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分析-对《资本论》的新解读论文

马克思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分析-对《资本论》的新解读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马克思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分析
——对《资本论》的新解读

方兴起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既需要从本质层面弄清这个有机体的内在联系,又需要从现象层面弄清这个有机体的相互关系或外在表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考察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构造”是产业资本(主要是制造业)。而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存在三个阶段,即货币资本形态阶段、生产资本形态阶段和商品资本形态阶段,其中,生产资本形态的性质和规模决定着货币资本形态与商品资本形态的性质和规模,货币资本形态和商品资本形态又反作用于生产资本形态。因此,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三种资本形态存在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社会分工将这三种资本形态分别独立为货币经营资本、工业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从而使得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外在地表现为三种独立经营的资本。马克思强调这种外在的独立性并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产业资本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构造、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为探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 产业资本 核心构造 内在联系 外在表现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既需要从本质层面弄清这个有机体的内在联系,又需要从现象层面弄清这个有机体的相互关系或外在表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系统考察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由此形成的产业资本理论揭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为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和重大实践课题,我们在新时代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的产业资本理论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产业资本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构造”

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与以土地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单一生产过程的经济体系相比,以市场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体现这种统一的是现代资本形式,即马克思所说的产业资本,而不是古老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马克思将产业资本定义为:“资本价值在它的流通阶段所采取的两种形式,是货币资本 的形式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它属于生产阶段的形式,是生产资本 的形式。在总循环过程中采取而又拋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 ”。马克思强调指出,“在这里,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并不是指这样一些独立的资本种类,这些独立的资本种类的职能形成同样独立的、彼此分离的营业部门的内容。在这里,它们只是指产业资本的特殊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是依次采取所有这三种形式的”。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63页。 正是利用产业资本在其再生产过程中所依次采取的这三种特殊职能形式,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构造”、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

首先,马克思从产业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构造”。在马克思看来,产业资本包括任何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生产部门,例如,“采矿业、农业、畜牧业、制造业、运输业等等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产业资本的分支部门”。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0页。 由于制造业在产业资本的各个分支部门中处于主导地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首先基于制造业考察了产业资本在生产阶段的形式,即生产资本形式。产业资本的生产资本形式发端于简单协作的个体手工业制造,发展于工场手工业制造,完成于机器制造。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序幕,是在15世纪最后30多年和16世纪最初几十年拉开的。 “对这一时代说来,货币是一切权力的权力”,因此,变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的封建贵族为追求货币财富,剥夺了农民一切生产资料和封建制度给予他们的一切生存保障,使他们成为劳动力的自由出卖者,由此,“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22、825、821页。 同时,以工业资本家为代表的新权贵,不仅排挤行会的手工业师傅,而且还排挤占有财富源泉的封建主。另一方面,因地理上的发现而形成的新世界市场,“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这种情况“是在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的”。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71页。 由此,在16世纪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时代,这也是人类社会第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时代。

就生产力方面来看,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是在历史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使劳动服从于资本的。因此,它并没有能力直接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除了同一资本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较多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区别。不过,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同时雇用较多工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是因为其与资本本身的存在结合在一起。因此,“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提高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374、389页。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但是,它之所以能够成为这种统一,只是由于资本的每个不同部分能够依次经过相继进行的各个循环阶段,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到另一种职能形式。因而,只是由于产业资本作为这些部分的整体同时处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和职能中,从而同时经过所有这三个循环。在这里,每一部分的相继进行,是由各部分的并列存在即资本的分割所决定的。因此,在实行分工的工厂体系内,产品不断地处在它的形成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上,同时又不断地从一个生产阶段转到另一个生产阶段。因为单个产业资本代表着一定的量,而这个量又取决于资本家的资金,并且对每个产业部门来说都有一定的最低限量,所以资本的分割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数字进行。现有资本的量决定生产过程的规模,而生产过程的规模又决定同生产过程并列执行职能的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量。但是,决定生产连续性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资本的各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并列存在本身只是相继进行的结果。……在一个阶段上的任何停滞,不仅会使这个停滞的资本部分的总循环,而且会使整个单个资本的总循环发生或大或小的停滞”。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119、120页。

