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玉然[1]2017年在《益气化瘀方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内膜容受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采用中药复方“益气化瘀方”进行干预。从功能学角度观察益气化瘀方对模型大鼠妊娠功能的影响,从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观察益气化瘀方对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对异位内膜生长的影响。探讨益气化瘀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功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手术切除大鼠右侧子宫,剪取内膜组织块移植到肠系膜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益气化瘀方组、孕叁烯酮组、模型组,另设假手术组。各组给药方法如下:益气化瘀方组予益气化瘀方混悬液(相当于生药3.55g/ml),按4ml/(Kg·d)连续灌胃6周;孕叁烯酮组予孕叁烯酮混悬液(0.1mg/ml),按4ml/(Kg·d)连续灌胃4周后以等体积灭菌蒸馏水连续灌胃2周;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均予灭菌蒸馏水,按4ml/(Kg·d)连续灌胃6周。实验研究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验观察益气化瘀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妊娠功能的影响。在药物干预结束后于动情期将雌雄大鼠以2:1比例合笼,以发现阴栓或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发现精子当日记为妊娠第1天,于雌鼠妊娠第16天采集标本。统计各组妊娠雌鼠数、妊娠雌鼠单侧子宫着床数,电子天平称量各胚胎及胎盘重量,平行切片法计数左侧卵巢妊娠黄体数,计算大鼠妊娠率、着床率。第二部分实验探讨益气化瘀方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胚胎着床的作用机制。在药物干预结束后于动情期将雌雄大鼠以2:1比例合笼,于雌鼠妊娠第4天采集标本。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E2)与孕酮(P)水平,免疫组化SP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大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整合素αυβ3(αυβ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第叁部分实验探讨益气化瘀方抑制异位内膜生长的作用机制。用游标卡尺测量大鼠干预前、后异位囊肿直径,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异位内膜er、pr、αυβ3、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epase-9)表达。免疫组化切片放大400倍,采用image-proplus6.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测量特异蛋白表达阳性区域的累计光密度(iod)值及区域面积(area),以平均光密度(iod/area)代表蛋白表达强度,结果记录为平均光密度值。westernblot采用bio-radxrs+成像仪采集图像,测定目标条带灰度值,选择β-actin为蛋白内参,结果记录为目标条带灰度值/β-actin条带灰度值。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经参数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两两组间比较采用lsd或kruskal-wallis检验,组内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signed-rank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设定检验水准α=0.05,p<0.05即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益气化瘀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妊娠功能的影响模型组排卵数、着床数、着床率、胚胎重量及胎盘重量均低于假手术组,益气化瘀方组排卵数、着床数、着床率、胚胎重量及胎盘重量均高于模型组和孕叁烯酮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而孕叁烯酮组排卵数、着床数、着床率、胚胎重量及胎盘重量与模型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2.益气化瘀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围着床期血清e2、p水平的影响益气化瘀方组e2水平高于模型组和孕叁烯酮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而孕叁烯酮组e2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模型组p水平低于假手术组,益气化瘀方组p水平高于模型组和孕叁烯酮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孕叁烯酮组p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益气化瘀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模型组围着床期子宫内膜er表达高于假手术组,益气化瘀方组和孕叁烯酮组er表达均低于模型组,益气化瘀方组er表达高于孕叁烯酮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模型组围着床期子宫内膜pr表达高于假手术组,益气化瘀方组和孕叁烯酮组pr表达均低于模型组,益气化瘀方组pr表达低于孕叁烯酮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模型组围着床期子宫内膜lif、αυβ3、mmp-9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益气化瘀方组lif、αυβ3、mmp-9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孕叁烯酮组lif、αυβ3、mmp-9表达与模型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4.益气化瘀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的影响益气化瘀方组和孕叁烯酮组干预后异位囊肿直径均较干预前减小,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模型组干预前后异位囊肿直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益气化瘀方组和孕叁烯酮组异位内膜er、pr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而益气化瘀方组和孕叁烯酮组异位内膜er、pr表达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益气化瘀方组和孕叁烯酮组异位内膜αυβ3、mmp-9表达均低于模型组,而timp-1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益气化瘀方组和孕叁烯酮组异位内膜αυβ3、mmp-9、timp-1表达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益气化瘀方组和孕叁烯酮组异位内膜casepase-9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益气化瘀方组和孕叁烯酮组casepase-9表达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妊娠功能偏低,益气化瘀方能有效提高其排卵数和着床率,并能促进胚胎发育。2.益气化瘀方能有效提升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围着床期P水平,降调子宫内膜上PR表达,并能上调子宫内膜中LIF、αυβ3、MMP-9的表达,提示其可通过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胚胎着床而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妊娠功能。3.益气化瘀方能有效抑制异位内膜生长,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异位内膜ER、PR、αυβ3、MMP-9表达,提升TIMP-1表达而抑制异位内膜侵袭以及上调Casepase-9表达促进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有关。
李蕾[2]2014年在《Activin A及其相关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及诊治策略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现已成为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趋势明显上升,达10%-15%,故又有“现代病”之称。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引起不孕、痛经、性交痛及慢性盆腔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子宫内膜异位症虽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病变广泛、形态多样,具有种植、侵袭、扩散、远处转移及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1921年Sampson提出经血逆流学说后得到了多数临床和实验资料的支持,但经血逆流至盆腔是常见的,甚至是生理现象,多数人并未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我国学者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认为在位子宫内膜的生物学特性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决定因素。在卵巢性激素的周期性调控下,子宫内膜产生的细胞因子也发生周期性改变,这其中就包括Activin A及其相关生长因子(Follistatin、Cripto)。正常生理状态下,在卵巢激素的调控下,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化到分泌期,Activin A逐步升高,至分泌晚期达到最高水平,Cripto在增殖期增高,而Follistatin则一直处于相对的低水平。最新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Activin A mRNA表达于月经周期无显着性改变,增生期显着高于正常月经周期的子宫内膜,但无分泌期表达高峰;Follistatin mRNA表达在分泌期显着高于增生期及正常月经周期的子宫内膜;Cripto mRNA表达在增生期及分泌期无显着性差异,无分泌期降调。由此我们推断,子宫内膜组织内Activin A及其相关生长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决定了Activin信号通路的开放与阻断,从而表达所需要的生理效应。目前已有研究表明Activin A、Follistatin、Cripto之间动态平衡的改变可增强在位内膜细胞的增殖、粘附、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并促使其释放加速内异症的发生发展的细胞因子。但是,影响在位子宫内膜Activin A、Follistatin、Cripto表达及分泌的原因目前仍不清。众所周知,内异症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疾病,也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大量的炎性因子表达异常,白细胞介素-1β即为其中重要分子之一。