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报》与陕甘宁边区的归队运动论文_王杰

《新中华报》与陕甘宁边区的归队运动论文_王杰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 北辰区 300134)

摘要:作为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新中华报》充分发挥了媒体的特有功能,积极配合抗战需要,为抗战动员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边区归队运动的相关报道,更是大大促进了归队运动的开展,发挥了其他机构或组织无法代替的作用。

关键词:《新中华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归队运动

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自然条件艰苦、财政经济匮乏、政治处境险恶,所以出现了一些潜逃及逾假不归的战土。这种情况的产生,对军队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于是,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归队运动。其中有一项不容忽视的措施便是利用报刊进行归队宣传,而《新中华报》在创刊的几年内先后成为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报、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和中共中央机关报,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重要喉舌,所以,《新中华报》自然成为了宣传归队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归队运动的开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报道原因、防止潜逃

通过对战士潜逃及逾假不归原因的宣传报道,可以很好地让相关部门了解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注意,从而防止潜逃脱队现象的产生。因此,《新中华报》对潜逃原因进行了分析报道。

1.动员缺乏深入解释。

抗战爆发后,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也毫无例外的受到了战火的波及,被迫进入了战争环境。为了迎击进攻的日寇,边区政府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工作,动员民众积极参军抗战,并且曾下令抽调各地自卫军一部分,帮助前线运输,所以大批军队纷纷向黄河沿岸集中。但是在动员过程中,却由于缺乏深入的解释,导致军队中出现了潜逃现象。对此,《新中华报》在1938年4月10日刊载的《为什么会有逃跑现象》一文中做了深入分析,该文认为:“在自卫军的动员中,缺乏深入的解释工作,致被调的自卫军发生逃跑现象,怕参加战争,如志丹延安等自卫军即是一例。这证明我们过去缺乏对自卫军对群众的经常政治教育工作,没有高度的发扬群众热忱与民族觉悟。同时在动员中,也缺乏政治鼓励,没有清楚解释动员的意义,使他们发生怀疑。”[1]通过宣传报道在动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因此而出现的潜逃脱队问题,很好的让开展动员工作的同志们警惕了起来,从而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方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再次发生因解释不深入而出现潜逃归家的现象。

2.抗属问题未能很好解决。

只有抗属得到优待,才能更好的动员民众积极参军入伍,同时也可以消除前方作战将士的后顾之忧。所以,边区在抗战动员的过程中,总会对抗属问题做出一番承诺,如1938年6月25日刊载的《提起绥德当局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文报道:“他们在未上前线时,地方工作同志是说:让他们去打日本要紧,你们家里的生活,政府负责优待你们,决不会饿死,不要紧!”[2]但现实却存在着家中男丁入伍后,抗属并不能得到很好优待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战士潜逃归家现象的发生。对此,《新中华报》在《提起绥德当局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文中也进行了说明,“饿死的也有(少数),流浪的也有,他们向政府联保处要求救济互助,不但没有得着救济,反而说:[今天在前线打日本的,要有前方官长的证明信才行,去!你先去要信去再说!]这使他们很大的失望后悔,因之,有向地方政府及工作人员闹要丈夫儿子回来的,甚至于有直接跑到驻军出哭求儿子丈夫回家的,已上队的就开小差,未上队的壮青年,一听要组织常备后备的消息,就慌了心,不知向何处避好。”[3]这样一类的现象,一方面对前线抗战将士以不好的影响。同时,又必然会妨害政府的征兵工作,会使后方民众不愿意上前线去。而通过对之的宣传报道可以很好地引起当局的注意,使其积极开展优待抗属的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典型报道、树立榜样

在新闻宣传中,通过典型人物、事件、案例等的报道,可以引导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增强宣传效应。因此,在《新中华报》中,关于归队运动的典型报道并不少见。其具体如下:

1.对典型县区的报道。1937年11月24日,《新中华报》在《两个不同的例子 比一比我们要学谁?》一文中,通过对比安塞县四区与六区的工作成绩,肯定了四区在平时工作中十分努力,认为四区负责同志平素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做的很好。群众对于目前政治形势与自己任务很了解,并踊跃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所以,四区虽然在县委活动分子会议中,预估计有十五名战士归队,但是实际归队的战士数目却达到了三十五名,超过了原计划一倍以上。1938年1月5日,《新中华报》在《延川抗战动员的工作总结》一文中表扬了延川县的动员工作,文中报道延川全县统计应归队的战士有420名,原计划在此次运动中要动员230名归队,但现已完成303名,而且其中有三分之一属于自动归队。1939年10月27日,《新中华报》报道了志丹县积极推行归队运动,由县至区,进行了广泛的动员与宣传,所以各区民众热烈响应,战士已积极归队。

2.对典型团体的报道。在1938年3月1日刊载的《延安县工会六个月来工作的成绩》一文中,《新中华报》宣传报道了延安县工会自经宣传后,有很多工友都了解了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重要意义,有的工友替抗日军人家属背炭,木匠铁匠等则在给抗日军人家属做器皿后不要工钱,而且在国历年节各区工人普遍的请抗属吃饭,并有部分工友送米送肉给抗属。所以在提出归队运动之后,工友自动归队的有很多,已经有四十八名战士都归队了。1938年3月25日,《新中华报》刊载了《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筹备经过》一文,文中赞扬了妇女联合会在归队运动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在物质上、劳力上给予抗属以优待帮助,而且联合会中的抗日军人家属更是坚决的鼓励自己的丈夫儿子上前线去,同时还向着不愿归队的战士做思想上的斗争。

《新中华报》对诸如此类的典型模范加以报道,极好的为边区各地各机关的归队运动树立了榜样,同时也使“归队”在边区形成一种社会共识,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归队运动的开展。

三、刊登法令办法、加强教育引导

由于《新中华报》在边区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引导性,所以使得它具有很强的震慑力和广泛的教育作用。为了更好的对归队运动加以引导,《新中华报》高度重视对党和政府发布的指示、文件以及归队运动的具体办法的报道,以使归队运动能够有效地展开。如1939年10月6日,《新中华报》公布了《陕甘宁边区动员潜逃战士归队办法》,该办法是为动员潜逃战士归队,巩固抗战部队,充实抗战力量所制定。其具体规定了潜逃战士在何种情况下应该被动员归队、何种情况下不能归队、何种情况下要受军法制裁以及指导了边区政府在归队运动中所需要做的工作(如宣传教育、派代耕队、设立招待所、造具名册等)和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在1937年10月29日,《新中华报》又刊登了《归队运动一文,文中提出了开展归队运动的具体办法,旨在为开展归队运动提供一定的指导借鉴。

综上所述,《新中华报》以其独特有效的报道方式,对陕甘宁边区的归队运动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其利用自己的“喉舌”作用,不仅促使了边区政府部门积极开展归队运动,更使得普通民众加入到了归队运动的动员之中,为边区归队运动的顺利开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为什么会有逃跑现象[N].新中华报,1938-04-10(03)

[2]提起绥德当局应注意两个问题[N].新中华报,1938-06-25(03)

[3]提起绥德当局应注意两个问题[N].新中华报,1938-06-25(03)

论文作者:王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新中华报》与陕甘宁边区的归队运动论文_王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