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州曲”与南北朝长江军事分界线--兼论“西剧”的创作时代_西洲曲论文

“西州曲”与南北朝长江军事分界线--兼论“西剧”的创作时代_西洲曲论文

《西洲曲》与南北朝长江军事分界线——兼论《西洲曲》的创作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界线论文,长江论文,南北朝论文,时代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09)05-0112-06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之绝唱。迄今尚有两个相关问题没有解决:第一,创作时代的问题。这个问题争论已久。第二,历史地理背景之变动的问题。即诗中爱情故事的发生发展,与长江南北曾经交通自由而后来交通断绝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笔者所提出。

《西洲曲》相对最早的可靠文本,收录在《乐府诗集》卷72《杂曲歌辞十二》古别离类,题下注“古辞”①,就其内容言自是南朝歌辞。《玉台新咏》今存最早版本明无锡孙氏活字本(四部丛刊影印)及明末赵均覆宋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等10卷本均未收录《西洲曲》,明嘉靖十九年郑玄抚刻15卷本等则收录之,署名江淹②,但是并未给出依据。郑玄抚《刻玉台新咏后序》自述“予始删其余篇,理其落翰,进俪陈隋,演为十五卷”,愈滋《玉台新咏》原本是否收录《西洲曲》之疑问。无论依据《乐府诗集》还是郑玄抚本《玉台新咏》,都表明《西洲曲》产生于南朝,但是究竟产生于东晋宋齐梁陈哪一朝代,则众说纷纭③。实际上,在今存文献条件下应当可以解决《西洲曲》的创作时代问题,途径在于解决《西洲曲》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变动的问题。(此问题与其说是作品的历史背景,不如说是作品的历史内容。在此,内容就是背景,背景就是内容。)

本文试从作品与相关史料入手,解决《西洲曲》的历史地理背景问题及其创作时代问题,期盼方家指正。

一、《西洲曲》的内在问题:江北江南交通自由及其断绝

《西洲曲》全文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通过女主人公的抒情,叙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即江南女子与江北男子相爱而不能重逢,甚至音信断绝,唯有隔江相思。此爱情故事发生发展的全部情节,皆显性地和曲折地含藏于女主人公的抒情之中。诗歌故事可能真有本事,也可能出自想象,但诗歌故事发生发展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变动则具有真实性,并关系到诗意的了解,和历史的认知。

《西洲曲》云:“折梅寄江北”,又云:“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又云:“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可知女主人公是江南女子,所思念之情郎是在江北。

《西洲曲》云:“开门郎不至”,又云:“忆郎郎不至”。可知江北男子曾到江南,与女主人公相恋,离开江南返回江北前曾约定再到江南相会,而现在江北男子不至。

《西洲曲》云:“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又云:“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可知,西洲是在江南,距女主人公居处不远,与当初江北男子到江南与女主人公相恋有关。换言之,西洲当是此爱情之摇篮。

《西洲曲》云:“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谐音“怜子”,“子”为第二人称;“青”谐音“清”,指性情纯洁),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谐音爱心赤诚)”,又云:“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可知双方之间相爱,相知,相互信任。现在江北男子不至,并非由于主观原因,而当是由于某种不可抗拒之客观原因。

《西洲曲》云:“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又云:“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由此可知,第一,现在江北江南男女双方之间相思而不能相见,不仅来往断绝,而且通信断绝,海水般宽阔的长江成为双方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换言之,现在双方之间来往和通信断绝的原因,实在于长江南北交通断绝。第二,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诗中反复以辽阔之“海水”比喻江水,虽然出自诗人或诗人心中女主人公之灵心善感,可能带有艺术夸张,但更可能亦是写实——隔断双方之间的长江,当为江面非常宽阔的长江下游(详见下文)。