那么,炎性因子及雌激素是否参与到Actin A及其相关因子的调控中来呢?本课题拟对此进行探讨,观察白细胞介素-1β及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增生期在位子宫内膜Activin A、Follistatin以及Cripto等因子的影响。从1885年Von Recklinghausen首次提出并命名子宫内膜异位症至今已超过一个世纪,尽管现已初步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疗策略,但目前仍旧面临疼痛与不育,术后或停药后复发率高,深部病灶处理棘手等问题,新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热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子机理研究为治疗提供了新的对策,如促进分泌期内膜蜕膜化,促进细胞凋亡,抗粘附,抗侵袭,抗血管生成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与异位内膜Activin A mRNA于分泌期表达减少,其拮抗物Follistatin及Cripto mRNA表达增多。由此我们推测这使得Activin A于分泌期作用减弱,内膜丧失蜕膜化机会,提高了异位种植生长的机会;且Cripto可促进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上皮一间质转化和血管形成等。这亦可能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因此本研究以Cripto中和性封闭单克隆抗体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泌期异位内膜间质及上皮细胞,在细胞水平初步探讨Cripto中和性封闭单克隆抗体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目的本研究拟原代培养子宫内膜异位症增生期在位内膜标本,鉴定证实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后,以不同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β及雌激素进行干预,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从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Activin A、Follistatin、Cripto的变化。同时分离、培养、鉴定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内壁的分泌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上皮细胞,鉴定为间质细胞及上皮细胞后,分别设立Cripto中和性封闭单克隆抗体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以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粘附,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探讨白细胞介素1β及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增生期在位内膜间质细胞Activin A、Follistatin、Cripto表达及蛋白分泌的影响以及Cripto中和性封闭单克隆抗体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泌期异位内膜细胞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科研资料并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解除患者痛苦,降低复发率,减少癌变,提高生育能力,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收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增生期在位子宫内膜,采用酶消化的方法分离出人子宫内膜细胞,用200目的滤网过滤后,分离出间质细胞,并用波形蛋白和角蛋白鉴定。2.取培养至第叁代的对数生长期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以不同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β (250pg/ml,500pg/ml,750pg/ml)、雌激素(10-7mol/L,10-6mol/L,10-5mol/L)及雌激素+白细胞介素-1β(10-6mol/L雌激素+500pg/ml白细胞介素-1β)进行干预。3.利用RT-qPCR技术检测干预前后Activin A、Follistatin、Cripto mRNA表达的改变情况。4.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干预前后Activin A、Follistatin、Cripto蛋白分泌水平的改变情况。5.收取分泌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内壁标本,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出基质细胞及上皮细胞,用波形蛋白和角蛋白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6.取培养至第叁代的对数生长期的间质细胞及培养至第一代的对数生长期上皮细胞,分别设立Cripto单克隆中和抗体处理组(加入Cripto单克隆中和抗体至终浓度为5μg/mL)和空白对照组(仅加入完全培养基)。7.利用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Cripto单克隆中和抗体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的改变情况。8.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分别检测Cripto单克隆中和抗体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粘附能力的改变。9.利用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Cripto单克隆中和抗体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侵袭能力改变情况。10.统计学分析:本实验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算术均数±标准差(x±SD)描述,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α=0.05。两组间均数比较做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均为α=0.05。结果1.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培养、观察及鉴定在长满整个培养瓶前,细胞彼此分开,形态较扁平,外形轮廓不太清楚,核不明显。当细胞长满细胞培养瓶时,细胞排列紧密,呈细长梭形,呈平行排列。细胞免疫组化鉴定示波形蛋白染色阳性,角蛋白染色阴性。2.经白细胞介素-1β及雌激素刺激,Activin A、Cripto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经白细胞介素1β刺激,Follistatin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经雌激素刺激,各组Follistatin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经雌激素及白细胞介素-1β共同刺激,Activin A、 Cripto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雌激素组及白细胞介素-1β组增加(P<0.05);Follistatin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及雌激素组增加(P<0.05),较白细胞介素-1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经白细胞介素-1β及雌激素刺激,Activin A蛋白分泌较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经白细胞介素-1β刺激,Follistatin蛋白分泌较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经雌激素刺激,各组Follistatin蛋白分泌无统计学差异。白细胞介素-1β浓度为500pg/ml时,Cripto含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雌激素浓度为10-6mol/L及10-5mol/L时,Cripto蛋白分泌较对照组增加(P<0.05)。经雌激素及白细胞介素-1β共同刺激,Activin A、Follistatin蛋白分泌较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β组及雌激素组增加(P<0.05);Cripto蛋白分泌较对照组增加(P<0.05)。4.异位内膜细胞的培养、观察及鉴定间质细胞在长满整个培养瓶前,分散生长,呈伸展状,外形轮廓不甚清楚,核不明显。长满细胞培养瓶时,细胞排列紧密,细长梭形,呈平行排列。细胞免疫组化鉴定示波形蛋白染色阳性,角蛋白染色阴性。上皮细胞为致密细胞集落,呈插入性生长,多角形或蝌蚪状,轮廓清晰,核较大且明显,旋涡状或团状排列。细胞免疫组化鉴定示波形蛋白染色阴性,角蛋白染色阳性。5. Cripto中和性封闭单克隆抗体分别作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泌期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上皮细胞,可见凋亡细胞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Cripto中和性封闭单克隆抗体分别作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泌期异位内膜的间质细胞、上皮细胞,可抑制细胞粘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 Cripto中和性封闭单克隆抗体分别作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泌期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上皮细胞,穿膜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白细胞介素1β及雌激素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增生期在位内膜Activin A、Follistatin、Cripto的分泌及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Activin A及相关因子的调控。2. Cripto中和性封闭单克隆抗体可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泌期异位内膜间质、上皮细胞凋亡,并抑制其粘附、侵袭,提示通过拮抗Cripto蛋白可能可以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
