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模式的演变与锁定:国外研究综述_实证分析论文

贸易模式的演进与锁定:国外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模式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贸易模式(Trade patterns)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命题,它所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究竟应该出口和进口什么产品才能增进本国福利?贸易模式是锁定(Lock-in)还是演进(Evolution)、贸易模式锁定和演进的内在机制是什么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实践意义。如果贸易模式是演进(Evolution)或流动(Mobility)的,那么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绝对受损(动态贸易利益受损)或贸易利益相对受损(贸易获利增加的速度低于发达国家)只是暂时现象,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的要素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导致贸易模式的演进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自由贸易从长期来看仍是最佳选择;如果贸易模式是锁定或持续性的(Persistence),特别是如果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锁定在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发达国家锁定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自由贸易并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目前,贸易模式演进与锁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正引起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对国外贸易模式演进与锁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一些梳理,以期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贸易模式锁定理论的思路与脉络

贸易模式锁定是指随着时间变化,一个国家会保持原有的专业化分工贸易和贸易模式不变,即使这种贸易模式发生变化,也是从该国专业化程度提高过程中进一步获得相应的比较优势,并最终强化原有分工的专业化水平和贸易模式。早期贸易模式锁定理论方面的文献主要论述贸易模式在初级产品上的锁定效应。这些研究以普雷维什、辛格、芬德利、巴格瓦蒂、汉斯·辛格等为代表,以“贸易条件恶化论”为争论的焦点,以“普雷维什—辛格命题”、“贫困化增长”、“中心—外围论”理论为核心,进口替代战略是其主要的政策主张。虽然“贸易条件恶化”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证上的争论,但多数学者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要素禀赋状况,片面强调比较优势战略,其对外贸易模式将会锁定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分工和贸易专业化具有自我强化机制,技术进步率低的产业专门化将会永久性降低经济增长率。初级产品的锁定效应的研究与争论主要表现在对贸易条件是否恶化等方面,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模式锁定在初级产品上的内在机制研究相对不足。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贸易模式锁定效应的研究侧重于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研究产业聚集所带来的贸易模式锁定效应。其中,Krugman对贸易模式锁定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以Krugman(1991)为代表的产业集聚理论等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空间集聚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一国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模式具有历史偶然性,一旦专业化生产格局和贸易模式形成以后,这种格局将通过贸易等循环累积的作用不断积累发展下去,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模式因“路径依赖”而锁定。Krugman的进一步研究(1995)认为,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等原因,国内技术溢出的速度快于国际间技术溢出的速度,在某些偶然和历史性因素的作用下,一个国家一旦形成了某种生产格局,只要成本增长的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一国长期的生产和贸易模式就会被强化锁定。产业集聚理论强调外在和内在规模经济效应对产业聚集和贸易模式的自我强化和锁定的影响。与产业集聚理论的思路不同,Yang和Borland(1991)强调专业化水平和交易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内生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自我强化和锁定的原因。他认为,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节约之间相互权衡比较的结果。对于一个即使没有外生比较优势的个人,通过参与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加速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也能获得内生比较优势。与早期贸易模式锁定在初级产品上所产生的贸易条件恶化论不一样,现在贸易模式锁定强调规模经济效应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其锁定效应实际上是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集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是正面的。

以上研究不仅对贸易模式锁定的内在机制做出较好的说明和分析,而且也为政府对贸易模式进行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Redding(2002)认为,某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目前虽然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只要通过政策予以支持和保护,那么等该产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反而符合未来的比较优势。扶持那些充满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会改变初始锁定的贸易模式,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这些理论实际上与“幼稚产业保护论”的结论非常相似。但上述研究的缺陷是得不到实证的支持,大部分实证分析的文献表明,除了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的贸易专门化程度随着时间变化而降低。因此,更多的文献对贸易模型演进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

