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邱 玥,杜 辉

(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

[摘 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影响,在给人类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给就业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效应。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在以往学者所构建的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框架基础上,针对人工智能的特点,增加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和服务方式以及工作模式和组织形态的影响的研究,并对就业产生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

[关键词] 人工智能;就业;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一、引言

当前全球正经历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成为引领各国未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是体现现代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运用AI技术研发出的智能机器人主要运用于制造业中,虽然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在多个领域内取得突破性成就。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工作中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失业的恐慌。

系统地从全球技术进步的发展史来看,过去的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影响存在正负两方面,一方面对于就业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人们充分就业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在这一方面与以往的技术进步有相似之处。另外,部分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科技进步在短期内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部分人失业,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带来大规模的“失业潮”现象。然而,21世纪以来,就业呈现“极化”趋势,不同技能水平岗位就业比重增长呈现“U”型,尤其在服务行业显现出了“双峰”的特征,[1]而人工智能进一步推动了就业极化现象的程度。[2]根据201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如图1),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就业极化现象逐渐凸显。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还未对许多岗位造成大规模的极化影响,但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中,我国就业极化现象会随之加剧。[3]

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机器人的运用愈加广泛,带动了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数量问题,并推动了大批新就业形态的出现,优化了就业结构。同时,这对一些重复性高、程序性强以及强调标准化的岗位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通过这些现象,引发出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哪些因素对就业产生影响?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又是怎样的?下面将联系以往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和作用,并结合人工智能引发新的就业问题来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回答。

图1 世界部分国家就业极化指数

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从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两方面来提取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进行分析,进而构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破坏机制和补偿机制理论模型。最后,从所刻画的理论机制中解释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和就业人群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人工智能概念界定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自动化”这一概念,其主要强调的是机器自动生产,实现“机器换人”,在过去完全手工操作的岗位可以利用机器进行不间断的大规模生产;而“智能化”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本质是“人机协同”,更加看重机器能够自主配合人和环境的工作。“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之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对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学者们根据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不同也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标准。

根据上述对人工智能替代就业的因素分析,构建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破坏机制(如图3)。宏观地看,人工智能结合全球化趋势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就业产生冲击,由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引发对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并且通过对过去经济周期的破坏对就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在以往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新的工作模式,以提高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并且管理人效的提高使企业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金字塔式趋于扁平化,在“人机协同”理念的推动下,企业的资本偏好将会由人转向人工智能技术,对人力劳动的需求将会较以往进一步减少。此外,由于人们的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因而对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具备高效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使企业更倾向于增加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运用,以缩短产品设计周期,进而减少劳动需求。

国内学者倾向于将人工智能与技术进步相结合,他们认为人工智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是新一代技术进步的成果。刘海滨在研究人工智能的演进历史中提出,人工智能是通过研究、开发并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4]杨伟国等提出,人工智能在执行既定任务中,能够展现出相似于人类自身的能力(包括认知、思维或行动等),不过需要凭借相应的工具和环境。[5]然而人工智能又与以往的技术进步有较大的差别,从对劳动力的替代方面来看,由于人工智能是基于对人的行为的模拟,它可以通过内部计算对一些任务进行自行判断,因此对岗位的替代范围比以往更加广泛;从对劳动力的需求方面来看,以往技术进步通过提高生产率所增加的岗位往往依旧是劳动密集型的岗位,需要更多的劳动者来操纵机器以加大生产,而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的岗位大多是要求劳动者掌握与该岗位相关的人工智能知识,以人机协同的方式完成工作。

国外的许多学者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结合在一起,人工智能是在自动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动化的范围较为广泛,而人工智能仅为其中的一个细分领域,强调机器自动化的同时结合人的思维和意识,以实现代替人来对一些业务进行操作。人工智能之父John McCarthy曾提到,人工智能就是制造智能的机器,更特指制作人工智能的程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仿人类的思考方式以及行为习惯,使计算机可以实现智能思考等。Philippe等在研究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将人工智能定义为“机器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能力”或“代理人类在广泛的环境中实现目标的能力”。[6]

1.宏观层面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

Evaluation System of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Ships in Port Based on AIS Data

