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目的 祁阳县2017年共报告流腮病例480例,较2016年上升389.80%,较2008年上升805.66%,为全面了解祁阳县近10年来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找出流行规律及原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近10年祁阳县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流腮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近10年祁阳县累计报告流腮1576例,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15.04/10万,低于全国同期水平的22.00%『1』。发病以城区为多,城边次之,边远农村发病较少;发病时间以每年4—7月最多,11月—12月次之;人群分布男女比为2.03:1,年龄以4—14岁的中小学生为主。结论 流腮在祁阳县仍呈中低度流行状态,应改变流腮疫苗接种的剂次,加强学校疫情监测。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预防与控制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Psrsmyxovirus parotitis)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侵犯神经系统及各种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和心肌炎等『2』,流腮虽然属于丙类传染病,但其发病快,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扩散快,容易在学校出现爆发流行,构成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与干扰教学而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为了解祁阳县近10年来流腮发病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找出流行原因与问题,以便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遂对2008—2017年祁阳县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流腺病例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统计病例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流腮暴发疫情资料来源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祁阳县统计年鉴。
1.2 暴发疫情突发事件定义: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腮病例。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分析学方法对祁阳县2008—2017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个和多个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流行概况
祁阳县2008—2017年共报告流腮病例1576例,年发病率为15.04/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病例数从2008年53例增至2017年480例,呈上长虹趋势,2008年发病率最低,为5.19/10万,2017年达到发病高峰,为45.08/10万。不同年份间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1.62 P<0.01)。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祁阳县2008—2017年共报告流腮病例1576例,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以6月份发病最多,共报告236例,占全年发病总数的14.97%,其次是7月份,报告224例,占14.21%,病例主要集在4—7月共777例,占总数的49.30%。8月后出现下降,11月、12月又出现上升,两个月共报告354例,占病例总数的13.20%。
祁阳县流腮病例分布广泛,各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最多是城区的浯溪镇共416例,其次是城边的观音滩镇206例、文明铺镇184例、大忠桥170例,而偏远的农村乡镇发病较少。
2.2.3 人群分布
2.2.3.1性别分布
祁阳县2008年—2017年报告的病例男性1056例,女性520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2.03/1,男性发病率为16.03/10万,女性发病率为7.65/10万,男女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X2 =78.32 P<0.01)。
2.2.3.2年龄职业分布
流腮发病的年龄分布以4~14岁儿童最多是高发年龄组共报告1271例,占总数的80.64%;其次是0—3岁组,共报告193例,占总数的12.25%;而1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例较少,共报告112例,占总数的7.11%。
其职业分布以学生最多,共报告924例,占58.63%,托幼儿童384例,占总发病数的24.36%,散居儿童共报告192例,占总发病数的12.18%,其他人群共报告76例,占总发病数的4.82%。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祁阳县2008—2017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8起,合计病例数672例。
2.4应急疫苗接种
祁阳县2008年—2017年我们对小学、托儿机构实施了4次二类疫苗的流腮疫苗应急接种,共接种52198人份,接种率为12.49%,见下表。
3. 讨论
祁阳县2008—2017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9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04/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4—7月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季节,与国内的相关报道一致「3,4」,主要原因除与气温有关外,还因为4—7月、11—12月开学后儿童集中在学校有关。发病地区以县城的浯溪镇最多,其次是城边的乡镇,主要原因一是县城的流动儿童多,流腮类疫苗接种率较其他乡镇低,其次是农村有一部分儿童到县城上学,县城学生数最多。发病的人群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03:1,发病的年龄以15岁以下人群为主,主要集在4—14岁,占报告病例的80.64%,职业以学生为主,中小学校是暴发疫情的主要场所,与杨小兵,马静等人「5,6」的相关报道相似,主要原因是2008年我国已将麻腮风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疫苗仅为一剂次【7】,但疫苗的持久性一般【8】,儿童达到4岁以上,流性腮腺炎抗体进一步下降,陈淑华等【9】建议对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流腮流行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流腮疫苗免疫程序存在不足,仅仅一次接种不足维持长期的有效免疫水平,阻止流腮的流行;二是学校儿童集中,但仅仅由学校老师(班主任)晨检午难以及早起到疫情监测的作用。因此建议:一是要改变流腮接种的程序,将流腮疫苗接种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中,由一次免费接种改变为二次。二是要做好重点地区(学校,特别是小学)流腮疫情监测、及时报告规范处置。三是要加强散发流腮监测,及早预警。四是要做好院内流腮隔离与消毒工作,防止院内感染。五是要做好社会大众的流腮腺炎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预防意识。
参考文献:
[1]谢群,马姗姗,等。全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免疫预防「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177(7):40—45。
[2]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M]. 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汤洪洋,闭志友,林健燕,等。2005—2011年南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3,29(2):
论文作者:李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祁阳县论文; 病例论文; 报告论文; 疫苗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疫情论文; 最多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