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西路军;失败;原因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西路军纪念馆向烈士们敬献了花圈,并进行了参观学习;我们学院几次带领老师和学生,到甘肃张掖市高台县境内和武威市古浪县西路军纪念馆参观学习,我们要深入研究西路军,客观公正地认识西路军失败的原因。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到八十年初,西路军失败的原因一直蒙受着不公正的屈冤,我们要坚决纠正一些错误的说法,坚决破除一些迷信说法,给21800人的西路军将士还一个公道。
一、1983年,李先念和陈云给中共中央报告了西路军当年征战情况以及指挥调度状况,汇报和说明了西路军、四方面军和中央的领导组织关系,汇报清楚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和张国焘、陈昌浩和徐向前在指挥军队上的相互关系及其职责,邓小平责成当时中央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徐向前逝世后,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搜集整理有关书信电报资料的时候,发现有多份电报,是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发给徐向前和陈昌浩的,命令部队从甘肃靖远渡过黄河,经过武威向西打通苏联通道,以得到苏联军事的援助等等,澄清了原来的说法,即西路军的失败是由于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瞎指挥的说法。
二、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0日来到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再现了当年西路军英勇奋战、血决祁连的那段悲壮历程。习近平仔细端详,深情回顾西路军的英雄事迹。他强调,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他们展现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体现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821/c1024-31308807.html,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我认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能够亲自到这里参观学习西路军的英勇奋战的光辉事迹、悲壮历程和革命精神,就是代表党中央、代表9000多万中国共产党员、全国人民和所有的人民军队对21800将士为了打通苏联军事援助通道和解放大西北英雄事迹和革命行为的进一步肯定,也说明21800名将士的血汗和艰辛付出不是徒劳的。
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绝大多数将士战死在河西走廊战场上;有一部分押往青海,其中被杀害了2000多人;有400多人逃到了新疆,一部分被杀害,一部分被解救;有部分被打散,失去联系,回家的有3000多人;有4500多名将士经过千辛万苦,回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牺牲了7000多人,被俘虏12000多人,其中被杀害的有6000多人;流落在民间的有1000多人。在古浪、高台、山丹县建立的政府和有关组织,被国民党马步芳的军队破坏了,有关人员被惩办了或杀害了。所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与国民党蒋介石指挥的马匪集团的这场战争,规模大,战线长,地域广阔,人烟稀少,无比悲壮和惨烈。那么为何失败了呢?
其一,地域跨度大,情况不熟悉。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也是通往苏联、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的通道。东起乌鞘岭,经过古浪、武威、高台、临泽、张掖、酒泉、瓜州,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长约900公里,比较狭窄地方,宽只有几公里,比较广阔的地方宽有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状好像一个走廊,所以称甘肃走廊。又因为位于黄河以西,也叫河西走廊。在这样一个长廊,地州市县村社比较多,地域跨度大,行军特别辛苦,国民党蒋介石马匪集团长期盘踞,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深入,不仅有大批的正规军,还有隐藏着大量的民团组织和队伍,而且特别拥护、支持和配合马匪集团,诸如这类情况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摸得不太清楚,这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受到损失的一个原因。
其二,正好是冬季作战,环境极其恶劣。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与马步芳的军队作战,正好是1936年10月下旬至1937年4月,是河西走廊的最寒冷的天气。那时候,冬季非常寒冷,西路军很多人很多时间要么在野外或在室外作战,就是不打仗的时候,由于安全、与民众的关系、马家军围追堵截等原因,常住在室外,相当艰苦和冷冻,有些士兵甚至被活活冻死。那时候就是住在室内,农民家里就是土炕,县城里不像现在有暖气,保暖条件比较好,而是相当差的。那时候,河西走廊风沙比较大,经常有沙尘暴,有暴风雪,饥寒交迫。零下 30 摄氏度,红军还穿着单衣单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红三十军警卫排班长岳仲连只好把地主家的毡拿来," 剪一个方方正正的,当中剪一个洞,从脖子套下去,弄一个草绳一拴,这就是他们的棉衣。脚上没有鞋,就把毡子弄到脚上,一下子包住,用一个绳子拴住。冻坏了就烤火,结果烤了耳朵就掉了,鼻子掉的,手掉的,脚掉的,也没有人叫疼,因为天气实在太冷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不如国民党马匪集团能够更好地适应这样恶劣的环境。
