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锡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变化(1890/1949)_个旧论文

个旧锡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1890-1949),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旧论文,生态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10)01-0016-10

长期以来,矿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云南矿业以铜业为主,极盛于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其中以东川为中心的滇东北地区是云南铜业最发达的地区。乾隆时期,云南“发现矿苗八十二属,开办者三百余厂,岁供京滇铸钱及八路采办之需”,“(乾隆)三十八九年间,每岁产铜约一千二百数十万斤,……以后减至六十厂左右,凡京运铜额七百六十四万五千六百五十余斤,凡省铸采办买铜额一百七十万零七百一十余斤,共计铜额九百三十四万六千三百七十余斤”①。由于近代以前云南铜业的兴盛,带动以东川为中心的滇东北经济繁荣,使之步入发展的辉煌时期。清代中前期滇东北地区大规模的铜业开发,在促进云南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杨煜达有专文论述了清代中叶滇东北铜矿开采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②。但近代以降,昔日繁盛的云南铜业日趋衰落,进入民国时期以后,更是一蹶不振。在1922年至1931年的十年间,云南铜产量总共才2411吨,年平均产量241.1吨③,远远低于前清鼎盛时期的年产量。随着云南铜业的日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个旧锡业的迅速崛起。实际上,个旧锡矿的开采历史悠久,但近代以前限于技术条件落后和销路不畅等原因,产量十分有限。1889年蒙自开关以后,由于欧美各国对大锡的需求量增加,个旧大锡产量迅速增加。1910年滇越铁路的通车方便了大锡的出口,导致锡的外销量进一步增加,大大刺激了个旧锡业的发展。1909年个旧的大锡产量仅为4743吨,到1910年随着滇越铁路的通车,大锡产量即增至6000吨,以后持续增加④。个旧大锡产量远远超过云南铜产量,锡业便成为了云南的矿业支柱。

个旧锡业的大规模开发,不仅严重破坏了个旧及周边的蒙自、开远、建水和石屏地区的森林资源,而且污染了个旧矿区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尤其是矿工的身体健康,使得近代个旧矿区肺病流行。目前学术界还无人对近代个旧锡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关系问题进行专门研究⑤,本文在利用一手文献史料和档案资料基础上,结合相关学科知识,系统深入论述个旧锡业开发对当地森林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从中也可管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一 个旧锡业开发与木炭消耗量

个旧锡矿开采历史悠久,始于何时无确切记载可考⑥,直到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始开办个旧银厂。乾隆年间,云南设铸币局,个旧大锡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不过仍以采银为主,铅锡次之。1885年,清政府设个旧厅,个旧采银日衰,采锡日盛,年产锡约数十吨⑦。1889年蒙自开关后,个旧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个旧锡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云南开局铸钱的需要,而且也支持了云南的出口贸易。尤其是1910年滇越铁路的通车大大缩短了大锡的出口运输时间,节约了运输成本,推动了个旧锡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滇越铁路未建以前,个旧的锡系由骡马运至蒙自及蛮耗,然后由水道运至海防,转装轮船运至香港。其间所需的时间最少在两个月时间⑧。滇越铁路和后来的个碧石铁路通车后,个旧大锡由个碧石铁路将锡运至蒙自碧色寨,约需六七小时,然后通过滇越铁路运至越南海防,大约需一日至二日⑨。对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个旧锡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对大锡需求量的增加也推动了个旧锡业发展,时人也言:“欧战时锡之需要增加,价格飞涨,个旧生产亦因之大增,一九一七年竟超过一万一千吨”⑩,创近代个旧大锡产量最高纪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个旧锡业发展有所回落,但经过短暂的时间又重新得到迅速发展。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抗战初期的1938年和1939年,由于云南成为大后方重要省份,大量人口、机关、学校和工厂迁往云南,为个旧锡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个旧锡业得以短暂繁荣,这两年间个旧的大锡年产量都超过了万吨,已接近1917年的最高年产量。但随着1940年9月滇越铁路和1942年5月滇缅公路的先后被截断,导致大锡出口的陆路通道被堵塞,严重影响了大锡贸易,进而影响大锡的生产,因此,1941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个旧大锡产量直线下降,1945年的产量仅为1600吨。抗战胜利后,由于内战的影响,个旧大锡生产未能恢复元气,生产一直低迷。关于1890年至1949年个旧大锡的具体产量,见表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1890年至1949年个旧的大锡生产情况。1890年至1949年的60年间,个旧大锡总产量323042吨,年平均产量5384吨。个旧大锡绝大部分通过蒙自海关出口,大锡也成为了蒙自海关出口物资中的大宗商品,仅在1890年至1937年的48年间,个旧大锡出口占蒙自全关出口值的平均百分比为84.31%,其中最低值为1898年的59.96%,最高值为1912年的96.14%(11)。大锡成为云南经济的最大外汇收入,依赖锡矿为生的个旧及邻近各县,人数达10万余人,有“大锡为滇省养命根源”之说(12)。个旧锡业也成为云南乃至中国矿业的支柱产业,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

