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从文被称为现代中国“风俗画家”,《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代表性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美丽、健康、自然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桃花源般的湘西世界:构建一个最原始的人性天堂,人类的本性与湘西风情和自然融合,通过对湘西人最初自然生活形态的描述,表现自然和人的结合,作者的内心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人性美 自然美 完美结合
沈从文小说的独特风格是由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所创造的。作者描绘了湘西茶峒为的美丽风光。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渡船人是翠翠和她的老爷爷。祖父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仍然很好。翠翠和爷爷每天都守护着渡船,为过河的人们渡船。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性之美与湘西原始风俗的有机结合,与自然的融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的乡村世界。本篇文章将由沈从文作品的美的成因、自然美与人文美结合的具体方式及美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
一、沈从文创造人性美与自然美的原因
沈从文参加过军队,曾任中士,后来在边防部队镇压过土匪,还担任过市屠宰税官。看着这个黑暗的世界,他产生一种厌恶的感觉。在新文学的影响下,他到北京想要进入大学却没有成功,开始使用笔名“休芸芸”开始创作。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在头脑中建构世界。他用“乡下人”的角度审视了城乡对立的情况,批判了中国近现代文明的丑恶。在沈从文看来,“城市化”是民族文化的差异的缘由。“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堕落的根源。我们能从他的作品看出来他试图建造一个供人性栖息的净土。沈从文强调自然状态下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他提倡的自然人性主要不是灵魂的自由激情,而是野性的原始生命力。
其次,1934年,是沈从文爱情和事业双丰收的一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平和的。这个时候有良知的文人大都在思考这人性的本质。沈从文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文人自然是当仁不让,他表达了《边城》创作的初衷:“我表现的本质是一种‘生活形式’,‘美丽、健康、不违背人性’。”我不想带读者去所谓的桃源之中,但我想用桃源在游水流域700英里的一个小镇上,所有的人物都牵涉到一个平凡的人身上,每一个人都值得悲伤的喜悦,都能对人类的“爱”这个词做出恰当的解释。写完《边城》最后一笔后,沈从文长时间松了一口气。“在这个不幸的故事中,我过去的痛苦斗争,对被压迫的、不可撤销的同胞的爱的渴望,只能被排泄和补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自然美与人性美结合的具体方式
在《边城》中,这些人物是诚实和真实的,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伟大的,在某些方面是极其平凡的。那条老渡船,那温馨朴素的老人生活,那个朴素的温馨活泼翠翠,那条懂事的黄狗。还有轧水车、龙舟赛、水中追鸭、深夜在山上唱情歌的情人、梦中情歌的女孩,漂浮在山边的草屋的木床上······这幅画卷着第一幅画,第一首歌谣,显然偷偷地赶走了沈从文在唱情爱之美的意图,这其实在歌唱人与自然的和谐,湘西人与人的和谐世界“原始的生命形态”。湘西边城:“一个老爷爷,一个小女孩,一艘小渡船,地地道道的乡下人过着自己温馨生活的家庭故事。他们热情地帮助别人,简单而善良。他们跟随着绿色的水,跟随着浅浅的小船,伴着黄色的狗,展示着古时候镇上人在船上的温暖。
三、自然美与人文美结合带来的影响
作者所褒扬的传统文化中的淳朴、简单、自然被充满了物质欲望和金钱的现代社会所摧毁。作者的理想是在小说中表达“美丽、健康、不违背人性的生命形态”,爷孙的爱,青年男女的爱,兄弟间真挚的兄弟情谊,代表了纯洁的传统美德。作者以湘西人特有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方式,暗示着古代美德和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作者非常重视湘西人的生活方式,也希望重建湘西人的民族性格和人格。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正在转型,物质对人精神的冲击使得我国社会出现了道德缺失人性扭曲的现象。对精神家园的守护成为避不开的话题,沈从文描写人物活动旨在告诉读者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不能丢,不简单爱自家的老人和孩子,要重义轻利,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寄托者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憧憬,他除了履行了一个文学家的责任还肩负起了一个思想家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文教资料,2017(03):1-2.
[2]沈州文.沈从文选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张健.为人类的远景而凝眸——论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文化内涵及意义[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12-114.
杨员奇(1999—),男,汉族,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论文作者:杨员奇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湘西论文; 从文论文; 边城论文; 人性论文; 自然美论文; 自然论文; 渡船论文; 《青年生活》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