如果说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是以劳动力为起点,那么,在大工业中则是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本身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208、210页。 因此,马克思对大工业或现代工业时期的考察,首先是从劳动资料如何从手工工具转化为机器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而工具机是这样一种机器,它在取得适当的运动后,用自己的工具来完成过去工人用类似的工具所完成的那些操作。当真正的工具从人那里转移到机器上以后,机器就代替了单纯的工具。“只是在工具由人的有机体的工具转化为一个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以后,发动机才取得了一种独立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形式”。“一台发动机可以同时推动许多工作机。随着同时被推动的工作机数量的增加,发动机也在增大,传动机构也跟着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装置”。因此,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而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经为工具机提供了直接的技术基础。马克思说:“在工场手工业中,我们看到了大工业的直接的技术基础。工场手工业生产了机器,而大工业借助于机器,在它首先占领的那些生产领域排除了手工业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生产。因此,机器生产是在与它不相适应的物质基础上自然兴起的”。“大工业最初的科学要素和技术要素就是这样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起来的”。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429、434、439、433页。

当大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在技术上突破这个“物质基础”。“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个原则到处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从旧的分工中产生的工场手工业组织的坚固结晶发生溶解,并给不断变化的大工业腾出位置。随着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工具机的规模日益扩大;随着工具机摆脱最初曾支配它的构造的手工业形式而获得仅由其力学任务决定的自由形式,工具机的各个组成部分日益复杂、多样并具有日益严格的规则性;随着自动体系日益发展,以及难于加工的材料(如以铁代替木材)日益不可避免地被应用,工场手工业的机器制造业已难以胜任。因此,“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31、441页。

总之,大工业的原则是,不管人的手怎样,首先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社会生产过程似无联系的和已经固定化的形态,被“分解成为自然科学的自觉按计划的和为取得预期有用效果而系统分类的应用”。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而且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59、443页。 因为,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以大规模的协作为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只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转化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719-720页。

4)修改功能:可以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各科成绩进行修改,并有提示确认修改对话框。当修改了学生的各科成绩后,学生成绩的总分自动重新计算并修改。当各科成绩未做改动时,修改其总分,总分不会有变化。

显然,大工业必须借助极其“昂贵的和复杂的设备”,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才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增加劳动消耗,因而机器不创造价值,只是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它所生产的产品中。很明显,发达的机器体系这种大工业特有的劳动资料在价值增加上比手工业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劳动资料大得多,从而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也大得多,因而只有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才能使转移到单位产品上的价值远小于工场手工业生产中劳动资料相应转移的价值量。而大工业“所固有的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的必要性”,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71页。 导致它“具有狂热的生产速度和巨大的生产规模”。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441页。

另外,就生产关系方面来看,由于劳动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的使用权与劳动者的分离而使其归属于产业资本家,以前独立的农民或手工业者在其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判断力和意志,“都集中在和他们对立的资本上面了”。“在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即从工匠中产生科学家,从而使得“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并“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生产过程中的这两种智力(管理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和为物质生产提供科学技术的智力)与体力劳动相分离,而“智力转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是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所以马克思指出,“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418、743、418、487页。

由此,由机器体系所形成的大工业也就具备了彻底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的能力,从而在现代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而“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涉及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致各自生产一种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一个总过程的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工业部门”。大工业在农业中引起的革命,首先表现为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使耕种面积规模化。“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农业的变革,不仅所有其他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了,而且它们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手段的革命成为必要。因此,“撇开已经完全发生变革的帆船制造业不说,交通运输业是逐渐地靠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和电报的体系而适应了大工业的生产方式”。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440、531、441页。

马克思强调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60页。 从而,现代工业导致“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因此,资本一方面会导致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现象将会消灭;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会为这样一些关系创造出物质手段和萌芽,这些关系在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式中,使这种剩余劳动能够同物质劳动一般所占用的时间的更大的节制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社会的现实财富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扩大的可能性,并不是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剩余劳动的生产率和进行这种剩余劳动的生产条件的优劣程度”。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927-928、928页。