随着近代个旧锡业的迅速发展,对木材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在锡业开发过程中,无论找矿、采矿和炼锡都需要大量木材和木炭。采锡需要木材来支撑坑道,称为欀木。在个旧土法开采锡脉矿(俗称硐尖)时,需要挖掘坑道才能开采矿石,坑道经过松散地带,需用木材支撑,称为架欀,所用木材,称为欀木。欀木上下左右各一根,上部一根较短(称梁头),下部一根较长(称地脚),构成梯形。在垂直吊井中的欀木称为绷子,人上下可踏着进出,其直径一般为六至十公分,两头则用一特制的欀刀砍成一凸一凹形状,以便衔接(13)。个旧地区土法大量挖掘坑道采锡,对木材的消耗量较大。在炼锡方面,个旧炼锡方法分土法和新式办法,土法炼锡的燃料为木炭,新式炼法所需燃料除了煤炭外仍需要大量木炭,土法和新式办法炼锡所需木炭主要为松炭。在个旧锡业的发展中,木炭需求量大。至于土法炼锡的木炭消耗量,林学家郝景盛博士估计个旧每年炼锡用木炭至少在1500万斤以上(14),约7500吨以上。照此推算,在1890年至1949年的60年间,个旧仅土法炼锡总共消耗木炭至少45万吨以上。

杨煜达在研究清带中叶滇东北地区铜矿开采与森林破坏情况关系问题时,曾估算一吨木炭约合木柴3吨,一吨木柴约合木材1.111立方米(15)。由于炼铜和炼锡所用的木炭基本相同,所以我们可以套用杨煜达这一推算方式推算个旧炼锡的木材消耗量,45万吨木炭合木柴135万吨,折合木材约150万立方米。我们还应该看到,个旧炼锡所需木炭主要为松炭,而松炭主要用原始松树烧制而成,所以个旧炼锡消耗的木材主要就是天然松木,如果加上找矿和采矿消耗的木材,那么木材的消耗量则更大。

二 个旧锡业开发与个旧及周边地区森林变迁

个旧及周边蒙自、建水、开远和石屏五县的森林在前清时期由于没有受到大规模破坏,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蒙自县在乾隆年间,县城西白云山“层峦耸翠,林木阴翳”,城南贵人峰“峰峦层叠”,“东列天马西列玉繖,起一峰,容色极其苍翠”(16)。可见蒙自当年及县城四周森林覆盖率很高,生态环境好。建水县在清雍正年间,县城及四周森林茂密,城东北之云龙山“林木蓊翳”,城西北黑冲山“云黑树暗”,城北晴山“树木青葱”,城南焕文山“层峦千仞,中列三峰,苍翠插天”,城东南矣和坡山“林壑如画”,泸江河“两岸密柳,当春夏,深绿蔽空,浓阴匝地”(17)。开远县在雍正年间,远山有“苍翠不凋”的森林,城南南硐山“茑萝阴翳,翠岫朦胧”,古乃山“古树如盖”,附近后山“花香树古”(18)。石屏县在前清时期,森林茂盛,“城北猛虎林林木参天;异龙湖以南、新城河谷两壁山岭树木茂密,郁郁葱葱;大桥河两边山峙耸翠,绿树成荫;宝秀坝四周青山叠翠,山清水秀;牛街、龙武、哨冲、龙朋等山区,山林相连,如一片绿色海洋。”(19)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云南个旧及其周边县份蒙自、建水、开远、石屏等地在前清时期树木葱茏,森林资源丰富,并没有受到大的人为破坏。

