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儿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区域活动论文

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儿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区域活动论文

区域活动中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师论文,区域论文,策略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域活动中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集体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由于区域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空间布置格局,强调幼儿的自主操作,强调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强调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受到了幼儿园的普遍重视,成为幼儿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

      作为教育活动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幼儿,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形成积极有效的双向互动保有良好和谐的师幼关系,成为了区域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师幼间的互动中常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教师的包办代替过多

      案例1:为了增加各区域间的互动和孩子间的交往,某老师打算增加投放新一批材料并且把语言区的背景环境做出来。于是她开始一边收集所需的材料,一边加班加点地制作材料、创设背景环境。完工后,在向孩子们介绍新材料、告诉孩子们怎么玩、玩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等之后,便开放新区域了。孩子们按老师的思维和设定的情节开始了操作,刚开始他们感到新鲜,想进去的孩子挺多,区域也很热闹。可几次活动后老师发现进区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门可罗雀,几乎深入不下去了。

      分析:区域活动区别于集中活动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自主、自选、独立和协作,是培养幼儿自主、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的有利场所。但很多老师却没能用好这个资源,常常自作主张、包办代替。

      上述案例中,从新操作材料的构思、玩法到材料的收集制作全是按老师的意愿设定的,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有没有兴趣,老师全然没有作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尽管过程很辛苦,但孩子们似乎没领她的情。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老师的游戏,不是孩子们的,不符合他们的需求和经验,说到底是老师没有给孩子们一定的自主游戏空间。

      问题二:教师的介入干预过度

      案例2:美工区里,孩子们正准备用纸板给班级的蚕宝宝做一个家,老师走过去看了看,说道:“你们要用小木棍把家围起来,像这样。”老师拿起了木棍和毛根开始围起来,边围边说:“不能用布呀,蚕宝宝放在上面走不动的,用纸板就好。”孩子们听完老师的话后,停下了手中的活儿,看老师把“家”一步步盖好了。

      分析:区域活动崇尚尊重幼儿的意愿、保护幼儿探索的兴趣,在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中,鼓励幼儿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鼓励者,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而不是一味的管制和约束。

      上述案例中,教师频繁的介入,这不放心、那个不放心,生怕孩子的操作会偏离,所以从头到尾都在看着管着,指指点点,使得孩子在区域活动中不敢大胆自主的操作,不能尽情地发挥。

      问题三:消极对待多,有效观察少

      案例3:随着集中活动的结束,区域活动的时间到了。孩子们有序而熟练的先取入区牌然后入区开始区域活动。孩子们津津有味地玩着游戏,老师则在各个区域间不停地东走走西看看,走马观花,当建构区过于拥挤,说话声响很大时不停地提醒幼儿保持良好秩序,按规则安静地操作,但始终没细心观察每一位幼儿的活动情况,没停下来参与幼儿的游戏中,指导随意性很大。

      分析:区域活动时,常常只有一个老师参与,每个区都要求兼顾也就造成了教师旨在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充当“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的角色,无法真正有目的的观察,无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无法及时发现幼儿操作中出现的不当之处,无法及时记录存在问题,以便调整,缺少适时的介入指导和系统的评价,不利于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问题四:幼儿差异不明,因材施教不够

      案例4:美工区中,老师针对“油水分离”这一技法提供了难易不同的三份操作材料,以便幼儿能力水平的区分与提升。区域活动时,A和B同时进去美工区准备玩这材料。A属于能力水平发展较好的幼儿,选择了较简单的开始玩,不一会儿完成了,便换区游戏了。而B属于美工技能相对弱的幼儿则选择了较难的材料在操作,10分钟过去了,还没完成,此时幼儿表现出了失落和厌烦的情绪,但老师并没及时调整B幼儿的操作材料,降低难易度。

      分析:充分了解每位幼儿的成长现状和需求,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是教师们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提升方向,也是教育过程与效果得以有效进行和保证的最关键要素。马拉古奇说过:“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地观察幼儿在做什么,然后,假如你也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与从前大不相同。”可见,只有重视每一个幼儿不同的“学”的过程,深入了解幼儿的发展以及能力水平,才能更好地做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根据幼儿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操作材料的难易度,造成了能力较强的没在原有水平基础上适当提高,能力较弱的遇到操作困难而产生挫败感,影响了幼儿自信心的建立。

      二、构建区域活动中和谐师幼关系的对策

      综上可见,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表现之一,师幼互动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和教育效果的显著成效,同时也直接对幼儿的认知活动、情绪情感过程、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1.创设宽松的环境,建立合作关系

      宽松的区域活动环境,不仅强调幼儿在宽容和谐的气氛中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进行探索与学习,同时还强调师幼合作的互动性环境,即师幼合作,共同完成。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一些活动不能独立完成,需要教师的共同合作来增强兴趣和专注力,继续玩下去。例如:“区域活动”美工区中的撕贴画,要孩子重复着撕和粘这2个动作,特别需要幼儿的耐心。幼儿们很喜欢,但常会半途而废,玩到一半就不想再继续了。这时教师可以参与到游戏当中,与他们共同完成。

      2.重视观察有效性,及时捕获价值点

      及时关注幼儿的需要。区域活动中,教师需一双“慧眼”,不仅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幼儿,敏感领悟每一位幼儿的需要;同时要善于透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反应,以便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善于挖掘幼儿的闪光点。即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幼儿的行为。《纲要》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每一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千辛万苦完成自己的活动后,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活动及其成果表现出惊喜、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那么就能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促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动力,充分挖掘每个幼儿多种智能的和谐发展。

      3.适时巧妙的教师介入

      教师适当的隐退是一种策略,它赋予孩子更多的主张和创造。指导中老师可以和孩子平行操作,以某个角色的身份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间接指导、提供帮助或巧妙的斡旋,较少老师的干预、减少来自老师的压力、隐退老师的“角色”,把握好接入的时机和契机,才能让孩子尽情地释放和游戏,才是孩子自由游戏的保障。孩子是游戏高手,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游戏“过瘾”,什么样的游戏“不好玩”,在玩的过程中不仅他们得到了满足,老师也可以捕捉到下次游戏兴趣点。

      4.熟悉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位幼儿的成长现状和需求,因地制宜,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在深入了解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多种方式采取恰如其分的方式互动、沟通,既能提高指导活动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从而促进幼儿在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

      5.重视幼儿自主体验,教师指导有的放矢

      给幼儿承担任务的机会与信心。为了保证区域活动能有序地开展,区域活动的规则应让幼儿参与讨论制定,让幼儿觉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体验到制订规则的必要性。在组织区域活动时,我们要依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的独特性,尊重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尽可能多地给幼儿一些选择的权利,为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区域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幼儿承担责任、表现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当幼儿因困难而灰心、想放弃自己经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时,教师应及时给以勇气和信心,鼓励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去发现问题、解决困难,实践自己的经验。

      教师指导有的放矢。正是由于区域活动自主性、互动性、探索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应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站位“从幕前转向幕后”,让孩子成为活动、游戏的设计者和主人。老师是支持者,支持他们的设计和想法,支持他们所需的游戏材料和环境,把握正确的时机,找到正确的方法,适当地介入,协助幼儿发现问题,适当引导和点拨他们游戏的发展,为幼儿保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去专注地游戏和发展。

标签:;  ;  

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儿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区域活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