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心理分析和护理对策论文_陈立英,何琼芝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心理分析和护理对策论文_陈立英,何琼芝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分析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心理状况,且针对性的提出护理策略,研究其护理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者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结果与临床资料,制定合理的护理对策。对护理结果进行探讨。结果:紧张、害怕、孤独、自卑、焦虑、暴躁、逆反等是儿童多发现抽动症患者的主要心理,针对其这种心理采取心理疏导、日常生活干预、家长干预等措施,患儿对治疗的配合度明显提高。结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者的心理相对敏感,且负性情绪严重,必须要加强心理干预与家庭的支持,使得患儿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方可提高其对治疗的配合度与依从性,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心理状况;护理对策

引言

目前,各种儿童患病的可能性相对提高。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作为临床相对典型的一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疾病,其是一种以面部、四肢、躯干等组织肌肉不自主抽动,伴随着语言功能异常为特点的综合症候群[1]。这类疾病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且在多数临床研究中都已经确证,存在多发性抽动症的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具有较大的障碍。针对该种现象,临床认为,必须要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采取良好地护理干预。由于这类患儿在疾病的影响下,心理状态较为敏感,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阻碍[2]。同时,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也相对较弱,影响其生活质量。随着当前这类患儿数量的增多,家长与临床工作人员开始重视心理护理。在我院临床工作中,对这类患儿进行心理状况分析,并且针对性的提出护理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者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其中,男患儿14例,女性患儿8例,年龄在4~13岁,平均年龄(7.2±2.0)岁,其中有3例为学龄前儿童、有19例为学龄儿童。病程在1个月~2年,平均病程(7.20±0.72)个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临床表现分类:头颈部肌肉存在抽动现象的15例、四肢、躯干部肌肉抽动10例、秽语2例、儿童多动症5例。对本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心理问题分析

2.1 紧张、害怕 由于患儿在患病后,会出现难以抑制的肌肉收缩,从而由抽鼻、吸气、扭颈等一系列反应,部分患儿会出现不自主的咳嗽、打嗝等声音,严重时,还会出现刻板骂人的现象[3]。而家长与老师对于这类疾病的了解缺失,就很容易将其等同于患儿的生理反应或者叛逆,从而没有及时就医,并且对其进行严厉批评教育,患儿一方面要当心疾病的反复发生,一方面又害怕家长与教师的职责,自然就会出现严重的紧张与害怕情绪。

2.2 孤独、自卑 在出现多发性抽动症后,多数患儿以及家长都未能对这种疾病进行明确。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症会反复发生,且患儿自控能力严重缺失,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学习[4]。这就很容易让患儿受到周围人的异样眼光,从而使之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不愿与人进行交流,进而出现自闭现象。

2.3 暴躁、焦虑 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自控能力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越加降低,且在病情的反复下,很多患儿对心理状况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使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暴躁、冲动,一旦受到某些小事的影响,会诱发较为强烈的反应,大吵大闹,甚至摔坏东西,动手打人等。在暴躁后,患儿会逐渐平静下来,面对自己失控的情绪,其会出现一定的焦虑感。尤其是需要长期用药的患儿,这种焦虑会越加严重。

2.4 逆反、仇视 由于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在发病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刻板式骂人、动手打人等行为,这就会使得部分家长为了教育患儿而采取打骂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患儿的心理状态极差,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果这种状态反复出现,就会出现仇视,影响其整个价值观。

3护理对策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心理状态相对较差,负性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如果不采取良好的心理疏导方案,将会直接影响其治疗结果。针对上述心理状况,我院提出必须要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给予如下几项护理措施。

2.1 心理疏导 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态度和蔼、亲切,从而使得患儿能够对其产生信任感。同时,还需要尽可能的去了解每个患儿的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特点,以保证治疗过程中能够对其情绪进行把握。根据不同患儿的性格特点以及疾病特征,适当的对其进行病情讲述,让患儿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状态,并且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工作的开展,同时对治疗工作树立信心。同时还必须要让患儿了解到自己当前的异常均是因疾病所致,而这种疾病是可控制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能够恢复正常。在树立这种意识后,患儿不会因为疾病的反复发生,而存在过多的负性情绪,治疗配合度明显提升。

2.2 日常生活干预 针对患儿当前的生活环境进行调节,为其保持一个相对安静,且温湿度适宜的环境,同时监督患儿早起早睡,建立规律的作息。注意,必须要禁止患儿睡前饮食,尤其是容易刺激大脑兴奋的食物,必须要明令禁止。适当的引导患儿进行劳动或者运动,使之保持良好地机体状态,免疫力提升。另外,还需要对患儿进行一定的饮食干预,避免含有兴奋剂食物的使用,以蔬菜、蛋白质等自然食物食用最佳,以白开水为主要饮品。

2.3 家长支持 在患儿发病后,其会存在严重的恐慌,尤其是在家长也缺乏这类疾病认知时,会将其等同于孩子不听话,从而对患儿进行批评教育甚至武力教育。对此,护理人员必须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其了解到孩子出现这系列症状的不自主性,从而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开展,为患儿提供应有的情感支撑。

参考文献:

[1]谭美丹.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证候特点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2]魏晶晶.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早期参与式健康教育干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618-3619.

[3]李雄,欧维琳.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09):1352-1354.

[4]樊继凤.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心理分析和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08):67-68.

论文作者:陈立英,何琼芝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心理分析和护理对策论文_陈立英,何琼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