二、贸易模式动态演进理论的思路与脉络

贸易模式动态演进是指一个国家主要出口产品和服务贸易结构沿着以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产品—资本密集产品—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路径不断变化,并伴随着产品附加值增加、贸易条件改善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过程。与贸易模式演进理论相关的文献可以追溯到李斯特在1841年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论”,该理论提出,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进而形成不同的贸易模式以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Balassa(1981)明确提出了贸易模式动态演变的途径,他认为,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着生产要素积累的状况而改变,国际分工的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排列着许多阶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出口,能够取代已发展至更高阶梯的国家原来的出口,落后国家能够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进入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Balassa的研究为贸易模式演进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贸易模式演进文献主要侧重于对要素积累、技术变迁、需求偏好变化和制度变迁等因素是如何引致贸易模式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一)资本积累与贸易模式演进

资本积累对贸易模式的演进具有重要影响。资本积累分为国内资本积累与国外资本的流入。国外资本流入对贸易模式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延续的是蒙代尔提出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和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思路,Markuson等在1985年提出的要素比例模型就对投资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比较完整的总结。目前的文献更注重FDI流入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资本积累对贸易模式影响的研究方面,以H-O理论为代表的早期研究强调,相对要素禀赋的变化会改变一个国家的资本和劳动组合比率,并进一步导致贸易模式的变化。Oniki和Uzawa(1965)、Findly(1970)的研究认为,一国的储蓄倾向和储蓄率会影响资本的积累速度,并进一步成为影响长期比较优势变动的基本因素。

目前,更多的文献从生产要素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市场环境的角度来研究资本积累对贸易模式的影响。Barrow(2001)假设国与国之间的劳动与资本具有异质性,将H-O模型中的资源禀赋放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来讨论,他认为,虽然资源禀赋是由先天决定的,但后天的积累会改变资本产出率,致使禀赋存量出现差异,进而导致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的变化。Kikuchi等(2006)把垄断竞争因素引入到两要素、三部门的贸易模型中,得出结论认为,贸易模式不仅取决于H-O理论中所定义的相对要素禀赋,而且取决于在垄断竞争部门通过竞争选择机制所形成的绝对要素禀赋。Bougheas和Riezman(2007)把人力资源禀赋差异引入到两个国家、两个部门的贸易模型中,认为在两个国家拥有相同人力资源总量的情况下,贸易模式取决于人力资源禀赋的分布状况,并且这种资源分布还决定了贸易模式对收入不平衡的影响。由于要素数量的积累迟早会因为报酬递减而使经济增长和贸易模式的演化陷入停滞,因此,更多的文献侧重于研究技术变迁对贸易模式演进的影响。

(二)技术变迁与贸易模式演进

技术进步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分为两类:早期的文献主要把技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探讨其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osner的技术差距模型、Hufbauer的创新与模仿和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贸易理论”则将技术对贸易模式的影响置于不完全竞争框架内进行研究,强调垄断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在“新贸易理论”中,技术不同是形成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垄断的重要因素。由于外生技术进步没有把“技术”当作经济系统内部的变量加以对待,无论技术进步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是多么重要或通过什么渠道来影响贸易模式,技术进步从而贸易模式的演进都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现实表明,伴随着经济增长,大多数国家的对外贸易模式是不断变化的。受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贸易理论强调内生技术进步对贸易模式的影响。Grossman和Helpman(1991)、Proudman和Redding(2000)认为,行业内技术溢出与扩散能够提高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强化已有的比较优势,导致贸易模式的自我强化和锁定;而行业间的技术溢出与扩散会改变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导致原有贸易模式的变化。当国内技术溢出速度快于国际间的技术溢出速度时,初始贸易模式锁定。

目前,技术进步对贸易模式影响的研究重点是对于不同性质的产业在不同环境下,技术变迁是如何对贸易模式产生影响的。Mike(2000)利用14个OECD国家1970-1992年10个对外贸易产业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技术是贸易模式形成和演进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Mancusi(2003)则研究了技术专门化与贸易模式专门化及其动态演进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贸易模式专门化程度与技术专门化程度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短期内,技术专门化比贸易专门化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在长期,两者的流动性相似。Bastos和Cabral(2007)运用20个OECD国家26个产业1980-199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初始要素禀赋的不同是影响产业间贸易模式动态演进的重要因素。贸易自由化有助于已有的产业专业化程度,产业间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技术水平的影响,技术变化可能有助于增加或减少产业间的贸易模式的专门化程度。

