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及实例,对点线面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点线面;城市设计;城市形象;城市意象;要素
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分别是: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个城市设计的经典理论,指导我们设计和分析城市。
城市的各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城市的形象,构成了城市的个性。每个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限定,路径贯穿其中,标志分布于内。所有这些元素有规律的相互穿插和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境认知意象和城市形象。
这种认知意象的分析较适用于大城市中某一地段的空间结构研究。本文将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
1、点的分析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5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265——公元289年),距今1600余年。初称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遵善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因寺院在都城大兴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兴善寺”。现存寺院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大雄宝殿。
点的区位:地处小寨商圈,离CBD核心仅百米。距离长安路百米。这是个有利因素,也是不利因素。点的现状:兴善寺被现代建筑包围着,没有发展的空间。封闭,压抑。周边没有与之呼应的形态和布局,产生的是孤立的感受。点的人文氛围:大兴善寺与大小雁塔毗邻,与芙蓉园映衬,与大慈恩寺呼应,景观文脉良好;周边高校众多,美院音乐学院等可形成交流,靠近历史博物馆,文化气息浓郁。
点的横向比较:同为佛教八大宗的祖庭,大慈恩寺与大兴善寺的现状差距太大。造成差距的原因有:1,大慈恩寺有西安市的地标大雁塔。该寺周边也有唐遗址公园、清流园等文脉景观要素,有利于组织标志体群,有利于几个历史保护区互相依存并发展。这种有利因素,大兴善寺没有。2,二者所在区域的发展方向不同。大雁塔大慈恩寺所在区域被作为旅游观光、历史保护单位进行规划。而大兴善寺所在的小寨CBD,被作为商业区规划,大兴善寺因其性质不同,必然造成规划中的矛盾,很容易被孤立。
大兴善寺是线上的一个点,作为过渡,从寺到门外的兴善寺西街,入口空间显得局促。
2、线的分析--兴善寺西街现状分析
线的现状:大兴善寺门前的兴善寺西街,它是将大兴善寺这个点,连接到小寨CBD的第一步,是路径要素。
墙垣尽头向东的街景里,没有标识,没有呼应,甚至没有指引。使人们在接近兴善寺后视觉通透都无法满足。
线的横向比较:兴善寺西街与东街,差距大的像从长安中路一刀劈开。兴善寺东街与历史博物馆,已形成较统一风格。不论是路南地裂缝上的改造,还是路北店面及学校入口的改造,都符合认知要求和场所要求。通向地下的几个入口处理,以及室外休息和室内休闲店面的材料运用和风格选择,做到了宜人,弥补了此处原本缺失的元素。在地面构筑物的平面布局中,做到了视线通而不透,步移景异,并且比例尺度合理,以人为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兴善寺西街,没有视线通透,没有场所,没有引导,没有标识。
通过节点连接线与面。节点为兴善寺西街与长安中路的十字路口,人车流量大,且多为南北方向流量。东西向人流为步行人流,车流干扰较小。
3、节点分析
该节点为小寨核心区的核心,承载着人们对其本身和周围环境的认知。现在的标识是百盛,好又多,飞炫甚至百汇。节点与道路的概念相互关联,同样也与区域的概念相关,因为它是小寨CBD的集中焦点和集结中心,是人车流的交叉点。
4、面的分析--小寨CBD
小寨CBD核心区东接曲江大雁塔商圈,向北与钟楼CBD也有延续性的联系,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CBD。结合大雁塔,此核心区可与大雁塔商圈应共同发展,形成一体化。在此一体化的发展范围内,囊括了诸多可结合的有利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有:
①人流量大:有游览人流、住宿人流、购物人流等多种类型的人流,有利于形成活动的多样性,并且相互结合交叉,可以聚合人气,活跃气氛,有利于两处的共生共旺。
②现状良好:在此范围内,各种基础设施完善,各类建筑提供了活动类型多样性。
③可达性强:交通网便利,步行时间短。
④稳定性好:高校多带来了大量的学生流,商业活动场所量大且消费层次完善,并且有固定的居住人群,并且生活设施完善,可以保持长期的活力和经济繁荣。
5、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结合前面简单分析,下面详述和解决兴善寺西街的问题。
5.1兴善寺西街是路径。
路径是构成城市意象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他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的。路径分为两类,兴善寺西街主属于交通联系的道路,兼有视觉联系的视廊的作用。
路径在城市形象建立中占主导地位,它们构成了城市的空间骨架,是城市的“骨骼系统”。至此,得出了本次调研问题的一个重点:路径问题。其解决方法是:营造街道。
从林奇五要素的路径中,我们找到了营造街道的这一突破口。传统城市尺度营造出具有亲切感的人性空间,街道在满足交往与交通的基本功能之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并且是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沟通场所。
吴良镛先生曾说:如果说欧洲传统交往空间主要是在广场,中国、日本的传统中与欧洲广场相对应的则是街道。千百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道上,就是到了现代社会,街道依旧是城市居民生活所向往的场所,街道总是可以聚集人群。人民对接到的认知,是无法改变了的,这是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
所以说,兴善寺西街最终要达到的是:营造街道。针对此特殊的街道,呼应大兴善寺,在营造街道时,应注意到城市街道空间是构成城市纹理、体现城市文化与个性的重要元素。因此,在尊重历史,延续文化的设计理念下进行街道空间多样性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掘城市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影响城市个性的各种元素,对兴善寺西街环境进行维护和整合,并融入现代生活的新功能与要求,使新旧环境交相辉映。在通过对街道物质空间进行人性化设计,为居民提供使用方便、视觉舒适、层次丰富的街道空间的同时,维持大兴善寺的有机延续,唤起市民对大兴善寺的共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维护居民深层心里需要。
具体方法的探讨:
(1)结合人行道建设完善不行交通系统,减少汽车干扰,取消沿街停车的现象,取消药店门前的自行车停放点,丰富街道生活。
(2)保持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我国的现状:目前我国街道设施建设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政阶段,导致的结果不是协调多样而是杂乱无序。这就要求在以后的的城市设计过程中吧即达到建设纳入到城市设计的统一管理中来。
5.2兴善寺西街是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关注人文与社会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焦点。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生活成为衡量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尺度。在此公共空间营造中,应注意一下几方面:
①注重步行区划和空间的设施建设。在建设趋势上,以步行为主导方向,但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可达性。
②强调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③场所的营造。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书中强调城市聚集的概念,指出建筑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远比使用层次更重要。Team10小组认为人类活动是决定城市形式的基本要求,城市形式必须由社会活动产生,提出以人类和谐关系来反应城市结构,从中得到对城市环境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缺失,就会造成迷失在兴善寺西街里,找不到兴善寺的尴尬。
6、结束语
在场所理论中,路易斯·康认为现在的城市“只有路,而没有街道”。兴善寺西街就应证了这句话,它只是单纯的运动通道。而“城市的本原,是为了能够进行人际的交流,街道、公共开放空间,是为了这种交流而设置的场所”。所以,在兴善寺西街的设计中,应注意让它所属于与它共存的场所,不要割断这种需求。
论文作者:刘晓晖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西街论文; 大兴论文; 城市论文; 街道论文; 空间论文; 路径论文; 节点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