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个性之门,走进作文世界论文_黄秀娟

敲开个性之门,走进作文世界论文_黄秀娟

——浅谈如何让孩子不再害怕写作文

黄秀娟 广东省江门市紫茶小学 529000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乐于表达 发挥个性 学生自评

作文历来是学生学语文最害怕的东西。自从升入三年级,一涉足到作文教学,很多老师都普遍感到:作文难教!许多学生把作文看得很神秘,平时说话讲故事口齿伶俐、滔滔不绝,一旦写起作文来就枯燥无味、语无伦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他们割裂了作文与无限广阔的生活的关系;二是他们没有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作文中表达出来;三是他们还缺少必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当然,提高写作水平非一日之功,语文教师要进行逐步引导。在进行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力求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不拘形式地乐于表达

课程标准说得很明确: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及意图,面对开放的习作内容我们不能重形式、轻内容,如果习惯于教师说——学生写,那么学生的作文就如出一辙,毫无个性可言。相反,如果面对宽泛的作文要求,干脆什么都不作指导,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么中下游学生常常是咬着笔杆无从下手。因此我在具体指导时,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让学生充分开口,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有话可写,指导写作时应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不拘形式地进行表达,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如果说一、二年级是写话,那么三、四年级就可写“放胆文”了。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没有内容可写。对于这种情况,我在教授时选好最初的切入点,给学生的习作定下了基调。

二、经常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

经常有老师问:“我们班学生的作文都千篇一律,该怎么办?”我想作文应该努力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才能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作文。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虽然课文教学时安排了几次小练笔,但我们在教学中只用好这几次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道。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写出真情实感,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如教授《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时,作者写草原从上到下的顺序非常明显,情景交融,十分美,非常值得孩子借鉴,于是课后我适时让孩子进行仿写:“此次,我看到了海……”,孩子真的把顺序和情景交融写得很不错,先写了海边的天空,再写海面、海边以及更多延伸的想象。

练笔要求:仿写《草原》第一自然段,写出初见大海的情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加上自己的感受的写法来写。(200字左右)

这次,我看到了大海。……

学生作品:这次,我看到了海,蔚蓝广阔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海面波光粼粼,成群的海鸥在海面上自由飞翔,远远望去,海与天连在一起,仿佛那是一块巨大的蓝色幕布一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几个孩子在海边玩耍、堆城堡,追着海滩上的小螃蟹,在海边捡贝壳……这种境界里,既使人舒服,又让人享受,使人总想停下好好欣赏,不愿离开。在这种境界里,海风拂面,仿佛风儿也被这迷人的境界陶醉了。

孩子洋洋洒洒地写,即使比较差的孩子也能把框架写出来。这不是很好的现象吗?

教授课文《白杨》的时候,父亲评价白杨的话是学习的重点,除了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之外,我认为这段话的表达方式也十分值得学习,于是课后设计了小练笔。

练笔要求: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学生用上这样的关联词语,使夸赞更有内涵了。

《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极具特点,三人都是先用满含恳求语句的祈使句开头,都以具有充分肯定意味的反问句结尾,而中间叙述的内容都由送别情景和令人难忘的往事组成,写得情真意切。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觉得这种方式十分值得学习,于是我又设计了小练笔。

练笔要求: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说话。可以回忆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300字)

这样,既让学生模仿了课文的叙述方式,同时也延展了孩子的想象力。

半个学期下来,我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已经练了十多篇的小练笔。不用很长,只要写出某个小片段就行了,学生的表达更自如了,更有变化了。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作文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相机生成。

三、 平时重视学生自评与他评,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和改作文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种能力同步培养。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作文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改一改。”把写、说、评、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习作不要求打草稿,想好后就直接认真地写在作文本上。习作写好后,要求在作文本上认真修改,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

于是我认为应该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评与他评作文以提高写作能力。我体会到这种能力应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努力做到把教师的精批变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学活动,教学时引导认真听别人说,说说你觉得哪里好。所以,我在上课时经常会让学生说说“你认为他哪里说得好”,让课堂上每位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实际上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提高的过程。当然,这是有一个过程的,先是老师进行集体的评价,让学生对照修改要求,明白具体情况如何分析、如何修改。我要让学生把细改作为自身良好的习惯,从集体评他人的作文逐步过渡到自己评改自己的作文,学会评价别人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自我评价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修改他人的过程中又能取长补短,让孩子们逐步成了作文的主人。

总之,打开人的心窗并不容易,开启智慧的灵光更难,办法见仁见智。文无定法,教无定法,不管哪一种办法,只要能带着学生敞开心灵,放飞思绪,让内心的情感或如涓涓溪流汩汩不断,或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那就是最好的方法。作文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不拘形式地乐于表达,平时重视学生自评与他评能力的提高,经常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抓住闪光点进行评价,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让我们做好他们的鼓励者、指导者,相信你也可以在孩子们的作文中获得喜悦和欣慰。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才能使之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使学生作文洋溢着生命的活力、闪动着个性的音符,这样孩子不再怕写作文了。

论文作者:黄秀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

标签:;  ;  ;  ;  ;  ;  ;  ;  

敲开个性之门,走进作文世界论文_黄秀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