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影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制约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赵倩[1](2021)在《兰州新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卢桂珍[2](2021)在《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是当前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种新的财政支付手段和形式,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支付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效率。目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模式主要通过单一的财政账户管理财政资金,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但是,当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也不完善,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本文分析探讨了当前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当前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面临问题的合理对策,希望能为当前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和发展有所贡献,能为财政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荆冉[3](2021)在《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框架构建中重要的一环。以往的研究关注了改革中的顶层设计,对市级财政部门在国库集中支付中发挥的作用涉猎较少,对因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不畅而产生的问题的关注甚少。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引入管理学中流程再造理论,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以济宁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为样本,梳理济宁市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全流程,客观指出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流程再造理论要点,对济宁市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优化设计。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流程再造理论中的顾客导向、效率原则和信息化手段等一系列组合措施能够促进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流程的优化和完善。市级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过程包括:强化部门预算编制,科学实施全面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合理设置预算单位财务部门组织结构,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会计人员;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剔除非增值环节,提升整个流程流畅度;建立审核制度,明晰各方职权,减少审核随意性;深化电子化改革,实行以信息化为支撑,规范化为目的的流程优化。
管淑慧[4](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赵雷[5](2021)在《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某市为例》文中指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引入我国的20多年间,加强了资金支出透明度和预算约束力,提升了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率,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提升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水平,对优化财政资金配置、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意义重大。之前国内很多相关研究,大部分只关注了宏观理论层面,而本研究则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进行了较多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基于典型案例,对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实际应用与落实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对策,以期提升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水平,从而在推进财政数字化转型、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化制度支撑、加快转型速度等作用。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和政策执行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与案例法两种方法展开研究。选取河南省乃至全国最早一批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地市——河南省某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市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重点调查分析制度实施背景、实施历程和主要措施、主要成效等内容,探究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进行成因分析,以改善制度运行状况的实际操作层面为出发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研究发现河南省某市国库支付制度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模式导致支付成本高、风险高,但效率较低。现阶段财政资金支付各流程基本依靠人工核对数据、传递纸质凭证和加盖实体印章的传统模式,导致各环节运行的成本高、风险高,但效率较低。分析原因,主要是电子化程度不足,采用纸质单据的方式,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整理,工作效率比较低,还可能会出现信息反馈不及时等情况。其次,项目支出范围模糊、直接支付占比过高且后续监督乏力。一是项目支出的范围难以把握,某些项目的内容过于宽泛笼统,不够细化和明确。二是在项目支付方式之中,财政直接支付的占比过高。三是对项目支出的后续监督乏力。分析原因,一是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准确。二是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权限不合理的现象;三是缺乏有效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最后,统发工资支付计划下达不及时,并存在“吃空饷”现象。一是工资计划下达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工资发放。二是财政工资统发甄别不足,存在“吃空饷”现象。分析原因,一是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个别单位认识“不到位”,态度上“缺位”,造成了现实中的“错位”。基于以上研究,认为改善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状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实施电子化改革的若干建议。一是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建立电子凭证库,筑牢财政资金安全基础。三是建立自助柜面业务系统,打通支付电子化“最后一公里”。第二,改进项目支出管理制度的有关对策。一是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改变用款计划审核权限。三是制定资金支付方式划分细则。四是重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机制。五是执行机构“一转变,三调整”。“一转变”即角色转变,“三调整”是指业务流程调整、自有资金入账方式调整和实时监控规则调整。第三,加强财政工资统发管理的相关建议。一是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建立统发工资人员变动信息对接核查机制。三是优化统发工资业务处理模式。