张颖[3]2008年在《姜黄素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成分姜黄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在位和异位内膜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抗异位内膜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改良自体移植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取48只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造模,28天后随机处死8只,病理学证实造模成功。再随机分为四组,其中叁组分别给予姜黄素高、中、低叁个剂量(分别为150mg/kg、100mg/kg、50mg/kg)灌胃,模型组则以同体积药物溶剂灌服,每天1次连续28天,观察各组大鼠在位及异位内膜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VD,Western blotting检测局部VEGF蛋白量的表达。结果:1.病理学证实腹壁皮下筋膜层与肌层之间移植自体子宫内膜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模型造模成功。2.造模大鼠异位内膜肉眼观体积较大,姜黄素干预后移植物体积明显缩小(P<0.05),呈剂量依赖性改变。3.造模大鼠在位内膜MVD较正常大鼠略高(P>0.05);异位内膜MVD显着增多(P<0.05),姜黄素干预后MVD明显降低(P<0.05),呈剂量依赖性改变。4.造模大鼠在位内膜VEGF表达较正常大鼠略高(P>0.05);异位内膜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姜黄素干预后VEGF表达降低(P<0.05),呈剂量依赖性改变。MVD与VEGF蛋白的表达正相关。结论:1.改良自体移植法可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模型。2.模型大鼠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MVD数量和VEGF蛋白表达不一,存在异质性。3.姜黄素通过显着缩小异位移植物的体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而有效抑制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4.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姜黄素可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的MVD及局部VEGF的表达水平。
宋淑芳[4]2011年在《来曲唑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简称内异症)是导致生育期妇女痛经、不孕、慢性盆腔痛等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生育期妇女的发病率达10%-15%。该病虽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有侵袭、转移、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至今发病机制不清,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子宫内膜异位症成为妇科领域的治疗难点和热点问题。内异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雌激素的合成代谢在内异症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AromataseP450,P450arom)是雌激素合成的限速酶,可催化雄烯二酮(A)和睾酮(T)转变生成雌酮(E1)和雌二醇(E2)。内异症在位内膜与异位病灶中都已证实能检测到P450arom mRNA的转录及蛋白的表达,而在正常子宫内膜中无P450arommRNA的转录和P450arom的表达。在内异症中,除了雌激素的内分泌机制外还存在雌激素的旁分泌或胞分泌机制即:在异位内膜细胞的胞质中可合成雌激素,并直接作用于同一细胞或其周边细胞的胞核受体发挥作用,而且,在异位病灶局部存在前列腺素-芳香化酶-雌激素之间的正反馈循环,促进异位子宫内膜雌激素的合成,使得局部雌激素水平持续增高,从而加速内异症的病理进程。以GNRHa为代表的现有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卵巢合成雌激素来发挥作用,而不能抑制异位灶自身雌激素的生成。而芳香化酶抑制剂能抑制卵巢及卵巢外组织(包括皮肤、脂肪、肾上腺及异位灶局部)芳香化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抑制雌激素生成。这为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理论基础。芳香化酶抑制剂是治疗内异症的一种新方法。研究表明芳香化酶抑制剂对绝经后进展、复发的内异症有明显疗效,但绝大部分EMs为绝经前患者,芳香化酶主要存在于芳香化酶底物含量非常高的卵巢组织中,有学者认为血清雌激素降低会通过负反馈使LH和FSH分泌增加,LH会刺激卵巢产生更多的雄烯二酮作为芳香化酶的底物,FSH则会扩增芳香化酶的含量从而会降低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治疗作用,并会引起卵巢过度刺激,因此,应同时加用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但也有观点认为即使在有LH和FSH负反馈升高的情况下,芳香化酶抑制剂仍可有效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从而有效治疗内异症。芳香化酶抑制剂对绝经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作用机制及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仍有待研究。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通过检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治疗前后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异位内膜病灶中芳香化酶mRNA的表达及芳香化酶、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的蛋白表达,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情况,大鼠血清FSH、LH、E2水平及一侧子宫角和卵巢质量及形态学变化,探讨第叁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单用及联合醋酸甲孕酮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治疗效果、作用机制及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绝经前EMs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实验依据。论文分为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来曲唑单用与联合醋酸甲孕酮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实验研究两部分,对相关内容进行阐述。一、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目的:用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方法构建SD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为进一步实验奠定基础。方法:65只性成熟未孕雌性SD大鼠,通过观察阴道脱落细胞形态学变化,监测大鼠动情周期,选择有2个以上连续动情周期的大鼠,在第叁个动情期,参照Jones的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方法,以大鼠腹壁作为移植部位,将5mmm×5mm大小的自体子宫内膜组织片缝至大鼠侧腹壁上,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建模4周后第二次开腹观察异位病灶形成情况、外观形态,用游标卡尺测量异位灶的长、宽、高,计算病灶体积。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成5组,作为第二部分实验的对象。建模7周后即分组治疗3周后,第叁次开腹检查异位病灶的形态及体积,并取移植物做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1.实验大鼠均有规律连续的动情周期,动情周期为4-5天。阴道涂片观察动情周期分为4期:动情前期见大量有核上皮细胞,偶有少量角化上皮细胞;动情期为大量无核角化上皮细胞,间有少量上皮细胞;动情后期主要是大量白细胞,也有少量融合的角化上皮细胞;动情间期见大量的多形核白细胞,及少量有核上皮细胞。2.建模4周后第二次开腹检查,65只大鼠中共有50只大鼠有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形成,造模成功率为76.92%(50/65)。移植成功的异位病灶外观表现为透明的囊泡,内有清亮或淡黄色液体积聚,表面血管清晰可见。异位病灶结构清晰,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病理检查证实移植物中均有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腺体和间质生长。3.建模7周后第叁次开腹观察,对照组异位内膜生长良好,异位病灶的大小、形态均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模型性质稳定、可靠。结论:采用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法在动情期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经济、简便、有效、可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动物模型。二、来曲唑单用与联合醋酸甲孕酮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治疗前后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异位内膜病灶中芳香化酶mRNA及芳香化酶(P450arom)、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情况,大鼠血清FSH、LH、E2水平及一侧子宫角和卵巢质量及形态学变化,探讨来曲唑单用及联合醋酸甲孕酮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治疗效果、作用机制及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将50只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A组(来曲唑组):给予来曲唑1mg/kg/d灌胃×3W;B组(醋酸甲孕酮组):给予醋酸甲孕酮8mg/kg/d灌胃×3W;C组(联合组):给予来曲唑1 mg/kg/d醋酸甲孕酮8mg/kg/d灌胃×3W;D组(去势组):于造模后第4周开腹同时切除双侧卵巢,观察3周;E组(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3W。分组处理3周后,第叁次开腹,用游标卡尺测量异位病灶的长、宽、高,计算体积,比较治疗前后EMs大鼠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原位杂交法检测异位内膜中P450arom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异位内膜病灶中P450arom、COX-2、VEGF、PCNA蛋白的表达;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FSH、LH、E2水平;另取对侧子宫角及卵巢,称重后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1.治疗前各组异位病灶体积无差异(P>0.05)。治疗3周后,来曲唑组、醋酸甲孕酮组、联合组及去势组异位病灶体积均明显缩小(P<0.01),以联合组和去势组体积缩小最为显着(P<0.01)。2.来曲唑组、联合组及去势组异位内膜中P450arommRNA及P450arom、COX-2、VEGF、PCN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醋酸甲孕酮组的异位内膜VEGF、PCNA蛋白表达降低(P<0.05),而P450arommRNA及P450arom、COX-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来曲唑组、醋酸甲孕酮组、联合组及去势组较对照组异位内膜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以联合组凋亡率最高(P<0.05)。4.醋酸甲孕酮组及联合组大鼠血清FSH、LH、E2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且联合组E2水平更低(P<0.05)达到去势组水平(P>0.05),来曲唑组大鼠血清FSH、LH、E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5.