(二)国内外对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路径研究

图2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

针对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路径和机制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大多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提取影响因素,并通过经济学理论公式进行推理,形成影响路径。Daron等[7]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四种效应:一是环境效应,即在价格和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机器人的运用会导致生产岗位中对工人的需求减少,进而降低就业量;二是价格-生产率效应,即生产自动化通过降低行业的生产成本,扩大了行业的生产规模,最终导致劳动需求增加;三是规模-生产率效应,即生产自动化会扩大总产出,相应地提高了劳动力需求;四是位移效应,指的是机器人在生产中使用数量的增加,形成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于是工人在工作岗位中转移,从而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并且他提出,机器人或自动化对劳动力市场的正负影响与其对劳动力成本的节约程度有关。虽然Daron的理论在研究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中有一定的适用性,然而,由于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运用到第一、第二产业,目前正在不断向服务业转移,这将难以用生产效率来衡量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同时,人工智能在服务业中的运用将带来的可能不是行业规模的扩大,而是在同样规模下服务模式的改变。紧接着,Daron又在之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影响路径,即技能与技术不匹配导致新技术生产率受到限制,导致就业量降低。[8]

冬季修剪时,4个蔓性主枝的延长枝进行中短截,壮芽当头;培养长轴型结果枝组的枝轻短截,培养小型结果枝组的枝重短截,疏除过密枝和背上直立枝,其他枝缓放。

我国国内较多学者基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理论框架,例如张红霞建立了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理论机制框架(如图2),分别从企业和产业两大层面来进行阐述,其中企业层面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会直接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使企业就业量增长,工艺创新则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就业产生双面影响,企业就业量的增加取决于二者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产业层面包括技术进步演变规律和需求结构演变规律,引起三次产业的变动,进而影响就业。[9]

王君分别从破坏机制和补偿机制两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10]在破坏机制中,理论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在实证层面的影响机制又分为:劳动手段替代机制、管理效率破坏机制、产品生命周期破坏机制等微观视角下的路径,以及经济周期破坏机制、劳动市场需求破坏机制等宏观视角下的影响路径。在补偿机制中,从理论层面看,主要提出新技术本身的应用、新技术的创新和新技术对旧产业的补充等因素,从实证层面来看,包括收入效应补偿机制、技术乘数效应补偿机制、劳动市场供给效应补偿机制、全球化效应机制等宏观影响机制,以及技术进步引发企业产品和工艺创新产生的利润效应补偿机制等微观视角下的影响机制。

老杆冷漠地朝着镜子中的自己吐了一口口水。学生没有课本,政治的宣传文件却堆得如山高。老杆教学时先在黑板上写课文让同学们抄在小本上,然后划分段落、主题大意的一通念。这样的教学方式连学生都会。最听话的好学生——班长,能一字不差地重复老师说过的话,并引以为傲。这不能不说是伟大的深刻。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进行了阐述和论证,然而大多依附于以往的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的发展规律和对就业形势的作用路径,缺乏对人工智能独特性的认识,未能提出不同于以往技术发展影响就业的新的因素。

三、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人工智能对人们就业的影响与以往技术进步有相似之处,学者们在探索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时,主要将其分为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因此在探索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因素时也可以从这两方面来分类,与之相对应的影响机制分别为破坏机制和创造机制。然而不同的是,人工智能在以往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又通过新的因素作用于就业,在影响机理中产生新的路径。

本研究将根据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分别构建破坏机制和创造机制,并将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影响因素进行阐述。

(一)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影响因素和破坏机制

根据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技术进步相关理论,人工智能对就业破坏效应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一方面,从技术进步角度,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中的运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一定时,就业岗位则会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提高了生产率,转换视角来看则相当于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使一个行业的资本积累增加,为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提供了经济基础,这样一个循环下会带来失业数量的增加。

(1)全球化

对老城区,要落实做好对排水泵站的管理、维护及管道等设施的疏通;对新建城区,要统筹协调城区建设与排水设施投入的关系,严格控制城区水域面积,同时部署和落实防涝抢排措施,充分发挥排水泵站紧急排涝的作用。

基于国内外学者们过去对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对就业替代效应的研究,将其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主要通过全球化、劳动力需求结构和经济周期三方面来对就业产生破坏效应;微观层面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因素包括资本偏好、工作模式和产品设计。

