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高校论文,家庭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人未成年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特困”的环境使特困家庭学生更懂得自尊自爱;特困家庭学生逆境成才的强烈愿望,激发了他们的奋斗精神,与此同时“特困”的环境又使他们产生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独立意识和依附心理的冲突,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特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般地讲,在校大学生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以及敌对等方面,特困家庭学生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但相同之中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是两者之间抑郁症状差异大,这是特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的方面。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
一、高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的原因分析
1、对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2、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特困家庭学生的比例一般在5%~7%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然而,针对这样一个有着一定的共性、人数不少的群体,我们却很少有相应的系统教育措施。
3、助困与育人相脱节
4、缺乏管理上的协调与配合
其一是缺乏学校内各部门协调和配合,其二是缺乏中学与大学的有效衔接。目前,对学生的各种鉴定包括毕业鉴定流于形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不反映问题方面。
二、应对策略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从源头上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后顾之忧
建立起以银行贷款为龙头的解困体系,尤其是勤工助学的渠道;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也是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出路。
(二)学校关心和帮助是调适的主要渠道
大学生活是影响每个特困家庭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和阶段,学校在培养特困家庭学生健康心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无法相比的优势。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特困家庭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捕捉异常行为之前的一些异常情绪,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教育特困家庭学生勇于面对自身的困难,在克服困难中成长起来。
(三)增强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重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
(四)帮助特困家庭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找准发展目标
必须帮助和教育特困家庭学生增强主观能动性,指导他们及时调整并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期望值、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志。在追求和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