来曲唑组大鼠卵巢质量明显增加(P<0.01),卵巢呈多囊改变;醋酸甲孕酮组及联合组卵巢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卵巢呈功能抑制状态。6.来曲唑组、醋酸甲孕酮组、联合组及去势组子宫质量均对照组均减轻(P<0.05),内膜均呈增生抑制或萎缩改变。结论:1.来曲唑单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但会引起模型大鼠卵巢过度刺激导致卵巢质量增加、卵巢呈多囊样改变。2.来曲唑联合醋酸甲孕酮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比来曲唑或醋酸甲孕酮单用更有效,且避免了来曲唑单用引起的卵巢过度刺激。3.来曲唑和醋酸甲孕酮通过协同作用降低大鼠血清E2水平并减少异位内膜局部雌激素和前列腺素分泌,减少局部血管生成及抑制异位内膜增殖并促进凋亡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来曲唑联合醋酸甲孕酮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郭方[5]2007年在《腹腔注射甲氨蝶呤影响小鼠异位内膜生长及粘附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妇科疾病,但部分病例异位病灶的深部浸润、远处转移以及反复复发的临床特性一直困扰着妇科临床医生,而甲氨蝶呤作为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在用于妇科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等治疗的同时,也可用于良性疾病如异位妊娠、胎盘植入等的治疗。本课题组前期关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亦初步提示,既往的化疗史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保护因素,因此本研究采用荧光活体成像/分析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在模型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和维持的整个过程中,甲氨蝶呤对异位内膜生长及其分泌粘附相关细胞因子VEGF、ICAM-1、E-cad的影响,旨在为甲氨蝶呤用于某些难治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初步的动物实验基础。本课题分以下叁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复制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目的:复制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方法:1.应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基因和野生型C_(57)BL/6J小鼠复制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小鼠同系异体子宫内膜腹腔注射诱发模型;2.造模2周后处死小鼠并开腹,于Olympus SZX16荧光体视镜下行异位内膜荧光成像,同时进行荧光强度叁维成像,并计算荧光表达的光密度(OD)值;3.于镜下分别取异位内膜、子宫和卵巢行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1.造模2周后处死小鼠置于荧光体视镜下观察,可见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均存活,于肠管间、子宫旁、腹壁下、肝小叶下或脾周形成绿色团块状或星点状内膜异位病灶,并可见肠管间、内异灶与腹壁、脾周形成的粘连带,复制模型成功率100%;2.病理形态学检测可见典型的异位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提示成功复制动物模型。结论:成功复制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小鼠同系异体子宫内膜腹腔注射诱发模型;此模型发现病灶更为敏感,且可对病灶荧光表达情况进行量化处理,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客观。第二部分造模后腹腔注射甲氨蝶呤对小鼠异位内膜生长及粘附的影响目的:观察造模后腹腔注射甲氨蝶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异位内膜生长及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1.复制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小鼠同系异体子宫内膜腹腔注射诱发模型;2.造模2周后对照组(D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实验组分别给予25mg/kg(A组),50mg/kg(B组),75mg/kg(C组)的甲氨蝶呤腹腔注射;3.1周后处死小鼠并开腹,于Olympus SZX16荧光体视镜下行异位内膜荧光成像,同时进行荧光强度叁维成像,分析比较各组小鼠异位内膜的荧光表达强弱,并计算OD值;4.于荧光体视镜下分别取异位内膜、子宫和卵巢行病理形态学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异位病灶的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小鼠异位内膜细胞因子VEGF、ICAM-1、E-cad的表达情况。结果:1.造模小鼠置于荧光体视镜下观察,可见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存活;2.对照组(D组)异位内膜体积较大,荧光表达较强,OD值也较大,实验组异位内膜体积较小,荧光强度较弱,OD值亦较小,且这种差异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3.流式细胞术发现各组小鼠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4.对照组异位内膜细胞因子VEGF、ICAM-1的表达均较实验组强(P<0.05),但E-cad的表达与A组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A、B组小鼠异位内膜细胞因子VEGF、ICAM-1的表达均呈弱阳性,A组与B组间VEGF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但A组小鼠ICAM-1表达稍强于B组小鼠(P<0.05)。B组小鼠E-cad的表达呈阴性,C组小鼠的异位内膜VEGF呈极弱的表达,而ICAM-1、E-cad的表达均呈阴性(P>0.05)。结论:甲氨蝶呤可明显抑制模型鼠异位内膜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使得异位病灶体积缩小,荧光表达减弱,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甲氨蝶呤可抑制模型鼠异位内膜细胞因子VEGF、ICAM-1、E-cad的分泌,且这种作用同药物剂量相关。目的:观察造模前腹腔注射甲氨蝶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异位内膜生长及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1.小鼠随机分组,对照组(D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实验组分别给予50mg/kg(A组),75mg/kg(B组),100mg/kg(C组)的甲氨蝶呤腹腔注射;2.3天及1周后,分别处死部分C组未造模小鼠,HPLC法检测甲氨蝶呤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及子宫、肝、肾内药物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曲线,给药1周后复制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小鼠同系异体子宫内膜腹腔注射诱发模型;3.在此2周后处死模型小鼠,于Olympus SZX16荧光体视镜下行异位内膜荧光成像,同时进行荧光强度叁维成像,分析比较小鼠异位内膜的荧光表达强弱,并计算光密度值;4.于荧光体视镜下分别取异位内膜、子宫和卵巢行病理形态学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异位内膜的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小鼠异位内膜分泌细胞因子VEGF、ICAM-1、E-cad的情况。结果:1.造模小鼠置于荧光体视镜下观察,可见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存活;2.给药叁天和一周后,血清及肝、肾组织内均未检测出甲氨蝶呤存在;3.对照组(D组)异位内膜体积较大,荧光表达较强,OD值也较大,实验组异位内膜体积较小,荧光强度较弱,OD值亦较小,且这种差异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4.流式细胞术发现叁个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值均<0.05),叁个实验组间比较,A组、B组分别与C组相比,细胞凋亡差异有显着性(P值均<0.05),A组与B组间细胞凋亡差异无显着性(P值>0.05);5.对照组异位内膜细胞因子VEGF的表达同A组小鼠差异无显着性,但较另外两组强(P<0.05),ICAM-1的表达均较实验组强(P<0.05),对照组E-cad的表达呈弱阳性,而叁组实验组小鼠均呈阴性。A组小鼠异位内膜细胞因子ICAM-1的表达呈弱阳性,B组小鼠ICAM-1、E-cad的表达呈阴性,而C组小鼠的异位内膜VEGF、ICAM-1、E-cad的表达均呈阴性。结论:造模前腹腔注射甲氨蝶呤可明显抑制模型鼠异位内膜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造模前腹腔注射甲氨蝶呤亦可抑制模型鼠异位内膜细胞因子VEGF、ICAM-1、E-cad的表达。总结:异位内膜种植前后腹腔注射甲氨蝶呤均可抑制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异位内膜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亦可抑制模型鼠异位内膜分泌粘附相关细胞因子VEGF、ICAM-1、E-cad,提示随着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深入了解和防治措施的加强,甲氨蝶呤可能有望选择性地用于某些难治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及复发的预防。
