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是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人才市场论文,毕业生论文,前提论文,自主择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大中专毕业生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自主择业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整个社会毕业生就业系统的组成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质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同人才资源增长合理配置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逐渐转轨到“自主择业”方式,因而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高效有序地运行,是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保证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前提。
一、人才市场的建立是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保证“自主择业”的有效途径
1.人才市场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而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则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如果没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存在,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自主择业”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必须逐步由单一的计划分配就业制度转变成“自主择业”、由用人单位择优录用为主的就业方式。建立毕业生就业的人才市场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人事制度将有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把适应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调整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上来;二是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调整到整体性的人才资源开发上来。这两个调整无疑对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把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配置纳入市场轨道起着积极推动作用。此外,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也是企业深化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及其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必然结果。
所谓“自主择业”,就是在法律规范的指导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自主地互相选择。实行“自主择业”的根本目的是以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为基本手段,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中,通过“双向选择”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自主择业”主要是以人才市场为中介实现的,人才市场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桥梁。近期内,人才市场还不健全,“中介方式”有多种,但随着推荐就业、双向选择办法逐渐向“自主择业”过渡,人才市场的桥梁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并将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市场经济需要人才市场,市场经济发展又促进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自主择业”需要人才推向市场,人才市场是学生自主择业的渠道。二者都是市场经济发展下资源优化配置的产物。
人才市场既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它也同样受价值规律的影响。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一深层改革的内涵客观要求建立一个能遵循价值规律,运用竞争机制的资源配置的市场体系。人才资源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力三大要素中最活跃因素,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人才市场机制除具有自身的特点外,也同样具有商品市场机制特点,同样包括竞争机制、调控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服务机制等。
2.建立人才市场势在必行
统包统分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显著特征是高度的计划性,它是和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在企业自主权不大,国民经济在主体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多情况下,毕业生由国家统配就业,对全民企事业单位补充人才确实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方式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摩擦日益增多,其弊端也日益明显。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客观需要和市场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并要求把客观需要放在首位,而把计划这一带有强制性的指令调控放在次要位置。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的规律决定了地区、行业、单位间的人才竞争,这种竞争,必然会激发高等院校间的竞争和毕业生之间的竞争,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这种竞争势必要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的束缚,使供求关系不断波动,人们所习惯的那种稳定的,按部就班的毕业生分配方法及人才流动的渠道和程序不仅无用武之地;而且有时简直会成为一种羁绊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供求关系应当靠市场调节来改善,人才资源的配置也只有依靠市场调节来进行。计划和市场都是人才资源配置的手段,但计划手段由于缺乏竞争机制而造成各种弊端,已为数十年实践所证明。
第三,毕业生分配部门调控能力的减弱和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的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毕业生不得不从依靠政府的计划分配而转向自己出去寻找合适的单位,这样做客观上又进一步加速了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削弱。
上述矛盾归结到一点,就是现行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不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因此,这就不是作一般改进的问题了。毕业生分配部门和毕业生的供求双方都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遵照平等竞争、互惠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按照社会统一价值尺度调节供求关系和价值取向,才能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因而,人才市场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保证毕业生“自主择业”的顺利进行
1.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是个渐进过程
毕业生就业最终完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是发展的必然,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包括人才市场)需要一个过程。在内部牵涉到大中专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生源结构等诸方面问题的研究与改革;外部则受到用人单位、就业环节、人才激励机制、劳动人事制度等诸因素的制约。而这相互之间又有一个“交合”的过程,我们无法离开一定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实现单项突进。其次,从计划分配到完全进入人才市场,在市场机制和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特别要注重一些现实问题的研究解决,这也是使毕业生最终走向人才市场的发展要求。诸如如何确保国家重点单位、重点建设项目人才的需求;如何吸引、激励和引导毕业生流向急需人才的艰苦行业、艰苦地区;如何更加有效的解决女性毕业生、优秀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等等,都需要予以研究。因此,要正视由计划分配逐步通过人才市场择业有一过渡时期这一客观现实,并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工作,加速积极稳妥过渡,不断缩短过渡期。
