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成果论文,转变观念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02)01-0006-03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要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使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创新理念为基础,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成就来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使用,获得与传统经济相比高得多的经济社会效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质就是提高物化产品及其劳动过程中技术含量的比例,以合理的投入和最优的结构获得最大化的产出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因此,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高等院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每年都取得大量的科研成果,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项目比较少,大量宝贵的智力劳动都凝结为论文、样品和样机而滞留在高等院校内,未能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但造成了极大的人力和财力浪费,而且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科研部门和企业相互脱节,缺乏理解和沟通。高校对企业的需求了解少,企业对高校的科技成果了解也少。一方面科研部门每年推出大量科研成果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企业却寻找不到适合自己生产的技术和产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科研选题脱离市场需求。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如果科研选题不能立足于市场需求,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高校科研人员选题脱离市场需求,首先表现为只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重理论轻应用,把发表学术论文当成课题研究的最终结果;其次,对市场缺乏认识,没有认真做好市场需求分析。一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能否被市场认定,关键在于课题立项时是否认真进行了市场需求的调研。
二是科学技术具有创新性、超前性。一定时期所完成的科技成果其产业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这种脱离是暂时的、相对的,关键是要去引导需求,创造需求。科研人员要积极开拓市场,挖掘潜在市场,把市场机制引入到科技成果产业化之中,从而达到一个好的科技成果带动一个行业,进而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但是,科技成果不会主动地转化为产品的,科研人员如果不能主动地让市场认同其价值,最终很可能会与市场无缘。
2.中试环节经费严重不足。由于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场地有限等问题,缺少中试条件,许多科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水平,产业化前景不够清晰,产业化的可行性论证无异于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一项科技成果从科研经过开发直至形成产业化,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科学研究(实验室成果)、中间试验(中试放大)与规模生产(产业化)。高等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两头大中间小。第一阶段尽管投资量不是最大,但风险很大,由于是基础性工作,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以获得国家、学校的各种形式的资助。第三阶段尽管投资量很大,但由于利益的驱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得资金的筹措并不十分困难。唯独第二阶段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投资量较大,而且风险较大,使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极大的影响了产业化进程的推进,成为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
二、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一项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技术研究出成果,中间试验出样品,规模生产出商品。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科研部门和生产部门基本上相互脱节,缺乏理解和沟通,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困难重重。大量科技成果找不到合适的市场,白白闲置在实验室里,逐渐丧失了其市场价值。高校科技工作要想走出目前的困境,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转变观念。
(一)强化市场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不仅需要全新的、高精尖的基础研究作为先导和技术储备项目,而且更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科研人员要强化市场观念,克服单纯的学术观点,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立企业急需解决的研究开发项目,要从“研究——应用——市场”的模式转变为“市场——研究——应用——市场”的模式,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有利于增强高校的资金和技术积累。技术积累既是科研创新的保障,又是科研创新的内容。实践也证明,高校科研促进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企业确立课题,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
强化市场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首先表现在科研选题上。如果选题不能立足于市场需求,科技成果的转化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使科研成果有转化和推广的前景,高校的科研人员要深入企业,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为选题寻找突破口。科研人员如果把市场需求作为课题立项的起点,那么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其次要认真做好市场需求分析。市场需求是衡量产品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准。一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能否被市场认可,关键在于课题立项时是否认真进行了市场需求的调研。从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看,首先,要让用户或企业参与课题的选题和技术开发过程,用户和企业会随时用市场需求修正技术开发方向。其次,科研人员和企业生产人员在研究阶段就要相互合作,工艺的每一个环节,实验条件和设备都要考虑工业化生产能否满足条件。许多科技成果在实验室可行,但中试时困难重重,一旦中试通不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强校企结合,确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的观念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要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作用,唯一的途径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高校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手段,难以实现产业化。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一项先进的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形成规模生产,才能得到有效的转化。因此,科技成果产业化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
高校与企业在技术、资金和营销方面实现优势互补,是当今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一条经验,也是实现科技、经济、教育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产学研的发展趋势是: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合作转变,单元型向多元型合作转变。高校与企业共建技术开发中心或建设产学研联合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捷径。一方面,合作企业通过技术开发中心或产学研联合体可以依托高校人才密集和多学科交叉等优势支撑,实现知识信息资源共享、成果转化风险共同承担的合作目标,从而有利于解决人才和技术力量的不足以及知识更新的困难,更好地集中力量促进成果转化工作;另一方面,高校通过技术开发中心或产学研联合体可以广泛地开展市场调查、技术方案论证、检测试验等研究工作,大量采集市场信息、工艺技术、生产成本和原材料供应等多方面的动态信息,充分论证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而必须具备的各类条件,从而减少或避免成果转化的风险,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条件开展中试研究工作。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上开展了有效的工作,大大拓宽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
(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成果推广队伍
科技创新难,科技成果产业化更难,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普遍缺乏市场营销经验和公关能力,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步入21世纪的大门,科技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还要求高校能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推广,吸引企业了解其科研成果,采用其科研成果,从而形成产业化。成功的推广策略,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为此,高校有必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成果推广队伍。推广人员不仅要掌握科技、经济、管理知识、外语和信息等多学科知识和专业技术,提高对科技成果的了解,还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商品推广技巧和熟练的技术合同谈判技巧,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社会公关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敏锐的经济活动观察能力和市场营销的判断能力。一名优秀的、高素质的科技成果推广人员有时可以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科研人员也应不断增强市场营销意识,提高相关能力。
总之,强化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结合,确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的观念以及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成果推广队伍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支撑条件。只要各方能够积极合作,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一定会出现突破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