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寻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代中国论文,思想论文,学校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2)01-0009-02
1 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教育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传承、演义和发展着。从历史的角度探寻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流和源,理清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路线和轨迹,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采用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法和历史过程比较分析法。一方面沿着中国近代教育的轨迹去探讨学校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流中探寻近代学校体育思想之源。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清末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宏观审视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撼了古老的中华大地,闭关锁国的国人直面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1]激烈的社会动荡和变革,使中国敞开了教育之门。外国传教士开始进入我国开办教会学校。如1889年美国传教土在广州开设的玛利逊学校,1864年美国长老会所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等等。当时所开办的教会学校,一般没有体育课程,但大多在课外开展各种体育活动。1895年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每日上午有一次课外活动,称为“放小学”,常作“抢球”游戏.下午有一次课外活动,多作“跑趟”游戏。“在教会设立的相当于高等学校的书院,因为一般设备较好,大都在课外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教会学校开展的球类运动,主要有足球、棒球、网球、篮球、排球和墙球等,并常举行校际的比赛。”在当时清政府办的新式学堂里体育的形式也比较简单。“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实施近代体育的新式学校,是1878年—上海创办的王蒙书院(后改名为梅溪小学堂),他们在当时的课程设置已正式设有游戏一科。此后,1880年天津水师学堂设兵式体操,1885年在天津武备学堂也设体操。”[2]在这一时期尚未发现有文字可考的关于学校体育的思想和目的等文献。1898年,由北洋大学总办(校长)王少泉和总教习(教务长)英国人丁嘉立倡议,举办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校际运动会。这次运动会由天津北洋大学堂主办,邀请了天津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电报学堂的代表队参加。[3]1903年春,山东烟台的几所学校举行了“烟台阖滩运动会”,参加的运动员虽仅有50余人,但在项目的设置上,除了拔河、夺旗装麻袋、搬山竽、三足竞走、算术竞走、退步竞走等游戏项目外,还出现了当时较新的田径项目——100码、200码、跳高、跳远、掷木球、盘杠干等.从运动会设置的项目看,当时山东烟台的体育运动在国内是较先进的.由于沿海地区在与海外交往上有着便利的条件,因而学校体育的发展也较内地迅速。在他们的带动下,自1905年后,各地随着新学的兴办.校际运动会渐多。
在这段时间里维新运动中著名人物、激进的改良主义者谭嗣同(1865-1898)、梁启超(1873-1929)等人主张教育救国、教育图强。在其著述中也反映出了他们的一些体育思想和观点。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提出:“民德、民智、民力”的概念,与德智体大体相同,认为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1897年他担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体操锻炼。
综上所述1840年—1902年前后60几年里,学校体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一方面受西方教会学校体育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也受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例如1905年京师大学堂举办第一次运动会时,强调大会主要是培养“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忠勇精神”。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软定学堂章程》,在这一章程中,对各级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都有一些规定:如蒙学堂及寻常小学堂每日一节体操课,其课程内容为整齐步伐、演习体姿、柔软体操及器具操等。高等小学堂每隔一日一节体操课。中学堂及高等学堂都规定每周两节体操课。把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学务纲要)强调,“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以练习艺能为治用治生之具。”和上述《钦定学堂章程》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当时中西合璧的学校体育思想结合的情况。
3.2 军国民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时期体育思想和学校体育
在1902年蔡锷以“奋翮生”笔名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军国民篇》,倡导国民应具备“军人之智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在1902年这一阶段前后军国民教育思想一时间成为当时学校体育思想的主流思想,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多带有一些军国民教育色彩,当时的近代学校体育在我国的实施,从体育师资的培训到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在内容和方式上多是学自瑞典、德国及日本,所谓的“新体操”,其渊源仍是德国式、瑞典式体操的基本动作,但另外附加了一些带轻器械的操法。这一类体操在当时的主要内容有:准备法、矫正术、徒手操、哑铃操、球竿操、木棍操、火棒操、藤圈操、投豆囊等。体操科中的兵式体操是德国和瑞典的那一套,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柔软体操、小队教练、中队教练、枪剑术、野外演习及兵学大意等。其目的也是为了“尚武”、“强兵”,把体育纳入军事训练的范畴。例如1903年,黄兴由日本回国后,即受湖南明德学堂之聘,任该学堂学监兼任历史的体操教员,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兵操和器械体操。在教学中,他常以尚武爱国的思想教育学生,强调强国必先强身,强身必行体育锻炼。军国民教育思想还受到一些具有进步思想认识人的支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和他身边的一些年轻的革命家们,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5年里,把体育锻炼一直看得很重要。在他的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豪言壮语:“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就是他准备锻炼的开始。1917年毛主席就用“二十八划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体育之研究》,这是毛泽东年轻时代,在当时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下写出的,对后来我国学校体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章。当时另有一些革命家和教育家对军国民教育思想表示认同时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指出:“西洋人之体操,军国民主义也”“六艺之射御,军国民主义也”。