从实践上看,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破除单一计划分配体制,着力发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法为主要任务,不断增强用人单位和社会在用人问题上的市场意识,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内涵。第二个阶段,使毕业生直接进入人才市场,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市场调节机制。现阶段,主要工作是围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不断扩大市场范围和进入市场的人数。具体工作主要是把计划重点放到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保证一定范围内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的基本一致上面,保证毕业生分配所需增加的干部职工计划的落实。在计划产生的途径上,还要进一步开拓“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之路,更加充分地掌握各方需求意愿,正确反映社会人才合理流向,提供人才信息。坚持摒除计划中的主观不合理因素;在计划的功能上,逐步削弱其强制性、约束性,增大指导性计划,强化宏观调控职能。
2.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稳妥地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
(1)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强竞争机制,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现行政策和法规。毕业生就业市场宏观调控主要调控市场毕业生总供给、总需求及其运行方向。
市场的一般规律是需求刺激供给。一方面,国家和地方要通过体制改革、政策调控、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扩大就业市场的需求,同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控制人才市场的供给与总需求一定时期内相对平衡。
调控人才市场的运行方向,重点处理好宏观调控与有效调控的关系,宏观调控与毕业生流向的关系,宏观调控与毕业生质量的关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最主要是通过政策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调整的。目前,我国人才市场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运用竞争机制调整供需之间的关系还很不健全,用人单位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吸纳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积极吸引毕业生。高等学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校的社会信誉和毕业生竞争能力。毕业生也要增强竞争能力,努力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为择业竞争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竞争的关键是保证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用人单位要靠自己的条件和优惠政策参与竞争,选择录用毕业生要看毕业生的德才学识,而不能搞“照顾”,要选择人才不选“关系”。最近几年来看,公平竞争机制还很不健全,还存在着不正当竞争,这主要是社会风气等社会环境、条件不够具备,监督制约措施不够完善,以及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不配套等原因造成的。因而加强客观调控,完善竞争政策与法规,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
(2)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应用比较广泛。目前,各部委、省、市和学校的人事部门、毕业生调配部门,已经将计算机辅助系统纳入管理轨道,为学生就业工作和人事调配工作提供最快速、简捷的信息,为人才资源合理利用与提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为适应人才市场迅速发展,必须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网络。
市场的根本要求在于供需信息的衔接问题,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企事业单位业务的发展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每时每刻都可能产生,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不会天天举办,那么他们到哪里去寻找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呢?无非到人才市场和学校去寻找,人才市场资源信息库的贮存将给它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建立信息网络,对企业来讲,大学是人才的源头,应沟通大学与企业间、大学生、研究生培养与输送渠道,同时应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大学生分配调配部门进行纵向沟通。这种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对于人才的培养、吸纳与合理使用以及企业的发展确实重要。
计算机辅助管理,除贮存供需信息能力之外,还要提供方便的自动检索功能,使用人单位或毕业生不必用手工翻阅和摘抄资料,而通过操作电脑,迅速找出满足条件对象。再者,为了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共享,建立全国性供求信息网络,实现全国联网有利于打破行业间的互相封锁及人才分布不平衡,使毕业生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各地人才的交流互补,使毕业生找到自己健康发展的土壤;有利于毕业生专业对口,合理就业,减少盲目性,提高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以国家教委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为中心,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毕业生需求库进行计算机联网,建立跨地区的全国性网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人才交流机构的人才库,使企业、学校、人才市场人才库进行联网。
(3)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对学生来说意味着“铁饭碗”的彻底砸烂。学生毕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择业和求职,从现实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当代大学生急需求职和择业方面的指导,近几年来,由于国家人事制度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和择业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用人单位自主权的扩大,毕业生自主择业机制的建立,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人才资源进入人才市场,接受社会的严格挑选,由于改革的大潮和市场经济影响,大学生自主择业意识有所增强,甘冒一定风险,迫切要求进入人才市场;而另一方面,面对双向选择又缺乏应有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当双选权力落在自己面前时,往往感到盲然失措,惶恐不定,同时,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定,职业方向常常出现偏差,再加上缺乏对社会对自己的全面认识,求职技巧欠缺,以致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如何引导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使高校毕业生实现合理流向;如何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能力;如何帮助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也将成为学校的人事调配机构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家教委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转轨中的就业指导工作,先后召开两次会议,对从事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同志进行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诚然,大学生就业走向市场,在我国刚刚起步,从市场机制的健全、就业观念、择业观念的转变到择业技巧的把握,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从我们接触到的毕业生择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来看,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各级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的一项非常重要、十分迫切的任务。
此外,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预报工作,做好教育、计划、人事及高校等有关部门的衔接、协调工作,适时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政策咨询、交流场地和助答协议、争议等服务,逐步形成有效的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4)加强对毕业生人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各级毕业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检查。监督和检查,应该贯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过程。一是要监督毕业生就业改革和方针的执行情况,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得违背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毕业政策;二是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用人单位和高校要严格执行毕业生就业计划,严格按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程序和毕业生报到手续派遣和接收毕业生,不得随意改派,不得擅自截留或退回按计划派遣的毕业生,立足加强法律检查,对徇私舞弊等违纪行为进行认真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