(三)需求变动与贸易模式演进

林德提出的需求相似理论强调收入水平的变化对贸易模式的影响,而Flam和Helpman(1987)则强调收入分配对国际贸易模式演进的作用。Adams和Shachmurove(1997)研究了1980-1992年东亚发展中国家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贸易模式的变化,发现收入水平的上升导致了东亚国家的出口产品经历了从初级资源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到高技术产品的变化。

目前,需求偏好对贸易模式影响侧重于“本地市场效应”方面的研究。Krugman(1980)提出“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即在一个存在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世界中,过高的贸易成本使得很多企业无法通过出口的方式将产品输入到较大的市场,厂商的区位选择将趋向于较大的市场区,因此,国内市场规模就成为影响该国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Davis和Weinstein(2003)指出,在比较优势模型中,对某种商品的超常需求将导致它的进口;而在报酬递增模型中,拥有超常需求的国家将会成为生产区位并出口该商品。Baldwin等(2003)认为,企业空间集聚的机制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在哪种机制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本地市场效应或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区位需求的一个细小外生变化将使需求扩大区产生一个更大比例的产业再定位。Suedekum(2006)证明,当且仅当本国需求份额外生增加时,动态本地市场效应有三种情况:如果外部发生一个需求向拥有较好准入性国家的转移,那么将对本国产业份额造成负面影响;当两个外部国家具有同等的准入性时,外部需求转移并不影响本国的产业份额;当某个外部国家与本国存在一个同时的需求增加,只要这个外部国家具有更好的市场准入性,那么本地市场效应将消失。Luca和Mantovani(2009)认为,企业会增加对运输和通信业的研发投入,以渗透国外市场,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他们在产业内贸易框架内,运用古诺双寡头模型证明了不论是在开放模型和封闭模型中,国家相对规模的大小会影响运输和通信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效率。目前,“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与实证是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上述研究可以引申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增长的相对差异,会导致各国收入水平相对变化,而收入水平所引致的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贸易模式的变动。

(四)分工细化、制度变迁与贸易模式演进

当代国际贸易的最新特点是生产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把产品的生产分割成若干环节分布在具有专业化比较优势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形成生产分割(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的格局。在国际分工中,产品内(Within-product specialization)的专业化分工水平逐步提高,产品间的专业化(Across-product specialization)水平逐步降低(Schott,2004)。与国际分工不断细化相适应,贸易模式由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再到产品内贸易为主的方向演化,企业间的贸易由单向贸易向双向贸易,再到网络贸易方向演进,Lee和Jung(2009)通过对韩国汽车产业实证的研究表明,虽然网络贸易比单个贸易的稳定性差,但网络贸易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并随着网络贸易的增加,生产效率不断提高。Yamashita(2008)利用日本1980-2000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国际生产分割对技术升级的影响,结论表明,随着国际生产分割不断加深,日本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增加,导致日本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下降;日本与东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导致日本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上升。目前,生产分割与贸易模式演进关系的研究方兴未艾。

近年来,把贸易模式演进与锁定问题纳入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的文献不断增多。Henri等(2004)认为,制度对双边贸易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相似的制度框架会促使双边贸易额的增加。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讲,由于没有合适的制度安排,更多要素积累和技术变迁没有带来贸易模式的演进和福利水平的提高。Belloc(2006)认为,以往的理论集中研究要素禀赋和技术变迁对贸易模式的影响,而把制度当成一个外生的因素,标准理论模型所预言的贸易模式与实证检验结果的持续偏差说明以往文献所考虑的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是不完全的。未来,制度变迁对贸易模式演进的影响可能会成为制度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

