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和宗教因素在国家间关系中的作用——试析土耳其、伊朗对中亚地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地区论文,土耳其论文,伊朗论文,地缘论文,宗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利用地缘优势施加政治影响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迫切要求建立新的地区安全机制和联盟机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发展模式问题,既对中亚各国的执政者是一种困扰,也对周边的伊斯兰国家是一种诱惑。地区争夺的尖锐程度和复杂程度也因此大为加强。正如俄罗斯学者О·列兹尼科娃所指出:“这个真空很快就被各种充满矛盾的思想体系所代替,其中首先取替这一位置的是‘伊斯兰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其兜售者是伊朗和土耳其。”(注:О.Резникова:《Россия,Турция и Иран в Централъной Азии》,Мировая 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Nol-1997r.)同中亚国家在地缘、宗教有着诸多联系的土耳其、伊朗等伊斯兰国家,凭借其地区强国的特殊地位,对填补中亚的政治、经济真空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土耳其主要通过发展经贸关系来扩大政治影响,伊朗则通过宗教传播与经济合作并重对中亚进行思想渗透。中亚国家为体现主体民族的意愿,并从周边富有的伊斯兰国家那里得到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不得不考虑“伊斯兰因素”。(注: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页。)
中亚国家独立之初,毗邻的土耳其、伊朗就对发展同中亚国家的关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土耳其重点放在发展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关系上,而伊朗则侧重发展与其相邻的土库曼斯坦和与其有着悠久的“波斯情结”的塔吉克斯坦的关系。土耳其的社会发展模式,即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世俗国家对新独立的中亚国家有一定的吸引力。在中亚五国中,除塔吉克人外,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和吉尔吉斯人与土耳其人同属突厥民族,在语言、习俗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历史上,奥斯曼帝国就对中亚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苏联解体后,土耳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加紧对中亚地区进行文化宗教渗透,力图确立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突厥情结”,使土耳其很容易同抛弃了“意识形态因素”的中亚国家打交道。“土耳其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松散的突厥语大家庭的潜在领袖。为此它利用其令人羡慕的相对现代化水平、语言上的接近以及它的经济手段,力图在目前这一地区的国家建设过程中把自己确立为最有影响的力量。”(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早在1991年12月16日,当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后,土耳其便在同一天首先宣布承认哈萨克斯坦独立。1992年4月,时任土耳其总理的德米雷尔出访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德米雷尔当选为土耳其总统后,仍一如既往地重视发展同中亚国家的关系。1997年土耳其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协调委员会,监督和指导在中亚地区的投资政策问题。土耳其还通过卫星无偿地向中亚国家播送电视节目;出资6500万美元帮助哈萨克斯坦在土尔克斯坦市建立亚萨维大学,接收来自中亚和其他突厥语国家的学生;出资1700万美元帮助哈萨克斯坦维修著名的亚萨维陵墓和建设清真寺等。
伊朗通过与中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来扩大政治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伊朗目前在中亚奉行的是一种温和的政策,是以经济和文化联系作为发展相互间关系的主要手段,而不是如同过去那样,以煽动宗教狂热和诉诸武力为手段。这似乎可以被看做是伊朗在这一敏感地区向世界各国传送的一种信息,即发展正常的政治、经济关系已超过或暂时超过了输出伊斯兰革命的要求。”(注:安维华、张振国主编:《新形势下的中亚研究》,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1993年编,第97~98页。)1992年,伊朗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设立了伊朗在中亚地区的第一个大使馆。伊朗与塔吉克斯坦也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关系,在调节塔吉克斯坦国内冲突中表现得十分积极。1997年5月,塔吉克斯坦对立双方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和平谈判。
土耳其、伊朗在发展同中亚国家关系方面,以经济合作为手段,侧重于政治渗透。中亚国家则在摆脱经济困难、引进资金、技术方面对土耳其、伊朗寄予厚望。但是,由于土耳其、伊朗的国力所限,充其量只能以地区强国的身份出现在中亚这个特殊的地缘政治舞台上,为中亚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也是相当有限的。中亚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同土耳其、伊朗发展关系的同时,不仅对“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等思潮持有戒心,而且也要考虑世界大国,如美国和俄罗斯的利益,在大国和地区力量之间谋求平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土耳其、伊朗对中亚的影响力是受世界格局的大环境制约的。
利用中亚国家转轨困难全面进入中亚市场
中亚国家独立以后经济方面遇到的困难几乎十分相似: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首先是经济联系,从而摆脱封闭落后的状态,是摆在中亚各国领导人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土耳其、伊朗利用地缘优势,紧紧抓住中亚国家体制转轨的历史机遇,全方位进入中亚市场,同中亚国家开展了领域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
1992年4月,土耳其总理德米雷尔正式访问独立不久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包括开辟公路和航空运输、提供信贷、开采石油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土耳其仅为哈萨克斯坦就提供2亿美元的贷款。目前,土耳其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韩国。(注:《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第78页。)截至1995年6月,在哈萨克斯坦有269家土耳其公司,合作项目金额达10亿美元。(注:О.Резникова:《Россия,Турция и Иран в Централъной Азии》.Мировая 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Nol-1997r.)由土耳其投资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克莫拉兴建的另一家5星级宾馆也已竣工并交付使用。土耳其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也发展迅速。截至1998年,土耳其各大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设有30多个办事处,两国合资企业达297家。土耳其在土库曼斯坦对84个项目进行了投资,投资总额达14亿美元。两国在纺织、农产品开发、建设中小企业、发展旅游业等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扩大。归纳起来,土耳其在中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如下领域:第一,建筑工程承包。相当数量的土耳其私营企业一直致力于对外工程承包,在建筑领域表现十分突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土耳其的建筑资本就开始介入苏联建筑市场。苏联解体以后,土耳其加大了向中亚地区建筑市场的推进力度,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质量等方面。第二,参与投资轻工和食品制造业以及宾馆和旅游业。土耳其援助哈萨克斯坦建成了通心粉厂、奶制品厂、羊皮加工企业以及著名的安卡拉宾馆等。土耳其帮助乌兹别克斯坦建成了专门用于出口的地毯厂和纺织综合体。第三,土耳其商人还同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合作,共同参与中亚的开发建设。例如,土耳其的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获得了在哈萨克斯坦建造发电站的项目;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分别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塑料瓶工厂等。(注:О.Резникова:《Россия,Турция и Иран в Централъной Азии》.Мировая 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Nol-1997r.)