进入民国时期以后,个旧及其周边县份蒙自、建水、开远、石屏等地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昔日树木葱茏的青山已变成童山。在个旧县,据1933年县志称:“个邑原有之天然林,因采矿炼锡,需用欀木薪炭,业已砍伐殆尽,现仅外西区有四散丛生之杂木。……,故尚童山濯濯,赤地一片云。”(20)在建水县,据1943年建水县政府的施政报告中称: “建水因受个旧炼锡之影响,天然森林砍伐殆尽,濯濯童山举目皆然”(21)。在开远县,到1916年时称:“城附近林木,近年烧炭砍伐殆尽,其余小松每被樵人采薪,野火焚烧,昔之森林而今已成秃山,深为所慨!”(22)林学家郝景盛也言:“蒙自附近之山,在不久之前尚有天然林存在,后因个旧锡业发达,大量用木炭,每年炼锡用木炭在1500万斤以上。最初取自蒙自山林,后至建水,现已用至石屏山林,而石屏山林又将砍伐殆尽矣。”(23)由于个旧及其周边县份蒙自、建水、开远、石屏等地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破坏,使得这些地区的自然景观发生了很大改变。郝景盛在1939年去个旧途中就发现:个旧“附近诸县的山都成不毛,我们自碧色寨坐个石车到个旧,一百余公里之路线,两旁看不见森林与树木”(24)。清华大学教授苏汝江1942年调查个旧时也发现:“矿区类多童山濯濯,荒凉荡目,即荆棘蓬蒿,亦未可多得,唯见丘陵错落,渠塘纵横,以及残渣断嵎,幽洞深壑而已。”(25)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个旧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到1940年,云南建设厅林务处对云南省各县的森林面积进行统计,上述五县的天然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数量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1940年个旧及其周边县份蒙自、建水、石屏等地天然林占地情况,其森林破坏之严重令人吃惊,五县森林平均覆盖率仅为2.98%,其中蒙自和建水两县森林覆盖率低于1%,建水甚至低到了0.36%,可以说这两县天然林几乎被砍伐殆尽,石屏县稍好一些,达到了12.82%。由于资料缺乏,很难计算个旧及其周边县份1890年的森林覆盖率,只能作出一些猜测。蓝勇曾对清初云南的森林覆盖率作过估计,当时滇南地区的覆盖率高达90%(26),这也应包括滇南的个旧、蒙自、建水、石屏和开远五县。照此推算,从清初至民国年间的三百年间,个旧及其周边蒙自、建水、石屏和开远五县的森林覆盖率至少减少了80%以上,森林破坏的速度令人震惊。当然上述五县天然林急剧减少原因除了个旧锡业开发所致外,还包括修建铁路、毁林垦荒、修房造屋、生火做饭等原因,这些原因本文余论部分要作补充论述,暂不展开,但个旧锡业开发无疑是其中最重要原因。因此,个旧锡业的发展是以个旧及周边四县的森林破坏为代价的。

个旧及周边地区森林的严重破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加重了当地的自然灾害,如旱季水源缺乏、雨季易洪水泛滥等。众所周知,森林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屏障,具有涵养水源的环境保护作用。当降雨落到树下的枯枝落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会被蓄积起来,雨过天晴,大量的水分又通过树木的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因此,森林具有蓄水的重要功能(27)。尤其是个旧及周边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处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背风面。由于受季风影响,一年分为雨季和旱季,其中旱季降水偏少,蒙自、建水和开远旱季降水量分别仅占总量的17.9%、20.5%和18.3%(28)。由于个旧及周边地区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丧失了蓄水功能,使得这些地区旱季水源缺乏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导致个旧地区水价极其昂贵。在1944年,据个旧县县长郑斌言“现在砂工约12万人,锡矿区内之山,无森林、无细流、无山泉、无水井,因此砂工饮水成了一大问题,在雨季是饮由荒山坡上流下来的雨水,至十月以后则有数百匹骡马由山下向上驰水,因此一担水售国币一元以上,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贵的饮水”(29)。旱季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影响了个旧锡业的发展。就锡矿开采而言,“开采地面之土质矿床,最重要为水量,惟个旧缺乏溪流,无法施用矿泉或水力采矿,故比较广西富贺钟之锡矿为难采”(30)。个旧锡之产量与水之多寡有着密切关系,在每年之中,雨水过早或过迟,矿砂的洗选就会因缺水而产生困难。1915、1924、1931和1936年均因雨量和雨期不正常而影响大锡产量(31),所以,水源的缺乏制约了个旧锡业的进一步发展。水源的严重缺乏也严重影响了矿工们的日常生活,当矿工工作完毕,“出硐洗身,须四五人方可供用水,老厂方面,砂丁如用水洗腹,吃饭时即不能吃汤,吃汤即不能洗脸,且与水泥混,不洁殊甚”(32)。由于个旧矿区缺乏水源,造成卫生条件极差,砂工身体健康令人担忧,他们极易患上眼病和肺病。据统计,在1938年至1939年之间个旧矿区矿工患病绝大多数与缺水有关,如肠胃病占10.7%,疥疮皮肤病占12.68%,沙眼病占11.9%(33)。