张亚萍[6]2017年在《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蠲痛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中药水煎剂蠲痛饮与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的对比,探讨蠲痛饮干预PI3K/Akt/mTOR通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新思路,为现代科学理论阐明中医药作用机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方法:本课题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观察不同剂量蠲痛饮水煎剂对模型大鼠的影响。1大鼠造模选择有正常动情周期的雌性大鼠为研究对象,按体重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蠲痛饮高剂量组、蠲痛饮中剂量组、蠲痛饮低剂量组和西药(LY294002)组。除正常组行开腹假手术外,其余各组均复制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造模术后4周开腹探查并取异位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证实造模成功。2分组给药正常组:术后4周起按照1ml/100g给予生理盐水大鼠灌胃,1次/d,给药4周;模型组:术后4周起按照1ml/100g给予生理盐水大鼠灌胃,1次/d,给药4周;蠲痛饮高、中、低剂量组在术后4周起按照成人临床用药量等效量的4、2、1倍分别给予42.9g、14.3g、4.8g/kg灌胃,给药4周;西药组:造模后5周开始以LY294002溶于DMSO后腹腔注射,以0.04g/kg进行计算,每周腹腔注射一次,给药4周。3指标检测分组灌胃给药4周后,禁食12小时,经乙醚麻醉,腹主动脉采血后处死。观察和测量大鼠异位病灶的组织形态及体积大小,剖取大鼠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分别置于液氮、4%多聚甲醛、电镜固定液中备用。应用透射电镜、elisa、免疫组织化学及real-timepcr法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vegf、mmp-2的含量及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组织中pi3k、akt、mtor蛋白的表达及p70s6k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造模术后前叁日,大鼠给予青霉素肌注预防感染,活动量减弱,部分大鼠毛发杂乱无光泽,伤口处偏湿润,给予局部碘伏消毒处理;造模术后4-9日,大鼠给予补佳乐水溶液(戊酸雌二醇)灌胃,部分出现腹胀、摄食量减少、排泄物以水质居多;造模术后10日至术后四周,大鼠给予正常喂养,体重增加明显,少数大鼠出现腹部伤口开线裂开,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消毒或重新缝合处理。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毛发光洁整齐,眼睛有神,饲养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他模型组大鼠毛发脏乱,部分行动减慢,神态倦怠,双目无神,间断有摄食量下降的情况。其中,蠲痛饮高剂量组因为中药灌胃呛入气管致死1只。2各组大鼠子宫异位内膜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用药4周后异位内膜组织光镜下病理学图片如附录中实验性图片2.5所示,正常组子宫内膜腺体细胞排列整齐,腺体及间质细胞生长良好;模型组及蠲痛饮低剂量组腺体数目明显增多,大部分上皮细胞可见核下空泡,间质细胞较密集,有明显的新生血管生成,蠲痛饮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异位内膜腺体数目减少,间质细胞减少,或可见纤维化。各组大鼠子宫异位内膜透射电镜图像如附录中实验性图片2.1所示,正常组细胞内细胞器正常;模型组腺上皮细胞排列相对整齐,具备微绒毛,细胞胞浆形态基本正常;蠲痛饮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观察腺上皮细胞萎缩或欠整齐,微绒毛减少或消失,细胞胞核固缩,线粒体可见减少,并且有凋亡的间质细胞;蠲痛饮低剂量组腺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微绒毛减少,胞浆中可见线粒体肿胀。3各组大鼠血清tnf-a、mmp-2、vegf、il-1β含量比较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和蠲痛饮低剂量组的血清tnf-a、mmp-2、vegf、il-1β含量均有显著升高,与其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蠲痛饮中、高剂量及西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对比,中、高剂量、西药组干预后的血清tnf-a、mmp-2、vegf、il-1β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低剂量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蠲痛饮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与蠲痛饮低剂量组相比,效果有显着差异(p<0.05),但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之间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4各组大鼠内膜组织pi3k、akt、mtor蛋白含量的表达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及低剂量组中pi3k、akt、mtor蛋白含量明显升高,与其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中、高剂量、西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对比,中、高剂量、西药组干预后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但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蠲痛饮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与蠲痛饮低剂量组相比,效果有显着差异(p<0.05),但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之间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5各组大鼠内膜组织p70s6kmrna结果分析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正常组大鼠子宫内膜及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p70s6kmrna的表达。p70s6kmrna含量的表达通过计算标本的p70s6kmrna与β-actinmrna的对比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对比,p70s6kmrna在各组模型大鼠的相对表达都明显升高,尤其与模型组及低剂量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剂量、西药组干预后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对比,中、高剂量、西药组干预后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但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蠲痛饮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与蠲痛饮低剂量组相比,效果有显着差异(p<0.05),但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之间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蠲痛饮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止痛,温肾健脾利湿之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着确切的疗效;2蠲痛饮可以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TNF-a、MMP-2、VEGF和IL-1β的含量;3蠲痛饮可以降低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PI3K、AKT、mTOR的蛋白含量的表达及p70s6k mRNA的水平;4蠲痛饮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发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李战飞[7]2017年在《顺铂和来曲唑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研究及临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慢性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被认为是遗传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出血引起的疾病、器官(子宫)依赖性疾病、激素(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现在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种子宫内膜疾病、干细胞疾病、类肿瘤疾病。内异症极具侵袭性和容易复发,一直是妇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由于受临床试验的限制,内异症动物模型研究一直是重点和热点,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在内异症的形成过程中,经血逆流种植应达到四个“必须”:a.经输卵管逆流入盆腔的经血中必须含有子宫内膜组织;b.内膜碎片中的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必须是“活的”;c.这些细胞必须有能力种植在盆腔组织器官上;d.盆腔内异症病灶的解剖分布与经输卵管播散的方式必须一致。而且,逆流之内膜需突破“叁道防线”:腹水中的炎症因子、腹腔中的免疫细胞和腹膜的细胞外基质。经过多年的研究,有学者总结出了内异症形成“叁步曲”:粘附、侵袭、血管形成,可将其称为“3A”程序(attachment-aggression-angiogenesis)。粘附是异位内膜“入侵”盆腹腔腹膜或其他脏器表面的第一步,继而突破细胞外基质,血管形成是其种植后生长的必要条件,亦即所谓“生根、生长、生病”的“叁生”过程。基于上述理论,内异症模型的评价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评价:异位病灶的外观表现及生长情况和内膜及血管生成的组织学检测,同时进行相关的免疫学标记物检测。既往的动物模型试验针对上述环节进行了众多的研究,而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类肿瘤性质的相关研究却少见报道,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及创新点。内异症形成“叁步曲”:粘附、侵袭、血管形成,同时内异症的复发和转移的特点,与肿瘤极其相似,因此,内异症被认为是“良性疾病,恶性行为”,这更体现了它的类肿瘤性质。在临床工作中,内异症恶变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恶变的病理类型多为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属于子宫内膜癌或者卵巢癌的范畴,在这两类肿瘤的治疗中,腹腔灌注化疗占有重要位置,而在众多的腹腔灌注化疗方案中,顺铂是最常用而且疗效最为明显的一种。顺铂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进入细胞后,与DNA发生反应,形成DNA内两点或两链的交叉连接,从而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导致DNA断裂和错码,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达到抗肿瘤作用。芳香化酶是属于细胞色素P450的一种复合酶,可以催化雄烯二酮和睾酮转变成雌酮和雌二醇。动物试验研究表明,在内异症病灶中,芳香化酶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增高。非留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被研究认为有抑制大鼠内异症病灶生长的作用。另有研究证明,通过持续的高剂量的来曲唑灌胃试验,可以通过来曲唑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作用诱导大鼠体内的高雄激素血症并进而引起卵巢的多囊性改变和排卵障碍,并且动情周期失去周期性。而在大鼠内异症模型治疗方案的探讨中,人们主要关注来曲唑灌胃治疗后的内异症病灶的变化,同时检测其动情周期及卵巢内分泌变化的研究未见报道。为弥补此类研究不足,本研究在研究来曲唑灌胃引起内异症病灶变化的同时检测大鼠动情周期、卵巢内分泌及排卵的变化情况,意在探讨来曲唑对内异症病灶的作用机制,究竟是直接抑制病灶中芳香化酶的表达为主要作用,还是由于来曲唑引起的大鼠内分泌的变化导致的体内低雌激素状态为主要作用。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和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动物模型以及人类患者内异症病灶中MMP-2、TIMP-2和TGFb2mRNA表达水平升高。