夕阳西下,又有从北京方向来的列车准备进站了。一听北京方向来的,他精神一振吸了鸦片似的。他想,橘红一定在这次车上。车站广播说,北京来的一次特快列车很快就进站了,服务员请做好接车准备。这时,他眼睛瞪得溜圆,眼皮一眨不眨盯紧出口。橘红虽在滨湖工作过,但估计她没到过竹溪街,那时竹溪街并不出名;就算晓得有个竹溪街,也找不到他住的地方。欧阳橘红来了后,就不让她再离开滨湖了,他要办个热热闹闹,体体面面的婚礼。都一把年纪了,再生个孩子已不现实,尽管不可能生孩子,他也要把家搞得红红火火。老沟林场存的五千块钱,加这几年的积蓄,都是计划和欧阳橘红成家用的。他要让橘红,在温暖的家里,渡过幸福美满的晚年。

综合上述马克思的分析,不难看出,“产业资本是惟一的这样一种资本存在方式,在这种存在方式中,资本的职能不仅是占有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而且同时是创造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因此,产业资本决定了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产业资本的存在,包含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的存在。随着产业资本支配社会的生产,技术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组织就会发生变革,从而社会的经济历史类型也会发生变革”。而在产业资本以前,在已成为过去的或正在衰落的社会生产状态中就已出现的资本,即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仅要从属于产业资本,并且要改变其职能机制来和产业资本相适应,而且只能在产业资本的基础上运动,从而要和它们的这个基础同生死共存亡”。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66页。 正是基于这些,马克思认为产业资本是“资本的核心构造”,并在“分析资本的核心构造所必要的范围内”,较详细地说明了现代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的特征。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97页。 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视角看,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实际分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

最后,同伴反馈的再分类。 梳理同伴反馈内容和功能分类的相关文献后发现:①学者们将表达支持/反对同伴写作文本的评论单独列为一类,如,评价反馈、情感反馈和验证反馈; ②对同伴反馈内容分类的研究较多且比较系统,对功能分类的研究较少且系统性不强; ③同伴反馈按内容的分类存在与功能分类诸多重叠现象,如表扬、批评、鼓励反馈等。 而且,不论是同伴反馈内容的分类还是功能的分类,都是体现反馈的两大方面:激励和提供信息。 因此,本文整合学者们对于反馈内容和反馈功能的分类,避免以往分类的重叠部分。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

在《资本论》第2卷中,马克思认为,产业资本的循环或运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货币资本阶段、生产资本阶段和商品资本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产业资本都被束缚在一定的形式上: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产业资本只有在完成一种和它当时的形式相适应的职能之后,才取得可以进入一个新的转化阶段的形式”。为了纯粹地理解这些形式,马克思“假定商品是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的,而且假定这种出售是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63、32页。

具体来说,在第一阶段,即产业资本的货币资本形式阶段,“货币一般地说是每一单个资本(撇开信贷不说)为了转化成生产资本所必须采取的形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由一般商品生产的性质引起的”。“预付的资本必须以货币形式预付,并不会由于这个货币本身的形式——不论是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价值符号或其他等等——而消除”。故货币资本形式“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也就是说,“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当然,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按它现在的规模,没有信用制度,只有贵金属货币流通,显然是无法存在的。“它会受到贵金属生产的规模的限制”。而“撇开信贷不说”,只是为了“纯粹地理解”产业资本的货币资本形式。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397、393、383页。

(一)产业资本三种资本形态的内在联系

这一天,有一半时间他一直躺着不动,尽力和昏迷斗争,等着那个要把他吃掉、而他也希望能吃掉的东西。有时候,疲倦的浪潮涌上来,淹没了他,他会做起很长的梦;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不论醒着或是做梦,他都在等着那种喘息和那条粗糙的舌头来舐他。