谢燃[6](2021)在《国库集中支付下对H高校财务运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院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力解决当前高等院校国库资金收支管理的问题。在改革的进程中,由于高等院校的制度本身具有特殊性,导致财务运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院校的财务运作及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深入研究高等院校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高等院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成功经验探究相关的建议对策,以此来确保高等院校财务运作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某省市属地方高等院校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总结归纳法四种研究方法。首先,查询高校财务运作和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文献、着作及期刊,整理并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作为支撑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以H高校为研究对象,对财务运作的流程进行梳理,以财务数据为依据,包括筹资能力、预算执行能力,系统性分析在国库集中支付下H高校财务运作数据发生的变化,发现H高校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预算资金下达滞后影响项目执行进度,高校资金缺乏自主支配权,国库系统与财务系统存在冲突,零余额账户电子对账存在局限性,国库系统功能不全增加重复工作的负担;为保证H高校财务运作更好的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出应进一步拓宽H高校筹资渠道,完善国库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优化国库对账功能模块,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提高H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对策建议,从而保证在国库集中支付下H高校财务运作的顺利运行提供参考借鉴。
武慧波[7](2020)在《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库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工具。1908年以后,中国国库制度历了四次大规模变迁。研究国库制度变革举措,剖析变迁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系统梳理国库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总结国库制度为改革进程承担成本和提供发展激励的实践逻辑,客观评价近现代国库制度绩效、展望未来国库改革方向,是构建契合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国库理论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本论文以时代发展为顺序,从制度内容和发展路径角度出发,尽量客观详实地还原国库制度演变历史,对不同时代国库制度建设成果给予客观评价。本论文归纳了国库制度和中央银行建设成果,阐明了不同时代国库制度改革的举措,描述了国库制度运行流程,力求客观还原国库制度演变历史原貌。本论文分析了国库制度变迁路径,总结了国库制度变迁规律,系统评价了不同时代国库制度建设绩效。本论文提出,现代国库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在总结近现代中国国库制度变迁经验基础上,提出指导现代国库制度改革的启示性建议。推进现代国库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另一方面要深入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实践经验。本论文将国库制度置于中国从自然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述不同时代国库制度的概念和内涵,揭示国库制度内涵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客观规律。本论文通过回顾国库制度变迁历史,分析国库制度变迁的时代背景,从历史角度探寻制度变革的客观必然性,揭示出财政压力是国库制度变迁的源动力。本论文通过考察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库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量化分析国库制度运行绩效,从实证角度揭示了国库制度改革的内在规律。本论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近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本章在对中国传统国库制度演进和制度特点进行了介绍。叙述了晚清启动近代国库改革的社会背景,总结了晚清采取的试编财政预算、改革户部银行、委托银行代理国库等筹建代理金库制的措施,分析了晚清近代国库制度变迁主要特征。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学界和政界关于西方中央银行理论、统制经济和统制金融思想的研究。叙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吸取北京政府经验基础上,创建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制度、构建综联国库运行机制、颁布战时《公库法》等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金融统制下中央银行实力变化、《公库法》创新国库运行机制、战时四联总处和地方公库网络铺设、国库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第二章是现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本章叙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国库实践、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计划经济国库运行机制建设的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国库制度支持经济建设成果、计划经济国库理论发展、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内容,计划国库运行机制僵化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介绍了学界和政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集中收付理论、现代国库理论的研究和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关于国库功能定位的争论。叙述了在完成分税制改革基础上,财政收入机制调整、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等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库参与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变革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第三章是近现代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本章从近代以来代理国库银行入手,介绍了晚清大清银行,北京政府时期中、交通银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银行和新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设计,代理机构的设置和金融网络的变迁。分析不同时代条件下的突出问题。从发行货币数量统计角度,分析了晚清外资银行占压国库存款问题。从代理银行营业风格转变角度分析了中、交银行的准中央银行职能发挥和与外资银行“促进与压迫”关系问题。从战时中央银行职能发挥角度,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联总处设置与存款集中问题。从人民银行与财政机构在国库体制中定位角度,分析了“代理与经理”国库问题。第四章是近现代国库法制体系建设。本章从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历程中国库制度设计原则,国库制度框架体系,代理国库银行法律层面对国库法律制度进行梳理。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库法》和公库法制系统进行了重点论述。第五章是结论章节。本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总结了近现代国库制度的变迁特征,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国库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从动因、路径、模式、方向等角度阐述变迁规律,对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西方经验借鉴和中国化发展现象进行探讨。第二部分提出了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对当下国库制度改革的启示性建议。