综上所述,《西洲曲》爱情故事及其历史地理背景,实际包含两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江北江南之间交通自由,江北男子曾到江南而与江南女子相恋。第二阶段,后来江北江南之间交通断绝,江北男子无法再到江南与江南女子相见,唯有隔江相思。当然,诗中所直接描写之情形,为爱情故事之第二阶段。爱情故事之第一阶段,是潜藏于诗中。

由此可以推断,《西洲曲》爱情故事历史地理背景之演变,实际即是南北朝之间边境之变动。当《西洲曲》爱情故事发展处于第一阶段时,南北朝之间边境是在长江以北,江北之地属于南朝,故江北江南之间交通自由,江北男子与江南女子双方之间可以来往相见。当《西洲曲》爱情故事发展处于第二阶段时,江北之地落入北朝之手,南北朝之间边境就是长江,故江北江南之间交通断绝,双方之间不能来往相见,亦不能通信。即由《西洲曲》已可推知,南北朝之间边境防守严密、禁止通行,故可称之为军事分界线。

由此发生的问题是:第一,江北之地在南北朝之间曾经几度易手?分别是在何时?第二,南北朝之间边境的实际情况如何?是否防守严密、禁止通行?

二、南北朝时期江北之地历次易手及其年代

清代赵翼早已留意到南北朝之间边境在江淮间移动变化的态势。赵翼《廿二史札记》卷12“南朝陈地最小”条:

宋元嘉十九年,诏阙里往经寇乱,应下鲁郡修复学舍,是鲁郡亦宋地也。直至魏大武帝遣安颉攻拔洛阳,……河南之地多入魏。魏孝文帝时,……宋遂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南地。其后齐将裴叔业又以寿春降魏,于是淮北之地亦尽入于魏。故萧齐北境已小于宋。

迨梁武帝……两国交兵,争沿淮之地者十余年,互有胜负……梁之地尚无恙也。及侯景之乱,……东魏遂尽有淮南之地。景又攻陷广陵,使郭元建守之,景败,元建以广陵降北齐(时东魏孝静帝已逊位于齐文宣),于是江北亦为北齐所有。……是时梁之境,自巴陵至建康,惟以长江为限……

陈霸先…立国……迨北齐后主荒纵,陈宣帝乘其国乱,使吴明彻取江北,大败齐师于吕梁,又攻杀王琳于寿阳,于是淮泗之地俱复。而是时周已灭齐,宣帝欲乘乱争徐、兖,又使明彻北伐,至彭城,反为周师所败,明彻被擒,于是周韦孝宽取寿阳,梁士彦复拔广陵,陈仍画江为界,江北之地尽入于周。

赵翼已指出南北朝时期淮南江北之地曾经两度落入北朝即东魏、北周之手,但是其对于具体年代,稍嫌语焉不详,尤其关于南北朝之间边境是否防守严密、交通断绝,更未涉及,故应细加考察史料,加以落实。

1.梁自侯景之乱(548)以后失去淮南江北(549)

《梁书》卷3《武帝本纪》太清三年(549):“夏四月……青冀二州(今江苏连云港,位于淮水以北)刺史明少遐、东徐州(今江苏宿迁东南,淮水以北)刺史湛海珍、北青州刺史王奉伯各举州附于魏。”

《南史》卷8《梁元帝本纪》承圣四年(555):“自侯景之难,州郡太半入魏,自巴陵以下至建康,缘以长江为限。”

《魏书》卷12《孝静纪》武定元年七年(549):“春正月戊辰,萧衍弟子北徐州(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水南岸)刺史封山侯萧正表以钟离内属……三月丁卯,侯景克建业,还以萧衍为主。衍弟子北兖州(今江苏淮阴西南,淮水南岸)刺史定襄侯萧祗、相谭侯萧退来降。衍江北郡国皆内属。”

2.24年以后:陈北伐收复江北淮南(573)

