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利己主义”与市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己主义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合理的利己主义”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追求利己和利他的统一。这种价值取向,既符合人类社会生活的相依性、互助性特点,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原则和道德原则,有助于克服现实生活中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关键词 合理 利己主义 符合 市场经济 价值取向
关于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一直是伦理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彻底的利己主义之说,纯粹的利他主义之见,也有利己和利他相统一的“合理的利己主义”之论。在此之前,我们在积极提倡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合理的利己主义”连同彻底的利己主义加以全盘否定。然而,人类社会生活的相依性和互助性,市场经济的交换性和互利性特点,现实生活中严重泛滥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从正反两个方面提醒我们应当正视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合理的利己主义”这个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提出的道德命题到底有没有合理性?这种价值取向是否符合现阶段的经济生活和道德要求?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浅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合理的利己主义”之合理性
利己主义学说,是资产阶级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核心,这一学说从其思想萌芽到成为一种完整系统的伦理道德观,相继经历了粗陋的利己主义、公开的(即彻底的)利己主义和合理的利己主义三个发展阶段或形态。
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家们从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自然欲望就是人的本性出发,推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号召人们自由地去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初步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学说。人道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总口号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无不具有。”这句格言出自公元前三世纪拉丁诗人特伦斯的诗,也是后来为马克思所喜爱的一句格言。人道主义者赋予这口号以新的内容,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道德观,来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主义道德观。意大利最早的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人道主义之父的弗朗西斯·彼得拉克(公元1304-1374年)明确而公开地提出,人应该追求尘世的现实幸福,而不要妄想虚无飘渺的天国的幸福。他宣称:“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祀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①意大利人道主义的先驱乔万尼·薄加丘(公元1313-1375年)比彼得拉克更加勇敢和坚定地反对禁欲主义,更为明确地肯定人的七情六欲就是人的本性,在他的著名代表作《十日谈》中,他高度赞美男女之间的爱情:“啊,爱神,你来吧/你带给我一切快乐和希望/给我开辟出幸福的源泉。”②法国启蒙思想家蒙台涅(公元1533-1592年)认为,要求人们放弃现世的物质利益和感性快乐,而去追求什么来世幸福,是荒唐可笑的,是完全违背人的理性和自然本性的。他说:“我们为他人生活已经够了,让我们至少在这余生中为自己生活吧,让我们的思虑和注意返回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安乐吧,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即是去学知我们怎样归依自己。”③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者的伦理思想和利己主义学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还没有从理论上去详细论证人的本性为什么是利己的,因而是一种粗陋形态的利己主义。
英国的机械唯物主义者霍布斯(公元1588-1679年)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去论证人的本性都是趋乐避苦的,因而是极端利己的。霍布斯认为:人和动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两者有相同之处即都有一种不自主的生理运动,如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等。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是人有一种由想象力(情感)引起的自主运动,这种运动使人追求或逃避某种事物即趋乐避苦,追求对己有利的事物。按照霍布斯的看法,在人的利己天性中,有三种因素造成人们之间的敌对行为:第一是竞争性,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犯别人;第二是安全感,人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侵犯别人;第三是荣誉感,人为了自己出人头地而侵犯别人。由于人的利己天性,一旦人们共同追求的事物不能使人都享用时,就互相压制、互相摧残,人和人成了仇敌,于是,他得出了“人对人象狼一样”的结论。霍布斯的利己主义观点是公开的、赤裸裸的、彻底的利己主义。这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学说的第二种历史形态。
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洛克(公元1632-1704年)和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公元1715-1771年)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霍布斯的观点。他们肯定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但都主张在追求个人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即把利己和利他统一起来,这就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学说的最高形式——合理的利己主义。洛克认为,人是一个有感性、有理性和追求幸福的“含灵之物”,“一切含灵之物本性都有追求幸福的趋向。”④由于人的欲望的驱使,一般人只关心与己有利的事情,而不关心于己无关的事情,只注重当时的现世幸福,而不考虑将来会出现的痛苦。但是,人毕竟是一个有理性的生物,理性能为人达到最大快乐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他说:“人既然是一种含灵之物,所以他便受了自己组织的支配,且不得不受自己思想和判断的决定,来追求最好的事物。”⑤理性使人懂得应以最大快乐为目标,不能由于一时的快乐而忽视将来更大的痛苦,也不能因一时痛苦而放弃将来更大的快乐。例如,豪饮可以一时快乐,却带来呕吐和头痛的痛苦。“因此,人在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种行动时,一定不看它们是否能引起暂时的快乐或痛苦而定,一定要看它们是否能引起来生的完全永久的幸福而定。”⑥就是说,眼下的短暂苦乐要服从将来长远的苦乐。
洛克还进一步指出,人们在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时,还必须考虑他人或社会的利益和幸福,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而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和幸福。洛克的上述观点,已包含了合理的利己主义的基本思想。他的关于理性调节欲望,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的思想,为后来的继承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爱尔维修从洛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合理的利己主义学说。在他看来,人的肉体的感受性使人能够感觉到外部世界的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快乐或痛苦,生理机制决定了人必然趋乐避苦的。他说:“人是能够感觉肉体的快乐和痛苦的,因此他逃避前者(痛苦)寻求后者(快乐),就是这种经常的逃避和寻求,我称之为自爱。”⑦人的这种趋乐避苦的自爱本性在社会中表现为:人人都追求物质利益才能满足自然欲望,以获得快乐的幸福。那么,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呢?爱尔维修认为,关键是正确理解个人利益的含义。他指出,个人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幸福是所有人幸福组成的”,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个人利益包含在社会利益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个人利益不能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因为公共福利即“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⑧所以,“为了培养出道德的人,就必须有赏有罚,制订合理的法律,建立一种出色的政治形式,这条真理也是有同样多明显的证据的。”⑨爱尔维修从寻求利己和利他,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合理的利己主义思想,也强调了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宝贵的。
