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分析_竞技体育论文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分析_竞技体育论文

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非均衡现象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非论文,现象论文,我国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7-03-31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0X(2007)05-0013-04

我国作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竞技体育一直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所谓非均衡发展通常指不同地区、行业、人群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分配、财富积累、经济收入、权力运用等方面产生不平衡或不均衡现象,或呈现愈来愈显著的差异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不均衡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它不但在我国,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而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非均衡发展是从资源有效配置角度,考虑经济发展的初始状态,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的地方。

竞技体育的非均衡是绝对的存在,而均衡是相对的[1-2]。我国竞技体育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总体实力上与美国、俄罗斯仍有较大差距,与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处于同一层次上。在项目结构上,存在着夺金项目分布面窄;优势项目不多;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薄弱;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集体项目出现滑坡;冬季项目仅有少数小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等问题。国内各省竞技体育实力差异显著,体育资源现在还高度稀缺,这样的现实状况,在发展上试图“齐步走”、管理上寻求“一刀切”是不可能的[3]。竞技体育的非均衡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回避或者绕过都不行,要直接面对。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非均衡表现有很多,本文就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以及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仅从几个主要方面对这种状况加以阐述。

1 项目布局的非均衡

1.1 地区项目布局的非均衡

国家体育总局强调的是奥运战略,各省市体育局注重的是全运会战略,而市县体育局则抓省市运动会战略,各有各的战略思想,各有各的认识差异,从而使运动项目的设置出现了不平衡状况[4-6]。目前,我国有18个国家重点投入项目,但有一部分项目仍处于“非重点”状态,这与各省市的金牌战略的冲击有直接的关系。另外,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所具有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了不同地区重视不同项目人才开发,这种自发随机行为也造成了项目开发中的不平衡(见表1)。如中国田径项目短跑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和上海;跳跃项目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上海等省市;中长跑项目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等省;长跑和马拉松主要在云南、山东和辽宁等省,从而形成了现今中国竞技体育不同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的非均衡现象[7-8]。

表1不同项目在全国省市的整体分布情况个

游泳花样游泳体操艺术体操跳水击剑 射击 射箭自行车乒乓球羽毛球

3011268 20 14

29

22

222015

网球 摔跤 柔道 拳击 举重

皮划艇赛艇 帆船 马术现代五项短跑

1227282522 18

1789 921

中长跑 竞走 跳高撑杆跳高跳远 三级跳远 障碍赛跑

跨栏 投掷 全能

2412121016 16

11

19

2718

注:表中数字代表开展该项目的省市个数。

1.2 冬季与夏季项目发展的非均衡

我国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的非均衡发展差异显著。尽管我国冬奥会的排名在近几届冬奥会中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在第20届都灵冬奥会上获得了我国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第11名,整体实力有所提升,但世界排名仍处于10多名的位置,与夏季奥运会中我国取得的成绩相比,差距相当悬殊(见表2、表3)。以都灵冬奥会和雅典奥运会为例,都灵冬奥会我国共派出了9支队伍共78名运动员参加了3个大项51个小项的比赛,但只是在几个有限分项的个别小项上具备冲击奖牌和金牌的实力,取得金牌、奖牌和前8名的小项分别只有2个、9个和13个,又分别只占冬奥会总小项数的2.38%、10.7%和15.47%。由此反映出我国冬季项目优势小项少,金牌和奖牌增长点不足,整体实力单薄的现实情况。而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派出了407名运动员参加了除棒球和马术外的其他所有26个大项的比赛,以金牌32枚、奖牌63枚的优异成绩一举登上了奖牌榜的第2位,13个大项获得金牌。从而更清晰地看出冬季奥运会与夏季奥运会发展水平的极大不平衡。

