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_杨爱萍 何晓娜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 655000

【摘要】目的:评价作业疗法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被确诊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运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作业疗法。治疗两个月后,应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上肢疼痛评分,以及上肢水肿程度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平均上肢疼痛评分和平均上肢水肿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作业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缓解患者患肢的疼痛,减轻患者患肢水肿,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作业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贴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 lex sym patheti c dystrophy, R SD ), 是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是自主神经系统对创伤所作出的异常反应的结果。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继发的合并症,多发于脑卒中后的 1~ 3 个月,发生率约 12.5%~ 70% 。肩手综合征不但影响患者的全面康复 ,如不予以治疗将导致永久性的手及手指畸形 ,影响手的功能,甚至有更严重的后果。近年来,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笔者将作业疗法在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疗效进行观察,现将康复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康复科被诊断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42-69岁,平均年龄(52.46±3.58)岁,其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17例,平均病程(46.54±5.28)天,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3-70岁,平均年龄(52.29±3.57)岁,其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19例,平均病程(45.98±5.16)天,采用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作业治疗的方法;所有患者均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肝肾重要器官疾病,恶性肿瘤,严重精神和认知障碍,颈椎病和肩周炎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方法,具体措施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压迫性向心缠绕,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作业疗法,具体措施包括:早期运动以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为原则进行治疗,可以通过捡物,推球,钉木板等进行模拟训练;中期治疗以抑制痉挛为原则进行治疗,借助健侧上肢对肩、肘、腕等关节进行组合式训练,可以通过滚筒和推巴士球的方式进行训练;后期以恢复肢体协调能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为原则进行治疗,可以采取推磨砂板训练,循序渐进,使患者逐渐恢复上肢取物和手指抓握能力;最后,要不断进行精细化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例如,梳头,刷牙,洗脸,系纽扣,串珠等等。使患者在生活中进行作业治疗,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业治疗每周五次,每次四十分钟,连续治疗两个月。

1.3效果评判标准

采用自制的功能量表对上肢运动功能(100分)、上肢疼痛(10分),上肢水肿程度(10分)进行评分;对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行评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消失,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效:临床症状基本没有改善,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正态计量数据,采用X2检验以率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对比,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疼痛、上肢水肿程度评分情况

经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的上肢疼痛和上肢水肿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上肢疼痛和上肢水肿评分,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国内外学者在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理论不断丰富的同时,使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康复疗效进一步得到提高 。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加强了作业疗法训练,研究的结果证实,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平均上肢疼痛评分和平均上肢水肿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5。由于上肢的运动具有灵活性、技能性和协调性,因此不容易获得代偿,而在作业疗法当中,针对患者康复的不同时期进行了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从而有效恢复了患者上肢的精细功能,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患者上肢的关节活动度得到了扩大,加强了共同运动,并提高了上肢的机能和伸肌的活动性,从而能够促进静脉回流。更重要的是,通过作业治疗,患者肩胛带肌肉能够在训练中逐步恢复和提高稳定性,因此有效加强了肩部肌肉附着于肩关节的能力,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作业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缓解患者患肢的疼痛,减轻患者患肢水肿,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夏隽晖,夏文广,郑婵娟等.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3,28(6):454-455.

[2]王刚,徐玲,支世保等.体外冲击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4):84-85.

[3] Du Gaihuan, Liu Zhijun, Dong Hong. Oxycodone combin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houlder pain curative effect [J]. practical hand syndrome journal, 2015,11 (4): 265-268.

[4]李进福,张杨,岳寿伟等.体外冲击波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6,31(4):255-257.

[5]邢军,王艳君.早期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24(12):1094-1096.

论文作者:杨爱萍 何晓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8

标签:;  ;  ;  ;  ;  ;  ;  ;  

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_杨爱萍 何晓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