《陈书》卷5《宣帝本纪》太建五年(573):“三月壬午,分命众军北伐……北讨大都督吴明彻统众十万,发自白下……五月……克庐江郡城(今安徽庐江,长江以北)……克历阳城(今安徽和县,长江北岸)……克蕲城(今安徽宿州南,淮水以北)……克谯郡城(今安徽滁县,长江以北)……克合州城(今安徽合肥,江淮之间)。吴明彻师次仁州,甲子,克其州城(今安徽蚌埠东北,淮水以北)……八月乙未,山阳城(今江苏淮安,淮水南岸)降。壬寅,盱眙城(今江苏盱眙,淮水南岸)降……冬十月……吴明彻克寿阳城(今安徽寿县,淮水南岸),斩王琳,传首京师,枭于朱雀航……十一月甲戌,淮阴城(今江苏清江西南,淮水南岸)降。庚辰,威虏将军刘桃根克朐山城(今江苏连云港,淮水以北)。辛巳,樊毅克济阴城(今江苏徐州南,淮水以北)。己丑,鲁广达等克北徐州(今安徽风阳东北,淮水南岸)。十二月……谯城(今安徽蒙城,淮水以北)降。”

《北齐书》卷8《后主本纪》武平四年(573):“夏四月……开府仪同三司尉破胡、长孙洪略等与陈将吴明彻战于吕梁南,大败,破胡走以免,洪略战没,遂陷秦(今安徽六合,长江北岸)、泾(今安徽和县,长江北岸)二州。明彻进陷和(今安徽天长西北,江淮之间)、合(今安徽合肥,江淮之间)二州……六月,明彻进军围寿阳……冬十月,陈将吴明彻陷寿阳。”又武平五年:“夏五月……陈人寇淮北。”

3.6年以后:陈失去淮南江北(579)

《陈书》卷5《宣帝本纪》太建十一年(579):“十一月……戊戌,周军进围寿阳……戊申,豫州陷。辛亥,霍州又陷……十二月乙丑,南北兖、晋三州,及盱眙、山阳、阳平、马头、秦、历阳、沛、北谯、南梁等九州,并自拔还京师。谯、北徐州又陷。自是淮南之地尽没于周矣。”

《陈书》卷5《宣帝本纪》末云:“梁室丧乱,淮南地并入齐,高宗太建初,志复旧境,乃运神略,授律出师,至于战胜攻取,献捷相继,遂获反侵地,功实懋焉。及周灭齐,乘胜略地,还达江际矣。”

《周书》卷7《宣帝本纪》大象元年(579)十一月:“韦孝宽拔寿阳,杞国公亮拔黄城,梁士彦拔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长江北岸)。陈人退走。于是江北尽平。”

4.10年以后:隋灭陈统一江南(589)

《隋书》卷2《高祖本纪下》开皇八年(588):“十一月丁卯,车驾饯师。”开皇九年春正月:“辛未,贺若弼拔陈京口,韩擒虎拔陈南豫州……丙子,贺若弼败陈师于蒋山……韩擒虎进师入建邺(今南京)……获陈主叔宝。陈国平,合州三十,郡一百,县四百。”

由以上史料可知:

第一,宋齐至梁侯景之乱(548)以前,南北朝分界线是在淮水(今淮河)南北移动,江北之地属于南朝,长江南北之间交通自由。

第二,梁侯景之乱以后(549~573),淮南江北属于北朝东魏、北齐(550年取代东魏),南北朝分界线南移至长江为界,长江南北交通断绝。此时是梁末至陈代前期。

第三,陈宣帝北伐北齐收复江北淮南以后(573~579),南北朝分界线是在淮水以北,长江南北恢复交通自由。此时是陈代中期。

第四,陈宣帝北伐失败于北周以后(579~589),淮南江北属于北周(577年消灭北齐)、隋(581年取代北周),南北朝分界线再次南移至长江为界,长江南北再次交通断绝。此时是陈代后期。

