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与科技院校改革_素质教育论文

文化素质教育与科技院校改革_素质教育论文

文化素质教育与理工院校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工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院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这句话表明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修养高、学识深、基础牢,才会卓有成就。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做“固本”、“深流”的工作。作为全国52所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之一,中南工业大学经过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加深了一些思考。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成绩与制约因素

中南工业大学自确立为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以来,逐步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通过开展系列工作活跃了校园气氛,文化素质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也有一些亟待加强的工作。

1.建立了管理机构,落实了人员、经费、场地。

学校党委、行政非常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美育中心。美育中心在教务处、校技协、学工部等单位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每年筹措10多万元经费用于组织和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2.在高校中率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早在1995年,中南工业大学就制订了《中南工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并率先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因此,几年来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紧密围绕做人和培养人文精神而展开。

(1)精心设计人文讲坛,每学期推出百场讲座。 先后邀请了钱伟长、厉以宁等多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主讲。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人文讲座的听众达10余万人次。

(2)利用双休日举办书法、国画、摄影、合唱等培训班, 丰富了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3)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营造人文氛围,重视文化素质养成教育。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艺术团,“双百助苗工程”活动等等,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3.开设了系列人文社科类教育课程,推荐了一些文化素质教育必读书目,营造了一种较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素质教育部门与学校教务部门密切配合,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增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目前已开出80余门此类选修课程,学时已达到总学时的5%。从1995级开始, 每位学生至少要修满8个学分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同时, 学校不断加大文理渗透、文理结合力度,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双学位、嫁接班、教改实验班等形式改革教学,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既懂业务又善管理,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较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倡导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百部优秀书目。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通读两部课外名篇,撰写一篇读书心得。学校图书馆建立了“精品书屋”,为学生读书提供了园地。

与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相并行,教职工的学术氛围和校园内精神文明建设也构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环境的一部分。一方面,大力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召开各种学术会议,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融教育、创建校园文化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于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模式,学校制定了《“九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并切实抓了“文明小区”、“文明楼栋”等的创建工作及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此外,校区的综合治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1996年,中南工大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称号。

然而,在校园中仍然存在着“过多强调业务知识教育,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因素制约着文化素质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有效开展。

1.对文化素质教育认识模糊造成的行动乏力。

文化素质教育虽已开展了一段时期,也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但不少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仍处于某种模糊状态。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什么?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为什么近年来高教界对文化素质教育如此关注?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的成长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有深刻的认识。然而,作为学校一般师生,难以静下心来探讨这些问题。即使素质教育单位对其经验虽有总结,但多失之零散,还未上升到集中而系统的归纳阶段。也有人认为这些问题是教育研究者的事情,是主管文化素质教育人员的工作,从而缺乏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所以,一旦工作开展起来,往往只能照搬他人的直接经验,任务式地进行一些活动。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少数主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事,既需要领导高度重视,也需要师生员工对素质教育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还要赢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为此,必须通过一定的宣传和发动,转变办学思想,建立一个全校素质教育的立体行动模式,使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各种教育要素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浓厚气氛。只有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探索出较为成功的、多样化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2.办学条件限制引起的效果不佳。

我校是以工为主的大学,人文社科教育本来就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相继成立了文法学院、经贸学院、外语学院,也增设了一些文艺类的专业和学科,但由于基础不厚,人文社科教育的办学条件难以保证,师资力量也难尽如人意。据笔者调查,因条件限制,有的学校未能将素质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处于“散兵游勇”状态;有的即使列入了议事日程,也未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内容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而仅仅限于只抓文化活动,至于长远规划、资金投入、师资队伍等则考虑甚少。因而,效果不理想。

3.社会不良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大学校园充满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大学生的功利性和实用化倾向。“生活就是名利场上的角逐”,“生活就是为了赚大钱”。有些大学生,从个人利益出发,无视社会需要,不再谈奉献、讲原则,只讲实用、实惠,一切以有用性和功利性为标准。因此,对于文化素质课,不少学生修选只为了凑学分;有的干脆不选,而愿选另外一些实用性的科目。再加上授课质量问题,一些文化素质课就可能虚有其名,渐渐被冷落一旁了。

4.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制约人文教育价值的实现。

建国以来,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我们借鉴苏联的办学模式,文理分家、理工分家,专业越分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这种做法,强调“工”的特点,教会学生“做事”而忽视了教学生“做人”。这种强调做事,忽视做人的教育产生于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工科技术主义的最不良习性是把科学技术从人类知识体系中分离出去,独立起来,认为它可以自成一体。很明显的事实是,许多高等工科院校不重视开设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之类的课程,从而使工科学生谈起技术细节来头头是道,但至于这个专业和其它专业以及和更广阔的人类知识的内在联系则不甚了了。至今仍有不少教师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文科教育挤占他们的课时,削弱技术教育比重;更不用提很多教师重工轻文,认为文化素质是谁都能搞的,工程技术则非专业人士不可。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会使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大打折扣。实用主义表现为,许多院校在将教育面向市场的改革过程中,大力加强实用课程的教学比例,将原有教学系统加以实用性分割,一块一块实用知识累积成几年的教学过程。这种做法,根本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首先,它是以损害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为前提的,东拼西凑的实用知识占据课堂主流;其次,是以学生知识素质与社会流行品味同质为代价的,从而导致接受大学教育和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没有本质分别;再次,是以教育理想向社会适应妥协为后果的。可见,文化素质教育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课程开设问题,它需要传播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人才哲学观念的教育转型与改革深化问题。