三、贸易模式锁定与演进的实证分析

随着时间变化,贸易模式是锁定的还是演进的问题需要求助实证分析来解决。Proudman和Redding(1997)对贸易模式锁定与演进的经验分析做出了的开创性工作,与以往仅仅估计基期和报告期专门化指数的状态不同,Proudman和Redding通过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的转换矩阵,利用专门化指数的全分布来分析贸易模式的演化。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21世纪以来,对贸易模式的演进和锁定的实证研究的文献不断涌现。

(一)贸易模式的量度与分析方法

相关的实证文献一般通过研究贸易专门化指数的稳定性与流动性来说明贸易模式的锁定与演进问题。衡量一个国家贸易模式或贸易专门化程度最广泛使用的指标是Balassa(1965)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除了Balassa指数外,Jennifer(2003)把测度一个国家生产和贸易专门化程度的指数归纳为Hirschman Herfindalhl指数、Krugman专门化指数、相异指数、专门化基尼系数(反映每个国家RCAS在部门间的不平等程度)四类。虽然Benedictis等很多学者指责Balassa指数存在取值不对称性等问题,但多数实证文献仍然运用该指数来衡量贸易专门化程度。

Pham(2005)总结了目前对贸易模式锁定与演进实证分析的文献,大部分文献是用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贸易模式,通过随机核来分析贸易模式的演进。至于贸易模式的产业内动态分布,则主要通过比较所估计的转换矩阵的对角线的值来分析RCA分布不同部门流动性的差异。

(二)实证分析结果

Brasili等(2000)运用1970-1995年的数据,分析了6个最大的工业化国家和8个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情况。实证分析表明,6个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的贸易模式相对稳定,而8个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贸易模式迅速演变。Kelleher(2003)采用89个国家1980-1997年SITC4位数分类的制造业出口数据,对贸易模式流动性与专门化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这些国家的专门化程度是降低的,低收入国家的收敛速率更高。Zaghini(2005)对欧盟新加入成员国的贸易专业化模式的演进进行了研究分析,运用马尔可夫转换模型分析了比较优势分布的外部形式和内部动态分布的变化,得出新加入成员国表现出一种动态的贸易模式,即在转换开始阶段新加入成员国的落后的部门可以获得更快的比较优势,专业化进步发生在世界需求快速增长的产品部门。Fert(2007)利用1993-2002年的数据考察了中东欧8个国家贸易模式的变化。实证分析表明,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在高技术和高技能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正逐步向欧盟靠近。而波罗的海国家的资源密集型和初级产品贸易专门化程度增加。Marconi和Rolli(2007)运用15个新兴工业化国家1980-2000年的数据,经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新兴工业化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专门化程度逐步降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专门化程度逐步上升,其贸易结构逐步与发达国家(G7)国家趋同。总体来看,实证分析更倾向于支持贸易模式演进的理论。

四、简评与启示

贸易模式演进和锁定的内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技术、产业结构、政策法律体系、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其初始贸易模式和贸易模式演进方向是不一样的。从发表在国际主流经济学杂志上的文献来看,技术进步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仍是研究的核心,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研究贸易模式演进与锁定是新的视角,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贸易模式演进的研究是热点,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初始贸易模式、不同要素禀赋和经济制度、不同性质产业的贸易模式的演变与锁定的内在机制及路径,不同贸易模式对经济增长及福利水平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将是该领域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与国外文献相比,国内文献对贸易模式演进与锁定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多数文献是针对我国贸易模式转型问题进行的研究。洪银兴(1997)提出发展中国家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单纯以要素禀赋结构来确定一国的贸易结构,会掉进“比较利益的陷阱”。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我国贸易模式与对外贸易战略的争论。林毅夫等(2003)认为,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发展中国家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谷克鉴等(2003)认为在不同的地区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模式,中西部地区应以产业间贸易模式为主,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则要实现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模式转换。裴长洪(2005)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过程中的深层矛盾和制约因素,提出我国应循序渐进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贸易模式演进的内在机制及演进路径分析的文献还比较少,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将是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标签:;  ;  ;  ;  ;  ;  ;  ;  ;  ;  ;  

贸易模式的演变与锁定:国外研究综述_实证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