办在省城或省辖市的优质中职教育资源,出台相关政策,帮助这些学校突破显性和隐性的招生制度障碍,②使生源可以随务工的父母流动,最终使愿意学习技能技术的初中毕业生有条件到中职学校学习,从而扩大高中阶段的教育需求。
第三,提高省级财政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的力度,缩小县域之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2012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已经达到GDP的4%,但县域之间差距显著。那些财政能力较弱的县域为首先保证提供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从而带来高中阶段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访谈中,课题组了解到,在县域高中阶段教育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没有钱就给政策”已经成为一种选择,其结果是县级政府默许一些示范性普通高中突破教育部的“三限”政策招生,以举办分校等方式逃脱上级政府的监管。同时,为了垄断市场,收取高额学费,这些示范性普通高中多数迫使县级政府出台一些优先招生、可以在全县范围内选调教师、优先征地等政策,使办在县域的其它高中学校失去了优秀生源、优秀教师,最终失去发展机会而被迫关闭,基本形成每县只有一所重点普通高中的格局。这种格局对扩大初中毕业生的高中教育需求极其不利:他们只有交高价费才能上普通高中。同时,由于财政能力较弱的县级政府投入中职教育的力度十分有限,致使中职质量低下。而初中毕业生没有别的选择,要么交高费上示范性普通高中,要么失学。为了扩大经济欠发达县域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建议省级政府调整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校政策,淡化并逐步取消县级政府在财政投入、招生顺序等方面区别对待所属学校的措施,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县域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最终扩大居民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注释:
①表1中第4列数据似乎令人费解:在无约束条件下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一般普通高中,而不选择重点高中?——课题组从对班主任老师的后续访谈中了解到,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到一般普通高中就读,容易受到学校和任课老师的重视,得到更多有针对性的辅导。越是办得好的一般普通高中这方面工作越是做得到位。相反,中下等生到重点高中就读就是差生,学习压力大,很少能得到老师关照。
②调研中课题组了解到,一些县(市)为了扩大本县域内中职招生规模,采取限制报考、封锁消息等措施阻止初中毕业生报考省城、省辖市所属中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