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县人民医院;四川冕宁615600)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是心内科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类联合病症,患者多在心力衰竭所造成的心肌损伤及心室结构重构影响下合并心律失常症状,且多以室性及房颤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患者在合并心律失常后需在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病情进展,避免两类症状相互影响,加剧患者病情,增加风险性。因此,对于患有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者,不仅需从临床治疗各项要点方面着手进行病情改善,还需在治疗同时配合饮食及生活注意要点,进一步提升对病情的整体治疗效果,积极改善健康质量。
一、治疗注意要点
(一)抗凝治疗
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率失常后,受到自身心动不规律影响,周身血液循环速率或逐步下降,可在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变化、局部血液及水分潴留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引发血管栓塞的形成,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故应在患者疾病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一定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实现对血栓的有效预防,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且患者需定期就医检测凝血指标,提升治疗预后效果。
(二)心室率控制治疗
心室率不规律是造成心力衰竭患者房颤性心率失常的主要诱因,故加强对患者心室率的治疗控制,对于提升其治疗效果则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心室率的控制治疗主要采用的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组织剂类药物,且多采用联合用药方式进行治疗,通过药物对患者交感神经传导作用的阻滞及对其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善,进而实现对其心室率变化的有效控制,降低心律失常对心力衰竭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节律控制治疗
除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心室率控制治疗外,还需加强对其心室节律的控制治疗。经节律控制治疗后,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左心室射血功能均可得到有效改善,从而实现对周身血管中血液流变学的提升,促进血液在周身的有效循环,进而在改善心功能下的同时,降低血管栓塞风险,提升患者健康安全性。
二、饮食注意要点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病诱因,除受到心力衰竭症状影响,与患者自身饮食习惯同样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治疗中,除通过药物治疗外,还需通过饮食干预的实施辅助改善患者病情,配合药物治疗,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由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本身就具有较大的血栓形成风险,对其心脑血管健康具有较大影响,故应在患者饮食中尽量降低脂肪及的胆固醇的摄取占比,应积极引导患者改善饮食习惯,减少动物内脏、肥肉、蛋类、鱼子等富含脂肪及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避免心脏血管中血栓的形成,加剧患者心衰病情进展,增加其健康影响及风险性。
(二)少食多餐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由于自身心脏功能退化,故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特别是在餐后,胃部进行消化时需大量血液参与,可进一步增加心脏负荷,影响患者心功能。对此,则应在患者日常饮食中严格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在满足患者进食及营养需求前提下,避免大量进食或过饱,增加心脏血液循环负荷。
(三)控制蛋白质、盐分及水分供给
蛋白质虽为人体每日所需的一类主要营养物质,对于人体免疫机能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但大量摄入蛋白质则可在人体吸收代谢作用中,将多余蛋白质转化为脂肪,特别是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大量脂肪的产生,则可增加其血栓形成风险,故需在满足患者基础蛋白质需求基础上予以供给。与此同时,还需要限制患者每日盐分及水分的摄入,避免高盐饮食引发体液潴留或水肿,增加心脏负荷及血管栓塞风险。
(四)热量供给限制
饮食的作用是为人体各类机能的正常运行提供动力,故可通过饮食的摄入将热量转化为能量,维持正常生理机能,但热量摄入大于人体所需时,则易转化为脂肪,影响患者基础健康状况,故需按照每日25~35卡/kg标准限制患者每日热量摄入,身体肥胖者可按下限供给。
三、运动注意要点
心理衰竭合并心率失常治疗中,除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及饮食干预外,还需予以患者运动干预,根据患者运动负荷量及心脏负荷量,制定科学运动干预计划,并监督患者每日严格按照运动计划安排,进行适量有氧运动,通过减脂、减重,在有效降低心脏负荷的同时,改善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影响,从而配合药物及饮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进展。
总结
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临床实际治疗中,清楚各项临床治疗、饮食及运动干预要点,方可从综合层面着手,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改善症状,降低患者严重并发症风险性。
论文作者:王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4月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室论文; 饮食论文; 病情论文; 风险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4月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