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 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 年5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86 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 置管护理,观察组将风险管理应用于PICC 置管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 导管留置时间和PICC 置管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CC 导管留置时间远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PICC 置管过程中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应用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PICC 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大大延长了患者的PICC 导管留置时间,减少了置管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PICC 护理;风险管理;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174-02
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1]。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和大剂量化疗导致三系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我科于2012 年5月使用风险管理方法,为留置PICC 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PICC 管理和维护,采取风险规避的方法,使导管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和静脉炎等PICC 并发症发生律大大降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5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86 例为研究对象,包括52 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和34 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按照患者的白血病类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3 例,男性23 例,女性2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8-65)岁,平均年龄为(40.2±7.9)岁;观察组43 例,男性22 例,女性21 例,年龄范围为(17-67)岁,平均年龄为(41.8±9.3)岁。将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严格按照流程进行PICC穿刺置管,向患者及家属讲解PICC 置管后的相关知识,包括日常活动注意事项、治疗期间观察指标及定期维护宣教等;每日检查患者的穿刺静脉是否有出血、红肿、疼痛;PICC 管有无漏液;输液滴速是否减慢;检查PICC 外露长度等,发现异常立即针对性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首先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和责任组长组成。通过查阅资料,学习PICC 置管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本病区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找出PICC 留置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风险,并对造成这些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标准操作流程,对观察组护理人员进行专门的风险管理培训,护理人员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护理工作。
1.3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PICC 置管流程:①医生下达置管医嘱,由具有操作资质的护理人员进行评估:患者既往病史;入院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准备穿刺的血管情况及患者配合程度。②宣教PICC 置管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费用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并签署PICC 置管知情同意书。③置管:根据病人的血管选择适当型号的PICC 管;患者平卧位,穿刺侧上肢(首选右侧)外展900,测量穿刺点至同侧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的长度作为置入导管的长度;操作者严格消毒穿刺部位后,穿无菌隔离衣、穿刺部位铺无菌巾、剪切PICC 管至测量的长度、助手协助扎紧止血带、穿刺成功左手在穿刺点上方按压血管、右手撤出穿刺针并将导管缓慢送入血管至上腔静脉、退出并撕裂血管鞘,穿刺点稍按压无出血敷料固定PICC。
④胸片确认PICC 管末端位置。⑤书写穿刺记录:除了病人基本信息外,还包括PICC 品牌、型号、穿刺部位、穿刺血管、臂围、置入长度、外露长度及穿刺过程等。⑥发放PICC 宣教单及握力海绵促进血液循环。
PICC 使用及维护:①使用正压接头,预防穿刺皮塞导致机械性堵管。②掌握冲管时机:正常输液前后、化疗药物前后、输血或血制品后、抽血后、输注TPN 等高粘滞性药物后及发现输注上诉药物过程中发现输液滴速减慢时等。③冲管方法:使用至少10ml 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进行。④封管:以10U/ml 的肝素液正压封管。⑤更换接头:正压接头常规每周1 次,有血液粘附或采血后及时更换。⑥更换敷料:置管后24 小时更换,以后常规每周更换,敷料有潮湿或松动及时更换,操作时严格无菌技术,保证导管、皮肤、贴膜三者合一,避免导管体内外移动。⑦患者活动宣教:避免穿刺侧侧卧位;勿使用带管的手臂提拿重物、过伸取物、做大幅度的甩臂动作或引体向上;避免游泳。鼓励带管的肢体多做握拳、伸曲活动,鼓励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加患者存在感和成就感。
1.4 观察指标[3]记录两组患者的PICC 导管留置时间,统计PICC 置管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导管堵塞、导管破损、导管脱出、导管感染和静脉炎,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两组患者的PICC 导管留置时间比较统计两组患者的PICC 导管留置时间,对照组患者的PICC导管留置时间为(292.2±17.9)天,观察组患者的PICC 导管留置时间为(340.2±19.5)天,观察组的PICC 导管留置时间远远长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t=-11.89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PICC 置管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统计两组患者在PICC 置管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是两组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3.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化疗,患者需要长期静脉滴注化疗药物、高浓度的营养液、血液制品等[4],PICC 管的使用能够保护患者的血管和组织,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但是在置管后使用过程中易出现一些不良事件,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PICC 置管护理中引入风险管理,提前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大大降低了风险发生的概率[5]。
本研究观察组结果表明风险管理不仅延长了PICC 导管的置留时间,提高了导管的使用效果,还减少了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改善了导管使用情况。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应用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PICC 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大大延长了患者的PICC 导管留置时间,减少了置管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1]尤秀丽,席淑华,卢根娣,等.风险管理在外科术后患者管道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0,10(2):92-93.[2]王丽荣,付建珠,赵亚玲,等.急性白血病病人PICC置管后血常规参数与并发症的关系[J].护理研究,2015,29(9C):3410-3411.[3]白献红,王励,秦莹,等.风险管理在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 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9):669-670.[4]杨小燕.PDCA 护理管理对白血病患者PICC 护理效果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2,9(16):154-155.[5]曾艳.PDCA 护理管理程序对白血病患者PICC 护理效果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140-142.[6]余春鹤,朱娟娟.集束化护理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24):49-51.[7]刘波,于谨英.品管圈活动降低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ICC 感染[J].护理学杂志,2013,19(15):72-73.[8]李卫英.白血病患者PICC 置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5,15(5):73-76.
论文作者:陈干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3
标签:导管论文; 白血论文; 患者论文; 病患者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两组论文; 过程中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