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理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众所周知,图书馆学理论伴随着图书馆实践而产生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图书馆理论又反作用于图书馆实践,推动实践向前发展。因此,只有当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协调时,其矛盾运动才能表现为互相促进;反之,则会发生冲突。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对图书馆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图书馆学名称与图书馆学命运
1.1 图书馆学名称
由于“图书馆学”这一学科名称与图书馆事业具有语义、概念和文字表达形式上的固定联系,伴随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图书馆事业名称的改变,图书馆学的名称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就是说,图书馆学的学科名称与图书馆事业的事业名称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对应的问题。
如果说作为一项社会事业的名称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沿革主要是语言学意义上的约定俗成过程的话,那么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发展变换与历史沿革,除了这一语言学意义上的约定俗成过程外,还有一个学术规范的过程。学术规范过程包括统一名称和概括研究对象,揭示学科本质两方面内容。学科名称的发展和变化在科学史上同样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如逻辑学就先后有名理、名学、论理学和逻辑学等不同的称谓。逻辑学名称的这一发展变化过程既是一个约定俗成过程也是一个学术规范过程。
自从人类社会的藏书活动和图书馆萌芽出现以来,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无论是图书馆的名称还是图书馆的组织形式或是图书馆和图书馆的物质形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唯一没有发生变换的即图书馆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对文献信息的收集、组织、管理和开发利用。正是这一内在的规定性,使图书馆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对图书馆这一反映其本质属性的社会功能,我们在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看得更为清楚。考虑到学术规范对学科名称概括研究对象、揭示学科本质要求,我们认为,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学应向文献信息管理学发展。其科学目标是实现社会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管理和有效开发与利用,使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以及社会的整体发展相一致、相协调。显然,“文献信息管理学”这一学科名称不仅能够概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还能揭示这一学科的科学本质与科学目的。为了明确文献信息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需确定它与信息管理学以及社会管理学的关系,文献信息管理学应是信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信息管理学则是社会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1.2 图书馆学的命运
21世纪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不仅面临着学科名称的变换,而且面临一个学科转向和学科建设的飞跃问题。这一转向和飞跃就是在学科建设方向、学术思想和研究内容上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向信息管理学这一大框架中的新图书馆学——文献信息管理学的飞跃,建立起这一学科与信息管理学和社会管理学在学科内容上的内在联系,以符合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人类社会文献信息管理事业永恒的生命力,文献信息管理学的学术活力及其无限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2 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1 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涵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都必然得到某种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支持,图书馆学也不例外。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图书馆学理论建立的根基,它是由一些抽象、具体的理论观点组成的图书馆学先导思想。理论基础的涵义应包括以下内容:
(1)图书馆学理论创发的根本或起点,即发生学意义上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一旦给定,图书馆学的原理、体系等便可演绎而成。(2)是哲学与图书馆学沟通的桥梁,起着哲学与图书馆学相互联接与沟通的作用。(3)是一些可辩析的、陈述的思想学说或理论观点,它们生成于哲学或具有抽象思维性质的某些学科之中。(4)这些思想学说或理论观点不仅对图书馆学具有启发、指导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2.2 图书馆学实践基础涵义
图书馆学的实践基础,是指对图书馆学能够发生作用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首先,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多样化的,那些对图书馆学发生不了影响力的实践活动,如商品生产、艺术创造等,就不属于图书馆学的实践基础。只有那些与知识集合有关的实践活动,如客观知识的组织、文献信息的提供、大众阅读的变化等行为活动,才能构成图书馆学的实践基础。其次,在现实实践活动中,人通常是实践的主体,即实践活动的主导者、能动者,所以,对图书馆学能够发生作用力的实践活动往往是由个体主体、集体主体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那些个人或群体对图书馆学产生效力的实践活动,都可构成图书馆学实践基础的组成部分。
2.3 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
图书馆学从起步之日起,就存在着与其它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借鉴、继承的关系,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我们立论的基点仍然是客观实践。忽视了这一点,对任何科学知识的融合和借鉴都是毫无意义的。
2.3.1 借鉴、吸纳国外图书馆学理论
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中,有人试图将波普尔“世界三”理论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身为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的波普尔虽然强调了精神财富的重要性,但又认为“世界三”具有实在性和自主性,从而陷入了二元论和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我国的图书馆工作与国外的图书馆工作在工作内容上有很多共同的东西,但在客观的政治环境、微观的组织环境和人际环境方面,都具有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在价值观、道德观、政治信仰方面,我们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是有原则分歧的。因此,借鉴国外的东西,要坚持批判地吸收,不能不问具体情况,认为外国的都是好的。对引进的图书馆学理论,要进行比较研究,具体深入地从环境、职能、地位、作用、效果评价、方法技巧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弄清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利于从国外图书馆学研究中引进有益的东西,为我们所有。
2.3.2 相关学科知识的引用
在将其它有关学科知识引入图书馆学方面,也有一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问题。合理恰当地引入相关学科知识,有利于图书馆学理论的科学化。但是要做到紧贴图书馆工作实际,两者水乳交融,则一方面要对图书馆工作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准确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能采取拼凑和贴膏药的方法,即不能在图书馆学基本原理上粘贴若干现代科学的术语,或者大段地抄引相关学科的东西。这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方法,只能使人们更加糊涂和迷茫,对图书馆实际工作无任何指导作用。
2.4 确定正确的理论取向,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首先,要认识到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理论除了作用于实践之外还有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其次,还要认识到理论具有对实践的反映、解释、预测、指导以及揭示实践规律的基本功能。图书馆理论的产生是与图书馆工作实践紧紧联系的,图书馆学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图书馆实践。作为理论研究者,首先应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放在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在实践中不断探讨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验证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保持理论的生命力,推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发展。
3 实践向图书馆学提出的问题
3.1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表现出信息技术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在科学知识快速增长翻新和人类对科学知识越来越依赖的背景下,图书馆学在当代科学群体中究竟能够扮演什么角色?它对人们究竟起到多大作用?甚至我们可以进一步探问:图书馆学的最高宗旨是什么?这类问题看上去很抽象、宽泛,但它们是科学发展的灯塔。我们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技术操作:怎样达到这个目的?
