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年历史进程看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的互动关系--访中央党校副院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从20年历史进程看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的互动关系--访中央党校副院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从20年历史进程看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的互动关系——访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党校论文,互动关系论文,党史论文,年历论文,副主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同时,邓小平理论又不断地推动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向前发展。这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过程。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深入研究和探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同志。

记者:十五大报告号召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最近,中央又发出《通知》,召开工作会议,号召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请问当前我们应当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

龚育之:十五大以后,江泽民同志几次就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在今年二月份召开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讲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这也是学习好党的基本理论的一条重要经验,希望大家注意坚持”。“近年来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相当一部分同志对建党以来和建国以来的历史不是很熟悉,甚至很不熟悉,有的同志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也不太熟悉,这就更需要自觉地用这些历史的实践经验来提高和丰富自己。”这段话,从学习党的历史的角度,明确指出了学习理论与总结实践经验的相互关系。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20周年,利用这一时机,在全党开展一次用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经验,教育各级干部的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而邓小平理论正是改革开放20年历史实践和历史经验的结晶,学习《邓小平文选》二、三卷,可以让我们从整体上回顾和总结20年来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们自己走过来的路和正在走的路,并且是从小平同志论述的思想高度来进行这种回顾和总结,这对指导今天的改革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讲到,党的十四大以来,理论学习不断深入,改革建设不断推进,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成为党的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虽然是讲理论学习与实践发展互动关系的,但是否也应该看作是20年来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与改革实践发展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特点?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发展基础上的。请您谈谈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好吗?

龚育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人们的认识在实践中提高。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和历史根据。从历史根据来看,1956年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主要是指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前”到《论十大关系》,“后”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1958年初全党工作中心向技术革命的转移)一年多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1960年冬天提出“八字方针”以后五年调整经济的探索,这三段时间的探索形成和积累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主要是指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生产关系上急进往前闯的“共产风”和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反右倾”再到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的错误。错误趋向的积累和发展,终于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巨大曲折。上述两种发展趋向,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准备。邓小平理论继承了1956年以后我们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的思想成果,属于正面继承;而对错误趋向的指明和纠正,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和形成的重要契机。从现实根据来看,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1978年开始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一切拨乱反正和整个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先导。从此,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新事物,如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改革中的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沿海的经济特区等等。改革每一次迈出重大步伐,都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如何开拓这一事业,从马克思的本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从列宁的本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从前人的本本里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世界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把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去进行新的实践,创造

新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可以说,没有对我们党过去探索的历史的深刻反思,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就没有邓小平理论。

记者:邓小平理论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可以说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同步而行,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那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入展开,您认为,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哪些阶段?

龚育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这个理论诞生前的直接酝酿可以追溯到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进行的全面整顿。小平同志后来说:“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谈整顿实际上是拨乱反正的开始,是改革的试验,这是一个新概括。这个概括帮助我们更深地去理解1975年全面整顿的意义,也帮助我们更深地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全面改革路线的历史渊源。因此,从起点往前追溯,把1975年的全面整顿,当作邓小平理论诞生前的直接酝酿是合理的。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是这个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历史是非的全面拨乱反正,提出了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而进行改革的历史任务。会后不久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小平同志又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这样,新时期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开始初具雏形。小平同志在为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上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一起,是标志新时期开始的最重要的政治和理论纲领。第二,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发展,形成主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党继续推进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特别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成为新时期的新路线、新理论形成的关键环节。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已经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迈开重要步伐,主要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开始兴办经济特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发展,到十二大,在小平同志的开幕词这篇重要历史文献中形成和提出了一个集中的口号,即后来成为邓小平理论主题和名称的口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三,在全面改革的深入发展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改革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促使中国共产党重新构建关于社会主义任务和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改革全面展开和深入阶段在理论上的两大突破。十三大报告鲜明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在60多年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概念,并列举了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十二个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轮廓。第四,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从十三大到十四大,国内国际发生了重大事变。南方谈话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面临的时机和挑战的基础上,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南方谈话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大以来,围绕改革开放姓“资”姓“社”,解放思想和加快发展,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问题,从理论上作了新的、深刻透彻的概括和阐发。南方谈话被确定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终卷篇,是代表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十四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个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构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五,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对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了深刻的论述,在解决世纪之交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中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决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表大会在指导思想上逐步形成的共识的发展,是在十四大以来5年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来的,十五大必将以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十五大报告内容博大,从路线到纲领,从经济、政治、文化到党的建设,从内政到外交,都作出了全面的论述和战略的部署。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记者:在2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的科学体系,从实质和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观察、分析和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是否可以说,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每一基本观点,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针对改革开放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的?

