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时期后,自动化技术正在迅速融入各个行业的日常生产,民众生活在客观上也不能欠缺自动化作为辅助。针对现有的电力系统应当着手加以优化并且适度进行改造,确保将电力自动化融入上述的整个流程中。因此可见,对于现阶段的电力系统有必要配备电子信息技术,据此实现全方位的远程操控并且优化实时监控。如果察觉到某些潜在性的电力故障,那么借助自动化手段就能迅速予以修复,进而开展多层次的故障判断以及故障解析。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电力自动化系统;具体应用
自动化技术融入当前的电力系统,上述举措应当包含配网、变电站以及电网调度等要素的自动化。针对上述各项要素都要着手予以自动化的改进,密切结合电网所处的整体状态加以优化与改进。近些年以来,电力系统及其相应的内部构架都在实现优化,根源应当在于更高层次的智能化以及集成度。因此作为技术人员来讲,应当着手探究更深层次的新型技术运用,借助自动化的途径与措施来优化电力系统当前现存的网络构架。
一、电力自动化系统适用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
从本质上来讲,电力自动化应当涉及到自动化的配网调度、自动化的调度模式以及自动化的变电站等。具体在操作时,通过运用特定类型的小型仪表或者监测控制设施,应当能从根源上优化现有的电力装置。与此同时,针对电力系统应当能将其分成多样化的系统模块,据此就能优化实时性的传输信息以及交换数据。因此可以得知,电子信息技术在根本上有助于保障系统现存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确保实现特定区域的持续性供电。
截至目前,电力系统整体上呈现了更高层次的自动化效能,与之相应的成熟度也在日益增强。对于现阶段的自动化电力网来讲,其应当具备更高层次的智能化、集成化以及协调性特征,从而便于开展实时性的电网调控。在平衡电网内部各项要素的前提下,才能对其引入综合性与实效性更强的新型控制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来看,建立于电子信息技术之上的新型系统构架具备更加突显的供电性能优势,同时也便于优化全过程的电力监测以及信息收集。在这其中,典型就是智能化的综合型变电站。
二、具体的技术运用
电力自动化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如果能够紧密融合在一起,那么有助于整体上的网络模式优化,从而突显了更高层次的适用性以及稳定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在当前现有的实践中,技术人员还需更多关注如下的运用要点:
(一)自动化的配网
从自动化配网的视角来看,针对当前的配网自动化有必要融入多层次的相关技术举措,其中关键落实于自动控制、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其他典型技术模式。通过运用全程性的在线监控,应当能够突显更高水准的智能化操控。即便整个网络所处的状态为离线,那么借助自动化配网的操控模式也应当能体现其自身具备的优质性以及可靠性。在整个配网架构的内部,技术人员还需更多关注其中涉及到的配电变压器、网络电缆以及架空线路,借助自动化的途径对其进行多层次的操控。在必要时,针对自动化配网还需为其配备欠压保护以及过流保护等相关举措。
(二)自动化的调度
通过运用自动化调度的举措,就能从根源上保障整个电网应有的实用性、经济性以及可靠性,确保其符合更高层次的安全运行效能。这是因为,自动化调度通常都会涉及到服务器、网络系统、打印设备、控制中心与调度中心、变电站终端以及工作站等关键性的模块。在设计好的网络范围内,借助自动化调度应当能在根本上优化电网调度现有的模式,针对特定时间段的系统负荷总量也必须加以控制。每隔特定时间段,对于综合性的设备状态予以预先估测,给出经济性相对较强的改进措施。
(三)自动化的变电站
电厂如果实现了较高比例的电能生产,那么客观上需要借助自动化变压站对其提供必需的辅助。具体来讲,自动化变电站最关键的在于传输电能,尤其是针对高压电而言。用户端一旦接收了传输过来的电能,则需要对此再次予以相应的降压处理。在上述的全过程中,关键就要借助变压器以及系统开关。近些年以来,技术人员正在尝试优化二次设备的举措与途径,进而实现了在线式的完整系统监测,确保在减少整体成本的同时再去开展全方位的系统维护。
结束语:
经过综合分析可知,电力自动化体系体现为独特的自动化优势,此种现状在根本上推进了整个电力体系的优化。从民众日常生活的视角来看,推进电力自动化的举措应当能服务于更高层次的城乡供电水准,确保其符合持续性供电的根本目标。未来在自动化的电网改造中,技术人员以及有关部门还需致力于密切配合,运用自动化的举措来提升智能电网自身具备的综合效能。
参考文献:
[1]刘世民,高敏,任春雷,刘阜阳,张梦梦.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电气技术,2015(01):130-132.
[2]蒋浩东.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6(01):176-177.
[3]蔡雯.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2016(14):65.
论文作者:程勋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电力论文; 电网论文; 更高论文; 变电站论文;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 举措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