另有研究发现IL-1b、TNF-a、VEGF、MCP-1和PEDF在内异症动物模型发病中也有重要作用。众多的大鼠内异症模型研究,通过腹腔灌注治疗药物,并观察病灶变化和检测病灶中相关蛋白及因子的表达情况,来评价相应的药物疗效及探索可能的治疗方案。基于以上理论,本研究课题设计思路为通过构建动物模型探讨可能的新的内异症治疗方法。本实验选用的检测因子指标为:VEGF、P450arom、TGF-β和MMP-2。芳香化酶P450arom蛋白的作用如上所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内异症组织以及肿瘤组织在病灶生长以及转移灶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长因子,它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病灶的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是其家族的重要成员,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MMP/TIMP)是决定细胞外基质ECM降解的主要酶系,是内异症病灶和肿瘤组织向周围浸润植入和转移的关键因素。转化生长因子TGF-β也是重要的生长因子,对内异症病灶和肿瘤的生长起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手术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造大鼠内异症模型,评价动物模型成功后,随机分组进行试验,通过病灶外观观察及病灶体积测量,组织切片病理观察,以及异位内膜的指标检测,大鼠动情周期的动态观察,大鼠卵巢的形态学、组织学及免疫学变化,同时检测大鼠性激素的改变,通过和来曲唑灌胃治疗的比较,来探讨腹腔灌注顺铂治疗内异症的可能疗效以及来曲唑治疗内异症的更多机制,进一步从发病学及治疗学研究内异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阐述如下。研究目的第一部分:探讨内异症大鼠模型的制作过程、技术要点及模型评价,为应用大鼠模型进行内异症药物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应用顺铂腹腔灌注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病灶的作用。第叁部分:研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中,给予来曲唑灌胃处理后,大鼠卵巢形态、体内性激素及卵巢功能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研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腹腔灌注顺铂和来曲唑灌胃,对模型大鼠的异位内膜病灶的作用,并且对二者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45 只 SPF(specific-pathogen free)级雌性 SD(Spra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各15只。内异症模型应用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法手术诱导,实验组移植物剥除浆膜层,对照组不剥除浆膜层,空白组仅开腹探查。空白组和实验组均每四日腹腔灌注生理盐水1ml一次;对照组不给予灌注。记录移植物的生长情况,测量并计算异位病灶的平均面积,及组织病理检查,来评价模型成功与否。整个试验过程,没有死亡和感染病例;内异症病灶在所有30只模型大鼠成功形成。在应用试验药物之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平均异位内膜病灶面积没有差别。在用药过程结束后,两组平均面积均明显增加,但是两组用药结束后的平均异位内膜病灶面积没有差别。组织病理学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组织评分无明显差别;两组的异位组织病理评分与空白组大鼠在位内膜组织病理评分相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应用动物模型,36只SD大鼠在SPF设施内饲养。应用大鼠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法诱导内异症模型。36只模型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叁组,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来曲唑组和高剂量来曲唑组,每组12只。对照组12只大鼠不进行药物干预;低剂量顺铂组每四天行顺铂腹腔灌注一次,剂量为35mg/m2;高剂量顺铂组每四天行顺铂腹腔灌注一次,剂量为70mg/m2;所有大鼠用药疗程共24天。测量记录移植组织病灶的生长和病理评分。应用免疫组化、ELISA和Western blot 法检测病灶中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romatase P450(P450arom),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和 matrix metalloprotein(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顺铂用药疗程结束后,两顺铂组的平均病灶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两组的病灶组织病理评分也都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蛋白标记物VEGF,P450arom,TGF-β和MMP-2的表达在两个顺铂组均明显降低。同时,高剂量顺铂组上述检测指标的变化更加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另外,在高剂量顺铂组,部分大鼠表现出脱毛现象。第叁部分:一项前瞻性的动物模型研究。大鼠在SPF设施内饲养。应用SD大鼠造模。内异症应用手术诱导法同上。对照组12只大鼠,每日应用1ml生理盐水灌胃;低剂量来曲唑组12只大鼠,每日以0.5 mg/kg来曲唑溶液灌胃;高剂量来曲唑组12只大鼠,每日以1mg/kg来曲唑溶液灌胃;每日行阴道涂片来观察大鼠的动情周期变化。应用化学发光法测量大鼠血清中性激素FSH,LH,E2,T和P的浓度;应用大体外观观察对比和HE染色研究大鼠内异症病灶和卵巢的组织病理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两来曲唑组大鼠在用药14天失去了规律的动情周期变化,而且大鼠血清FSH,LH和T水平明显升高,但是,来曲唑组的E2和P水平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来曲唑组的卵巢也呈现多囊性改变,排卵征象罕见。两来曲唑组的大鼠异位内膜病灶面积和组织病理评分也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第四部分:应用动物模型进行前瞻性研究。实验动物在SPF设施内饲养,应用SD大鼠制造动物模型。通过大鼠内膜组织自体移植来手术诱发内异症模型。将3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叁组,每组10只。第一组作为对照组不接受药物处理;第二组大鼠每日给予来曲唑灌胃,剂量标准为0.2 mg/kg;第叁组大鼠每四天行腹腔灌注顺铂一次,剂量标准为35 mg/m2;所有的大鼠处理过程持续24天。对内膜移植物病灶的生长情况和组织学评分进行评价。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病灶中与组织和血管形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大鼠血清中的性激素水平用ELISA法检测。用药结束后,统计分析显示,来曲唑组和顺铂组大鼠内异症病灶的生长和组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异位症病灶中VEGF,P450arom,TGF-β和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来曲唑组和顺铂组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另外,顺铂组中的P450arom蛋白水平明显的低于来曲唑组;来曲唑组中的TGF-β和MMP-2蛋白水平明显的低于顺铂组;来曲唑组大鼠血清中的T水平明显高于顺铂组,而E2水平低于顺铂组。结论1.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是一种易于建立和质量可靠的动物模型,在建造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技术要点,传统的方法和改良的方法均可满足试验的要求,该模型对内异症的药物治疗研究有重要价值。2.顺铂可以导致内异症大鼠模型异位内膜病灶的萎缩退化,以及病灶中与组织增殖和血管生成相关的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提示顺铂可能对内异症病人的临床药物治疗有作用。3.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应用来曲唑后,大鼠在卵巢和内分泌方面表现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状态,同时,也观察到大鼠异位内膜病灶体积缩小和组织学评分降低。提示来曲唑可能既可以在内异症病灶中通过抑制芳香化酶起直接的抑制雌激素生成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抑制卵巢的雌激素分泌间接的对内异症病灶起作用。4.顺铂和来曲唑可以在内异症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病灶中引起相似的组织萎缩退化的变化。但是,二者对内异症病灶中与组织增殖和血管生成相关的蛋白表达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模式;提示,顺铂和来曲唑可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在内异症病灶中引起了相似的作用结果。研究背景输卵管切除术是妇产科临床的常见术式,广泛的应用于多种的妇科疾病的治疗。近些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发展出许多种手术方式,包括经腹输卵管切除术、经阴道输卵管切除术及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和生殖医学要求的提高,输卵管切除术对卵巢血供和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于是,如何采用更加微创的方法进行输卵管切除,在治疗输卵管疾病的同时,把手术对卵巢血供和对卵巢功能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是妇科医生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一种改良的、新型的及更加微创的输卵管切除方法,即腹腔镜下输卵管抽芯切除法,通过评价它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来探讨该方法的潜在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因“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76例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输卵管抽芯切除术(laparoscopic“core-pulling”salpingectomy,LCPS),78例患者施行传统的多孔腹腔镜下的输卵管切除术(conventional multi-port laparoscopic salpingectomy,MPLS),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特点、术中发现、术中和术后的情况及近期远期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共154例均成功施行腹腔镜手术,其中LCPS 76例,MPLS78例,没有中转开腹手术病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9.9±4.4岁(MPLS)和31.0±4.1 岁(LCPS),体重指数分别为 27.4±4.0 kg/m2(MPLS)和 27.1±3.3 kg/m2(LCPS),两组之间二者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在病理特征方面,包括腹部手术病史及盆腔合并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慢性盆腔炎症等,以及其他病理情况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所见输卵管的病理情况包括输卵管管壁破裂情况及输卵管妊娠的位置等两组之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粘连的情况两组之间也相似,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S组和MPLS组在手术时间、估计手术出血量、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及近期并发症方面,包括肠损伤、严重出血、休克、术中术后输血及术后切口感染方面,两组之间没有差别(P>0.05)。在术后随访中,两组均没有发现与切口及创伤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抽芯切除术是安全的、可行的及有效的,在避免由于输卵管切除导致的卵巢血供受损及功能下降等不良副作用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前途,对该手术后卵巢功能及妊娠情况等方面,值得做深入的探索。