在第一阶段,“作为货币资本,资本处在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状态中”,即“处在能够执行一般购买手段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的状态中”。“货币状态的资本价值也只能执行货币的职能,不能执行别的职能。这种货币职能所以会成为资本职能,是因为货币职能在资本的运动中有一定的作用,从而也是因为执行货币职能的阶段和资本循环的其他阶段是有联系的”。当“货币转化为商品,这些商品的结合形成生产资本的实物形式,因而已经潜在地,在可能性上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不过,“货币究竟转化为哪一种商品,对货币来说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货币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35、37页。

当“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不断地用货币一再购买”时,这种预付资本就“包含着生产的潜力”。不过,生产潜力的界限一般取决于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货币资本的界限。当然,“这个限制被信用制度和与此相联的联合经营(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因此,货币市场的混乱会使这类企业陷于停顿,而这类企业反过来也会引起货币市场的混乱”。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393、395、396页。

当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完成后,就进入到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二阶段,即产业资本的生产资本形式。而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就是生产资本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就是为生产商品而购买商品。只有消费是这种生产消费,它才进入资本本身的循环;而这种消费的条件是,通过这样消费掉的商品生产出剩余价值”。而生产资本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可以被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性质,是由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决定的,就是说,首先是由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决定的;其次……是由资本的生产,即由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决定的”。积累或规模扩大的生产,即剩余价值生产不断扩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趋势。当然,“生产过程可能扩大的比例不是任意规定的,而是技术上规定的”。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87、92、91页。

商品经营资本不外是这个不断处在市场上、处在形态变化过程中并总是局限在流通领域内的流通资本的一部分的转化形式(商品的买和卖有一部分是不断地在产业资本家自身中直接进行的,因与规定商人资本的概念无关,马克思把这个部分完全抽象掉了)。另外,商品经营者作为资本家,“他的资本最初必须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因为他不生产商品,而只是经营商品,对商品的运动起中介作用,而要经营商品,他就必须首先购买商品,因此必须是货币资本的占有者”。由此可看到,这种商品经营资本同作为产业资本的一个单纯存在形式的商品资本的关系在于:商人的活动不过是为了把生产者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所必须完成的活动,不过是对商品资本在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起中介作用的活动。“如果专门从事这种卖出以及买进活动的不是独立的商人,而只是生产者的代理人,那么这种联系就始终是一清二楚的”。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99、301页。

当生产过程以生产出新商品(W' )结束时,生产资本就完成了向商品资本的转化,产业资本的运动就进入到第三阶段,即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形式。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区别在于,它表现为资本价值增殖的起点,“是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而不是原来的有待增殖的资本价值”。因此,“在这里,W' 作为资本关系是起点,并且作为这种关系,对整个循环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产业资本以商品资本形式再出现时,循环也必须用流通阶段W' -G'重新开始”,从而“ 用G'即已经再转化为货币的、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来结束”循环过程。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108页。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从货币投入流通开始的,货币购买劳动材料、劳动资料和劳动能力成为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第一阶段,即货币资本形式。继第一阶段后是生产过程,即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的第二阶段:生产资本形式,它是由劳动能力被消费的特有方式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生产。作为这种生产过程的结果而出现的是商品,其价值=原有价值+所吸收的剩余价值。接着发生的是商品被投入流通,出售后转化为货币,从而成为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的第三阶段,即商品资本形式。第一阶段的货币是“应转化为资本的货币”,第三阶段的货币则是“已转化为货币的资本”。因此,整个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并在这种意义上表现为再生产过程”。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35、336页。 而从再生产过程看,单个产业资本的“每个不同部分能够依次经过相继进行的各个循环阶段,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到另一种职能形式”。也就是说,每一个特殊循环都有产业资本的一种职能形式(或货币资本或生产资本或商品资本)作为其出发点和复归点。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119、120页。

到这里,马克思考察了单个产业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性,从而揭示了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三种形态或三个阶段。其中,生产资本在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生产资本的性质决定了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性质,生产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决定了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社会化程度,生产资本的规模决定了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规模。基于这种内在联系,马克思进而揭示和说明了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外在表现,即“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其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态,“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9-30、30页。