表2中国第16—20届冬季奥运会成绩

届次时间举办城市金牌/枚银牌/枚铜牌/枚排名

161990年 阿尔贝维尔 0 3 015

171994年 利勒哈墨尔 0 1 218

181998年长 野0 6 216

192002年盐湖城2 2 413

202006年都 灵2 4 511

表3中国第25—28届夏季奥运会成绩

届次时间举办城市金牌/枚奖牌/枚排名

251992年

巴塞罗那 16 544

261996年

亚特兰大 16 504

272000年 悉尼28 593

282004年 雅典32 632

2 运动成绩表现

2.1 东、中、西部成绩比较

尽管我国在体育的整体结构中优先发展了竞技体育,但竞技体育的水平是不平衡的。董新光教授在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1/3”现象指出,近10年来,我国2/3省区市获得了5届全运会平均97.1%的金牌和93.9%的奖牌,而另1/3省区平均获得了2.9%的金牌和6.1%的奖牌。本文对各省市在第28届奥运会和第19届冬季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和奖牌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4)。东部省份的城市共获得金牌59枚,奖牌167枚,分别占全国金牌总数的76.6%和奖牌总数的73.6%,遥遥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比较而言,西部各省份的竞技体育开展的不是很理想,在统计中,西部的5个省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占西部省市的55.6%,超过半数的城市无所作为,奖牌数量和金牌数量仅占全国总贡献量的5.1%和6.1%。研究表明,东部、中部、西部差距明显,东部省份的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高,西部省份呈严重下降趋势。

表4东、中、西部省、市、区奥运贡献统计 枚

地域

省、市、区(金牌、奖牌)

辽宁(7、16)、河北(3、4)、北京(10、14)、天津(2、4)、山

东部东(10、15)、江苏(5、8)、浙江(7、10)、上海(3、12)、福

建、广东(2、7)、广西(9、15)、海南(1、3)

黑龙江(4、7)、吉林(0、13)、内蒙古(0、0)、山西(0、0)、

中部河南(5、0)、安徽(0、0)、湖北(2、3)、湖南(0、5)、江西

(3、0)

新疆(0、0)、甘肃(0、0)、宁夏(0、0)、青海(0、0)、西藏

(0、0)、四川(1、4)、陕西(1、5)、贵州(0、2)、云南(2、3)

东、中、西部竞技体育成绩上的差异也可以从全国第6、7、8、9、10届全运会金牌数和总分两项的比较中得出结果。全国运动会是国内最高层次的比赛,各省、市、区都高度重视这一赛事。从5届全运会竞赛的总分按省均值来看,东部省份远远高于西部省份,是中部地区省份的1.8倍以上,是西部地区省份的3.4倍以上。第6、7、8、9、10届全运会获金牌数按省平均来算,东部比西部分别高出3.22、3.46、4.68、6.16、9.49倍。统计显示,东中西部地区间成绩的差距很大,如加上在奥运会、亚运会获得奖牌的分数,差距将更大。

2.2 男、女项目成绩比较

从国内总体上讲,多年一直存在着“阴盛阳衰”的局面,女子运动项目较男子“更高、更快、更强”,而这一局面一直未打破。但近几届奥运会的金牌统计表明,这种现象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从表5可以看出,第25届奥运会所获得的16枚金牌中,女运动员获得了12枚,占75%;男运动员仅仅获得了4枚金牌,占25%。第26届奥运会如果不计算举重项目,女运动员获金牌数的比例下降为64.3%,而男子则增加到35.7%。第27届奥运会男、女金牌比例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男运动员金牌数的比例提高到41.1%,女运动员获金牌数的比例下降到58.9%。由此看出,第26届奥运会后,女子项目的竞争实力稍优于男子。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男、女项目金牌的分布正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表5第25—28届奥运会我国男、女运动员部分金牌项目金牌对比

届次跳水竞技体操乒乓球田径游泳射击柔道举重羽毛球跆拳道

25 1∶2 1∶1

1∶2 0∶11∶10∶1 — —

26 1∶2 1∶0

2∶2 0∶10∶11∶10∶12∶0 0∶1

27 3∶2 2∶1

2∶2 0∶1 — 2∶10∶21∶4

1.5∶2.50∶1

28 3∶3 1∶0

1∶2 1∶10∶13∶10∶12∶3

0.5∶2.50∶1

注:羽毛球男女混双项目的金牌男女各0.5枚。

3 运动员队伍建设的非均衡

3.1 优秀运动队建设

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地区间的分布是非均衡的(见表6),而且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的优秀运动员明显多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又比西部多,其中东部的优秀运动员相当于中部的2倍,是西部的3倍多,而中部的优秀运动员也将近西部的2倍,其中仅辽宁和广东两省的优秀运动员就相当于整个西部地区的总数;其次,各地区优秀运动员增长幅度存在差异,东部的优秀运动员不仅总数多,而且逐年大幅度增长,差距越拉越大,中部正在迅速赶上,仅2000—2001年间就增长了700多人,但西部增长缓慢,平均每年增长仅100人左右;再次,同一地区内不同省市的优秀运动员分布呈现非均衡,东部地区,辽宁、江苏、广东三省占有绝对优势,而海南仅有50多人,差距过于明显,河南的优秀运动员相当于中部9省的1/4,四川也占西部10省市的1/3。

