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537300
摘 要:本文展现和分析幼儿同伴之间的这几种不当的交往行为,解剖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其不良的影响,并就这几种行为提出若干解决的策略,以纠正这几种不良的交往行为,帮助幼儿的身心往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 行为 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是否会与人交往是他们身心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由于幼儿在幼儿园里与人交往的对象大多数是同伴,因而幼儿能否进行良好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具有促进的功能。但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当的交往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的自私,不谦让,不分享,甚至攻击同伴的行为。很明显,这些行为都是与社会常规相悖的,因而纠正幼儿这些不当的同伴交往行为是教师和家长必要的工作。
二、幼儿不当同伴交往行为案例及简析
幼儿不当的同伴交往行为有自私,不谦让、不分享,和攻击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幼儿很自我。他们在游戏或活动中一味地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喜欢某个玩具就一定要得到,得不到就会大吵大闹或者直接抢过来;如果有别的小朋友请求他分享玩具,他是肯定不同意的。这样的行为就属于自私、不谦让、不分享类型同伴交往行为。
幼儿不当的同伴交往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就是无论他是属于哪种不当的同伴交往行为,都会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排斥,不受欢迎,在幼儿园里生活得不开心,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不爱去幼儿园,焦虑,胆小不敢交往,怕失败,妒忌心加重,抑郁,孤僻,攻击,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幼儿不当交往行为的成因分析
1.自私、不谦让、不分享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孩子自私心理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岁多的孩子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之后随着年龄逐渐增强。但是这种明显的自私、不谦让、不分享行为会在幼儿4岁左右后逐步消失。
(2)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和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也可能造成孩子的自私心理。他们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会在与同伴交往中谦让,不会与同伴资源共享,不关心他人的利益。
2.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榜样不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电视、电影中的许多搞怪的、暴力的、有悖教育常规和社会常规的片段对幼儿也有影响。
(2)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使用暴力达到想要的目的,这时候没有人马上制止批评,幼儿的攻击也会继续发展下去。
(3)为发泄不满和紧张。幼儿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表扬,为了引起关注,他们会使用暴力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
四、幼儿不当同伴交往行为的纠正策略
对于以上的幼儿不当同伴交往行为,我经过观察和实例探究以及参考了若干资料总结以下策略:
1.自私、不谦让、不分享行为的纠正策略。
(1)从吃喝小事做起。比如吃饭时要等一家人齐了才开始吃饭,吃好东西也不是他一个人的特权,让他知道别人也爱吃、有权利吃这个东西。
(2)给孩子适度的照顾外,让孩子履行一些义务。满足孩子吃、穿、玩、学习等需要的同时,鼓励孩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
(3)延迟满足。父母可以在幼儿表现好的时候承诺并兑现两周后奖励一件他喜欢很久的东西。这样可以降低孩子的欲望,防止自私心理。
(4)创造与同伴一起的游戏机会,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通过模仿和磨合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在交往中碰到钉子,如被排斥或批评从而引起自省,在亲身体验中纠正自私毛病。
2.幼儿的攻击行为的纠正策略。
(1)讲道理。跟幼儿讲明什么对什么不对,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要还以攻击性的惩罚。
(2)给幼儿小小的惩罚。如果幼儿再攻击别人就让别的小朋友不和他玩,或者不给予他一些原本该得到的东西。
(3)不看暴力片,不玩攻击性玩具,父母立榜样并及时制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4)通过游戏宣泄情感(烦恼、挫折、愤怒等情感),减少攻击性行为。
(5)用冷处理的方式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出现不当的同伴交往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用幼儿喜欢的方式,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耐心引导、帮助他们纠正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当的同伴交往行为。相信孩子们在生活和游戏中通过正确的同伴交往方式,排解交往的困惑,一定能体会到更多的童年快乐!
参考文献
[1]程岩涛 如何帮孩子克服自私心理[J].幼儿教育,2007,(9):13-16。
[2]尹灿 夏竹筠 吴婷 中班幼儿同伴团体个案分析[J].学前教育,2007,(1):25-29。
[3]陈国眉 怎样对待幼儿的行为攻击性[J].幼儿教育,2006,(8):22-23。
论文作者:张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3月总第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幼儿论文; 同伴论文; 不当论文; 自私论文; 谦让论文; 性行为论文; 在与论文; 《教育学》2016年3月总第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