森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还具有减缓洪水的作用。具体的讲,森林通过降水截留、蒸发散、缓和地表径流、增强和维持林地下渗能四种功能达到减缓洪水的作用(34)。个旧及周边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主要集中于雨季。由于个旧矿区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每到雨季山洪暴发,由于失去森林遮挡,容易导致水灾。针对这种情况,云南省建设厅林务处工作报告中声称: “查个旧矿区,为本省经济重要之地,而木材之需要亦毁。近则荒山四望,不惟木材由远道购办,价值高昂,且山荒则水源枯竭,冲塃必待天雨,遇旱则矿塃丘积,无法应付,又或水潦之季,山洪爆发,无森林为之涵蓄阻挡,急性冲刷,矿坑厂房,均受其害。”(35)对于处于地势较低的个旧街区,由于失去森林的保护,同样在雨季也容易遭到洪水侵袭,时人调查后也言“个旧街市附近,较四周畧为低凹,每遇雨季,雨水概由落水硐泻出,若落水硐稍有阻滞,顿发生水灾”,因此“虽个旧为滇省经济之中心,然旱季水缺,雨季水患,影响矿业生产,与人民生计极大。若欲发展个旧矿业,解决公众卫生,非先从水利问题着手不为功”(36)。不过从更深一层讲,要根本缓解个旧旱季缺水和雨季水患的严峻形势,还应该从保护生态环境做起。

三 个旧锡业开发与矿区环境污染管窥

在近代个旧矿区,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绝大多数矿山用土法开采,属于粗放开采,矿石冶炼过程中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在矿区便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至于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由于近代云南没有成立环境保护机构,民众也普遍没有环境保护意识,笔者未见环境调查报告及统计数据,因此很难对近代个旧矿区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不过从零星的资料中也可管窥个旧矿区环境污染的情况,具体地讲,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个旧锡矿的大量粗放开采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而且采矿后遗留下的大量尾矿,也污染了矿区土壤环境。在近代个旧锡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绝大多数矿区用土法开采,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大量存在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现象。个旧矿区在个旧老阴山、老阳山及其支脉雷打山、期白山、大华山、消化山及其附近(37),开采矿区分为四部分,包括老厂、新厂、鼓山和西厂。老厂包括黄茅山、湾子厂、卖两冲等三十余处矿区,新厂包括马拉格、叶期洞、荷叶坝等处矿区,鼓山包括鼓山、松树脚及半坡等矿,西厂包括牛屎坡、禄丰泰及陡岩等矿(38),矿区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39)。由于存在乱采滥挖现象,所以在矿区,“大小矿坑,棋布星罗,其采矿洗硫炼冶场所,占全数面积五分之三”(40)。锡矿的大量粗放开采,既占用了矿区大量耕地,也破坏了矿区地表植被,改变了地表生态景观,因此,严重破坏了矿区地表环境。

不仅如此,矿区的矿石利用率低,大量经过初步加工后留下的尾矿被当成废品遗弃,对矿区土壤环境的污染较大。在个旧矿区,由于经过长期开采,遗留下大量废弃的尾矿,仅马拉格锡矿,“在土法生产时期,堆存废弃之泥浆渣子(指尾矿——笔者注),达数十万吨”(41),可见废弃的尾矿数量之多。这些尾矿中含有锡矿,据云南省农矿厅聘请的英国专家亚迟迪光(Archdecon)1936年调查个旧矿区后证实,个旧地区所采用的土法洗砂方法,仅能提出生矿(俗名慌)内所含锡的半数,“其余半数即无法处理,以致甚可宝贵之含锡矿质,遍地遗弃”(42)。至于新式洗砂厂,利用率稍高一些,就个旧锡务公司而言,据《中国矿业纪要》记载:“在昔该厂设备较旧,又无专门主管洗砂人员,收获率极低。至锡务公司办理时代,其收获率仅百分之三十三。自锡业公司接收后,力图改进,先后将选矿程序迭经调整,至三十年底,其收获率已增至百分之五十以上。”(43)因此,到1941年经过技术改良的云南锡业公司,其矿石利用率超过了50%,但仍有部分矿石无法利用而被遗弃。直到现在个旧地区的锡矿实收率不高,约有50~60%的有用物质进入环境(44)。这些采矿后遗留下的尾矿,除了锡矿以外,还含有大量有害身体健康的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后不易溶解,造成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直到现在,据2000年调查分析,个旧土壤中镓、锑、铅和砷含量分别高达220ppmm、32ppmm、900ppmm、240ppmm,分别是世界土壤元素含量的约7倍、6倍、36倍和40倍(45)。由于个旧矿区的土壤受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又被植被所吸收和富集,产生了生物地球化学效应,也不利于个旧植被的生长发育(46)。因此,个旧矿区锡矿矿石的大量遗弃,既浪费了宝贵的矿产资源,又污染了土壤环境。