徐慧[8]2006年在《米非司酮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动物模型,研究米非司酮(Mifepristone)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作用影响,以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 方法:(1)采用自身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S大鼠模型,随机抽取模型鼠,分成正常对照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米非司酮组,给药4周。(2)通过观察、测量移植物治疗前后体积,了解药物对异位内膜的作用。(3)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在位、异位内膜屏障厚度、数密度,分析各组间形态学水平差异。(4)用免疫组化法测在位、异位内膜COX-2、Casepase-3和Survivin的表达,分析各组间细胞学水平差异。(5)电镜观察,分析各组在位、异位内膜超微结构水平的差异。 结果:(1)成功建立了EMS大鼠模型。(2)与对照组比较,米非司酮低、高剂量组对移植物的抑制作用明显,移植物体积较治疗前显着减小(P<0.01)。(3)体视学分析结果显示,米非司酮低、高剂量组异位内膜腺体屏障厚度、数密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米非司酮用药的两组EMS大鼠异位内膜中COX-2和Survivin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而Casepase-3的表达则高于对照组。(5)透射电镜下可见,米非司酮低、高剂量组子宫粘膜上皮变薄,微绒毛短小、稀疏,腺腔可见脱落的微绒毛;并可见脂滴;细胞核不规则,核膜出现大小不等的切迹,甚至内陷,呈锯齿状;可见核仁消失,核染色质边集现象。基质细胞核变小,核浆比例减小,上皮和基质均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结论:米非司酮对EMS大鼠子宫内膜的生长、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米非司酮治疗EMS的机理可能与其降低COX-2和Survivin在异位内膜的表达和诱导Caspase-3启动凋亡程序,促使异位内膜组织细胞的凋亡有关。
陈景伟[9]2007年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机制研究及补肾温阳化瘀法对其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多以痛经、不孕、盆腔痛为主症。近年的研究发现此病的发生与血管形成密切相关,已成为国内外妇产科医生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分析VEGF、HIF-1α、MVD、ER、PR在内异症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的表达以及VEGF、E2、P、CA125在内异症血清和腹腔液中的含量,以期阐明内异症的部分发病机制;并对内异症患者运用补肾温阳化瘀法进行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以探讨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作用机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自2005年10月~2006年12月在石家庄市四院就诊,符合内异症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的内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西药组各30例,中药组连续服用补肾温阳化瘀中药3个月经周期,西药组连续服用孕叁烯酮3个月经周期,观察期间不得服用与本病症有关的其他中西医药物,治疗前后于卵泡期相同时间分别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对照组来自无心、脑、肝、肾、血液病及内分泌疾病的自愿受试者30名,于卵泡期采血;收集因内异症或子宫肌瘤收入病房的患者60例,其中内异症患者30例,称为内异症组,子宫肌瘤患者30例,称为对照组,分别于手术过程中收集腹腔液、在位内膜、异位内膜、正常内膜组织,术后病理证实为内异症或正常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VEGF、HIF-1α、ER、PR、MVD在内异症在位、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比较其表达强度。采用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法测定VEGF、CA125、E2、P在血清及腹腔液中的含量。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除外心脑肝肾疾病,治疗前3个月无激素类药物治疗史,各组年龄比较分布均衡,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1内异症内膜组织中VEGF、HIF-1α、MVD、ER、PR的表达1.1内异症内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VEGF在内异症在位、异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内膜(均为P<0.01),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1.2内异症内膜组织中HIF-1α的表达HIF-1α在内异症在位、异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内膜(均为P<0.01),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1.3内异症内膜组织中MVD的表达MVD在内异症在位、异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1.4内异症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ER、PR在异位内膜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内膜(均为P<0.01),在位内膜与对照组内膜之间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ER、PR在异位内膜的表达低于在位内膜(均为P<0.01)。1.5内异症内膜组织中VEGF、HIF-1α、MVD表达的相关性内异症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MVD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10,r=0.673,P<0.05,P<0.01),MVD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59,r=0.435,P<0.01,P<0.05),HIF-1α与VEGF的表达亦呈正相关关系(r=0.492,r=0.695,P<0.05,P<0.01)。2内异症腹腔液中E2、P、VEGF、CA125的含量内异症腹腔液中E2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P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25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补肾温阳化瘀法疗效观察及治疗前后血清中E2、P、VEGF、CA125含量的变化3.1补肾温阳化瘀法疗效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0例),经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后,临床治愈7例(23.33%),显效9例(30.00%),有效6例(20.00%),无效8例(26.67%),总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73.33%。3.2治疗前后血清中E2、P、VEGF、CA125含量的变化经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后,E2含量显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含量显着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VEGF含量显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CA125含量显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VEGF、HIF-1α、ER、PR均表达于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中,内异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中VEGF、HIF-1α的过度表达可能在内异症病灶形成中起重要作用。VEGF与HIF-1α在促进异位病灶血管形成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从而表明VEGF与HIF-1α的促血管生成是内异症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异症血清及腹腔液中VEGF、E2、P、CA125含量均显着区别于对照组,提示内异症的发生与血管生成因子及性激素有密切的关系。补肾温阳化瘀中药可以降低内异症患者升高的VEGF、E2、CA125水平,升高P水平。提示补肾温阳化瘀法可通过调节患者的激素水平、降低血管生成因子水平起到治愈内异症的作用。