当这种协作的简单形态在16世纪中叶发展成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后,工场手工业就发生了以劳动力为起点的生产方式的变革。“简单协作大体上没有改变个人的劳动方式,而工场手工业却使它彻底地发生了革命,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从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具有特征的形式,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居统治地位”。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417、390页。 所谓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指工场手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形式的时期。也就是说,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的社会分工,如果“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作一般的分工;把这些生产大类分为种和亚种,叫作特殊的分工”。社会分工主要是基于氏族分工发展起来的,“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而“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或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地形成的。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扩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真正工场手工业的历史表明,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分工“始终只是由于劳动工具的革命”。也就是说,工场手工业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工场手工业分工作为社会生产过程中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只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靠牺牲工人来加强资本自行增殖的一种特殊方法。因此,“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的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表现为文明的和精巧的剥削手段”。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406、408、421、422页。

因此,产业资本作为整体,在时间上同时地、在空间上并列地处在它的各个不同阶段上。但是,每一个部分都依次不断地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由一种职能形式过渡到另一种职能形式,从而依次在一切阶段和一切职能形式中执行职能。因此,这些形式都是流动的形式,它们的同时性是以它们的相继进行为中介的。每一种形式都跟随在另一种形式之后,而又发生在它之前。因而,一个资本部分回到一种形式,是由另一个资本部分回到另一种形式所决定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断进行着它自己的循环,然而处在这种形式中的总是资本的另一个部分,这些特殊的循环只是形成总过程的各个同时存在而又依次进行的要素。“只有在三个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过程的连续性,而不致发生上述的中断。社会总资本始终具有这种连续性,而它的过程始终是三个循环的统一”。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121页。 当然,社会总资本的这种连续性“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态的制约”。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438页。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的标准;首次发病且病情稳定;患者和家属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以及严重失语、精神、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 。其中,参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2~80周岁,平均年龄(60.6±4.5)周岁,平均高血压史(7.3±4.7)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9~81周岁,平均年龄(62.7±3.4)周岁,平均高血压史(8.6±3.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马克思强调指出,将单个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形态及其循环过程区分开来,只是理论分析的需要,“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个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所有这三种循环中。这三种循环,三种资本形态的这些再生产形式,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而“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所决定的,虽然这种连续性并不总是可以无条件地达到的”。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117、118页。

(二)产业资本三种形态的外在表现

对获取的实验组去细胞神经和对照组神经迅速转移到2.5%戊二醛溶液中,取出各组神经移植物,于PBS液中漂洗3次。将各组神经移植物置于1%锇酸中4℃条件下固定2 h,于PBS液3次,逐级乙醇脱水,GMA混合包埋剂与丙酮按1:1配比混合4℃条件下进行包埋,利用Leica EM UC7型室温超薄切片机将各组神经移植物横截面切为厚度70 nm的超薄切片,置于载网之上,载网经3%醋酸铀-枸橼酸铅双重染色后置于CM-12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对照组股神经皮支、肌支的髓鞘和基底膜厚度以及实验组神经去细胞处理后基膜管保留情况。

马克思强调,“标志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的,似乎只是产品以怎样的规模作为交易品,作为商品来生产,从而,产品本身的形成要素以怎样的规模必须作为交易品,作为商品再进入产生它的经济中去”。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是作为生产的普遍形式的商品生产”,“只有在直接的农业生产者也是雇佣工人的时候,才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在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关系上,货币关系,买者和卖者的关系,成了生产本身所固有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生产的社会性质,而不是交易方式的社会性质;相反,后者是由前者产生的”。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133页。 另外,“生产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再生产也就具有同样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一种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653页。