段茗铧[8](2020)在《Z市财政专户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预算外资金的产生与发展,为财政专户的应用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财政专户数量与资金量的日益增多,资金量已赶超国库成为我国地方财政的第二国库。随着我国各类涉及财政专户案件的曝光,各地财政部门财政专户管理基础工作的薄弱问题也愈发突出。本文运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方法,基于当前财政专户管理中基层工作人员和商业银行经办人员提出的不同意见,结合历年来中央到地方关于财政专户管理方面的政策,借鉴公共财政相关理论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分析论证。首先梳理了我国财政专户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我国财政专户对国库和商业银行的影响。然后对Z市财政专户管理中的人员配备、账户开设以及资金拨付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调查访谈,对Z市财政专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Z市在财政专户管理方面存在制度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督监管不到位以及软硬件设置亟待升级等有关问题。最后,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Z市在财政专户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整合历年出台的各项财政专户制度,填补“子账户”政策空白,制定财政专户具体操作细则,打造财政专户代理银行竞争性机制,整治财政专户历史遗留问题,明确各部门监管责任,推进专户公开,升级财政专户管理系统等。
王曼[9](2020)在《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政府要破解资金约束、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离不开政府债务手段。但地方政府债务具有潜在风险,可能会反过来制约经济增长,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地方政府债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得失,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成因复杂,其本质是一种体制现象,它既彰显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也反映了央地之间事权和财权不相匹配的事实。改革开放初期,举债是中国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举债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尤其是近年来,不论是处于经济扩张周期还是紧缩周期,地方政府都具有扩大投资性财政支出、进行债务融资的冲动,呈现出了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这无疑突显了防范金融风险、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紧迫性。对日本而言,地方债是战后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补充,对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自日本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以来,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一部分原来由国家承担的事务需要由地方自治体承担,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压力。面对经济萧条压力与财政收支增速差的扩大,日本地方政府把增发地方债作为配合中央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使得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攀升。2018年末,日本GDP总量为4.97万亿美元左右,但是国家债务却高达1100万亿日元(近10万亿美元),负债率200%。相对于居高不下的日本国债而言,日本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科学的规模控制标准,不断强化地方债的发行管理、运行管理和风险管控,2000年以后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一直维持在200万亿日元左右,地方政府债券的年发行额也基本保持平稳,地方政府债务初步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避免了将债务规模过大风险传递到经济增长上。疫情影响之下,中国当前面临两大压力,一是经济增速的下滑;二是地方债放量发行加大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因此,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打好攻坚战,就必须在研判中国地方债态势的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地方债问题演化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灰犀牛”。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1)在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地方政府债务的一般理论入手,以经济增长为视角对地方政府的举债原因、适度规模和债务管理理论进行回顾。借助拓展后的IS-LM模型与巴罗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等,厘清地方政府债务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短期与长期机制,为适度债务规模的测算铺垫坚实的理论基础;(2)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战后日本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入手,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长期博弈中,揭示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在经济增长视角下的动态变化特征,挖掘地方债发行与经济增长阶段间的规律性,为实证分析提供重要的现实基础;(3)在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结合日本都道府县地方债的分布特征,对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其次,使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短期市场经济发展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第三,以巴罗模型为基础,从长期维度建立二次项模型。运用迭代法中的梯度下降法对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二者间关系进行数据拟合,实现多次函数关系的回归,同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原理,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检验;最后,通过动态面板门槛方法,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门槛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寻适度规模;(4)进行分析日本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管控措施。其在发行、运行和风险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将为中国把握债务管理与稳增长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启示;(5)结合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财政体制改革方向,尤其是从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债务期限、债务规模与地区间差异等方面,为中国地方债务适度规模的控制、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提出具体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以下命题:(1)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是促进还是抑制作用;(2)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为“倒U型”关系。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命题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第一,战后日本地方债的爆发式增长均与应对财政危机、服务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日本利用地方债务配合财政杠杆干预国家经济,对公共事业投资,创造了市场需求,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本文收集并整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2009—2015年日本34个都道府县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经济增长为非线性关系,呈“倒U型”,梯度下降法下运用Python软件拟合的负债率最优解介于20%—25%之间,门槛模型测得债务阈值为23.7%,表明适度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损害稳态经济增长;除此之外,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高校教育的投入,仍然是目前拉动日本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日本少子高龄化的时代,政府消费仍是提振经济中的重要角色,但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弱化。