伊朗虽然具有地缘上的优势,且进入中亚地区比较早,但同土耳其相比,不论是经济合作的深度,还是经济合作的广度,都显得比较缓慢和乏力。由于经济实力所限,伊朗无法满足中亚国家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其贸易额只占中亚国家的1%左右。苏联解体之初,伊朗利用中亚国家商品匮乏、物资短缺的市场状况,以易货贸易的方式用日用消费品换取了中亚国家的棉花、金属和石油产品,不仅对中亚国家有所影响,也获得了高额的利润。随着中亚市场的逐步开放,伊朗低质量的消费品就失去了竞争力。由于美国的长期封锁和制裁,伊朗的工业和设备几乎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上,大大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
在中亚国家中,伊朗侧重发展同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关系。伊朗同土库曼斯坦有约1700公里长的边界线,往来比较密切。中亚国家独立不久,两国就开放了边界,简化通行手续,建立共同的汽车联运公司,开设阿什哈巴德—德黑兰空中航线。通过在诸多领域采取的措施,进一步密切了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为了使本国的公路系统同中亚地区的公路联成整体,在修筑阿什哈巴德—梅尔弗和阿什哈巴德—巴吉兰公路时,伊朗向土库曼斯坦提供了必要的援助。1994年8月,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与伊朗领导人签订了一项“跨世纪工程”协议,商定修建一条经伊朗到土耳其长约4000公里的输气管道,耗资约为70亿美元,其中一半款项由伊朗提供。1997年12月,伊朗总统哈塔米和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同时出席了分别在伊朗和土库曼斯坦举行的长度为140公里的土伊天然气管道克尔佩泽—库尔特库姆的开通仪式。这是中亚国家独立后修建的第一条天然气管道,耗资近2亿美元。伊朗曾在1997年拉夫桑贾尼总统访问塔吉克斯坦时,表示愿意帮助把塔吉克斯坦南部城市库利亚布和卡莱洪布区中心连接起来,并为此投资2800万美元。两国都认为,伊朗同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合作是该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注:孙壮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为了更多地介入中亚国家事务,扩大地区强国的影响力,伊朗不断调整中亚战略,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伊朗地处亚洲通向波斯湾和地中海的关键位置,具有连接中亚国家与外部世界的纽带作用。伊朗可以为中亚国家提供便捷的通道,使中亚国家走向波斯湾,走向世界。1996年5月,从伊朗的阿什哈巴德经谢拉赫斯到土库曼斯坦的捷詹的铁路通车,这是伊朗同土库曼斯坦政府间达成协议的项目之一。这一项目耗时4年之久,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它使中亚国家有了一条抵达出海口的最近的铁路,也使从中国连云港到波斯湾的“大陆桥”全线贯通。这条线路年货运量达100万吨,对促进沿线各地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伊朗试图通过发展运输业,使其在这一地区真正发挥交通走廊的独特作用。
土、伊参与中亚能源开发的利益
中亚国家独立以后,土耳其一直积极介入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和输油管道的铺设,并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土耳其油气资源贫乏,石油自给率不足13%。参与里海的油气资源开发和输油管道的铺设,符合土耳其的国家利益。土耳其通过参与中亚油气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中收取石油过境费,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994年7月1日,土耳其单方面修改了1936年在蒙特利尔签署的有关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航运的国际公约条例,使俄罗斯通往国际市场的主要出海口之一的新罗西斯克港口输送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据不完全统计,1994~1995年,俄罗斯的出口损失达6.7亿美元。
伊朗作为中亚里海地区的沿岸国家,近年来积极发展同里海沿岸国家的关系,参与里海的能源开发和运输合作,反对美国的能源争夺和经济渗透。伊朗不仅以全球10亿穆斯林领袖自居,而且凭借其天然的地缘政治优势和丰富的能源储量,企图建立西起欧洲边缘,东至印度次大陆,北到中亚、高加索的伊斯兰共同市场,甚至重建波斯帝国。总之,伊朗希望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中亚国家和世界的经济联系与交往方面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但是,由于伊朗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多倚重于石油出口,石油收入约占伊朗外汇收入的80%。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后,美国以伊朗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支持国际恐怖主义为借口,对伊朗长期实行孤立和遏制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伊朗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伊朗作为一个地区强国,显然不具备同美国进行竞争的经济实力。它之所以介入中亚的能源之争,更多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从而打破美国的长期封锁和制裁,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提高伊斯兰国家的国际声望。伊朗凭借其地缘政治优势,参与地区竞争,牵制美国。正如布热津斯基所指出:“本地区的整个穆斯林人口,甚至包括在俄罗斯境内的穆斯林人口,都是伊朗宗教利益的目标。确实,中亚伊斯兰的复兴已经变成伊朗当前统治者的野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在抵制美国对中亚的渗透方面,伊朗同俄罗斯有共同利益。早在1996年6月,伊朗与俄罗斯就发表共同声明,表示将同里海沿岸国家共同合作,阻止外来势力对中亚能源的介入。但是,由于俄罗斯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伊朗经济实力有限,面对美国开发中亚能源的咄咄逼人态势,俄罗斯和伊朗处于明显的劣势,无法同经济实力强大的美国全面抗衡。