3.2 数字化图书馆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有形物理边界
数字化将文献信息资源最广泛地连接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了快速、方便的知识交流与获取。在实践形态上,二者有着巨大差异,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延续与进化,还是对传统图书馆的否定葬送?数字化图书馆如果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走向,那么它的出现意味着传统图书馆命运的终结呢,还是继续传衍?
3.3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电子文献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
对知识建立起来的崇敬也会影响到人们获取知识的态度与方法。但是传统图书馆及图书馆学通常不去了解阅读者是否获得了他们想要寻找的东西,更不用说得悉阅读者是否得到了所需的资料。图书馆的生存取决于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图书馆使用者在未来时代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这种变化能否导致图书馆乃至图书馆学面临严重的危机?
3.4 图书馆的本质是知识集合
传统图书馆的知识汇集、整序、传递,是通过文献的汇集、整序、传递来实现的。文献作为人类客观知识的原生态形式是人们通过阅读取得知识的主要媒体。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互联网或者通过其它媒体,摆脱具体文献的局限而去检索一个概念、一组数据、一种事实已成为可能,那么,作为知识集合的图书馆如何从提供文献服务向提供知识单元服务进行转换?因为,未来图书馆的价值体现,不在于能够提供多少文献,而在于能够解决多少问题。
3.5 图书馆人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早期图书馆专家主要是经验型的,他们大多是埋首于一堆书籍后面的博学者。近代图书馆学教育兴起之后,图书馆学校培养出来的图书馆工作者,他们懂得用科学方法整理文献,出色地胜任图书著录、分类以及书目索引的编纂工作,甚至能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把图书馆办得井井有条,然而博学家却越来越稀少。当代图书馆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属于一代知识工作者,他们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要充任知识导航员的角色。那么,他们是博学者还是科学管理者?他们是仅对图书馆知识熟通的专才?还是对各门科学知识都了解的通才?他们是计算机操作能手的同时,还需不需要有一颗充满坚定信念的爱心?
4 图书馆学理论需要创新
上述问题,只是目前实践向图书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问题。实践不断向理论提出问题,理论也只有不断解决问题图书馆事业才能向前发展。
4.1 图书馆学新理论体系必须具备的内涵
(1)必须拥有一批新概念、新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新论证等新的知识单元和新的逻辑链条,组合成为新的知识体系。(2)必须是从图书馆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理论体系。(3)必须是被图书馆实践反复验证了的新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这种理论体系既是新的同时又是被实践验证了的。(4)这种新理论体系必须是反映图书馆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并对未知领域能作出预见的知识体系。
4.2 图书馆学新理论体系必须具备的条件
(1)必须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主要是指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必须具有客观真理性,也就是说,它们必须是被图书馆的工作实践所证明了的。(2)必须具有逻辑完备性。这主要是指在论述时必须用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和严密的逻辑,其逻辑结构能够概括地再现图书馆学的总体状况,并推导出相应的学科范畴及自身固有规律。(3)必须具有全面系统性。这主要是指新理论要能反映出图书馆工作中的全部现象及其相互联系;所反映的内容应是依据图书馆的本来面貌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该学科中的诸概念与原理等都是依据其在学科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等级;能反映和揭示图书馆工作及其活动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进展的情况。(4)必须具有历史继承性。这主要是指新理论必须以原有的图书馆学理论为逻辑起点,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扬弃”,既继承又批判,在批判中继承;同时,将原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形式,经过加工浓缩成精华后包含在新理论体系中。
5 结束语
某一思想学说对图书馆学能否起到指导作用,最后不是靠理论证明,而是靠图书馆学研究实践来验证。当我们要想否定某种思想学说时,最终要看它是否背离了客观实际,是否背离了社会实践。因此,凡是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它就是科学的、合理的、实用的理论。在实践面前,任何争论辩白都是乏力的。虽然实践受时空因素局限,总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有些理论问题在某一具体时代还不能用实践给予检验,但从历史延长的角度看,最终实践将给予回答。
标签:图书馆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科学论文; 文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