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论文_赵法军

核磁共振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论文_赵法军

赵法军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 要】目的:探究核磁共振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共对31例帕金森病人实施了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前进行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采用核磁共振(MR D,微电极记录(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MER)技术和术中测试结果共同确定最后靶点并经过MR工复查验证位置准确,同期植入脉冲发生器,比较手术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评分。结果: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症状控制稳定,未出现持续性并发症。结论: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近期疗效显著,严谨的手术流程是DBS良好疗效的保障。

【关键词】核磁共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试验

前言: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黑质-纹状体病变导致多巴胺减少,引起的以肢体震颤、僵直和运动缓慢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年来人们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缺少客观的实验室诊断依据,特别是对早期及亚临床期帕金森病诊断比较困难。鉴于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帕金森病。本文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在早期及亚临床期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共的31例帕金森病人进行研究,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在39-51岁之间,平均年龄45.8岁。经临床检查均无心肺及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仅有轻微、间断的一侧或两侧肢体震颤,为静止性,伴轻度的动作缓慢,无肌强直及平衡功能障碍。

1.2方法

术前进行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采用核磁共振(MR D,微电极记录(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MER)技术和术中测试结果共同确定最后靶点并经过MR工复查验证位置准确,同期植入脉冲发生器,比较手术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评分。主要结局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双侧纹状体和黑质区NAA,NAA/肌酸、胆碱、肌酸NAA/胆碱、胆碱/肌酸值的变化。

统计学分析:采用SAS 6.12 for WINDOWS软件,由我院神经内科对实验不知情的研究生进行处理,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术后微毁损效应及不良反应16例术后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改善,持续时间约至术后1周,称微毁损效应。10例术后2 -3 d可下地行走,1例术后早期出现幻觉,3d后自行缓解。术后异动症加重4例,通过调整药物量缓解。无颅内血肿、颅内或头皮感染、电极位置不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没有与机械有关的并发症,仅有针道少量出血和囊袋积液各2例,出院时已痊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结论

3.1帕金森的病理研究

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在于黑质、苍白球、纹状体(尾状核及壳核)以及蓝斑内色素细胞缺失,多巴胺含量减少以及不同程度神经元被破坏,神经胶质增生,从而产生震颤、强直、运动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从临床开展立体定向手术以来,很多学者为PD的外科手术治疗在脑内寻找有效靶点,它们有:苍白球、豆状核攀、内囊、福雷尔区(Forel-H)、丘脑腹外侧核、丘脑底核、丘脑腹前核以及小脑齿状核。就目前知识,大脑基底核(团)和丘脑内这些靶点,存在两个不同的纤维联系通路,一个是苍白球到丘脑腹外侧核群通路,可能与僵直有关;进行第一次手术毁损Vim核时,要注意解剖位置特征。应用DBS手术和药物的联合治疗,可延缓帕金森病症状的发展,避免药物严重副作用的出现,使病人获得比较正常的生活,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2核磁共振治疗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起病隐袭,病程较长,早期症状不明显,有的仅有轻微的间断的震颤,很难确诊。帕金森病患者从多巴胺神经元开始丢失到症状出现潜伏期大约5年。动物及人体研究己证实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前期脑中己存在生化、病理的改变。此时头颅CT和MRI在病变部位仍无特征性表现。因此,许多学者止在寻求一种能客观地早期诊断帕金森病并监测病情发展的新技术,以力求早期发现疾病,萌芽期进行干预治疗,达到治愈疾病发展的目的。

3.3核磁共振仪的使用方法

病人在手术室取坐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将定向仪的框架或头环固定于病人的颅骨上,要求定向仪框架两侧的Y轴尽可能与AC-CP线在颅表的投影线相平行。将病人送至术中MRI诊断检查室。扫描参数,取轴位Tl加权像,轴位及冠状位质子像、正中矢状位T,加权像,应用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计算出靶点的座标值、弓架左右角度及前后角度,计算出最佳的人颅点和轨迹。深部电极植人:病人回手术间取平卧或半坐位,选好切口,再消毒、铺巾,局部麻醉,颅骨钻孔,其骨孔直径为14mm,将电极固定环置人骨孔上,植人试验电极(微电极、粗电极)进行靶点的电生理定位、验证。由于微电极的广泛应用,人们对PD的三个主要靶点核团内的细胞放电形式,震颤细胞的分布情况,运动相关细胞的分布范围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当震颤被抑制或其它症状改善时,植人Medtronic。DBS的脑内植人电极,并连接试验刺激器进行术中试验刺激,逐渐改变刺激参数,评价症状的改善及副作用情况。术者对DBS刺激器的功能有很好的了解和熟练的操作技巧。术中核磁检查可以确认深部电极放置位置的准确性,如有偏差,予以重新调整放置。

4.结语

本研究说明术中核磁扫描在帕金森病DBs植人定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大地提高了手术中定位的准确性,提高了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当然,MRS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的检测手段,有助于早期帕金森病临床和病理生理学研究,是目前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手段中一种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有待临床医师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资料:

[1].汪业汉,吴承远,刘玉光,等.立体定向技术发展史.见:汪业汉,吴承远主编.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1.

[2].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等.刺激术和毁损术在双侧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4):280~282.

[3].李勇杰,庄平,石长青,等.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的微电极定位技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1):25~29.

论文作者:赵法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2

标签:;  ;  ;  ;  ;  ;  ;  ;  

核磁共振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论文_赵法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