龚育之:是这样。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在小平同志著作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的重要文献的整体之中。我们要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就要引导人们全面理解这个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形成的一系列基本观点。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又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真谛和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通过展开一场真理标准的讨论,澄清“两个凡是”的是非的过程,重新确立起来的。坚持这条思想路线,贯穿于从拨乱反正到全面改革的全部实践发展过程中。解放思想最初主要是围绕拨乱反正的任务,随着改革任务的提出和推进,解放思想的要求向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方向发展。最典型的表现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兴办经济特区这两件事,这是改革实践的两大突破。开始时有不少怀疑和反对的声音,提出这些作法是姓“资”还是姓“社”,有人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予以积极地支持,肯定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指出“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要”。在南方谈话中,肯定了搞经济特区的作法,指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由此可以看出,改革每一次迈出重大步伐,都要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和先导,并且推动着解放思想的向前发展。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重新审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传统观念而提出来的,这是改革理论的两大突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确认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新的社会主义观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大发展。小平同志评价:这是说了“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这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十三大确认了并且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并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确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

的综合判断,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的成果的总结。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的引伸,是冲破僵化观念的束缚,从实际出发,根据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标准而提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围绕计划和市场问题,理论界长期以来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很长的时间里,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还有相当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两个“不等于”是根据实践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老祖宗说过的某些话。邓小平同志的这些精辟论述,为我们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十四大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作好了理论准备。④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方面的基础。小平同志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为这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一以贯之地紧密结合实践,结合国际国内大局的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贯通到邓小平理论中去,成为我们全党重新考虑当代中国基本问题的起点。从1980年邓小平同志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到1992年南方谈话作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可以看出,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来自迫使我们进行改革的形势,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个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得出的新结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改革开放的新经验,是思想解放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⑤中国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一生追求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现代化摆上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日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为中国的现代化而斗争,在中国共产党内是有深厚的历史根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大的决策,就是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和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实现现代化成为2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执行的路线。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目标提出来的,它是重新估量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作出的规划,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贯穿着两个重大战略思想,一是要认识和把握中

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二是要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两大战略思想都来源于中国是个经济、政治、文化以至自然状况、地缘状等等都极不平衡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总之,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有历史的由来和继承,又反映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认识发展。

记者: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既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基本观点,来源于对社会发展和改革实践的深刻总结;同时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认识、新观点,改革中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用这“三个标准”去检验其正确与否。因此,可以说,这“三个标准”是构成邓小平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龚育之:邓小平一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邓小平哲学实践观的充分体现,这“三个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说,任何观念的东西,不论是从书本上来的,还是自己头脑中想出来的,都不能作为真理的标准。只有当它们在实践中被证明为真理时,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的行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论中的实践标准,同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生产力标准,是密切相连的。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小平同志在新时期拨乱反正一开始,就鲜明地提出了这个标准。根据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十三大报告着力论述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是针对改革进程中仍然束缚我们思想、妨碍我们前进的问题,再一次重申和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十四大报告确认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总之,邓小平理论中在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问题上的根本观点是始终一贯的。

记者: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这一点已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共识。对此请谈谈您的看法。

龚育之: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在20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面临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也是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解决了中国革命走什么路的问题。十五大报告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史发展、思想解放和邓小平理论发展,作了高度凝炼的概括:两个重大历史关头,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第一重大历史关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们面前摆着三条路:一条是老路,即“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的道路,走这条路,就会继续在“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徘徊;一条是邪路,把否定“文化大革命”引伸为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走这条路就会从根本上丧失革命目标,就会走上历史倒退的大弯路;还有一条是新路,即邓小平领导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开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第一个宣言书,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实现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国以后党的历史的新时期。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的政治风波使中国又面临向何处去的严峻考验。我们面前还是摆着三条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垮台的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党走的就是这样的路;一条是往回走的路,一些人看来,社会主义垮台似乎是改革开放导致的,坚持社会主义似乎就得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路;另一条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新路不动摇。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第二个宣言书,这篇谈话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两大历史关头,两次扭转严重局势,使我们党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困难中重新奋起,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的历史业绩,也是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实践的范例。邓小平逝世,中国向何处去,我们党面临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十五大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邓小平领导我们开辟的道路不动摇。今后我们要全面完成十五大确定的历史任务,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最根本的仍然要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记者: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当前,我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凸现出来。从跨世纪的角度,从解决目前实践提出的难题出发,您认为,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龚育之:十五大报告指出:在走向新世纪的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因此,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因为解放思想决不是也不可能一次完成。从认识论角度讲,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是不可能穷尽的,人们的认识只有在主观不断符合客观、认识不断适应实践的进程中,才能逐步深化,不断向前发展。而这样一种认识过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从我们党来讲,有科学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这有利于在实践中减少盲目性,具有预见性。但是,如果不能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指导理论,以至使之教条化、僵化和形式主义,那就会使我们的认识脱离实践的发展,不能更好地推进实践。这已为党的历史所证明。这方面,十五大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十五大作出的三大决策: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出新的阐发,都是解放思想的成果,又都要求、都推动着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因此,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世纪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对它的精髓、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它的科学体系和革命风格的认识,提高到十五大的新水平,按照十五大的方针,“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解决好学风问题,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按照十五大的要求,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地发展邓小平理论,都要求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和推动着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总之,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把历史的总结和理论的探讨落脚到实践的创新上来,这样,我们就能把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不断提高到新的境界和新的水平,使邓小平理论不断发挥出巨大威力。

标签:;  ;  ;  ;  ;  ;  ;  ;  ;  ;  ;  ;  

从20年历史进程看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的互动关系--访中央党校副院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