其次,在锡矿大量开采和冶炼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随意流入水塘、河流,对个旧的水源环境构成污染,尤其个旧锡矿的土法选矿和冶炼对水源污染较大。在选矿过程中,必须去掉矿石中的杂质(俗称冲塃),这些杂质包括“铁砂末、松香头、干鱼沫子、绿霉麸(即钢矿)、钨硔和铅硔”(47)。对于这些含杂质的锡矿需要先反复揉、洗、摩、搅等,然后用水冲掉杂质。在冶炼过程中,冶炼废水中含有锡矿分解后遗留的大量有害物质。因此,在个旧锡矿选矿、冶炼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会产生了大量废水。尤其是为取水方便,个旧地区的锡矿冶炼厂,“集中县城分设于上下河沟两旁”(48),这些炼厂排出的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塘和河流,导致了个旧水源污染。至于在1890年至1949年的60年间,个旧矿区排放废水的具体数量,笔者未见统计数据,难以量化分析废水对水源环境的影响,但可从建国后个旧锡矿废水的排放量窥见一斑。在1985年,仅云南锡业公司(前身为个旧锡务公司)排放废水达14.32万吨,废水中含有砷、铅、镉、铜、汞、六价铬、锌、硫化物、氟化物等有害物质(49),由此可以推测近代个旧矿区水污染的情况,而水源污染的严重后果就是损害了当地民众尤其是矿工的身体健康。个旧锡务公司作为新式锡矿公司,在个旧马拉格矿山建有蓄水池,供给员工食用,但“其它矿区矿工之饮料,多就附近池塘吸取,水质污秽不洁”(50)。云南省政府也就改善矿区水源质量云:“查个旧厂区,人口众多,饮料不良,以致每年因而疾病死亡者,为数不少,实有改良之必要。”(51)的确由于水源污染,矿工身体健康大受影响。在1938年至1939年间,个旧矿区矿工由于饮用不洁水源而患肠胃和伤寒、赤痢者占病人总数的15.7%(52)。

第三,在炼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进入大气,污染了个旧大气环境,也严重危害了矿工的身体健康。锡矿开采后在冶炼过程中大量有害气体进入大气,严重污染空气。民国年间,个旧地区炼锡的土大炉约有七十来座,雨季后就全部开炉,土法炼锡时,大炉上的火力相当猛,风力大,把炉堂内的最绒的硔(锡砂)都吹往上空(53)。个旧锡砂的成分主要包括以下成分(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个旧锡砂的成分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包括铁、铝、铅、锌、锰、镁、银等。这些富含重金属元素的锡矿在冶炼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氧化锌、氧化锰、氧化银、氧化铝等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个旧锡矿的炼制往往需要反复提炼,才能炼出精锡,云南炼锡公司的“冶炼手续甚为复杂,于精炼之前,向须经四五次高温提析”。此外对于含铅的土锡,“向用氧化铁烧炙而去其铅”(54)。反复高温烧烤锡矿的结果虽然提炼出纯度较高的精锡,但释放出大量包括二氧化硫、氧化铅在内的有害气体。更为严重的是锡粉和炼锡烟尘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造成了氡污染(55)。直到现在,个旧空气污染问题的仍然比较严重,其中氡污染严重,据1998年对个旧市区附近云南锡业公司主要矿山井下氡污染情况的调查,氡浓度合格率仅为70~80%,其中最大值严重超标。另外,个旧市大气氡值普遍偏高,个旧市大气氡浓度比北京大气氡浓度高出23倍,比世界陆地平均大气氡浓度高出43倍(56)。由于空气污染严重,个旧矿区地方病流行,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据不小比例,尤其矿工中肺病患者较多。在1938年至1939年间,个旧矿区矿工由于空气污染而患尘肺、矽肺、肺癌、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者1898人,占病人总数的12.7%(57)。肺病发展到最严重地步就导致肺癌的发生(58),据1939年调查,个旧矿区的马拉格、松树脚、卡房、耗子厂、黄茅山、古山、新山庙和蒙子庙七个卫生所共收留恶性肿瘤病人304人,占病人总数的1.4%(59)。实际上,恶性肿瘤病人大多数是肺癌病人,肺癌病人比例非常高。此外,由于在1949年前个旧锡矿矿工就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氡污染伤害,终于导致建国后个旧地区矿工肺癌的大爆发。据统计,1954至1985年间,仅云南锡业公司肺癌患者共达1659例,死亡人数1470人,平均每年死于肺癌的矿工达45.9人(60),个旧锡矿矿工肺癌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34.9倍(61)。经过调查分析,1954至1985年间云南锡业公司矿工肺癌的发病时间为34.82+(-)2.48年,即大概在35年左右时间(62),这就意味着大部分肺癌患者是1950年以前的井下职工。因此,造成近代个旧矿区成为云南乃至中国肺癌高发区的最重要原因是严重空气污染。

