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_apec论文

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_apec论文

中国与APEC,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APEC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诞生以来,专注于亚太经济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和进展,已经成为本地区最有影响的官方经济合作论坛。现在,APEC成员经济体已扩展到21个,拥有世界人口的45%,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55%,贸易额为世界总额的46%,APEC的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市场容量令人瞩目,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APEC创建后的最初两年,中国不是APEC成员。没有中国的APEC缺乏代表性,APEC需要中国;同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加强同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方针。中国重视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特别是面向太平洋地区的合作,所以,中国也需要APEC。

一、中国需要APEC

80年代中期以后,亚太地区正处于朝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之中。对于中国来说,参与这个过程和地区国际分工,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经济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游离于这个过程之外,中国将失去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外部环境和要素流入渠道。根据新时期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任务需要和国际形势发展,立足亚太,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

1、太平洋地区是中国对外经贸和融资集资的主要依托。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是与APEC成员进行的。流入中国的直接投资中,80%以上来自亚太地区。因此,中国重视同亚太各国发展关系,特别是与APEC发展关系是理所当然的。

2、APEC是中国在加入WTO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渠道。中国自1986年向GATT正式提出复关申请后,最初三年的复关谈判是顺利的。1989年发生的春夏之交的动乱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阻止中国复关的理由,使得中国复关谈判陷于停顿。然而,与GATT/WTO不同,APEC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而且中国不必像WTO那样付很高的“入门费”,参与APEC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3、APEC是倡议科技合作的重要舞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当代先进的科技和掌握高科技知识的人才。由于发达经济体长期对我国实行技术出口管制,加上中国尚未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外国企业和组织在对我国技术转让方面还有保留。我国可以利用APEC,提出我国希望同亚太乃至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技术合作的主张,促进中国同APEC和其他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

4、APEC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官方论坛。通过参加APEC的活动,中国可以进一步积极发展同亚太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起联系和信任机制,对于促进中国与亚太国家的关系大有好处。中国也希望通过APEC的活动提出和倡导自己的主张,发挥自己的影响,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中国开始实施的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在许多方面是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一致的。(注:《钱其琛阐述我对亚太经合组织立场》,见1995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因此,中国需要APEC。

二、APEC需要中国

APEC成立时,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有益于世界,有益于亚太地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已经崛起于西太平洋地区,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不可忽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首先,亚太经济区域化需要中国的融入。区域合作的最初形式是贸易自由化,APEC无论制订什么样的贸易自由化目标或时间表,有无中国的加入都将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区域化乃至一体化的关键。

同时,亚太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中国的合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正是亚太地区产业结构重组进一步展开之际。中国正在制订面向201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将从欠发达、不发达的发展阶梯上升到准发达、较发达的阶梯;从不成熟的、带有计划体制色彩的市场经济转变为较成熟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从粗放型外延型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到以集约型效益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为了完成这些转变,中国将经历一系列复杂而艰难的结构调整。国际社会特别是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密切注视中国经济的转型,希望加入这一转型过程,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没有中国的APEC,不仅是不完全和缺乏代表性的,而且不利于整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的,因此,APEC需要中国。

在1991年汉城召开第三届APEC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APEC。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此次会议。加入APEC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参加的唯一的一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同时,中国及台、港的加入,不仅使APEC在成员数量上获得了增加,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而且使APEC更具代表性,使APEC作为环太平洋地区政府间经合组织的框架初步搭成了。

三、中国积极参与APEC经济合作

中国加入APEC以来,始终本着积极参与,求同存异和推动合作的精神全面参加了APEC各项活动,对APEC近年来的合作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从1993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创立以来到1999年底止,国家主席江泽民连续七次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每一次都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原则,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决心,同时也为APEC的发展远景指明了方向。中国外交部部长和外经贸部部长共参加了10次APEC双部长会议,对APEC的原则、活动范围和组织原则等提出了中国的意见和政策,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各专业部长参加了APEC各专业部长级会议,为APEC在专业领域落实APEC领导人提出的各项倡议制定了具体的合作方针和政策。

目前,中国同APEC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1999年中国进出口总值的75.13%是同APEC经济体进行的,总额达到2709亿美元。当年中国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总金额为412.4亿美元,其中来自APEC经济体的投资达309.2亿美元,占中国当年新签合同外资总额的74.97%。

四、中国的APEC政策

1、中国坚持认为APEC是一个政府间专门从事经济合作的论坛,认为APEC是一个经济论坛性质的、集中精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机构。中国反对把APEC建成一个“共同体”,反对把APEC搞成一个讨论地区政治和安全问题的政治论坛和组织。

2、中国坚持以“APEC方式”作为APEC合作方式和原则。这一方式承认多样性,强调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渐进等原则。

3、中国反对针对发展中成员的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支持在遵循开放和不歧视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健康发展。中国赞成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范围内制定一个实现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长远目标,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中国敦促APEC应该为维护各成员的利益、完善多边贸易体制作出应有的贡献。

4、中国重视经济技术合作,认为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是紧密结合的,应该相互促进,使APEC合作的两个轮子一起运转。中国认为,为要保证亚太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特别要加强科技交流、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改善投资和贸易环境。

5、中国主张APEC关注金融问题。认为APEC应当加强金融监管,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确立金融政策,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五、中国与APEC前景展望

中国参加APEC是一种历史机遇,也是一项重要的外交举措。加入APEC,为我国参与地区经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成员的经验,促进国内的体制改革提供了机遇。同时,APEC也为中国领导人开展首脑外交和对外宣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对巩固和发展中国同亚太地区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对大部分APEC成员产生了影响,而且对APEC进程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998年以来APEC处于调整时期。2000年在文莱举行的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对2001年中国会议寄予很高的期望,主要如下:

第一,希望2001年会议能够真正推动并实现世贸组织新一轮会谈。

第二,希望切实推进新经济行动议程的政策框架,为缩小“数码鸿沟”制定出更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未来十年内真正普及互联网服务。

第三,希望加快经济技术合作进程。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对于APEC的进一步发展承担重任。中国在APEC发展处于困难时期主办2001年年会,不仅要使此次会议超过历届会议,而且还应当承担起推进甚至主导APEC未来发展方向的重任,使APEC经济合作进程跨上新的台阶。

现在,中国加入WTO的大局已定,对我国来说,加入WTO与参与APEC,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直接的联系来看,我国在APEC中的所作所为必然密切影响到加入WTO的进程。中国在1995年APEC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宣布,尽管中国不是WTO成员,但是仍有选择地执行乌拉圭回合协定。不久之后,中国决定签署信息技术协定(ITA),这些实际上超出了中国对于加入WTO的承诺。显然,参与APEC和加入WTO,两者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它们已成为当前加速我国市场开放的两个强有力的机制。

我们相信中国不久将加入世贸组织,但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参与新世纪之初的多边贸易谈判,并不意味着中国同APEC的关系由此而结束。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在APEC框架内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此,最近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文莱会议上郑重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包括亚太经合组织在内的区域经济合作”。(注:新华社斯里巴加湾市2000年11月16日电。)

标签:;  ;  

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_apec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