第五,隋灭陈(589)以后,南北统一,长江南北恢复交通自由。

第六,南北朝时期,南北朝之间只有两次以长江为界,长江南北交通断绝。第一次是梁侯景之乱以后淮南江北属北(549~573),第二次是陈宣帝北伐失败(579~589)以后淮南江北属北。

三、南北朝长江军事分界线:防守严密、禁止通行

南北朝之间分界线,当时南北朝人均称之为“边”、“边境”。东晋南北朝正史关于南北朝之间边境的记载,举要如下:

《晋书》卷70《卞敦传》:“时石勒侵逼淮、泗,帝备求良将可以式遏边境者。”

《宋书》卷75《颜竣传》:“虏自彭城北归,复求互市,竣议曰:‘……华、戎隔判……虽云互市,实觇国情……通而为节,则必生边虞。不如塞其端渐……外经边事,保境以观其衅。’”

《宋书》卷85《谢庄传》:“世祖践阼(454),除侍中。时索虏求通互市,上诏群臣博议。庄议曰:‘……交易爽议,既应深杜;和约诡论,尤宜固绝。’”

《宋书》卷95《索虏传》:“世祖即位(454),索虏求互市,江夏王义恭、竟陵王诞、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以为宜许;柳元景、王玄谟、颜竣、谢庄、檀和之、褚湛之以为不宜许。时遂通之。大明二年(458),虏寇青州,为刺史颜师伯所破,退走。”

《南齐书》卷38《萧景先传》:“建元元年(479)……出为持节、督司州军事、宁朔将军、司州刺史,领义阳太守。是冬,虏出淮、泗,增司部边戍兵。”

《梁书》卷16《张稷传》:“为安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511)……初,郁洲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及朐山叛,或与魏通……州人徐道角等夜袭州城,害稷。”《魏书》卷98《岛夷萧衍传》延昌二年二月(512):“郁洲徐元明斩送衍镇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州内附。”

《梁书》卷18《康绚传》:“(天监)九年(510),迁假节、督北兖州缘淮诸军事、振远将军、北兖州刺史。及朐山亡徒以城降魏(511),绚驰遣司马霍奉伯分军据险。魏军至,不得越朐城。明年,青州刺史张稷为土人徐道角所杀,绚又遣司马茅荣伯讨平之。”

《梁书》卷17《马仙琕传》:“(天监)十一年(512),迁持节,督豫、北豫、霍三州诸军事、信武将军、豫州刺史,领南汝阴(今安徽合肥)太守……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

《陈书》卷3《文帝本纪》天嘉四年(563):“司空侯安都赐死。”《陈书》卷八《侯安都传》:“世祖即位(560)……仍为都督南徐州(今江苏镇江)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天嘉四年,563)收安都……诏曰:‘……寄以徐蕃,接邻齐境,贸迁禁货,鬻卖居民。’”

《陈书》卷5《宣帝本纪》太建十二年(580)春正月:“以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任忠为平南将军、南豫州(今安徽当涂,长江南岸)刺史,督缘江军防事。”

《陈书》卷6《后主本纪》太建十四年(582):“(七月)江水色赤如血,自京师至于荆州。八月癸未夜,天有声如风水相击。乙酉夜亦如之。丙戌,以使持节、都督缘江诸军事、安西将军鲁广达为安左将军。”

《陈书》卷7《高宗柳皇后传》:“后主即位(583),尊后为皇太后……当是之时,新失淮南之地,隋师临江……边境防守及百司众务,虽假以后主之命,实皆决之于后。”

《陈书》卷6《后主本纪》祯明二年(588)十一月:“隋遣晋王广众军来伐,自巴、蜀、沔、汉下流至广陵,数十道俱入,缘江镇戍,相继奏闻。”

《魏书》卷21下《彭城王劭传》:“肃宗初(520),萧衍遣将犯边,劭上表曰:‘伪竖游魂,窥觎边境,劳兵兼时,日有千金之费。’”