(1)乳酸菌 (2)设置对照控制无关变量 (3)先上升后下降3(4)食醋能抑制泡白菜亚硝酸盐的产生;三组食醋浓度中,0.6%抑制作用最强,食醋浓度过高或过低抑制作用均下降 (5)制作泡白菜时可适当加醋

1.宏观层面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

Brynjolfsson等在2006年收集了近8年以来527家美国公司的股票数据,经过分析和验证得出的结论为,在短期来看,计算机化水平的提高对生产率存在正面的影响,并且站在长期的角度,计算机化可能会对生产率产生更有利的结果,这也许会对人们的就业状况带来长期的较为不利的影响。[11]Aghion等引入了鲍莫尔成本病思想,推导出新古典生产函数,他提出人工智能等自动化技术利用丰富的资本以及相对稀缺的劳动能够完成更多的任务。[12]

“荀子所学,本长于礼。”[注][清]汪中著、田汉云点校:《新编汪中集》,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第412页。 重视礼的社会政治功能是荀子之学的基本特征。与《左传》《国语》“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较为基础的性(生)论相比,《荀子》对人性的思考更加抽象,不仅涉及了“人禽之别”这样关键的问题,而且对人性与礼之关系的论述也更具逻辑性。

另外,从制造业来看,我国机器人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生成的产品还未达到高端层次,许多零部件和重要系统依然需要依靠进口。同时,许多国内行业倾向于引入国外机器人,并且我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对国外理论和经验还存在依赖性,因此,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外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关键产业的发展。由于技能型人才流向国外,为国外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国内的就业创造效应反而不明显。

(2)劳动力需求结构

过去学者在研究以往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就曾经提到了所引起的劳动市场需求的变化。Howitt & Aghion提出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性破坏效应”,他们通过把技术进步与对就业的破坏效应内生化,得出失业增加是由高生产率工作取代了低生产率工作的结论。[13]从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来看,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程序化程度越强的工作,越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对强调规则和程序性劳动的需求将会不断减少;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运用于广泛的领域中,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更加倾向于高知识、高技能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人才,然而由于人们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自身条件难以达到各行业的需求,因而在短期就业量呈现下降趋势。

“突然间,叫骂的声音戛然而止,又‘扑通’一声,好像有人倒地。我心中不安起来,回到柴垛后偷偷望去,惊恐地发现,小表姐躺在地上,满脸鲜血,她的头上,太阳穴上,有好多血窟窿,血不断流出,她身体抽搐着,却发不出声音,不久后,一动不动了。

(3)经济周期

从经济学理论以及过去三次科技革命来看,技术进步由于带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必定会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是由技术创新推动的,他认为技术变革的过程是不规则和不平衡的,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周期行为,于是在社会中表现出周期性失业危机。

在当前人工智能背景下,经济结构将会比以往出现更大程度的调整。与过去技术革命不同的是,人工智能将会带来较大规模的裁员,其中既包括一些低薪酬的工作,也包括一些高薪酬的工作,并且从短期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快于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的速度。凯恩斯曾说过,我们正在经历的痛苦不是风湿病的折磨,而是在一个经济周期和另一个经济周期的调整中,过度快速的变化所带来的痛苦。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过程,并且由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期,在以往部分产业和部门走向衰退的同时,新的产业和部门还未形成稳定的结构和规模,从而会出现结构性失调,进而导致周期性失业。

2.微观层面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

雄安新区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是汉代当地丧葬习俗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常见的随葬品。出土的模型明器反映了当地的地主庄园经济,从中可以了解汉代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水平,一些模型明器受到东周青铜礼器的影响,其中以燕文化因素影响较深,与其所处地域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代举孝廉制度更是掀起了一股厚葬之风,随葬模型明器十分流行。同时,这些汉代模型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应该是原始社会的灵魂不灭观念,到汉代更是进一步演变成 “事死如事生”观念,这一观念受到汉代新儒学、谶纬之说的很大影响,死后可以升仙,以灵魂的形式继续存在,希望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