其三,军队补给存在很大问题。西路军过了黄河经甘肃古浪,慢慢到达张掖一带,在作战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时候敌人军队强大的时候,想边打边退到甘肃靖远甚至兰州等地,但人家堵住没有退路;继续向西,目的是想打通苏联军事援助的通道,然而还没有打通,需要大量的武器设备弹药等物资进不来;在打仗的时候,人员越来越少,武器弹药越来越少,陈昌浩、徐向前多次给中央提出要求支援的时候,由于延安到河西走廊距离比较远,加之红军刚刚长征结束,在恢复元气,想支援也是力不从心。西路军尽管在这样的情况,还是坚持克服困难,节约使用物资,与敌人进行顽强地斗争。后来中央命令彭德怀和刘伯承带领军队去支援,但终因支援者迟迟未到达,弹尽粮绝,而全军覆没。而马匪集团补给比较容易和方便,因为人家就盘踞在这一带及其附近,而且做了多年的积累和备战。例如西路军把马匪在张掖附近的军火库炸了的时候,对他们影响不是太大,人家还有预备军火库,而且隐藏比较深。
其四,军队的结构不一样,影响其战斗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是单一的正规军,而马步芳的作战军队,既有常年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还有扎根在本乡本土的民团,对本地的地理环境、道路桥梁、人情世故、语言文字和老百姓的需求和习俗非常熟悉,所以他们的优势就是灵活作战、游击战。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骑兵,行军速度在同等道路和桥梁等环境下,比西路军要快得多,经查阅有关资料得知,有几次战役,就是因为人家是骑兵,西路军是步兵,由于速度而被人家战败。河西走廊跨度大,如果步行是非常疲惫的,那么骑兵走起来就容易多了。兵贵神速啊,这是从古到今的道理。1936年11月,马家军召开武威军事会议。攻打古浪的敌指挥官、旅长马元海(此人给西路军造成了最大伤害,任第一线总指挥)在会上发言:与共军正面作战,兵力装备我们比不过,也斗不过,最好的办法是尾追。我们有的是骑兵,发挥骑兵特长,天天将共军的殿后部队截取一部,从武威到嘉峪关的狭长通道上,很能截取一大部分共军的兵力。这种切尾的办法,所用兵力不多,红军只能忍痛,不可能回头护尾,收获的效果一定可观。如果红军长途流窜疲惫之余占领城池顽抗,我则用大力围攻。骑兵沿途疲劳追击使共军休整和给养都成问题,以饥饿疲惫之军盘踞城池,绝没有攻无不克之理。
其五,军事指挥上的原因。中央指挥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直接发送了无数份命令和指示,由于他们在延安,战场在甘肃河西走廊,距离远,对战场的具体情况、环境、风土人情,马匪集团军队的具体情况等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比如,具体指挥官多次提出得到中央的支援时,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说明他们不能亲临其境,看到他们所处的具体困难和悲惨现状,更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急迫心情。第二层指挥者是朱德和张国焘,第三层指挥者是陈昌浩和徐向前,多头指挥,政出多门,令箭多发,这样会影响战斗效果,甚至可能出现互相冲突与矛盾,不知道听谁的为好。曾任西路军总指挥的徐向前,晚年在他的《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认为,西路军兵败的原因归结于:一、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交待的任务多变 ; 二、战场主动权的丧失 ; 三、前方指挥员缺乏战场指挥上的机断专行。
其六,过度轻视敌人。根据董振堂等人对过去马家军的了解而推断现在的情况。其实,过去马家军战斗力确实不行,武器装备不行,组织纪律涣散,但后来他们总结了教训,积极训练,加强了队伍的建设和组织纪律性,更换了武器设备,战斗力大大增强了。所以就是没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七,寡不敌众,无理想的掩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共21800多人,其中一半是非军事人员,包括家属、妇女儿童和行政后勤人员。而马家军要180000多军队、民团。由于河西走廊多数都是平地,而且西路军对地理状况不熟悉,所以西路军的行动及人数公开暴露在马匪的眼皮下。
其八,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路线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对原红四方面军的将士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影响。张国焘和陈昌浩长期以来是合作伙伴,甚至是上下级或同级关系,思想交流多,工作往来关系多,私人感情比较好,所以张国焘的一些思想可能会影响到陈昌浩,红四方面军的其他将士多年也在这两位高级领导人的带领下,南征北战,同甘苦,共命运,肯定是有一定感情的,张国焘有一种思想,希望红四方面军多保存自己的实力,将士们也会响应的。但是,总体上整个战事均由毛泽东和周恩来指挥,具体指挥上,由朱德和徐向前等人监督与牵制,所以影响比较小。
作者姓名:薛邦成,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编:730000,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西路51号0802,职称:讲师,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法学博士学位,联系电话:13669318476
薛涵予,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编:730020,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博士研究生,电话:15294186401
论文作者:薛邦成 薛涵予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西路军论文; 中国工农红军论文; 河西走廊论文; 将士论文; 甘肃论文; 作战论文; 军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