四 余论

造成个旧及周边县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除了锡业开发所导致外,也与滇中南东部的自然环境有关。从气候来看,个旧及周边地区气候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中蒙自、建水和开远由于地势偏低,气候较为干燥,年降水量分别为827毫米、828毫米和814毫米,而年蒸发量却达到了2360毫米、2365毫米和2430毫米。加之由于受季风影响,降雨分布不均,蒙自、建水和开远降雨天数分别仅为132天、128天和126天,雨季和旱季天数的比值分别为3.1、2.9和2.9(63)。旱季过长导致了旱季的缺水。从地形来看,个旧及周边地区境内石灰岩分布较广,山石连绵,个旧海拔较高,石屏、建水和蒙自位于高原上的断裂盆地内(64)。这些自然因素都导致个旧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比较困难。此外,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为修筑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不仅占用了大量林地,而且大量树木被砍伐充当枕木。民国时期驻蒙自、开远、弥勒、泸西等县的军队为垦荒而大肆砍伐森林,也导致个旧、开远、石屏,建水、蒙自、弥勒等县森林被乱砍滥伐(65)。加之随着近代个旧锡业的迅速崛起,个旧县人口数量迅速增加,1922年全县人口总数68961人,到1932年人口总数为92780人,在仅十年时间人口增加了36%(66)。人口的猛增导致修房造屋、生活燃料需求数量增加,进一步加速了个旧及周边地区森林的破坏速度。

近代个旧及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开始提倡植树造林。云南省建设厅林务处工作报告中就提出鉴于个旧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筹办矿区造林”,这样“于矿区经济,国计民生,直接间接,影响至巨。是矿区造林,刻不容缓”(67)。民国时期云南地方政府在培育树苗,植树造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培育树苗方面,据云南省建设厅林务处处长黄晃1939年9月调查,蒙自县“有苗圃一个,面积四十亩,现种者约十余亩”,个旧“现有苗圃二个,一在老阳山,一在宝华山,在老阳山者,面积仅占5.6亩;在宝华山者,面积虽占十余亩”(68)。在植树造林方面,个旧矿区由于位于北纬23度20分,高处可造针叶林,低处可造阔叶树(69)。个旧适合种植的树木主要是松、柏、槐、胡桃、板栗、栗、桐、竹和果树等,1926年云南省第二区实业视察员袁焕在视察个旧县后的呈文中就称:该县“需要最急者,莫如森林与农产品。历年以来,查注重造林,试验农产品均不遗余力,约计先后种活松柏以及各项杂木已达七八百万株。除由实业局自行栽植外,分给各机关各人民种植者约二百余万株”(70)。其中到1925年新种植松树200余万株,约一万余亩,柏树10万余株,约四千亩(71)。到1925年,在蒙自新植扁柏和圆柏共6500余株,约600亩,飞松20万株,栗树10万株(72)。通过植树造林,个旧及周边地区人工林面积有所扩大,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地区天然林破坏导致的森林资源不足。

总之,在1890年至1949年的60年间,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技术条件的改进等原因,个旧锡业迅速发展起来,锡业成为云南的矿业支柱。个旧锡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了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推动了近代云南经济的发展。但个旧锡业的发展也导致个旧及周边地区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遭到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重了个旧地区旱季缺水、雨季水灾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尤其是矿工的身体健康。因此,近代个旧锡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个旧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个旧作为近代崛起的一个新兴矿业城市,因锡而兴,因锡而变,既有锡业开发带来的经济发展,也有环境变化导致的严重后果,这也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收稿日期]2009-02-27