1998年10月29日,土耳其、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的5国总统同美国能源部长共同签署了《安卡拉宣言》。该宣言称,作为欧亚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库—杰伊汉将成为向国际市场输送里海石油的主要渠道。宣言签署国将在此框架内同俄罗斯开展合作。1999年11月,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游说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耳其三国在铺设新的输油管道协定上签了字。这条输油管道全长1700多公里,预计耗资30亿美元,计划年运输能力为5000万吨。这条输油管道完全把伊朗排斥在外,同时也绕开了俄罗斯,是美国能源多元化战略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具体实施,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其目的就是要从经济上彻底打破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对俄罗斯的依赖。(注:关于里海输油管道的走向及相关问题的论述,可分别参见石泽:《里海地区能源开发前景及影响》,载《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刘清鉴:《围绕里海石油的纷争与角逐》,载《外国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王亚栋:《里海能源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载《今日东欧中亚》,2000年第1期;常玢:《里海的石油资源及地缘政治格局》,载《中国石油》,2000年第1期;宋艳梅:《阿塞拜疆对里海石油的开发和管道运输》,载《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0年第3期。)土耳其是这一方案的最大受益者。据统计,一旦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的油气资源经土耳其境内外运,每年经土耳其输送的石油价值140亿美元。这样,土耳其每年将因此增加5亿美元的收入,同时还可为减少石油进口节约开支30亿美元。(注:[哈]乌·卡西诺夫:《俄罗斯·外高加索和中亚:石油、管道与地缘政治》,载《哈萨克斯坦与国际社会》(俄文版),1995年第2~3月号,第24页。)《安卡拉宣言》签署以后,曾引起伊朗的不安和强烈反对。伊朗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能源管道走向政治化的倾向持否定态度,认为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国家根本不考虑这一地区国家的经济利益,运用各种手段施加政治压力,强迫这一地区的国家服从美国的政治意愿。与此同时,伊朗再次提出主要管道经其领土的方案。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伊朗的方案是最节约、最便捷的。大约只需投入3.6亿美元,将原有的输油管道继续延伸,就几乎可以包运里海的石油。但由于美国的干预,伊朗的方案真正实施起来十分困难。这也是伊朗占尽地缘优势(环里海,依波斯湾)仍难以在中亚地区有所作为(自身实力有限,美国的遏制)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样,对中亚国家来说,丰富的油气资源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吸引外部势力,尤其是大国势力在中亚地区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角逐,从而造成地区不稳定甚至动荡;另一方面,它又成为中亚各国企图寻求政治平衡、协调各种矛盾的筹码。这种相互制约、彼此牵制的利益关系,使中亚国家在不断演变的地缘政治格局中获得一种相对的平衡与稳定。但这种平衡与稳定相当脆弱,潜伏着某种动荡的因素。在大国争夺中,土耳其、伊朗同美国、俄罗斯相比,显然处于劣势。但是,如果将这两个国家同整个伊斯兰世界联系起来看,仍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中亚国家在摆脱经济困难,引进资金、技术方面对土耳其、伊朗寄予厚望。但是,由于土耳其、伊朗的国力所限,充其量只能以地区强国的身份出现在中亚这个特殊的地缘政治舞台上,为中亚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也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土耳其、伊朗对中亚的影响力是受世界格局的大环境制约的。
标签:哈萨克斯坦总统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伊朗石油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地缘政治论文; 土耳其俄罗斯论文; 美国宗教论文; 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伊朗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伊朗革命论文; 伊朗政治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