《魏书》卷28《古弼传》:“今北狄孔炽,南虏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

《魏书》卷53《李安世传》:“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

《魏书》卷59《萧宝夤传》:“宝夤之在淮堰,萧衍手书与宝夤曰:‘……正为李继伯在寿阳,侵犯边境,岁月滋甚。或攻小城小戍,或掠一村一里。’”

《魏书》卷110《食货志》世宗延昌三年(514):“又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神龟、正光之际(518~525),府藏盈溢。”

《北齐书》卷21《高季式传》:“天保初(550)……随司徒潘乐征讨江、淮之间。为私使乐人于边境交易,还京,坐被禁止。”

《北齐书》卷30《崔暹传》:“魏梁通和,要贵皆遣人随聘使交易,暹惟寄求佛经。”《北齐书》卷39《崔季舒传》:“乾明初(560)……出为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为御史所劾。”

《北齐书》卷46《苏琼传》:“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④《北史》卷86《苏琼传》:“皇建中(560~561),赐爵安定县男、徐州行台左丞,行徐州事。”

由以上史料可知:

第一,东晋与后赵前秦之间、宋齐与北魏之间、梁与东魏及西魏之间、陈与北齐及北周之间,皆有“边境”。(《晋书·卞敦传》“石勒侵逼淮、泗,帝备求良将可以式遏边境者”,《宋书·颜竣传》“外经边事,保境以观其衅”,《南齐书·萧景先传》“虏出淮、泗,增司部边戍兵”,《梁书·马仙琕传》“其在边境”,《陈书·高宗柳皇后传》“边境防守”。)

第二,为了国防安全,南北朝之间边境防守严密,禁止通行。(《梁书·康绚传》:“分军据险。魏军至,不得越朐城”,《梁书·马仙琕传》“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魏书·彭城王劭传》“伪竖游魂,窥觎边境”,《魏书·古弼传》“南虏未灭”,“窥伺边境”,《魏书·萧宝夤传》:“李继伯在寿阳,侵犯边境,岁月滋甚。或攻小城小戍,或掠一村一里。”)

第三,南北朝之间边境禁止交易;梁末侯景之乱(548)以前,间有互市或民间交市,随后禁止。按《宋书·颜竣传》:“虽云互市,实觇国情”,《宋书·谢庄传》:“关市之请,或以觇国”,可见南朝人对互市之反对意见。按《宋书·索虏传》:“世祖即位,索虏求互市”,“时遂通之。大明二年,虏寇青州,为刺史颜师伯所破”,可见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与北魏曾通互市,大明二年(458)北魏南侵被击败后,互市当已禁止。按《梁书·张稷传》:“初,郁洲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及朐山叛,或与魏通”,《梁书·康绚传》:“及朐山亡徒以城降魏(511),绚驰遣司马霍奉伯分军据险。魏军至,不得越朐城。明年,青州刺史张稷为土人徐道角所杀,绚又遣司马茅荣伯讨平之”,可见梁天监十年(511)张稷任青州刺史时民间多与北魏交市,天监十二年青州人徐道角杀张稷投附北魏被梁康绚讨平后,交市当已禁止。按《魏书·食货志》延昌三年(514):“又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可见粱与北魏之间边境亦曾有互市。复按《北齐书·苏琼传》:“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据《北史》本传,苏琼行徐州事在皇建中),及《陈书·侯安都传》:侯安都“寄以徐蕃,接邻齐境,贸迁禁货,鬻卖居民”,可知早在北齐皇建中(560~561)以前梁与北朝之间边境已禁止互市,并延续至陈。

第四,除间有之互市外,南北朝之间合法交易发生于使节往来之时(《魏书·李安世传》“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北齐书·崔暹传》“魏梁通和,要贵皆遣人随聘使交易”)。显而易见,使节交易不会影响到边境渗透和国防安全。