东京圈、关西圈和名古屋圈这三大都市圈对债务的依赖程度较低,三大都市圈外的地区受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更为明显,表现出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三,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规模与用途等较为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增长,与日本行之有效的债务规模管理措施密切相关。本文的创新点如下:一是丰富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研究。通过剖析日本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分配的长期博弈,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动态特征与规律性,体现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密切相关性;二是融合了多种经验分析方法。利用梯度下降法原理并借助Python软件较为直观的可视化优势,模拟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效果;再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计量检验,更增强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控经验的说服力;三是补充了实证领域中,关于日本地方债务与经济增长关系呈“倒U型”的结论,并将门槛模型应用于探寻其适度规模上。
王艺[10](2020)在《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问题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库集中支付作为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财政资金分散支付存在弊端的通用措施。国库集中支付在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应用已经有成效,虽在县级财政领域的应用也已经有若干年,但是仍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对区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很有必要。本文以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华州区基本情况以及华州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情况,主要从国库集中支付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类型及流程、国库集中支付执行状况进行介绍,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华州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预决算偏差率依然较大,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严重,财政专户依然存在。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访查结合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预算管理、人员配置、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四个层面对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从预算管理方面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预算追加调整过多,经费到账时间滞后;从人员配置方面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财务人员结构不稳定,知识结构不合理;从监督管理方面看,主要是政府监督过程流于形式,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形同虚设;从信息化建设方面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同财务系统之间数据无法共享,电子凭证系统不完善,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最后针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华州区集中支付改进措施,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及预算执行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二是通过完善人才储备加强财务人员岗位归宿感来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细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规则,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四是完善系统平台建设,以电子凭证代替纸质凭证,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同时也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配套制度,建立奖惩机制,推进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和使用,为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问题改进提供保障措施。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有助于认识并解决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的问题,强化县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资金运行成本,但从县区级的层面出发,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要持续关注国库进一步改革动态,继续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行更深刻的研究,为推进基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进一步发展作贡献。
二、当前影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制约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影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制约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2)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 |
1.预算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了解不够、内控制度不严 |
2.财政资金支付业务流程环节多 |
3.财政资金支付工作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高 |
4.财政资金支付机制的合理性欠佳 |
(二)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解决县级国库集中支付面临问题的措施 |
(一)加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度的宣传力度,加强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
(二)预算单位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提高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服务的质量 |
(三)加快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的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措施 |
(四)加强资金支付和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有效制约机制 |
三、结束语 |
(3)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3 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对象的创新性 |
1.3.2 研究思路的创新性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4.4 比较分析法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 |
2.1.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理论基础 |
2.1.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研究动态 |