二、高等理工院校将文化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思考

1.剔除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五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1)重选择和轻发展的教育观;(2)重功利性而轻非功利性的教育思想;(3)重理性而轻非理性的教育思想;(4)重智力而轻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思想;(5)重科学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与观念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是很不适应的。这些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了过份强调教育的功利性,使大学教育过份专门化。这种观念和思想是最顽固的东西,一时难以在人们的头脑中清除掉。

同时,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需要入耳入心,其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公民教育、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文学与艺术教育。这些内容要使之内化为素质,从入耳入心到变成人的精神,必须经过长期的教养、锻炼才能培养起来。因此,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强化责任感与时代意识,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改革,使文化素质教育上一个台阶。

2.以实施学分制为切入点,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教育管理,寻找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生长点。

传统教育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重共性轻个性;重统一模式,轻因材施教;重整体平均发展,漠视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兴趣的广泛性、差异性。全面推行学分制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挑战。它提倡竞争,注重个性的培养,给学生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我校1998年下半年将在工商管理学院进行学分制试点,把设置核心课程的形式作为重点,从此走出一条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路子。

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准确定位和严格把握考试的工具性作用并通过各种方式防止其异化,大力张扬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创造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等特点。在教学改革中,首要的是以试题为导向,考试的形式和试题内容都体现素质培养的要求。课程改革若不辅之以相应的考试改革,必定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实。

3.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优化高教资源配置,为文化素质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教育资源是指可供教育利用的资源,具体包括学生、教职工、校舍、实验室、图书信息等物质条件,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对教育的投资等诸多方面。以往那种封闭的高校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其教育资源的配置局限在校内进行而无法实现全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这不仅严重限制和影响了高校办学效益的提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目前正进行的体制改革改变着这种状况。这要求我们采取如下措施:(1)实现教师互聘, 满足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奇缺的需要;(2)相邻院校互相承认学分, 让学生走出本校修读其他高校有关人文社科课程;(3)实现设备、图书、 信息资源共享;(4)合并某些在办学条件、师资、学科结构、 专业等方面互补且有利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学校,创造最佳的环境。理工科院校通过教育资源重组,也会进一步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4.全方位拓展,建立强化文化素质教育的立体模式。

(1)融文化素质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中。 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体现和培养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以传播为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集体为对象转变为以个体为对象,从以培养技术训练的生产者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博学多才和术精艺巧的人。

(2)课程体系调整要有利于文化素质教育。美国、 日本等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达到20%以上,甚至30%,而我国还不足10%。由于课程体系中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不足,使得大学生的语言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貌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素养等方面的整体素质较低,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要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大基础课比例,减少专业课比例,同时加大选修课力度,增设人文、社科、艺术类课程,以彻底改变理工院校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的教育倾向。

同时,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化趋势,也要求课程的综合化。近年来有些高校已开始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如南京大学推进课程建设“小型化”、“模块化”、“边缘化”和“个性化”;北京大学制定学生应读、应听、应知、应看的名著、名画、名剧目标;华中理工大学规定,所有入学新生必须通过“中国语文水平考试”。

(3)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提高全面素质。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同样是关键。在基本素质方面,除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外,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必须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所以,教师的素质既要全面培养,也要全面考察;教师队伍不能只重数量,不顾质量;聘用教师既要看文凭,更应注重能力和实绩,还要看是否掌握了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教育艺术。

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中青年教师尤为重要。文革浩劫使一些中青年教师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造成他们相当一部分人除本专业知识以外的文、史、哲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欠缺。要承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任,中青年教师必须提高个人素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再学习、再教育。另外,要优化教师群体结构,要注重社科、人文方面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专兼职教师结合、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4)构筑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核心部分,可以实现无声教育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际操作的内容比较丰富,但需进一步引向深入,要在遵循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在专业课程与人文讲座相渗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谐调的规律上花功夫。

值得重视的是,教育者的示范,在当前对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育者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如何,是否能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往往一开始就决定了教育内容是否被学生认同和内化。因此,我们要在校园中增强文明行为特别是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的正向作用,杜绝不文明和腐败行为的产生。

标签:;  ;  ;  

文化素质教育与科技院校改革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