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推动孵化器产业快速发展——3.韩国:注重发挥集聚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孵化器论文,韩国论文,快速发展论文,效应论文,注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2年韩国第一家孵化器诞生以来,截至2003年,全国约有290家孵化器,4000多家孵化企业,2万多名员工。
韩国孵化器一般是依托大学,由政府支持建立的非营利性机构,采取政府通过孵化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支持初创企业发展的运行模式。如建于1997年的Kyongbuk科技园,由5所大学、所在市市政府以及Kyongsam商会共同发起,总投资6700多万美元,其中,韩国政府的投资占38.5%,大学投资占20%,市政府投资占10%,总面积15万平方米,包括孵化器大楼总部、后期孵化大楼、前期生产车间等,下设Gyeongbuk和MK两个分公司,分别从事IT专业培训和模具设计生产。2005年有71家在孵企业。
又如韩国大邱数码产业振兴院依托韩国启明大学大明洞校区,在大邱软件产业支援中心的基础上于2001年成立,也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目前经营管理着软件产业支援中心和文化产业支援中心两个分支机构,拥有一个文化产业区及一个软件城,总共包括79个孵化房间。2004年有40家在孵企业,其中9家由风险投资机构资助。
韩国孵化器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初创期一般在研发中心和大学孵化中心孵化项目,产业化阶段进入科技园区后期孵化,成长阶段进入工业区。如大邱数码产业振兴院对从事软件、游戏、动画、影像以及IT和多媒体、CT相关事业的企业提供阶段性特惠条件,将企业分为3个阶段:创业阶段、市场准入阶段、全球化及成长阶段,对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事业空间和市场营销、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韩国孵化器注重网络建设和资源集聚。通过建立地区、国家和国际企业合作网络,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和人才资源,引入国内外知名的研发、培训、咨询机构等。如大邱数码产业振兴院,把准创业人员从大型企业地区事务所的各类高新技术企业集成到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技术交流与信息交流,发挥集聚效应。同时,园区内分布着运作总部、信息中心、多媒体中心、研发中心、教育中心、游戏产业支持中心、移动技术支持中心、影像技术支持中心、音乐产品支持中心、设计学院、艺术研究生院等,形成密集的文化产业集群,从而更加有利于打造新的产业链。又如Kyongbuk科技园,毗邻大学区和工业区,附近有13所大学,汇集了5000多家企业,同时引入纺织机械研究院、太阳能开发支援中心、液晶显示器生产厂以及各类大学研究中心。
韩国孵化器注重发展新型文化技术产业。所谓文化技术产业,是指根据传统、生活方式、理念、价值观、民间传说等创造的“文化产品”。在进行商业分类之前,它们被统称为文化技术。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兴起,韩国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和相关孵化器,发掘各种类型的文化内容,如动画、漫画、移动内容、音像等,从这些内容的策划到制作、流通、吸引投资和出口,提供全面的服务,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