2.2 流程再造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研究动态 |
3.济宁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践 |
3.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简介 |
3.1.1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
3.1.2 财政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 |
3.2 济宁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践历程 |
3.2.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阶段 |
3.2.2 “两集中”改革探索阶段 |
3.2.3 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 |
3.2.4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深化阶段 |
3.2.5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 |
3.2.6 疫情及后疫情时期持续创新阶段 |
3.3 济宁市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介绍 |
3.3.1 财政直接支付具体流程 |
3.3.2 财政授权支付流程 |
3.4 济宁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的必要性 |
3.4.1 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部门协调不畅 |
3.4.2 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上岗位设置不合理 |
3.4.3 直接支付审核信息不对称 |
3.4.4 财政代管资金改革后体制机制未理顺 |
3.4.5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不完善 |
4.济宁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设计 |
4.1 济宁市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的要点 |
4.1.1 顾客导向是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的出发点 |
4.1.2 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的原则 |
4.1.3 国库集中支付信息化是流程优化的手段 |
4.2 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过程 |
4.2.1 强化部门预算编制,实行预算绩效管理 |
4.2.2 改进人员岗位设置 |
4.2.3 升级直接支付审核流程 |
4.2.4 理顺财政代管资金管理 |
4.2.5 健全动态监控体系 |
4.3 流程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4.3.1 预算执行得到强化 |
4.3.2 资金运行透明度得到提升 |
4.3.3 放管服改革得到推进 |
5.结论及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的建议 |
5.1 结论 |
5.2 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5)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 研究方法 |
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概念 |
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
2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
3 支付方式 |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1 制度变迁理论 |
2 政策执行理论 |
第三章 河南省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概况及成效 |
一、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背景 |
二、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历程和主要举措 |
1 建立机构,明确职责 |
2 开设账户,规范支出 |
3 完善机制,加强监督 |
三、河南省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的主要成效 |
1 预算执行程序得以规范 |
2 政府调控能力得到增强 |
3 财政支出更加透明 |
第四章 河南省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问题与成因 |
一、河南省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1 传统模式导致支付成本高、风险高,但效率较低 |
2 项目支出范围模糊、直接支付占比过高且后续监督乏力 |
3 统发工资支付计划下达不及时,并存在“吃空饷”现象 |
二、河南省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问题成因分析 |
1 资金支付电子化程度不足 |
2 项目预算编制不细、权限不合理且缺乏绩效评价体系 |
3 单位对统发工资重视不够,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
第五章 其他地市国库集中制度运行的经验及启示 |
一、洛阳、三门峡两地经验总结 |
1 强化信息化建设,提高自动化水平 |
2 严格规范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
3 强化单位主体责任,促使自我管理 |
二、改善制度运行状况的启示 |
1 进一步深化电子化改革 |
2 完善项目支出管理制度 |
3 明晰使用单位,强化主体责任 |
第六章 改善地方国库集中制度运行状况的具体建议 |
一、实施电子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
1 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 |
2 建立电子凭证库,筑牢财政资金安全基础 |
3 建立自助柜面业务系统,打通支付电子化“最后一公里” |
二、改进项目支出管理制度的有关对策 |
1 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 |
2 改变用款计划审核权限 |
3 制定资金支付方式划分细则 |
4 重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机制 |
5 执行机构“一转变,三调整” |
三、加强财政工资统发管理的相关建议 |
1 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
2 建立统发工资人员变动信息对接核查机制 |
3 优化统发工资业务处理模式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国库集中支付下对H高校财务运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
1.3.2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相关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国库集中支付及高校财务运作相关理论 |
2.1 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理论 |
2.1.1 国库集中支付的概念 |
2.1.2 国库集中支付的理论基础 |
2.2 高校财务运作的相关理论 |
2.2.1 高校财务运作的概念 |
2.2.2 高校财务运作的流程 |
3 H高校财务运作的基本情况及数据分析 |
3.1 H高校的基本概况 |
3.2 H高校的财务运作方式 |
3.3 H高校财务运作流程分析 |
3.3.1 预算编制及预算批复情况 |
3.3.2 系统功能情况 |
3.3.3 零余额账户对账情况 |
3.3.4 报销业务情况 |
3.4 H高校财务数据分析 |
3.4.1 筹资能力分析 |
3.4.2 预算执行能力分析 |
4 国库集中支付下H高校财务运作存在的问题 |
4.1 预算资金下达滞后影响项目执行进度 |
4.2 高校资金缺乏自主支配权 |
4.3 国库系统与财务系统存在冲突 |
4.4 零余额账户电子对账存在局限性 |
4.5 国库系统功能不全增加重复工作的负担 |
5 国库集中支付下改善H高校财务运作的对策建议 |
5.1 拓宽H高校筹资渠道 |
5.1.1 发挥校办企业及现有资源优势 |
5.1.2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
5.1.3 积极呼吁社会捐赠 |
5.2 完善国库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 |
5.2.1 完善财务信息网络平台与系统对接 |
5.2.2 强化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
5.3 优化国库对账功能模块 |
5.3.1 搭建对账共享数据接口 |
5.3.2 统一对账标准 |
5.4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 |
5.5 提高H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
5.5.1 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学习 |
