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戏剧五十年_戏剧论文

民国戏剧五十年_戏剧论文

共和国戏剧五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和国论文,五十年论文,戏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我国戏剧五十年走过的历程,从总体上来说,始终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不过,前三十年和近二十年,无论是现实主义的内涵和实际体现,还是它同其它文艺思潮的相互关系,都有很大的不同。前三十年,我国剧坛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一统天下,只是浪漫主义有所补充。近二十年,我国剧坛形成了以新现实主义为主导,并与表现主义同存竞荣的局面。

1949年到1978年,现实主义戏剧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这种现实主义,是传统现实主义。其主要特点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现实,积极揭示生活本质,生动塑造典型形象,努力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我国的传统现实主义对其它文艺思潮都是排斥的,惟有对浪漫主义情有独钟。因而,在当时显得有些单一的剧坛上,折射出几许浪漫主义的异彩。

喜迎共和国五十年的诞辰,回首我国戏剧五十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无愧地说,这五十年间,我国戏剧创作虽有过曲折和坎坷,但更充满壮丽和辉煌,在我国戏剧史上留下了值得重笔大书的崭新一页。

这五十年,从总体上说,我国剧坛始终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不过,前三十年和近二十年,无论是现实主义的内涵和实际体现,还是它同其它文艺思潮的相互关系,都有很大的不同。前三十年,我国剧坛基本上是传统现实主义的一统天下,只是浪漫主义有所补充。近二十年,我国剧坛形成了以新现实主义为主导,并与表现主义同存竞荣的局面。

前三十年,即1949年至1978年,现实主义戏剧是在曲折中发展的。1949年至1956年的八年,我国戏剧顺利地坚持了现实主义。 1957 年至1965年的九年,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等影响,现实主义受到了一定冲击,但在剧坛上仍然发挥决定作用。1966年至1976年的十一年,由于发动和进行“文化大革命”,现实主义戏剧几乎被扼杀。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1978两年,现实主义戏剧又得到恢复。纵观这三十年,现实主义虽然受过种种干扰,但仍然是我国戏剧创作的主潮。

这种现实主义,是传统现实主义。其主要特点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现实,积极揭示生活本质,生动塑造典型形象,努力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这种传统现实主义,基本上是与前三十年我国的社会生活、群众审美需求和戏剧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因此滋润了这些年的戏剧创作,孕育了灿若繁星、各放奇辉的戏剧佳品。

新中国的新生活,社会主义建设的炽热实践,催发了剧作家反映现实生活的热情。大家以自己的情怀,真诚地拥抱生活,以自己的笔墨,真实地描绘现实,使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传统现实主义戏剧中内容最新、数量最多的一大景观。其中代表剧目有:反映建国后社会生活巨变的话剧《龙须沟》;反映工业建设的话剧《在新事物面前》《考验》《第二个春天》《激流勇进》《刘莲英》;反映农村生活的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同甘共苦》《赵小兰》《妇女代表》,评剧《小女婿》,沪剧《罗汉钱》,豫剧《朝阳沟》;反映军人生活的话剧《保卫和平》《钢铁运输线》《霓红灯下的哨兵》《雷锋》《南海长城》,京剧《奇袭白虎团》;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话剧《赫哲人的婚礼》《远方青年》,歌剧《草原之歌》;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的话剧《小足球队员》《草原小姐妹》;反映同“四人帮”斗争的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丹心谱》等等。这些剧目,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逼真地记录了建国后前三十年我国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足迹,推出了众多有血有肉、富于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三十年间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描绘的生活画面和人物形象,特别是工农兵形象,大都是我国以往剧目中罕见的,这是对我国戏剧艺术的重大突破。可以说,这些现实题材剧目创作的成功,是传统现实主义戏剧最显明、最直接的成就。