(1)资本偏好

人工智能在与各行业融合中,为企业节省经营成本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高的价值。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GPU、人脸识别和无人驾驶等多个领域内实现了运用,实现了管理人效的提升,并且对于用户的管理也实现了便捷化。为了能够提高效益,在资本选择上许多企业将更加倾向于人工智能或智能机器人,而对于劳动力的资本投入将会大大减少,力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满意的效果。由于企业减少了对人力劳动的投资,转而提高智能机器等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资本积累,岗位就业量则会减少。

(2)工作模式

以往技术进步对于工作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人依旧需要对机器进行操作。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进步是对劳动手段的改进,虽然机器的大量引进改进了旧的生产方式,但是很多岗位依旧需要大量人力来进行操作。与此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加上互联网的助力,在岗位中实现了机器的智能化运行。当前,由于人工智能的进入,各企业中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机器人劳动者,即智能机器人完全替代人在岗位上进行工作;二是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即一些需要依靠人的思维进行调节和反馈的工作由人与智能机器一同完成,与以往机器设备的改进有所不同,过去所说的“人机协作”一般指的是,人操作机器来完成工作,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所设计出的智能机器完全可以自行操作,人所需要做的是赋予智能机器一定的“思维”来进行适当的判断和决策,这也是当前学术界和企业家们所提倡的工作模式;三是生物人工作模式,即自然人独立完成其工作,一般这种工作模式下的工作人员拥有较高知识服务能力,并且对人工智能技术较为精通。

(4)服务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开始于发达国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例如一些欧美国家在餐饮业中引入智能化技术,实现了服务的自动化。面对人工智能在全球的发展趋势,一些依旧以传统产业为主要经济体的国家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一旦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会面临大规模的岗位替换效应。

(3)产品设计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习惯和学习自律性较差、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在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组织课堂教学。倘若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势必造成“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了瓢”的局面,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难度。长此以往,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当前各国的经济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一些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出个性化特征。在过去的大机器大生产时代,技术进步主要强调改进生产工具以提升生产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填补市场需求。然而这种生产方式在今天来看并不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经济收入的异质化,不同消费者对于同一种产品的需求和期望有所不同。在以往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对市场需求的了解需要有专门的工作者对其进行测算,然而当下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并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收集消费者对产品的设计、性能等方面的偏好,以便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在上海已经运用到医学领域,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就有叫“达芬奇”的机械手臂为病人做手术。相较于人力而言,人工智能技术更加精确安全,并且成功率更高。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下,许多规则性强、强调精确性的岗位将会大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带动管理人效的提升,企业中体力劳动的岗位需求将会不断减少,这些岗位的就业量也会随之减少。

根据阿里研究院报告显示,未来三至五年,人工智能将以服务智能为主要趋势。随着算法技术的突破,各行业服务模式将会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下,不仅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方面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而且随着生产的柔性化,人们会越来越注重服务的质量。例如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能够为更多的人改进健康结构和生活质量;在金融领域,智能个人身份识别有利于降低金融安全隐患,提高金融决策效率。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优势冲击着各行业、各领域,将不断以新的服务模式代替人类完成既定的任务。

3.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破坏机制

图3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破坏机制

目前,广东省内只有3家SCI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不足,同时存在基础研究论文开放度与共享度不足、科技报告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规范合作论文的资助来源标记,加强高水平论文统计与共享;建设省级科学数据中心,建立科学数据汇交制度,提升研究论文开放度与共享度。

(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影响因素和创造机制

人工智能虽然会对就业产生替代作用,造成部分劳动人员失业,但是其影响并不都是消极的,尤其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也会对就业产生创造效应。新技术本身的开发、推广和运用都会对就业岗位起到直接的积极作用,人工智能会推动新产业、新部门和新职业的出现,例如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运用,带动的新智能产业——算法公司的出现,这会产生大量的劳动需求,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结合虽然会使部分岗位被智能机器替代,但也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岗位。此外,许多学者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环,促进了生产率,从而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进而增加了就业。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更是促进了管理人效的提升,使各行业能够增加管理幅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针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新兴产业的出现、劳动力供给结构、国际分工等方面,而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通过组织形态、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和新需求的产生所带来的利润的增加。