5.5.2 完善财务岗位责任制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学术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
(二)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相关研究 |
(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研究 |
(四)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金库、公库、国库 |
(二)现代国库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难点、创新点 |
第一章 近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 |
第一节 传统国库制度的演变 |
一、传统国库及其制度演变 |
二、传统国库制度的特点 |
第二节 近代国库制度产生的条件 |
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
二、社会环境动荡复杂 |
三、国库制度的思想理论准备 |
第三节 近代国库制度的开端 |
一、西方财政预算制度的引入 |
二、国库机构设置的变化 |
三、国库运行体制的创新 |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国库制度的健全 |
一、国内政治格局对国库制度提出新要求 |
二、统制经济与统制国库思想的出现 |
三、健全中的国库制度构成及其变化 |
四、《公库法》出台后国库收支程序的创新 |
五、地方公库网的建成 |
第二章 现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 |
第一节 红色革命政权下的国库探索 |
一、中华苏维埃的国库实验 |
二、抗日革命根据地国库银行发展 |
三、解放区国库区域化问题 |
第二节 苏联模式下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库” |
一、新中国计划经济国库制度的沿袭 |
二、苏联模式影响下的计划国库制度改造 |
三、计划经济人民银行代理国库模式的固定 |
四、计划经济人行国库与财政的互动发展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国库制度的完善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库制度构成及变化 |
二、跨时代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变革 |
第三章 近现代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 |
第一节 近代政府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
一、清末大清银行代理国家金库银行体系 |
二、北京政府时期“中交两行”复合代理金库银行体系 |
第二节 近现代中央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
一、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
二、新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银行体系 |
第三节 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
一、外资银行对晚清国库资金的占压问题 |
二、代理国库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与压迫”关系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时四联总处的代中央银行职能 |
四、人民银行与财政国库的“经理”与“代理”之争 |
第四章 近现代国库法制体系建设 |
第一节 近代国库制度框架设计 |
一、晚清《统一国库章程》初步搭建了近代国库制度框架 |
二、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专业国库管理机构设计 |
三、北京政府对国库制度设计的创新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国库法制体系 |
一、《公库法》的出台 |
二、以《公库法》为核心的国库法制体系 |
三、《公库法》推行中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近现代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
一、北京政府时期中、交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法律制度 |
三、新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
结论 |
第一节 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分析 |
一、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的特点 |
二、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要素分析 |
三、不同时代条件下国库制度的区别、联系与变迁逻辑 |
三、国库制度变迁中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化发展 |
第二节 国库变迁经验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
一、建设现代化国库要尊重变迁客观规律 |
二、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完善顶层设计 |
三、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科学设置资金收支流程 |
四、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稳步放大政策工具效应 |
五、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完善中央银行法规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Z市财政专户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政专户 |
2.1.2 国库 |
2.1.3 地方国库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财政分权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3 财政专户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
3.1 财政专户的发展历程 |
3.1.1 财政专户初期发展阶段 |
3.1.2 财政专户清理整顿阶段 |
3.1.3 财政专户逐步规范阶段 |
3.2 财政专户的影响 |
3.2.1 财政专户对国库的影响 |
3.2.2 财政专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4 Z市财政专户管理现状 |
4.1 部门人员设置 |
4.2 现有财政专户及开户情况 |
4.3 财政专户拨款流程 |
4.4 相关制度和政策 |
5 Z市财政专户管理存在问题 |
5.1 专户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
5.1.1 财政专户管理操作规章制度缺失 |
5.1.2 资金存放机制存在制度失效 |
5.2 财政部门内控管理存在缺陷 |
5.2.1 历史遗留问题成为规范管理制度的绊脚石 |
5.2.2 部门协作不强难以保证资金运作效率 |
5.2.3 人员配备不足为个人贪腐提供便利 |
5.3 专户管理监督监管仍不到位 |
5.3.1 入库不及时调控收入进度 |
5.3.2 财政部门自主性强缺乏外部监督 |
5.4 配套设置亟待优化升级 |
5.4.1 印鉴管理存在风险隐患 |
5.4.2 操作系统落后造成账务繁杂 |
6 财政专户管理改进措施和建议 |
6.1 继续完善专户管理制度 |
6.1.1 整合梳理专户要求,制定具体操作细则 |
6.1.2 及时制定子账户相关管理办法 |
6.1.3 完善财政专户资金存放竞争性法规 |
6.2 强化内控管理提升人员素质 |
6.2.1 整治历史遗留问题清理闲置专户 |
6.2.2 补充人员配备加强人员素质 |
6.2.3 引入第三方专业人员协助管理 |
6.3 明确监督责任强化监督监管 |
6.3.1 与央行配合完善代理银行考评机制 |
6.3.2 明确各部门对财政专户的监管责任 |
6.3.3 推进专户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
6.4 完善软硬件设施保障流程规范 |
6.4.1 实行印鉴分离制度,做好资金运转监督 |
6.4.2 引入先进账户管理系统,全面实现电子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研究 |
1.2.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及其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 |
2.1.2 地方政府债务 |
2.1.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 |
2.1.4 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的界定 |
2.2 地方政府举债原因及适度规模理论 |
2.2.1 公共物品与财政分权理论 |
2.2.2 古典学派的适度负债理论 |
2.2.3 李嘉图等价定理 |
2.2.4 公共选择学派的适度负债理论 |
2.3 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 |
2.3.1 凯恩斯学派及IS-LM模型扩展 |
2.3.2 新经济増长理论 |
2.3.3 巴罗模型及其拓展 |
第三章 日本央地财政关系下的地方债发展历程 |
3.1 日本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