表61999—2001年全国优秀运动队人数分布情况人

年份东部中部西部

1999793539082277

2000842940612384

2001859847842483

注:根据体育事业统计年鉴(1999—2001)的统计资料。

3.2 后备人才培养状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中国现有的业余体校、运动学校正在萎缩,面临生存的危机,造成高水平体育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同时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存在着结构性的短缺。据统计,2001年在训总数为419048人,2004年为398439人,减少了20609人。其中,2001年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在训学生为372290人,2004年为330923人,学生减少了41367人。但体育运动学校和竞技体校的在训学生数有所增加,2001年为46758人,2004年为67516人,增加了20758人。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上海体育学院俞继英教授谈到:“全国平均每年从业余训练队伍中吸纳的新运动员仅有1922名,只占全国青少年运动员的1.3%,就是说有98.7%的后备人才要另找出路。”这个数据实际表现出了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充足,而现实中中国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总是表现出后备人才不足和匮乏的状况,实际上说明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存在着结构性的短缺,必须调整结构。

在训总体人数反映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规模和基本情况,从表7中可以看出,2000年相对于1999年,一线队伍增加728人,增长百分比为5.12%;二线队伍增加3243人,增长百分比为7.96%;三线队伍增加24726人,增长百分比为8.06%。2001年相对于2000年,一线队伍增加965人,增长百分比为6.45%;二线队伍增加2756人,增长百分比为6.26%;三线队伍增加23726人,增长百分比为7.46%。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二三线人数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三线增加人数最多,比例最大,但增长幅度2001年比2000年降低了0.5个百分点,一线人数同样也成增长状态,不过增长幅度要比二线、三线都小,但增长幅度2001年比2000年增长了1.33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在训运动人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充足的,但后备人才最终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比例不高,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

表7我国在训的一二三线队伍情况 人

年度 一线 二线三线 合计

199914 231

40 759 306 869 361 859

200014 959

44 002 331 595 390 556

200115 924

46 758 372 290 434 972

注:根据体育统计年鉴(1999—2001年)的统计资料。

3.3 训练手段与方法

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金字塔”比例失衡,塔基过宽、塔身过大,导致我国竞技体育的“成才率”较低,经济效益差。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3级训练网为标志的“一条龙”训练体制。这种传统的从业余体校到省队再到国家队的高度集中的训练体制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充分表现出这种训练体制在一定时期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虽受机构改革的影响,这一训练体制有所削弱,但目前仍然在我国训练体制中占主导地位。传统的训练体制较单一,因而与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而且有些项目二三线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中国竞技体育人才“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结构,表现出的就是高的淘汰率和低的人才成才率。如成才率:1980年是11%,1985年是7.4%,1990年是2.8%。但中国也有成才率较高的项目,如跳水等项目,却呈现出所谓的“立柱型”人才成才规律。

教练员队伍良莠不齐,训练工作基本上还是粗放型,以教练员个人经验为主,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导致了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低,训练理论与方法没有质的突破,训练中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大量存在,缺乏主动而科学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竞技体育的强项,如跳水队和乒乓球队中云集着大量的优秀教练员,采用科学化的训练和管理方法,并不断使之改进,从而使这些项目长盛不衰,而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弱势项目中,优秀教练不多,加上国家重视不够,导致训练方法的滞后。

4 结论

在项目布局方面,自然资源优势和认识问题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竞技体育不同项目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的不均衡;与夏季奥运会相比,我国冬季项目优势小项少,金牌和奖牌增长点不足,整体实力单薄。在运动成绩表现方面,东、中、西部竞技体育成绩上的差异显著,东部地区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女子项目的竞争实力优于男子项目,但男、女项目金牌的分布正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在运动队伍建设方面,东部地区的优秀运动员明显多于中部和西部,且差距逐渐加大;业余体校、运动学校正在萎缩,高水平体育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竞技体育人才存在着结构性的短缺;训练体制“金字塔”比例失衡,塔基过宽、塔身过大,“成才率”低,经济效益差;教练员、运动员学历教育水平不足。在管理体制方面,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三位一体”(政府、社会、市场)的新型“举国体制”,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处于政府管理体制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遍地开花、协调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最终目标,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要实现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目标,首先要敢于正视当前存在的非均衡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利用非均衡发展理论,结合我国竞技体育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积极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以促进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

标签:;  ;  ;  ;  ;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分析_竞技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