注释:

①周钟岳编:《新纂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进出口贸易》,民国三十八年印(1949年)铅印本。

②杨煜达的《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一文,重点探讨了清代中叶滇东北铜业开发对当地森林资源的破坏情况,给笔者的研究颇多启示。

③根据《云南铜矿产量表》计算而成,见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经济研究所合编:《云南近代矿业档案史料选编(1840-1949)》,1990年,第346页。

④《个旧历年锡产数量表》,云南锡业公司五周年纪念刊《云锡纪实》,1945年9月,第100页。

⑤关于近代云南个旧锡业问题的研究,主要论文有陈吕范、邹启宇的《关于个旧大锡产量和出口量问题》(《学术研究》,1962年第7期)和《个旧锡业“鼎盛时期”出现的原因和状况》(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个旧锡业“鼎盛时期”出现的原因和状况》,云南历史研究所1979年印)两篇论文,分别探讨了近代个旧大锡产量、出口量以及个旧锡业繁荣的原因和状况。关于近代云南生态环境变迁的论著主要有刘德隅:《云南森林历史变迁初探》(《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薛纪如、姜汉侨主编:《云南森林》(云南科技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年)等,对近代云南森林的变化情况有所论及。

⑥现在多数人认为个旧锡矿开采始于西汉时期,《汉书·地理志》中所载的“贲古”地区就是今天的蒙自、个旧一带。(参见刘文忠:《个旧沿革和矿业开发》,《个旧市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2-4页;李尚贤:《解放前个旧锡矿开发概况》,《个旧市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8页)

⑦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41页。

⑧张肖梅:《云南经济》,第7章《国际交通》,(重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G第15页。

⑨张肖梅:《云南经济》,第10章《经济命脉之矿业》,(重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J第16页。

⑩《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报告》,1936年10月,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经济研究所编: 《云南近代矿业档案史料(1840-1949)》(上),1990年,第310页。

(11)《1889-1937年蒙自口岸个旧锡出口量一览表》,蒙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蒙自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87-588页。

(1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9页。

(13)董华生、苏继增整理:《个旧锡业的土法生产过程》,《个旧市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38页。

(14)郝景盛:《个旧锡业前途之隐忧与矿区造林》,《益世报》,1939年10月9日。

(15)关于具体估算情况见杨煜达:《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70-172页。

(16)[清]李焜等修:《蒙自县志》卷1《山川》,影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刻本,(上海)上海书店,1962年。

(17)[清]祝宏修,赵节等纂:《建水州志》卷1《疆域·山川》,影印雍正九年(1731年)刻本,(上海)上海书店,1962年。

(18)[清]陈叔修,顾玉林等纂:《阿迷州志》卷3《山川》,影印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本,(上海)上海书店,1962年。

(19)云南省石屏县志编篡委员会编:《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5页。

(20)《个旧县志》卷8《实业部·林业》(编纂者不详),民国二十二年抄本。

(21)建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建水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26页。

(22)李朝闻等辑:《阿迷劝学所造报征集地志编辑书》,民国五年,阿迷县印钞本。

(23)郝景盛:《云南林业》,《云南实业通讯》,1940年第1卷第8期,第177页。

(24)郝景盛:《个旧锡业前途之隐忧与矿区造林》,《益世报》,1939年10月9日。

(25)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12页。

(26)《中国西南历代森林覆盖率变迁表》,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4-65页。

(27)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很强。在年雨量多的地区,一年一亩森林的蓄水能力有200立方米—300立方米。如果按每亩森林蓄雨水200立方米计算,则一万亩森林就等于200万立方米的水库。参见王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

(28)薛纪如、姜汉侨主编:《云南森林》,(昆明、北京)云南科技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29)郝景盛:《个旧锡业前途之隐忧与矿区造林》,《益世报》,1939年10月9日。

(30)李冀纯:《个旧锡矿采炼改良之管见》,《益世报》,1939年9月13日。

(31)陈吕范、邹启宇:《个旧锡业“鼎盛时期”出现的原因和状况》,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个旧锡业“鼎盛时期”出现的原因和状况》,云南历史研究所,1979印,第13页。

(32)南京卫生实验处寄生虫学部林樑成著,苏达先译:《云南省个旧矿区社会情形及卫生状况报告书》,《云南日报》,1936年1月21日。

(33)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73页。

(34)[日]中野秀章著,李云森译:《森林水文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第226页。