海尔智慧家庭打破常规认知,以科技创造新可能的背后,是其对于产品、方案、生态的布局深耕。2018年AWE,海尔智慧家庭推出“4+7+N”全场景定制化成套智慧方案,涉及厨房、客厅、卧室、浴室4大物理空间,以及全屋安防、全屋用水等7大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涵盖衣、食、住、娱的一站式智慧服务。借助全球构建的6大品牌集群,以及全球10+N研发体系,海尔智慧家庭的产品和技术迭代,可满足从年轻到峰层各类群体所需,并实现行业唯一可根据用户室内结构、生活习惯等个性化需求,提供全场景定制服务。此外,海尔智慧家庭细分用户需求,通过搭建衣联网、食联网、空气圈等生态体系,为用户提供可持续迭代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营资本无非是生产者的商品资本,这种商品资本必须经历它转化为货币的过程,必须在市场上完成它作为商品资本的职能;不过这种职能已经不是表现为生产者的附带活动,而是表现为一类特殊资本家即商品经营者的专门活动,它已经作为一种特殊投资的业务而独立起来”。因此,作为产业资本的一种形态的商品资本,就在“商品经营资本形式上取得一种独立资本的形态”。但是,“商品经营资本,只要它以商品资本的形式存在,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来看,显然不过是产业资本中那个还处在市场上、处在自己的形态变化过程中、现在作为商品资本存在和执行职能的部分”。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01、305页。

马克思说,我们已经知道产业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存在和它作为商品资本在流通领域内、在市场上所经历的形态变化,形成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因而形成产业资本总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但同时我们也知道,资本在执行流通资本的职能时,同它作为生产资本的自身区别开来。“这是同一资本的两种特殊的、互相区别的存在形式”。而“只要处在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的这种职能作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独立起来,作为一种由分工赋予特殊一类资本家的职能固定下来,商品资本就成为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98页。

另外,“产业资本的一部分,进一步说,还有商品经营资本的一部分,不仅要作为货币资本一般,而且要作为正在执行这些技术职能的货币资本,不断处于货币形式”,从而“总资本中有一定的部分在货币资本的形式上分离出来并独立起来,这种货币资本的资本职能,是专门替整个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阶级完成这些活动。就像在商品经营资本的场合一样,这里也是在流通过程中以货币资本形态存在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分离出来,替其余的所有资本完成再生产过程中的这些活动。所以,这种货币资本的运动,仍然不过是处在自己的再生产过程中的产业资本的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货币在产业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所完成的各种纯粹技术性的运动,“当它们独立起来,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职能,而这种资本把它们并且只把它们当作自己特有的活动来完成的时候,就把这种资本转化为货币经营资本了。”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51页。

在不存在信用制度的假设下,马克思考察了纯粹形式的货币经营业务。马克思认为,从货币本身的各种规定性中,从货币的各种职能中,从而也是资本在货币资本形式上必须执行的各种职能中形成的一些技术性业务,从产业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货币经营资本的特殊业务。例如,由货币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形成的货币收付、差额平衡、往来账登记、货币保管等业务,会集中于货币经营业大规模地进行。并且在这种特殊的营业内部又发生了分工,既分成不同的、互相独立的部门,又在这些部门内部形成了专门设施。“货币经营者所操作的货币资本的总量,就是商人和产业家的处在流通中的货币资本;货币经营者所完成的各种活动,只是他们作为中介所实现的商人和产业家的活动”。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59页。

发电商多输入决策因子竞价的智能代理模拟方法//冯恒,杨争林,郑亚先,叶飞,张旭,史昕//(23):72

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本身不生产剩余价值,所以以平均利润的形式归商品经营资本所有的剩余价值,以及以利息形式归货币经营资本的剩余价值,“是总生产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为“产业资本的流通阶段,和生产一样,形成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所以在流通过程中独立地执行职能的资本,也必须和在各不同生产部门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一样,提供年平均利润。如果商人资本比产业资本带来百分比更高的平均利润,那么,一部分产业资本就会转化为商人资本。如果商人资本带来更低的平均利润,那么就会发生相反的过程。一部分商人资本就会转化为产业资本。没有哪一种资本比商人资本更容易改变自身的用途,更容易改变自身的职能了”。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14页。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由于“商人资本或商业资本分为两个形式或亚种,即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因此,“尽管商人资本的运动独立化了,它始终只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内的运动。但是,由于商人资本的独立化,它的运动在一定界限内就不受再生产过程的限制,因此,甚至还会驱使再生产过程越出它的各种限制。内部的依赖性和外部的独立性会使商人资本达到这样一点:内部联系要通过暴力即通过一次危机来恢复”。因此,“在危机中发生这样的现象: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业中暴露和爆发的”。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97、339页。 “正是危机结束了生产过程所不断分解成的并不断再生产出来的各种不同要素的独立性的这种假象”。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380页。

