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基础上,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领域的相关技术已经得到了日益变革与创新, 在水土保持建立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随着交叉学科的科学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水土保持监测效率以及质量水平。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拓展水土保持监测实际管理范围,进而增强监测数据所具有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从根本上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在较短时间之内做出有效判断,实现水土保持监测较高的时效性。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水土保持,监测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传统的常规监测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水土保持监测管理需求,因此需要使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监测管理技术。由于地理信息技术具有很多的优势,能够极大的推动水土保持检测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值得被推广和普及。
山是和尚头,雨水顺沟流,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这曾是许多山区群众常挂在嘴边一句顺口溜。可如今,许多地方光秃秃的山梁不见了,只看见数十公里的梯田层层绵延,错落有致。立秋之后,连日雨水的浸润更让这片广袤田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一、治好一方水土 实现永续发展
今年以来,许多地区水利局积极实践生产建设项目监管“天地一体化”模式,即依托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拍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并结合人工现场复核方式,全方位、多视角、高时效地获取项目区的地表扰动范围、取弃土区状况和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等重要信息要素,以达到“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监管目的。为此购置了无人机等相关设备,对相关执法人员进行了作业培训。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监管数据的时空精度,减轻执法人员外业调查强度,满足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需求。
数十年来,许多地区始终把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利用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在这片干旱半干旱地区探索出了一条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到基本解决温饱,再到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小康迈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坚持水保立区 改善群众生活
山多川少,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曾经许多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80毫米左右,年平均土壤流失量可达2052万吨。
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正是这片贫瘠土地上农民广种薄收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坚持“水保立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带领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从大修梯田的艰辛探索,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草路电统一规划的综合治理,再到如今把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提升,走出了一条科学治理水土流失的路子。
全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黄河上中游地区治沟骨干工程、黄河水保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一项项重点工程的实施,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6平方公里,其中兴修梯田184万亩,造林保存138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35.7%,坡耕地治理程度达到86%,现有工程措施每年可拦泥1200多万吨,年平均流失泥沙量由治理前的2052万吨下降到现在的852万吨,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的目标。
借助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今年,许多地区山头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看到眼前的一切,许多农民感到很振奋:“梯田一修,地宽了,平整了,农作物冲不走了,农机也能开进去,我们也省力。以前种上洋芋、麦子挣不了多少钱,现在不用担心产量,收入马上就翻番了哩。”
三、既要治山治水 更要增收致富
多年来,许多地区立足水保生态建设成果的资源优势,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使马铃薯、畜草、劳务和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坡耕地修成梯田后,持续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梯田+黑膜马铃薯”和“梯田+全膜玉米”成为全区发展旱作农业的主要种植模式,现有梯田在正常年景每年粮食增产可达12.5万吨。有关数据显示,通过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资源利用体系建设,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可提高20%以上,实现粮食增产30%到50%。
有了“三保田”,以往只会种马铃薯和玉米的村民们心思活了起来,蔬菜和牧草产业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新引擎。
去年,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在我们乡实施后,全乡的土地都得到平整、拓宽,地力也渐渐得到调整恢复。目前,已经在4个村里整合8000亩地种植甘蓝、菜花等蔬菜,产量高、品质也好,相比马铃薯,每亩地农民平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
大面积的梯田建设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发展机遇,今年许多村民承包地地用于种燕麦。
四、筑牢生态底线 全面预防保护
我们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水土保持目标要创新,过去只要把水保住了,土保住了就算完成任务,现在还要求水质好。第二是农村的垃圾、污水要合理进行收集处理,通过湿地或者一些其它措施,来减少它的处理要求达到合理排放,最后实现小流域水质得到保障。
保一方水土,得加强监督执法,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去年,许多地区水土保持局对区内在建的宝兰客运专线工程、兰渝铁路工程、甘肃省引洮二期供水工程等7个大型建设项目进行了逐一检查,对存在问题的S227头寨子至渭源公路改建工程(大泉湾至永定段)、甘肃省引洮二期供水工程(许多地段)、S209线改建工程下发《水土保持行政责令改正通知书》,督促其整改落实。
除此之外,许多地区水保局还对区内41家砖瓦建材企业开展了6次监督检查工作,重点督促生产企业落实了开挖面的削坡绿化措施和废渣的回填处理措施,目前针对许多地区内砖瓦厂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已步入常态化,10家采石厂也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野外放牧现象日渐增多,对流域治理成果造成严重威胁。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地区水保局组织执法人员对重点治理区每月开展一次不定期的巡回检查,与乡镇积极衔接,依法查处违法放牧行为,野外放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林草植被得到保护恢复。
我们的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通过严格管制生产建设项目和活动,加强监督执法,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等行为,从源头上防止了人为水土流失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筑牢了生态底线。
要认清当前水土保持工作新形势,一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当前推荐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之一,要加快推进该项工作,找准实施地点,形成示范带动效益;二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要加快建设完善监测站网,切实做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三是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系统将向全省逐步推广,同时配合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图斑精细化管理和新技术应用,将构建水土保持大数据平台。要加强学习,改进作风,准确把握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新要求,不断利用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方面做出贡献,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生态文明型绿色家园,人民宜居型城市。
参考文献:
(1)张东升. 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农业.2017(7):65-67
(2)周月敏. 面向小流域管理的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05(8):34-35
(3)陈浩. 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水土保持.2008(9)47-48
论文作者:张文强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5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梯田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地区论文; 地理论文; 万吨论文; 工作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