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获得胜利的中国人民,渴望重温夺取胜利的漫漫征途,而我国特有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又吸引着剧作家的目光。于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就自然而然地在传统现实主义戏剧中占有了突出位置。如话剧《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七月流火》《红色风暴》《东进序曲》《兵临城下》《杜鹃山》《豹子湾战斗》《曙光》《报童》《西安事变》;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评剧《刘巧儿》;吕剧《李二嫂改嫁》;歌剧《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都是革命历史题材中的佳作。它们将观众带回那疾风戾雨、明刀暗枪的岁月,使人们再睹了革命英雄和广大群众那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行为。这无论是对于鼓舞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斗志,还是对于扩展我国戏剧的题材领域,丰富我国戏剧的人物长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难以胜数的历史人物,从来就是剧作家热衷表现的对象,新中国的剧作家也不例外。他们潜心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编历史剧和古代故事剧,在传统现实主义戏剧的原野上,开垦出一片经久弥香的芳草地。譬如话剧《茶馆》《武则天》《文成公主》《胆剑篇》《甲午海战》,京剧《海瑞罢官》《谢瑶环》,蒙古族话剧《金鹰》,歌剧《刘三姐》等,都以新的历史观分析历史现象和古代生活,拨去了弥漫其上的迷雾,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古代生活的场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茶馆》标志着这三十年我国戏剧艺术的最高水平,对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戏曲古国,传统戏曲剧目浩如烟海,但大都美丑相杂,瑜瑕互见。许多戏曲作家运用传统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根据新时代、新观众的需求,对一些传统剧目进行改编或再创作,推出了昆曲《十五贯》,越剧《红楼梦》,评剧《秦香莲》《花为媒》,豫剧《花木兰》,吉剧《包公赔情》,蒲仙戏《春草闯堂》,高甲戏《连升三级》,京剧《将相和》《杨门女将》等一批新编传统戏。它们既保留了原作的精华,又被赋予新的意蕴,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成为久演不衰的传世精品。

我国的传统现实主义对其它文艺思潮都是排斥的,惟有对浪漫主义情有独钟。因而,在当时显得有些单一的剧坛上,折射出几许浪漫主义的异彩。这大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儿童剧等个别戏剧样式中,出现了少数浪漫主义剧目,如童话剧《马兰花》《大灰狼》。另一种是有些剧目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但具有某些浪漫主义因素,主要表现是理想色彩浓,抒情性强,富于想象力和夸张性。譬如话剧《关汉卿》《蔡文姬》《王昭君》《枯木逢春》,京剧《白蛇传》,昆曲《李慧娘》,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就是此类戏剧的杰作。这些剧目,不仅凭借真实的力量、典型形象的力量,而且凭借理想的力量、抒情的力量、想象的力量,去吸引观众,感染观众,从而使其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倍增。

1979年以来,现实主义戏剧虽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有了两方面的关键变化:一方面,现实主义自身出现了一种深化和开放的态势,广泛吸收各种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由传统现实主义变成了新现实主义;另一方面,随着“探索戏剧”的出现和发展,现实主义戏剧的一统天下已不复存在,表现主义戏剧虽然没有取得与现实主义戏剧并驾齐驱的地位,但已显示了自己的生命力,取得了可观的创作实绩,标志着我国戏剧正在向多元美学形态发展。

前三十年间,尽管传统现实主义戏剧硕果丰盈,成绩斐然,但是无需讳言,它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我国戏剧还是处于一种相对保守、封闭的状态。由于时代的前进、社会生活的进步、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这种局限性、这种状态与戏剧发展的步履是越来越不合拍了。

近二十年,即1979年以来,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实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剧作家主体意识的增强,我国剧坛的这种状态逐步发生了历史性改变。现实主义虽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有了两方面的关键变化:一方面,现实主义自身出现了一种深化和开放的态势,广泛吸收各种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由传统现实主义变成了新现实主义;另一方面,随着“探索戏剧”的出现和发展,现实主义戏剧的一统天下已不复存在,表现主义戏剧虽然没有取得与现实主义戏剧并驾齐驱的地位,但已经显示了自己的生命力,取得了可观的创作实绩,标志着我国戏剧正在向多元美学形态发展。戏剧思想这种空前的活跃,尽管并不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有过某些偏颇,但其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使近二十年戏剧呈现了戏剧工作者和广大观众长期企盼的,真正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