综上可见,“合理的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理论发展的高级形态。尽管从共性上讲,它也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从单纯的人的感性欲望出发来论证人的利己本性,有其理论的片面性和阶级的局限,可它也有一些不可否定的合理性:
第一,他们把自爱和自利看作是人的天性,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又承认理性在调节欲望中的作用,是对人性和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克服了一般利己主义者只强调欲望满足,而否认理性控制的片面性,为论证利己和利他的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他们从个人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辩证角度出发,主张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提出利己和利他相统一的价值取向,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都是与此相违背的。
第三,合理的利己主义者大都强调道德和法律在调节利己和利他关系中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健全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机制,遏制和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市场经济与“合理的利己主义”
在考察了“合理的利己主义”之本意及其合理性之后,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合理的利己主义”所提倡的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要求是否相符,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相容?笔者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首先,人类社会生活的相依性和互助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即利己的同时,必须照顾到他人或社会利益即服从利他原则。事实上,在一个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健全的理性社会,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彻底的利己主义都是行不通的,但也必须承认,纯粹的利他主义尽管是高尚的,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
其次,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来说,“合理的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是可取的。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更成熟更完善的形态,但按价值规律办事、追求效益、等价交换、公平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共同特点。利益原则决定了人们生产和交换的出发点是利己的,但等价交换、互惠互利又决定了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尊重和满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遵循利他原则,道德原则和法律原则,如守信用,重质量等。那些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不仅背离了利他原则,最终也达不到利己的目的,因为市场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和法律经济。
再次,既然“合理的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那么,它与我们党历来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应是相容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核心,它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这是高尚的利他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但出发点还是二者的统一,合理的利己主义者也视公众的利益为“最高的法律”。所以二者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那么,是不是说可以用“合理的利己主义”取代集体主义、或因此而犯了是非不分的“阶级调和论”错误呢?如果我们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应当正视现实,客观辩证地看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其中也包括资产阶级优秀的、合理的思想成果。作者的本意是,在当前社会成员的集体主义观念存在淡化趋势、对集体主义说教产生逆反心理,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盛行时,在舆论导向和思想教育中提出利己和利他统一的合理的利己主义原则,作为一般层次的道德要求,也是允许存在的。
当前,在我们的意识形态和国民思想中,集体主义依然居于主导地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不断涌现,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同时也有一些人只顾一己私利,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走私贩毒,甚至杀人越货,而这些现象产生的深刻原因就是他们思想观念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利己主义。那么,应当怎样克服这些现象呢?
第一,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帮助国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在调节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曾经起了并将继续起着重大的作用。但从道德的层次性上看,对大多数普通公民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把合理的利己主义意识融入其中或作为补充,也许效果会更好。
第二,加快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机制,理顺关系,铲除利己主义滋长和存在的客观土壤。利己主义对于政府官员来说,主要是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主要是不规范的生产经营,损人利己。所以,需要尽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生活行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要加快立法进程,加强执法力度,特别要严厉打击和惩治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利己主义行为,如惩治腐败,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以达到以正压邪,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目的。
*收稿日期:1995-09-08
注释:
①③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11、163
②薄加丘.十日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223
④⑤⑥洛克.人类理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36、234、243
⑦⑧⑨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03、54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