马克思强调指出,“最荒唐的看法莫过于把商人资本——不管它以商品经营资本的形式或货币经营资本的形式出现——看作是产业资本的一个特殊种类,……只要简单地看一看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个产业资本,当它处在自己的再生产过程的流通阶段时,作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所执行的职能,恰好就表现为商人资本在它的两个形式上的专门职能,——只要看一看这个事实,就必然会使这种粗陋的见解站不住脚。相反地,作为生产资本的产业资本和处在流通领域中的同一资本之间的区别,所以会在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上独立起来,是因为资本在流通领域中暂时采取的一定的形式和职能表现为资本的一个分离出来的部分的独立形式和职能,并且完全同资本的这个部分结合在一起。产业资本的转化形式,和不同生产部门各生产资本之间由于不同产业部门的性质不同而造成的物质区别,是有天壤之别的”。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60页。 实际上,“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在它们以其作为特殊营业部门的承担者的职能和产业资本并列出现时,也只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时而采取时而抛弃的不同职能形式由于社会分工而独立化的和片面发展的存在形式。”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66页。

在马克思看来,“一切关于再生产总过程的表面的和颠倒的见解,都来自对商人资本的考察,来自商人资本特有的运动在流通当事人头脑中引起的观念”。而“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现实的内部联系的分析,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这是一项需要“把看得见的、只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的“科学工作”。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48页。 马克思考察了产业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构造,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

三、结论

受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国内外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直到现在都对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提出的“产业资本”概念,以及贯穿于《资本论》第1至3卷对产业资本的考察而形成的产业资本理论,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显然,基于产业资本这一重要概念,对《资本论》重新解读,既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不得不大量引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至3卷中的相关论述。马克思的产业资本理论将涉及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抽象为“三资本模型”,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模型。基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基于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相互联系,该模型分析了产业资本在其再生产过程中采取的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和商品资本形式,揭示出产业资本支配社会生产后,技术和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发生了变革,从而使得社会的经济历史类型也发生了变革。因此,产业资本是资本的核心构造,不仅古老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要从属于产业资本并改变其职能机制与之相适应,而且现代的货币资本(金融业)和商品资本(物流业)只有从属于产业资本才能健康发展。虽然社会分工导致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形式分别独立为货币经营资本、工业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但这种独立所形成的外在联系并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它们作为特殊营业部门与产业资本并列出现时,不过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片面发展的存在形式。由此,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外在表现和核心构造。美国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过程和新中国70年来工业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证实了马克思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分析的正确性和科学预见性。

和顺县地处山西省境东陲,太行山中段,全县东西长约75 km,南北宽约30 km,总面积约2 180 km2,全县辖10个乡镇,294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农业总人口11.34万人。农村饮水工程是和顺县的主要水利实施,水源工程配套不合理、维修管理滞后、超期服役、功能衰竭等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2018年年初对农村饮水现状进行了调查,共筛选出饮水安全问题村85个,涉及2.9万人,其中39个村饮用水量不达标,占饮水不安全人数的49.6%,长期饮用水短缺,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由此可见水源工程建设是解决和顺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的重要内容。

不同平面上的支撑油缸分布如图5所示,其中,XOZ平面和YOZ平面各由4个支撑油缸调控。当竖井掘进机发生偏斜时,其任意偏斜量均可分解为XOZ平面和YOZ平面上的分量,各平面上的偏斜分量通过控制该平面的4个油缸进行纠正。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只存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自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发展为两种类型,即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两者的不同源于不同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马克思以存在普遍商品货币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考察对象而提出的产业资本理论,既揭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般性,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殊性。本文关注的是马克思对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般性,即其核心构造的分析,目的是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 F09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9)08-0074-10

作者简介 方兴起,广东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广东 广州,510320)。

责任编辑:张 超

标签:;  ;  ;  ;  ;  ;  

马克思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分析-对《资本论》的新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