首先,新现实主义的形成和确立,推动我国近二十年戏剧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现实主义戏剧优长的基础上,发生了诸多深刻变化和长足发展。

发展变化之一是弘扬了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大胆开掘生活的深层矛盾,重新审视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新现实主义戏剧改变了前三十年戏剧往往只注重反映生活的正面,有意无意地回避生活中的问题等背离现实主义战斗精神的作法,大胆开掘生活的深层矛盾,自觉地反思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从中寻求生活的真谛,倾诉人民的心声,展现社会的巨大变革,昭示历史前进的方向。譬如话剧《神州风雷》《未来在召唤》《报春花》《救救她》《权与法》《灰色王国的黎明》,川剧《四姑娘》,花鼓戏《六斤县长》等优秀剧作,深刻地反思了“文革”中的社会生活,再现了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话剧《谁是强者》《血,总是热的》《宋指导员的日记》《高山下的花环》,京剧《高高的炼塔》,评剧《风流寡妇》《三醉酒》等优秀剧作,直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展现了新时期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根本性变化。

尤其是话剧《左邻右舍》《田野又是青纱帐》《榆树屯风情》《红白喜事》《小井胡同》,川剧《山杠爷》《红楼惊梦》,蒲仙戏《鸭子丑外传》,梨园戏《节妇吟》等力作,透过对现实和历史生活矛盾的描述,深入剖析人物身上凝聚的文化积淀,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对于重铸我们民族的灵魂,完善我们民族的性格,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

发展变化之二是努力探索人生和人性的奥秘,揭示生命的终极意义。前三十年的戏剧过于注意社会问题,满足于对社会事件的表层摹写,新现实主义戏剧纠正了这一偏向,大力张扬现实主义固有的“人学”精神,在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生,关注人性。这类剧目往往将社会生活矛盾只作为背景和线索,而集中描写人物的相互关系,描写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并由此展示各种各样的人生图景,显现千差万别的人性世界,从而张扬人的价值、人格尊严和完美人性,启迪人们去追寻生命终极意义的烛光。在这种对人生和人性的展示中,也就在更深、更高的层面上,透视了社会的底蕴和生活的本质。话剧《明月初照人》《地质师》《同船共渡》《天边有一簇圣火》《天下第一楼》,淮剧《夺婚记》,扬剧《皮九辣子》,采茶戏《山歌情》,歌剧《芳草心》,儿童剧《五(二)班日志》等,是在对现实生活和革命历史的再现中,体现这种向“人学”的回归和深化。话剧《唐太宗与魏征》《曹植》《死水微澜》,蒲仙戏《秋风辞》,越剧《五女拜寿》,京剧《徐九经升官记》《画龙点睛》,昆曲《南唐遗事》,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龙江剧《木兰传奇》,吉剧《一夜皇妃》,歌剧《深宫欲海》《苍原》等,则是在对历史和古代生活的再现中,体现这种向“人学”的回归和深化。而京剧《曹操与杨修》则在这一回归和深化中,成为近二十年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界碑。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在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剧作中,向“人学”的回归和深化获得了开拓性进展。如话剧《陈毅出山》《陈毅市长》《彭大将军》《毛泽东的故事》《李大钊》《虎踞钟山》,楚剧《虎将军》等克服了过去这类作品的“神化”倾向,不仅展现了主人公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和卓越才智,更注重突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命运和人性世界。这不仅使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可亲可信,而且可以使观众受到人情美、人性美的熏陶。

