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逻辑与艺术:历史与社会黑板设计的三次把握_板书设计论文

知识性,逻辑性,艺术性——历史与社会板书设计的三大抓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抓手论文,知识性论文,逻辑性论文,三大论文,艺术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优化板书设计是一个老话题,在现代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的今天,它又是一个新问题。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优化板书的设计?笔者认为“知识性、逻辑性、艺术性”是三大抓手。

一、知识性——板书的内容和数量

板书的内容和数量,属于“写什么?”“写多少?”的问题。应该“写什么”和“写多少”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应予以考虑。

1.“题眼”着手

在课堂中,“入题”和“点题”是教学的必要步骤,因此,板书自然应从“题眼”入手。因为对一篇课文而言,“题眼”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抓住了“题眼”,就意味着抓住了教学内容的核心,生成了板书中最突出、最醒目的部分。

例如,教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显然是题眼,也是板书的标题;但同时,“百家”中的“家”、“争鸣”中的“鸣”又是眼中之眼,是引领“百家争鸣”教学的中心话题。因此,通过“家”引出“人物”,通过“鸣”亮出“观点”,就能把课文中最重要的部分——“儒道墨法兵”等各家及其主要观点以板书的形式明确地标示出来(见下图)。

又如,教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的“学习化社会”,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化”这一抽象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课板书设计的难点。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对象、手段等方面去总结“学习化社会”的一些特点,在帮助学生建构出一个经验化概念的同时,就把“学习化社会”这一课文的题眼及其解释摆到了板书最中心、最醒目的位置,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见下图)。

2.内容要凝练

板书是“微型教材”和“内容窗口”。要在有限的时空内简洁概要地呈现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板书必须做到内容凝练。

例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妈妈的账本”一课,内容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知识体系相对缺失,难以提炼和概括,常成为教师板书设计的难点。如何把生活化的感性内容用几个凝练的词语来表达?在本课板书的设计中,笔者采用了“一本”“两端”“三工具”的方式:“一个账本”,即课题“妈妈的账本”,教学从虚拟的“妈妈的账本”开始;“两个端口”,即“收入和支出”,这个关联着家庭经济生活中“开源和节流”的内容,其中记账就是预算或决算,是理财的具体行动;“三个常用理财工具”,即关于储蓄、债券、保险等内容的学习(见下页图)。

又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描述了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丰富而又有特点的变化,板书设计可以用“什么在变”“怎样在变”“为什么变”三问来提炼主题、串联内容。一个问点,一个角度,归类思考,简洁导语,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发现变化、释读变化、探究变化的学习框架(见下图)。

二、逻辑性——板书的顺序和链接

板书的顺序和链接,涉及的是“写的顺序”“写的时机”等问题。因为板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静态呈现,更是教学过程的动态演示;不仅是知识的罗列,还是教材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的综合。因此,设计板书顺序和链接应很好地体现教学的逻辑性这一本质。

1.寻找逻辑起点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蕴涵着多条逻辑,如学科的知识逻辑、教材的编排逻辑等,有逻辑就有逻辑起点,它反映了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对编意的领会。当然,逻辑起点有时并不是显性可读的,需要教师去寻找,从而确定课文话题从哪儿开始更为合适。

例如,教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从历史中获得什么”,从课题看,“获得什么”是教学目的,而要“从历史中获得什么”,首先应对“什么是历史”有初步的理解,然后再从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中体会“历史的作用”,最后才能获得“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按此思路板书,“从历史中获得什么”的逻辑起点就明确无误了(见下图)。

2.遵循认知顺序

由于板书内容的书写顺序、板书内容间的链接以及书写和讲练的协调等无一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所以,板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

例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新航路的开辟”,由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路线和影响四部分组成,显然是依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撰的。但笔者以为,学生看到课题的时候,可能首先感知的不是原因、条件,而是路线,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哥伦布、麦哲伦经历过的航海路线。为此,在板书设计的时候,笔者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顺序的特点,调整了板书内容的链接顺序,第一步就指导学生学习“航路的概况”,第二步才引导学生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第三步进而让学生体会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见下图)。

再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我们都是当家人”一课,从国家投入公共设施说起,引出了国家最重要、最稳定的收入——税收,接着介绍了税收的相关知识及未成年人与税收的关系。依此顺序设计板书是本课导入的通行选择。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本课最大的难点并不是学生不知道国家的收入主要从哪里来,而是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为此,笔者对“我们都是当家人”一课作了如下的板书设计,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见下图)。

三、艺术性——板书的形态和色泽

板书的艺术性既体现于板书的形态和色泽,又体现在版面布局上,它们共同作用于师生的视觉感官,产生提示、强调、审美等的强烈效果。

1.注重板书的形态

在明确板书“写什么”“写多少”的前提下,板书形态的艺术性应注重板书内容的排列、组合和版面的规划、布局等结构形态的美感。

例如,在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认识人生的意义”教学中,笔者的板书围绕“我是谁”“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三个问题呈放射状展开,合理地展现了知识逻辑,有效地阐释了教学主题,在形态上体现出对称、呼应之美,使“每个人对‘人’有不同的解释,经历不同的人生,产生不同的人生意义”的教学主旨跃然而出(见下图)。

2.调和板书的色彩

调和板书的色彩,首先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强化板书的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其次则是通过调和色彩,使其和谐悦目,优化教学效果。

一般地讲,课文的题眼和关键词往往应加以色彩;而同一层面、同一类别的板书内容,则常标以同一颜色。例如,“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一课,以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为线索,描述了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及其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其间“中世纪”里的“王国”“帝国”的演变是题眼,属时间维度;“封建”的制度及其主要国家是重难点,属空间维度,如果在板书的色彩设计中有意识地着以不同的色彩(限于印刷,上述题眼和关键词用斜体字标出),如此浓妆淡抹,不仅有助于美观,更能突出重点,层类分明,促进学生的学习(见下图)。

当然,板书的形态和色泽是板书的外形,它服从于内容,服务于教学,不应过于花哨、繁复,以免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对教师来说,板书设计是一项集学科知识、条件知识、实践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只要我们赋板书以“知识性、逻辑性、艺术性”,那么,一定能使板书的教学辅助效果最优化,有效达成教学目的。

标签:;  ;  ;  ;  

知识、逻辑与艺术:历史与社会黑板设计的三次把握_板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