(35)云南省建设厅林务处:《林务处重要工作报告》,《云南省建设月刊》,1937年第1卷第8、9期合刊,第9-10页。

(36)马希融:《滇越铁道沿线地质矿产第一期调查简报》,经济部地质调查所、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1939年9月,油印本,第40页。

(37)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12页。

(38)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下册),第11章《工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338页。

(39)曹立瀛、王乃樑:《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云南工矿调查报告之十六:云南个旧之锡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资源委员会档案二八(2)/3805。

(40)《民国二十五年云南矿务概况》,《云南建设月刊》,1937年第1卷第1期,第60页。

(41)《云南锡业公司三十七年度工作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资源委员会档案二八(2)/2743。

(42)《云南个旧锡矿整理近况》,1936年11月,《矿业周报》,第411号(1936年),426页。

(43)侯德封:《中国矿业纪要》第七次(民国二十四年至三十一年),(南京、北平)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1945年,第519页。

(44)贺胜辉等:《个旧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建议》,《云南环境科学》,2006年第25卷,第95页。

(45)《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含量表》,谈树成等:《云南省个旧市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10卷专刊,第89页。

(46)王洁:《个旧矿区环境污染遥感调查及生态恢复研究》,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6页。

(47)白霖浦:《个旧厂大锡土法生产概况》,《个旧市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135页。

(48)曹立瀛、王乃樑:《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云南工矿调查报告之十六:云南个旧之锡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资源委员会档案二八(2)/3805。

(49)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卷26《冶金工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1页。

(50)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70页。

(51)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72页。

(52)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73页。

(53)白霖浦;《个旧厂大锡土法生产概况》,《个旧市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136-137页。

(54)侯德封:《中国矿业纪要》第七次(民国二十四年至三十一年),(南京、北平)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1945年,第522页。

(55)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9173克/升,是目前已知最重的气体,它除了三个同位素(222Rn、220Rn、219Rn)外,还有多个放射性子体,构成放射系,对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谈树成:《云南个旧矿山环境氡污染研究》,《云南环境科学》,1998年第17卷第4期,第3页。)

(56)谈树成等:《云南省个旧市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10卷专刊,第89页。

(57)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73页。

(58)现代病因学研究也证明了云南锡业公司矿工肺癌发病原因是矿粉和炼厂烟尘中氡及其子体和多种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协同作用。(阮永华:《云锡矿工肺癌的相关基因检测及矿粉诱发F344大鼠肺癌的实验研究》,《昆明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第9页;孙世荃等:《云南个旧锡矿矿工肺癌病因学分析》,《辐射防护》,1981年第1卷第2期,第1页。)

(59)吴怀璞:《个旧矿区社会调查及疾病概况》,《益世报·医学周刊》第28期,1939年11月14日。

(60)《1954-1985年云锡公司矿工肺癌发病、死亡统计表》,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卷26《冶金工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4页。

(61)孙世荃等:《云南个旧锡矿矿工肺癌病因学分析》,《辐射防护》,1981年第1卷第2期,第1页。

(6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缅怀总理,回顾十年:1975-1984年云锡矿工肺癌防治工作10年综述》,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卷26《冶金工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7页。

(63)薛纪如、姜汉侨主编:《云南森林》,(昆明、北京)云南科技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64)薛纪如、姜汉侨主编:《云南森林》,(昆明、北京)云南科技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年,第369页。

(65)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林业局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林业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66)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2年,第80页。

(67)云南省建设厅林务处:《林务处重要工作报告》,《云南省建设月刊》,1937年第1卷第8、9期合刊,第10页。

(68)黄晃:《视察迤南分区林务局及蒙自个旧苗圃林场概况》,《云南省建设月刊》,1937年第1卷第8、9期合刊,第26页。

(69)郝景盛:《个旧锡业前途之隐忧与矿区造林》,《益世报》,1939年10月9日。

(70)袁焕:《视察个旧县实业报告书》,云南省档案馆藏,云南省建设厅档案1077/1/1530。

(71)《云南个旧县林业现状表》(1925年),袁焕:《视察个旧县实业报告书》,云南省档案馆藏,云南省建设厅档案1077/1/1530。

(72)《云南蒙自县林业状况表》(1925年),袁焕:《视察蒙自县各项实业报告书》,云南省档案馆藏,云南省建设厅档案1077/1/1530。

标签:;  ;  ;  ;  ;  ;  ;  

个旧锡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变化(1890/1949)_个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