基于学者们对人工智能概念的认知,本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运用于较多学科领域,既能够在岗位上像人一样思考并替代人类进行自主判断并完成工作,又需要在人类的帮助下实现独立工作,然而在自主反馈、调整和继续创新等方面依旧离不开人类本身的思维和能力。

(1)智能产业出现

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带动了新产业的出现,即智能产业,直接创造出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例如,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研发,催生出专业技能培训、机器人租赁、工作站式机器人或整厂式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等新型服务和业态,不但直接创造了相关工程、金融、租赁、培训等领域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进一步促进了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机器人制造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此外,人工智能相关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将会产生较大的人员需求,从而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2)劳动力供给结构

Bhargav等[38-40]研究了以NaX(X=F、Br、I)盐与聚乙烯醇(PVA)复合而成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在30 ℃下,当NaF∶PVA(质量比)为20∶80时,电导率最高达 39.9 mS·m-1。当NaBr∶PVA(质量比)为3∶7时,电导率最高达到 0.12 mS·m-1。通过对反应中离子迁移数的分析,表明固体电解质是由离子进行着传导作用。当 NaI∶PVA(质量比)为3∶7时,电导率最高达到 1.02 mS·m-1,且30 ℃下活化能最低。随着NaBr和NaI浓度的增加,相对应的电解质电导率变高的原因是电导率变差。

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与需求结构相比较为缓慢,因为人工智能虽然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但是这些岗位基本上需要劳动者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技术,这需要就业人员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新技能。不过从长期看,这些劳动者在参加培训或接受更高教育的过程中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最终能够与人工智能所创造的新岗位相匹配,因此就业量会逐步提高。

(3)国际分工

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对技术进步和分工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国家之富,在于分工”,分工之所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机械发明,机械发明则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劳动分工,从而间接地增加了就业,对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在全球化趋势下,任何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受人工智能的影响,并开始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然而智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完成。

根据H-O定理,基于各国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富裕,会倾向于对外出口更多的“高生产技术环节”,而将一些相对简单的制造环节分配给发展中国家。[14]然而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传统的制造业商业模式逐渐转变为以解决客户问题为中心的“软制造”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柔性生产方式,我国制造2025与德国的“工业4.0”的合作体现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国际分工新形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步入智能化时代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需要由传统生产方式为主体快速向新的智能技术服务转型,从而扩大人们的就业空间。从我国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对于研究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和设备引自国外,但也加入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随着国际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各个国家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本国内会不断催生出新的劳动需求。

2.微观层面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

(1)组织形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各国密切联系起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各国的融合,随着组织边界逐渐淡化,传统组织形态走向不断瓦解。当今企业组织形态呈现出跨界融合、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企业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的价值,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相联系。例如,针对家电企业对于人工智能的价值认知,TCL工业研究院北京创新中心总监刘靓认为,第一,人工智能应用到智慧家庭中本质上要解决家庭的一些问题,真正为家庭带来增值;第二,人工智能技术一定是围绕着人的需求不断发展,人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体现相应价值。

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组织将会发展为敏捷型组织、学习型组织,随着组织的扁平化,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管理人效的提升,纵向部门在减少的同时,各部门的管理幅度也在逐步扩大,较高层次的研发、设计等部门的岗位也在逐渐增加,从技能偏好型角度来看,企业将会需要大量掌握多方面知识和具备AI技能,并且能够及时捕获前沿信息的人才。

(2)产品和服务个性化需求

针对人们对产品偏好的差异化,企业需要在产品中加入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元素和性能。虽然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其独特的算法将人们对某一产品的不同需求收集、整合起来,然而无法对这些需求给予反馈,因此这依旧需要专门人员基于人工智能所收集的需求信息来对产品进行设计。随着行业中对知识服务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企业将会大量吸纳具备这一能力的人才,进而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

调查对象为我院2013级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262人,18~21岁,男11人,女251人。均于2013—2014年第一学期由同一位教师用相同教学方法教授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共32学时。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章节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护士举止礼仪室内外实践练习、小组举止礼仪展示、情景模拟等。因我院刚搬至新校区,多媒体教室、形体房尚未装修完工,本学期教学中未进行多媒体授课和形体房练习。