第五,侯景之乱以后的梁末陈朝时期(549~589),南北朝双方皆严禁互市。边将偶尔违法走私互市,为时短暂,旋即被法办、禁止。(《北齐书·高季式传》:“随司徒潘乐征讨江、淮之间。为私使乐人于边境交易,还京,坐被禁止”,《北齐书·崔季舒传》:“出为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为御史所劾”,并参前引《陈书·侯安都传》。)梁天监十年(511)张稷任青州刺史时民间与北魏交市那样的走私,亦不复出现。

第六,当南北朝之间以长江为界时(549~573;579~589),梁、陈国境就在京师建康(今南京)眼皮底下,江防即是国防。缘江镇戍相继,大敌临江,风声鹤唳,往往一夕数惊,长江当已禁渡,遑论互市。《陈书·后主本纪》太建十二年(580):“以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任忠为督缘江军防事”,《陈书·后主本纪》太建十四年:“(七月),江水色赤如血,自京师至于荆州。八月癸未夜,天有声如风水相击。乙酉夜亦如之。丙戌,以使持节、都督缘江诸军事、安西将军鲁广达为安左将军”,《陈书·高宗柳皇后传》:“当是之时,新失淮南之地,隋师临江,边境防守,实皆决之于后”,《陈书·后主本纪》祯明二年(588):“隋遣晋王广众军来伐,自巴、蜀、沔、汉下流至广陵,数十道俱入,缘江镇戍,相继奏闻”,可证。南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记建炎三年(1129)八月金兵临江前时事:“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与南北朝以长江为界时情势相同,可资参考。应当指出,当南北朝之间以长江为界时,象陈朝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侯安都这样的边将走私互市,应属罕见。

第七,南北朝之间边境防守严密,禁止通行,故可称之为南北朝军事分界线。当南北朝军事分界线南移至长江为界时,可称之为南北朝长江军事分界线。称之为军事分界线还有两个意义,即:它并非传统的或自然的一国边境,而是一国之中分为两国或多国之间的边境;它人为地造成了亲人之间长久的甚至可能是永久的隔绝。

第八,当南北朝军事分界线南移至长江为界时,长江南北交通断绝。因此,《西洲曲》中江南女子与江北情郎遂天各一方不能重逢,甚至不能通信,惟有隔江相思。

四、《西洲曲》故事的历史地理背景

梁陈时长江两度成为南北朝军事分界线

《西洲曲》江北男子江南女子相爱而后隔江相思不能相见的爱情故事,与梁陈时南北朝军事分界线曾在江淮之间来回移动的历史背景有关。具体说,《西洲曲》爱情故事之年代,只有以下两种之可能:

第一种可能,梁侯景之乱(548)以前江北属南之时,江北江南自由交通,江北男子南来与江南女子相恋;男子北归后,遇侯景之乱淮南江北属北(549),南北朝以长江为军事分界线,江北江南交通断绝,江南女子与江北男子遂天各一方不能相见、不能通信,惟有隔江相思。

第二种可能,陈宣帝北伐(573)以后,淮南江北属南之时,江北江南自由交通,江北男子南来与江南女子相恋;男子北归后,遇陈宣帝北伐失败(579),淮南江北属北,南北朝以长江为军事分界线,江北江南交通断绝,江南女子与江北男子遂天各一方不能相见、不能通信,惟有隔江相思。

此两种可能之年代,无论是在梁末,还是在陈代后期,俱在公元6世纪后半叶。

《西洲曲》故事或本事如果是发生在梁末,江南女子与江北男子自侯景之乱后江北尽入东魏长江南北隔绝之时(549)起,要等到24年以后,到陈宣帝北伐北齐(550年取代东魏)江北属陈时(573),双方始能往来见面。如果是发生在陈代后期,则江南女子与江北男子自陈宣帝北伐失败后江北尽入北周(577年消灭北齐)长江南北隔绝之时(579)起,要等到10年以后,到隋(581年取代北周)灭陈江南属隋时(589),双方始能往来见面。《西洲曲》男女主人公隔江相思貌似牛郎织女,而牛郎织女之间犹有一年一度的相逢,他们则年岁绵邈终难以重逢。《西洲曲》实当由此而作。