3.1.1 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与支出结构 |
3.1.2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划分与收入结构 |
3.1.3 租税调整与地方财政收支变化 |
3.2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的地方债发展 |
3.2.1 高速增长时期地方债发行剧烈震荡 |
3.2.2 石油危机下地方债呈爆发式增长 |
3.2.3 泡沫经济时期地方债稳中有降 |
3.2.4 长期萧条时期地方债迅速攀升 |
3.2.5 全球金融危机后地方债总量趋稳 |
第四章 经济增长视角下日本地方债适度规模的实证分析 |
4.1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直观分析 |
4.1.1 日本都道府县地方债分布特征 |
4.1.2 日本地方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 |
4.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4.2.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4.2.2 数据的选取与检验 |
4.2.3 脉冲响应 |
4.2.4 结果分析 |
4.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4.3.1 构建研究模型 |
4.3.2 变量定义与描述 |
4.3.3 计量方法的选择 |
4.3.4 计量结果分析 |
4.4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门槛特征 |
4.4.1 模型的设定 |
4.4.2 模型的估计方法 |
4.4.3 实证结果与结论 |
第五章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管控措施 |
5.1 规范的发行制度 |
5.1.1 从审批制到协商制 |
5.1.2 运用地方债计划控制规模 |
5.1.3 明确规定地方债用途 |
5.2 市场化的运行模式 |
5.2.1 债务发行方式市场化 |
5.2.2 债务融资来源多元化 |
5.3 严密的风险控制 |
5.3.1 对流通渠道进行监管 |
5.3.2 设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
5.3.3 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和重组机制 |
第六章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
6.1 完善财政制度与创新财政体制 |
6.1.1 明确政府间财权事权 |
6.1.2 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 |
6.1.3 健全准备金偿付制度 |
6.1.4 成立地方政府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
6.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与监管 |
6.2.1 强化地方政府财政信息披露制度 |
6.2.2 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债务期限的关系 |
6.2.3 处理好债务规模与地区间差异的关系 |
6.2.4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警响应机制 |
6.3 加快市场与相关保障制度建设 |
6.3.1 推进市场化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 |
6.3.2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保障机制 |
6.3.3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
6.3.4 加大违约惩戒机制实施力度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问题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及框架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本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库集中支付相关理论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博弈理论 |
2.2.4 制度创新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库集中支付理论研究 |
2.3.2 国库集中支付存在问题研究 |
2.3.3 国库集中支付问题改进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现状分析 |
3.1 华州区基本情况及改革背景 |
3.1.1 华州区基本情况 |
3.1.2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程 |
3.1.3 华州区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具体做法 |
3.2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基本情况 |
3.2.1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3.2.2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类型及流程 |
3.2.3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执行状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存在问题实地访谈 |
4.1.1 访谈内容 |
4.1.2 访谈结果 |
4.2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存在问题的调查问卷 |
4.2.1 调查问卷对象选择 |
4.2.2 调查问卷结果汇总 |
4.3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存在问题 |
4.3.1 预算管理方面 |
4.3.2 人员配置方面 |
4.3.3 监督管理方面 |
4.3.4 信息化建设方面 |
4.4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4.4.1 预算管理方面 |
4.4.2 人员配置方面 |
4.4.3 监管管理方面 |
4.4.4 信息化建设方面 |
第五章 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问题改进措施 |
5.1 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
5.1.1 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
5.1.2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
5.2 配备和提升政府财务人员 |
5.2.1 完善人才储备 |
5.2.2 增强财务人员岗位归宿感 |
5.3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
5.3.1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
5.3.2 细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规则 |
5.4 推进电子信息化建设 |
5.4.1 完善系统平台建设 |
5.4.2 电子凭证替代纸质凭证 |
5.5 完善集中支付保障措施 |
5.5.1 健全预算管理配套制度 |
5.5.2 建立人员奖惩机制 |
5.5.3 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四、当前影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制约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州新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赵倩. 兰州大学, 2021
- [2]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卢桂珍. 大众投资指南, 2021(15)
- [3]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优化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D]. 荆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5]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某市为例[D]. 赵雷. 新乡医学院, 2021(02)
- [6]国库集中支付下对H高校财务运作的影响研究[D]. 谢燃. 沈阳大学, 2021(06)
- [7]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D]. 武慧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 [8]Z市财政专户管理问题研究[D]. 段茗铧.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6)
- [9]基于经济增长的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D]. 王曼. 河北大学, 2020(02)
- [10]华州区国库集中支付问题改进研究[D]. 王艺.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