发展变化之三是广泛吸纳姐妹艺术和某些现代主义艺术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功能,提高了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能力。由于敞开胸怀,大胆创新,广泛进行这种吸纳,不少新现实主义剧目实现了同文学、电影、歌唱、舞蹈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象征、荒诞、意识流等艺术手段的多方融汇。前者如话剧《双人浪漫曲》,不仅刻意追求诗的意境和语言,而且巧妙地运用了舞蹈和歌曲,使之变为有机的戏剧因素,尤其是以舞蹈外化人物的内心情感,并造成了舞台空间的自然切割和流动。汉剧《弹吉它的姑娘》借鉴电影手法结构全剧,并且创造了有名的“电话舞”。后者如话剧《狗儿爷涅槃》,运用现代意识观照以狗儿爷为代表的一代农民的命运,采取狗儿爷同自己的幻觉和心灵对话的表现主义手法刻画人物,以意识流动为主线编织戏剧结构,而那贯串全剧的大门楼更是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去年底首演的越剧《孔乙己》,不仅勇于以鲁迅的小说为素材创作戏曲剧目,而且大胆汲取了表现、象征等多种现代主义手法,在剧坛上引起强烈反响,使越剧的现代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与新现实主义的发展相伴随,表现主义戏剧,在“探索戏剧”的旗帜下,以一种迅猛的气势和全新风姿,出现在近二十年的剧坛上。这类剧目,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表现重心“向内转”,有意淡化生活的外在过程,淡化情节结构,淡化人物的典型形象,而将笔触聚焦在人的内心世界,着力剖析人的灵魂空间,展示人的心理和精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对此进行理性思考,开掘其哲理内涵;二是表现手法大都是象征、夸张、变形、荒诞的,具有很大的虚幻性和假定性。

最早带有表现主义特质的戏剧是话剧《我为什么死了》,真正引起戏剧界对表现主义戏剧重视的是话剧《屋外有热流》和《绝对信号》。它们的出现标志着表现主义戏剧在我国剧坛已确立了自己的位置。接踵而来的话剧《街上流行红裙子》《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十五桩离婚案的剖析》,都从不同的角度,为表现主义戏剧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表现主义戏剧进入高潮阶段后,涌现了话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野人》《魔方》《中国梦》《蛾》,川剧《潘金莲》等优秀的表现主义剧目。这时,表现主义戏剧的质量提高,数量增加,说明剧作家对表现主义的把握已趋成熟。高潮过后,又出现了受到一致赞扬的表现主义淮剧《金龙与蜉蝣》。表现主义戏剧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近二十年戏剧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收获,为我国戏剧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由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大撞击、大交汇的时代,也由于现实主义戏剧和表现主义戏剧各自发展的要求,在我国戏剧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合流的趋向。话剧《洒满月光的荒原》,最先将再现和表现两种创作方法结合起来,为现实主义戏剧和表现主义戏剧的合流开了先河。话剧《桑树坪纪事》,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融和得浑然一体,成为近二十年话剧探索的集大成者。这类戏剧的最新成果,则是话剧《鸟人》等“闲人三部曲”。这些剧目,既有现实主义的厚重,又有表现主义的韵致,标识着“探索戏剧”已经进入一个深入而稳步发展的新阶段,预示着我国戏剧在各种美学形态的竞荣中,正在走向总体整合和超越。

近些年,观众流失的“危机”经常困扰着我国戏剧。整个戏剧界,无论是现实主义剧作家,还是表现主义剧作家,虽然在戏剧观上是不同的,但在迎战这个“危机”上却是一致的。因为面向群众,是现实主义戏剧的题中应有之义,而适应当代观众的现代欣赏意向,则是表现主义戏剧的本能追求。因此,两方面剧作家大都在坚持各自美学原则和剧作艺术品位的前提下,努力寻觅实现戏剧“商品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途径。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之后,这种寻觅就更急切了。在这方面,河北大厂评剧团赵德平创作的《男妇女主任》等现实主义剧目,沈阳陈欲航等创作的《搭错车》等表现主义剧目,过土行创作的《鸟人》等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兼容的剧目,为戏剧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共和国戏剧的前五十年已经过去,带走了它的壮丽和辉煌;新五十年就要到来,带来了它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坚信,我国的戏剧艺术一定会在前五十年壮丽和辉煌的基础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造新五十年更大的壮丽和辉煌!

标签:;  ;  ;  ;  ;  ;  

民国戏剧五十年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