《西洲曲》云:“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此“海水”喻指长江。当侯景之乱梁之江北尽入于东魏、北齐之后,及陈宣帝为周师所败江北尽入于北周之后,长江即成为隔绝江北江南人民往来之军事分界线。在江南女子心目中,此江水之不可逾越,正如海水之辽阔。以海水喻指江水,真是神来之笔⑤。但是,江水有如海水之辽阔,不仅是诗中女主人公之心理感觉,其实亦当是写实。今长江下游江面宽阔,江面宽度达到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⑥,往往难以望到甚至望不到对岸。古今长江下游江宽当基本相似。此是以海水喻指江水的自然地理背景。可见,《西洲曲》故事之地理背景,当为长江下游段。

综上所述,《西洲曲》故事之历史地理背景,是梁末至陈代前期(549~573)及陈代后期(579~589)长江两度成为南北朝军事分界线。《西洲曲》故事如果出于想象,背景当取自梁末至陈代前期或陈代后期江北地区属北时之长江下游地区;如果实有本事,则此本事当发生于同一时地。由此进而言之,《西洲曲》当是梁末至陈代之作品(549~589)。无论以为《西洲曲》晋人所作,或以为齐江淹所作,或以为梁武帝所作,不仅皆无文献依据,而且皆与《西洲曲》历史地理内容及背景不合,故皆不可从。

关于《西洲曲》的创作时代,还应当考察《西洲曲》的声律与近体诗律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

《西洲曲》的声律有两个特点。第一,部分一韵两句,各自符合声律粘对之对。第二,结尾六句“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六句全部符合声律粘对。也许,会有人因此认为《西洲曲》的创作时代应该晚于梁陈。

按齐永明体诗即近体诗虽然基本上是有对无粘,但至梁陈时期已发展到局部粘对甚至全部粘对。如庾信(513~581)《奉和山池诗》:“乐官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限,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疎。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全诗10句,后4句粘对。庾信《和乐仪同苦热诗》:“火井沉荧散,炎洲高焰通。鞭石未成雨,鸣鸢不起风。思为鸾翼扇,愿借明光宫。临淄迎子礼,中散就安丰。美酒含兰气,甘瓜开蜜筒。寂寥人事屏,还得隐墙东。”全诗12句,后6句粘对。徐陵(507~583)《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祈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全诗8句,全部粘对。

由上可知,既然梁陈时期近体诗已发展到局部粘对甚至全部粘对,则同时期的《西洲曲》有局部粘对,是自然的事。

综上所述,从《西洲曲》的历史地理内容和声律看,《西洲曲》当是梁末至陈代的作品。

五、《西洲曲》:超越于军事分界线之上的相思

《西洲曲》:“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此不可逾越之长江水,即是梁陈时隔绝长江南北人民往来之南北朝军事分界线。《西洲曲》这样的诗,比历史文献更清晰地揭示了南北朝军事分界线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痛苦。诗可以兴、观、群、怨,诗可以补史,此之谓也。

在南北朝长江军事分界线隔绝下,《西洲曲》江北江南男女双方相思而不能相见,甚至音信断绝,而男女双方尤其女主人公择善固执、刻骨铭心、不可磨灭的爱情,则超越于这一段历史之上,而入于历史之永恒。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15评云:“《西洲曲》……言情之绝唱也……与《离骚》、《天问》同旨,岂不悲哉。”《西洲曲》之悲剧性,同于《离骚》、《天问》,陈祚明此一直觉体会,最有深度。

最后当说,《西洲曲》之艺术造诣,至于巅峰般之境地,当有几点可言:

第一,藏叙事于抒情。《西洲曲》全诗系以女主人公抒情口吻为主,以第三者叙述口吻为辅,自然交织而成,几于浑融无迹。自开头至“门中露翠钿”10句,可视为第三者叙述口吻。自“开门郎不至”至结尾22句,除“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二句可视为第三者叙述口吻之外,其馀20句实为女主人公抒情口吻。其中“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采取女主人公抒情口吻最为明显。《西洲曲》江北男子与江南女子之爱情故事发生发展的全甜情节,皆显性地和曲折含藏于女主人公的抒情,以及第三者叙述口吻之中,故全诗不仅深具兴发感动的抒情本性,亦深具耐人寻味的叙事韵致。

第二,以四季相思为内在脉络,以顶真(接字)手法为显性脉络,蝉联各节为浑然一体,以表现相思遍满于女主人公生命之全幅时间空间。顶真并增添了音节的回环婉转之美。

第三,自然意象手法发挥优势作用,韵味之笔,层出不穷。“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暗示出女主人公之灵秀气;“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暗示出女主人公之幽情;“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宛然将那碧海青天,化为无限相思。此等兴象描写,皆出自眼前江南水乡之自然风光,而韵味不尽。顺便说到,“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刻画出独立高楼之上之女主人公宛如玉雕之形象,庄严、优美,虽是赋笔,亦韵味无穷。

第四,谐音双关手法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并自然含藏韵味。“莲子”谐音怜子,“莲心”谐音爱心,“青”谐音清。“莲子青如水”,是以渺渺秋水之青,明喻小小莲子之青,暗喻情郎性情之清纯。“莲子青如水”,“莲心彻底红”,写出两人相知和赤诚相爱,与下文“君愁我亦愁”的设想呼应,更营造出江北江南两相思的圆满意境。

收稿日期:2009-06-12

注释:

①乐府古辞一语实际有广狭二义,狭义指汉乐府歌辞,如《文选》卷27《乐府上》“古辞”吕延济注:“汉武帝定郊祀,乃立乐府,散采齐楚赵魏之声以入乐府也。名字磨灭,不知其作者,故称古辞。”广义指汉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如《晋书》卷23《乐志下》:“凡乐章古辞,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也。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乐府诗集》卷25梁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题下注云“古辞”,卷85杂歌谣辞《苏小小歌》,题下注云“古辞”,小序引《乐府广题》“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皆南北朝歌辞而称古辞。

②四部丛刊影明翻宋刊本《梁江文通文集》未收《西洲曲》。

③《西洲曲》,明冯惟讷《古诗纪》卷43、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1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19收在晋《杂曲歌辞》;清沈德潜《古诗源》卷署梁武帝作,皆未给出依据。

④王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的商业和城市》:“北齐占领淮南后,按说淮河南北的商路应该畅通无阻了。但是,由于传统‘淮禁’政策的影响,仍‘不听商贩辄度’,尚书左丞苏琼采取变通办法促进淮河南北贸易。”(《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按北齐占领淮南后仍然实行淮禁,是害怕陈朝收复淮北,此亦表明传统推禁即边防之紧张。

⑤杜甫《水会渡》诗:“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也是以海水比喻江水之宽阔,神似《西洲曲》“海水摇空绿”。

⑥段润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长江》:“长江下游,长840千米。自湖口至南京流向东北,江阔水深,……两岸多湖泊。……南京至江阴段,江宽一般2000~3000米,……河漫滩较宽,最宽达25千米。江阴以下为河口段,呈喇叭形。江阴附近江宽1400米,南通附近江宽18千米,长江口苏北嘴和南汇嘴之间江宽达91千米。”国防教育信息查询网,http://yngfjy.km119.net/news/show.asp?newsid=2249。

标签:;  ;  ;  ;  ;  ;  ;  ;  ;  ;  ;  ;  

“西州曲”与南北朝长江军事分界线--兼论“西剧”的创作时代_西洲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