辛亥革命的先驱光复会会员徐锡麟、陶成章于1905年在浙江创办绍兴师范只设体操专修科。1907年,著名女革命家秋瑾主持工作.毕业于这所学校的许多学生后来或组织体育会,或建立民间武装,传播进步思想,还有不少人后来成为辛亥革命中的骨干。这些人实际上是利用军国民教育思想和学校体育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
1911年各省教育总会议决的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重申:“以谕旨宣布军国民教育主义;高等小学以上学堂,一律注重兵式操;中等以上学校,一律实行打靶,并受以武学;各种学堂以体操为主。”[4]
3.3 民国初年的学校体育思想和学校体育
中国当时的近代教育先驱们包括胡适、陶行知和蔡元培先生等人在亲身经历了西方教育,并且在国内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实践基础上也从不同角度阐发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蔡元培提出的教育应“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家们在教育思想和学校体育思想方面日渐成熟,特别是西方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中国当时民主主义运动相结合,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特别是在一些有名的大学里面开始注重体育对人格培养和对于健康的作用。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5]中规定小学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须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并对初小、高小体育课程进行了规定。更为精彩的是明确提出了“体操旨在使儿童身体各部分平均发展,强健身体,活泼精神,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6]可见从民国初年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已经走上了现代教育的转道。鉴于学校体育思想的转变,军国民教育时代的由兵弁充当体操教员或体育教师的情况已经不能适应学校体育的发展,因此于1920年前后,我国先后派出许多名留学生到美国的春田学院学习体育专业,这些人后来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的中坚力量。1919年教育部调查会开会提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新的教育宗旨。对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当时大学生体育代表队是学校和社会体育的中坚,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担任天津体育协进会名誉长的事在国内也并不罕见,参加远东运动会的运动员也主要来自于各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那一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学校体育思想、教育目标任务等也日趋成熟。
于1928年底教育部和政府内一些关注教育的高官提出对教育功能的解释:“(1)关于团体生活的:甲、养成团体生活的习惯,革除浪漫的习气,服从共同的规律,培养团体组织的能力,培养四权运用的能力。乙、发扬团体生活的习惯——服务的精神,牺牲的精神,互助的精神,博爱的精神。(2)关于社会生活的:适应社会生活,改进社会生活。(3)关于社会文化的:继承社会文化,发扬社会文化,创造社会文化。(4)关于社会进化的:适应社会的进化,促进社会的进化.(5)科学化:普及科学知识,用科学方法改进教育,用科学方法整理思想,用科学方法支配工作。(6)使全人格的养成:人格的陶冶——德育、智育,体育.群育、美育;人格的完成。”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学校体育在全人格养成中的重要作用。表明中国的教育思想已经发展到接近成熟的阶段。
1929年11月公布的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表明“各级学校及社会教育,应一体注重发展国民之体育。中等学校及大学专门学校,须受相当之军事训练。发展体育之目的,固在增进民族之体力,尤须以锻炼强健之精神,养成规律之习惯为主要任务。”[8]
4 结论
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1840年—1929年的89年里,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激荡的时期。
4.1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1864-1903)我国学校体育以教会学校体育为主要内容,虽然没有文献表明当时的学校体育思想,但是考察当时的西方学校体育可以感受到裴斯塔洛齐那种宗教之爱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存在。中国传统教育和体育思想也深入其中,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软定学堂章程》和1903年“烟台阖滩运动会”上项目的选择就是中西合璧的学校体育思想的体现。
4.2 1902-1911年政治上的激荡和社会需要使军国民教育和体育思想占主导地位,由于我国近代史上一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早期曾受到过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在20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学校体育仍然受到它的影响。
4.3 1912-1929年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日渐成熟的时期。从蔡元培提出的教育应“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到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1919年教育部调查会开会提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新的教育宗旨、再到1928年底教育部和政府内一些关注教育的高官提出对教育功能的解释和1929年11月公布的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由幼年走向成熟的过程。如果把当时的教育宗旨和教育实施方针结合起来考虑,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思想已经具备了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特质,学校体育实施方针也体现出了思想开阔内容具体的特点。
收稿日期:200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