刘丹彤[10]2012年在《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是指具有生长能力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腹痛、痛经、性交不适和不孕等为典型症状。EMs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的能力。大约有3%~10%的生育年龄妇女患有EMs,在不孕症患者中,25%-35%有EMs存在,20%-90%的慢性盆腔痛患者和40%-60%的痛经患者与EMs相关。EMs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其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经过治疗仍有较高的复发率。中药治疗EMs在改善症状、提高受孕率、降低复发率以及调节全身免疫功能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EMs发病机制中,免疫学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自身免疫平衡的打破使异位内膜得以逃脱免疫监视,顺利在病灶部位种植生长。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对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表明,它们一方面间接反映了机体的免疫状态,据其可以推测机体免疫环境对EMs发生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们还参与到EMs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医学认为,EMs的基本病机是血瘀。除此以外,尚有气滞、寒凝、肾虚、痰凝等病机参与其中。在初期EMs患者中,血瘀、气滞、寒凝病机所占比例较大。目前关于中医证候与现代医学相关性的研究认为,血瘀、气滞、寒凝均可造成机体免疫机制的失调,气滞证又多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控有关。本事琥珀散出自宋·许叔微的《普及本事方》,由叁棱、莪术、赤芍、刘寄奴、丹皮、肉桂、熟地、当归、乌药、元胡组成,具有行气活血,温经止痛的功效。最初主要用来治疗女子痛经,现代临床亦常治疗以痛经、不孕为主要症状的妇科疾病,获得良好效果。目前,对于运用本事琥珀散治疗EMs的研究报道数量不少,但研究重点多集中在临床疗效的观察和运用规律的总结,缺乏深入的基础性研究。基于上述基础,我们分析认为:本事琥珀散作为治疗EMs的基本方,其对在EMs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可能存在调控作用。行气、活血、温经叁种不同功效可能在调控作用中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同时,作为气滞证的特征性标志,中枢神经单胺类递质可能也会受到本事琥珀散的调控。于是,围绕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本课题。研究内容分为3部分:一、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对EMs大鼠Th1/Th2细胞漂移的影响。通过研究本事琥珀散对Th1、Th2细胞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 IL-2和IL-4、IL-10外周血含量的影响,探讨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对Th1/Th2田胞漂移影响的作用机制。二、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对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围绕异位内膜“种植-侵袭-血管生成”的“3A模式”,针对与免疫及异位内膜侵袭基底膜、新生血管生成相关的细胞因子,探讨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防治EMs的作用机制。叁、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控作用。以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探讨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对气滞血瘀证治疗作用的发生机制。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具有抑制EMs大鼠外周血Th1/Th2细胞漂移的作用Th1/Th2漂移现象能够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作为Thl和Th2细胞分泌的特征性因子,IFN-γ和IL-4的比值是衡量Th1/Th2平衡的重要指标。本事琥珀散正是通过调节IFN-γ/IL-4的比值,抑制了Th1/Th2的漂移,调整了机体免疫状态,从而对EMs起到了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中,行气活血、温经补血而以活血为主的药物组合在调节IFN-γ/IL-4比值方面作用最为突出,在本事琥珀散全方中起着重要作用;行气活血以行气为主的药物组合能够降低IFN-γ的含量;温经补血的药物组合在升高IL-2方面具有明显作用;行气活血以活血为主的药物对IL-10含量有明显的升高作用,但若在其基础上加大行气的力量,则反而会明显降低IL-10的含量。2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对EMs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在外周血和异位内膜变化的影响本事琥珀散有降低EMs大鼠外周血中升高的TNF-α、IL-6和MIF的趋势,能明显降低异位内膜MMP-2、TIMP-2和VEGF水平,说明改善免疫和抑制异位内膜的种植侵袭、血管新生可能是本事琥珀散防治EMs的作用机制之一。TNF-α和IL-6经本事琥珀散拆方及协同作用各组治疗后含量变化的一致性,说明TNF-α同IL-6具有相关性,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可能是通过调节TNF-α的含量进而影响了IL-6含量的变化。拆方研究发现,行气、活血、温经补血叁种功效均单独对EMs异位内膜的侵袭和血管新生有明显作用;行气活血功效会促进异位内膜的种植侵袭,需同温经补血药物联合使用才能发挥对EMs的防治作用。3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对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影响的作用机制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是肝郁气滞证的微观表现之一,具体表现为NE含量的降低和5-HT、DA活性的增强。本事琥珀散能够升高下丘脑NE、5-HT和DA的含量,但对5-HT和DA的活性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气滞血瘀型EMs的作用机制之一。同时,拆方研究还发现行气为主的药物组合或和活血为主的药物组合对下丘脑NE、5-HT含量均有明显的升高作用,活血为主的药物组合能够降低5-HIAA和HVA的水平,说明行气活血功效能够升高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并抑制其活性,本事琥珀散正是凭借其行气活血的功效实现了治疗肝郁气滞证的作用。除此以外,本课题发现EMs大鼠外周血Th1/Th2漂移现象主要表现为Th2细胞向Thl细胞的漂移。Thl细胞向Th2细胞的漂移体现了机体细胞免疫的抑制状态,Th2细胞向Th1细胞的漂移则代表了细胞免疫的激活状态。EMs患者常因机体免疫低下,导致异位内膜逃脱免疫监视,种植于子宫腔外。而人为将自体子宫内膜种植于腹腔的EMs大鼠模型没有细胞免疫低下的先决条件,却因异位内膜的种植激活了免疫系统,从而表现出Th1细胞的增多而Th2细胞的减少,或其比值的增高。同时,在自体内膜移植EMs大鼠模型身上还出现了肝郁气滞的倾向,即5-HT和DA活性的升高。血瘀是EMs的基本病机,EMs大鼠模型存在血瘀状态也在大量实验中得到证实。中医理论认为“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气依附于血存在于体内。当血行瘀滞时,气亦会因之而运行迟缓,形成气滞之候。因此虽然未对大鼠模型进行证候干预,但由于疾病的发展,其证候已经由血瘀变为了气滞血瘀。这可以为进一步研究EMs证候的演变发展提供线索。概括上述结论,本课题采用按功效拆分的拆方方法,从Th1/Th2漂移、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和中枢单胺类神经等方面对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防治EMs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了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具有抑制EMs大鼠外周血Th1/Th2细胞漂移的作用;反映了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对EMs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在外周血和异位内膜变化的影响,揭示了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对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影响的作用机制。上述结论表明,本事琥珀散通过抑制Th1/Th2漂移,降低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含量,阻止异位内膜的种植侵袭和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机制治疗EMs,同时能够调节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和活性,以改善机体的肝郁气滞状态。行气、活血、温经补血为主的叁个有效组份及其协同作用分别在以上各个环节中对治疗EMs有作用。但这叁个有效组份的共同作用才能取得在全部环节上的最佳效果,从而体现了本事琥珀散组方的合理性。总之,本文对本事琥珀散的研究是采用按功效拆分的拆方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阐述了本事琥珀散在免疫、“3A"模式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网络角度治疗EMs的作用机制,在蛋白层面上揭示了本事琥珀散的部分作用靶点,初步探讨了行气、活血、温经补血功效针对各机制、靶点的作用效果,为全面认识本事琥珀散治疗EMs的作用机制,了解各功效的作用靶点,精简优化药方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益气化瘀方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内膜容受性的实验研究[D]. 桂玉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
[2]. Activin A及其相关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及诊治策略中的价值[D]. 李蕾. 南方医科大学. 2014
[3]. 姜黄素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D]. 张颖. 湖北中医学院. 2008
[4]. 来曲唑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实验研究[D]. 宋淑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11
[5]. 腹腔注射甲氨蝶呤影响小鼠异位内膜生长及粘附的实验研究[D]. 郭方. 复旦大学. 2007
[6]. 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蠲痛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亚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
[7]. 顺铂和来曲唑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研究及临床问题研究[D]. 李战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
[8]. 米非司酮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的实验研究[D]. 徐慧. 暨南大学. 2006
[9].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机制研究及补肾温阳化瘀法对其影响[D]. 陈景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07
[10]. 本事琥珀散及其拆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D]. 刘丹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标签:妇产科学论文; 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雌激素论文; 雌激素受体论文; 分泌蛋白论文; 卵巢功能检查论文; 来曲唑论文; 妇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