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园表现大不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状况一
豆豆小朋友说:在家里,我也很想做事情,想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可是每次妈妈都会说:不行,那样很危险,会把衣服弄脏的,会把手碰伤的,反正很多事情都不让我做。有一次我偷偷拖地板,晚上妈妈回来说:那个拖把柄万一戳到身体会很不安全,还说我不会拖地,也拖不干净。大人总是不相信我能做好,真讨厌!在家里,我什么都不能做,还总是挨批评,所以,我干脆就什么都不做!可是,在幼儿园里就不一样,老师很高兴看到我去帮忙,还会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
状况分析
豆豆是三代单传的独苗,家里人很是宠爱,几乎所有事情都由大人包办,别说做事,就连吃饭都由保姆喂到嘴里。从豆豆的描述当中,我们绝对能够切实体会到豆豆父母对孩子的深深爱意,豆豆的任何事情都由父母支配,哪怕是去厨房拿个碗筷之类的小事情,他也没有自主权,在家里,豆豆就像一个宠物宝贝。可是,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给予疼惜、保护以外,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用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做得更好,这种健康情感的积累将让孩子一生受用不尽。
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对劳动感兴趣,这是好事情。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增长知识、增强责任心,还能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因此, 当孩子们渴望劳动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学会放手,不要做孩子的“保姆”。请充分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要总是过分患得患失、担惊受怕,就让我们的爱更坚强一些、更理性一些。除此之外,在平时要多和孩子的老师交流,在方便的前提下,可以请老师多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
状况二
据强强妈妈反映,强强明明在幼儿园里的自理能力很强,可是回到家里却还撒娇说:“妈妈,你来帮我脱衣服吧。”妈妈说:“为什么啊,你不是会自己脱裤子吗?”他说:“我在幼儿园会自己脱裤子、自己穿裤子,可是在家里我不会!”另外,只要是在家里,不管是吃饭还是喝水或者是拿东西,每次强强都要和大人唱反调。比如要喊强强吃饭,他总是先回答:不吃!如果大人不搭理他,一会儿他就自己过来吃了,就这样,总是喜欢和大人对着来。
状况分析
其实,孩子有这种表现是很正常的。在幼儿园,老师经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来”“你们很棒,自己一定能够做好”等,孩子多半也能受到老师的鼓励,所以干起事情来就特别起劲。可是一回到家中,有了爸爸妈妈做依靠,“做”和“不做”都是一个样,既没有奖励,也没有批评,所以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自然就大大下降了。
解决方案
每个家庭都应该制定一些简单的规矩,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自我控制。比如想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那就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一天的生活,起床、睡觉、吃饭、学习、户外活动的时间等都相对固定。在作息时间表确定后,一定要严格执行,长期坚持,即使家里来了客人或大人有活动,也不能随意扰乱孩子的生活规律。
除了作息时间表之外,还可以制定行为准则,让孩子通过反复执行变成一种习惯。例如吃饭之前要洗手;吃饭时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不许乱跑或边吃边玩;自己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要及时整理归位;要尊重长辈、与长辈见面要主动打招呼等。
状况三
亮亮是个聪明、好动的小男孩,可算是班里的“小能干”:小朋友哭了,他会跑过去安慰;会帮老师摆放桌椅、分餐具;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积极举手、大方表现。在幼儿园里,亮亮不断得到老师的表扬,也受到小伙伴的信任,不仅是大家的好朋友,还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可是,就在老师与亮亮妈妈反馈孩子的“能干”时,亮亮的妈妈竟然很吃惊:亮亮在幼儿园真的是这样吗?他在家里可是什么都不干呀,就算问他学习了什么知识,他回家后也从来不说。
状况分析
亮亮在幼儿园里与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幼儿之间有榜样作用,而且每个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和同伴在一起,谁也不甘落后,尤其当老师表扬某个幼儿时,更会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现欲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下,又有同伴的示范影响,所以亮亮在幼儿园里表现得很出色。可是,在家里就不一样了,父母的教养、教育方式不当,都可能使孩子在家时任性、撒娇,家长说什么都不听。另外,亮亮妈妈就反映:亮亮爸爸在家里的很多习惯都不好,东西拿了不及时归位、看电视时躺着看、吃饭还挑三拣四等。
解决方案
首先,请家长在家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很多时候,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长身上。比如家长要求孩子8:30睡觉,但是自己看电视却看到很晚;家长要求孩子做事情,自己却什么都懒得做……总之,家长应该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不要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等想法来自我安慰,只要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到。
其次,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淡化孩子的“两面性”行为。也就是家长多和幼儿园老师联系,充分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包括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怎么样、在老师眼里是怎样一个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相处状况如何等,然后跟教师一起研究合适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上达成共识。
状况四
月月是个小女孩,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甚至在公开场合都不敢讲话。老师向孩子的爸爸反映后,月月爸爸说:“月月在家里同父母在一起时,有说有笑,好像变了个人,懂事、活泼、爱表现。但是只要有外人来,就一下变得很害羞了,根本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
状况分析
很明显,月月的这种状况与生活环境有关。在家里和父母在一起,孩子自然会感到放松,而在幼儿园里孩子会比较收敛,所以,随着环境的变化,孩子的表现也不一样。对于这类内向性格的孩子,需要在不断的赞美中让他们激发出内心的自我意识;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需要和同伴的肯定,以及每次老师表扬时的小小得意,这些都会促使孩子不断克服自身的小缺点,朝着老师期许的方向发展。而作为父母,请放轻松,如果总是满怀顾虑以及挑剔的态度,那么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更多的批评和失败。
解决方案
只要发现性格内向幼儿的闪光点,家长和教师就应该及时肯定表扬,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家长要主动和孩子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为什么会内向,当然要注意沟通方式,不要直来直去,不要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切忌说话气势凌人,要让孩子有平等的感觉,让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朋友,这样他才愿意说出心里话。等弄清楚原因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家长的忠告:别紧张,放轻松
孩子正处在人格发展的早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偶尔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一致的行为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会逐渐在孩子的行为中凸显,并且慢慢形成习惯和性格,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行为会慢慢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一致性。所以,即便孩子在某些阶段表现得不够理想,也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幼儿期的某些表现不代表成年后的表现,只要做好一些必要的培养工作,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去适应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