(3)新需求产生

新需求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管理和设计产品的同时,会激发组织中员工的创新思维,从而研发组织内部创新性产品。新产品的研发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激发企业内部人员的思维而产生新的理念和想法,以此来创造和满足社会的新需求。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改进了产品的质量并且研发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新产品,人们对新产品的需求逐渐提升,带动企业对岗位的需求增加,进而增加就业量。第二,由于人们总体收入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并且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不断加深,许多消费者在以往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期望出现更多新的人工智能产品,从而在行业中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

3.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机制

在对人工智能带来就业的创造效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刻画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机制路径图(如图4)。

图4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机制

在宏观层面上,人工智能带来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消费层级,产生更多的需求,进而带来就业的增加;劳动市场供给的变化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有意愿接受教育和培训,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来填补高技能岗位的空缺;国际分工日益加深,使劳动者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寻求就业机会,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人工智能对就业形成补偿机制。从微观视角来看,人工智能一方面改进了生产工艺,研发出新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从而引起企业利润的增加,由此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增加就业量。

四、结论

在学者们对以往技术进步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总结了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新要素。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当前学者对于人工智能在宏观层面的生产效率、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以及微观层面的产品和需求对就业的影响中达成了大体一致的看法。然而,人工智能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影响范围跨越国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就业结构调整。并且随着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运用于服务领域,企业不仅需要关注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规模化,更加需要收集消费者的偏好信息,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和服务的针对性。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从另一层面来看,因为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投入使用引起组织形态的变化,智能化产业的发展,会在行业内部对岗位需求进行调整,促进组织朝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需求。但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管理人效,会对管理幅度产生积极作用,这会带来同一层级的就业人员的提升。

总体来看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会对就业质量和就业人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就业质量的变化主要包括:第一,工作环境的改善。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的工作和任务有一部分是危险性较高、重复性高、消耗体力较大的,这些工作许多人不愿意或不适合人类来完成,甚至会对人造成一定的损害,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些岗位中的运用能够促使就业人员寻求更好就业环境;第二,工作时间的减少。实证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工作时间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15]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中的运用在提高管理人效的同时,也能够让就业人员花费较短的时间完成工作任务,因而增加了人们的休息时间。第三,工资报酬的变化。总体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提高就业者的工资报酬,因为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劳动者可以在工作时间完成更多任务,并且新技术的运用会带来能力的提升,使人们可以去更高层次的岗位上工作。从就业人群的变化来看,对个体或特定群体而言,技术进步对其就业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16]当前人工智能与产业相结合,许多岗位对劳动者掌握一定AI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短期阶段会在就业人群中造成极化现象,这对于中低技能劳动者会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对于稀缺的高技能人才,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各行业对人才的争夺。此外,由于“技能偏好型”理念的发展,不同就业人群收入的高低也会因所掌握技能的层次和水平产生差距。随着人工智能与企业的逐渐融合,“人机协同”理念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关注方面,就业环境将会不断得到改善,并且在AI化的组织氛围中,岗位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发展,从而引起就业质量的提高。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we hypothesize that patients treated with FOLFIRINOX can receive nab-paclitaxel plus gemcitabine or gemcitabine monotherapy. However,patients treated with fi rst-line gemcitabine have additional options, including fl uoropyrimidine and irinotecan.

根据理论分析,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政府、企业以及劳动者个人都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第一,政府应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当前,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岗位是低技能、低效率的岗位,这一部分就业人员由于缺乏其他方面的技能和知识而难以适应新的工作。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劳动者个人承担的教育和培训成本会有所降低,从而会提高参与提升个人能力培训的意愿,就有更大的几率重新获得就业机会。第二,企业需要树立独特的组织氛围,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会不断创新出新的技术和产品,这需要企业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整体能够在智能化背景下得以生存,同时也降低工作人员个人由于缺乏技能而被裁员的风险,这既为企业降低了招人用人成本,也使就业人员为企业做出创新性贡献。此外,企业在各部门培训环节中,可以在以往培训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员工进行知识普及,并且形成周期性教育,让内部工作人员在未来不至于脱离技术发展而承担被裁员的风险。第三,劳动者个人应当增强危机意识,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因此,从求职者个人角度来说,应当增强自我提升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鹏飞.人工智能与就业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家,2018(08):27-33.

[2] AUTOR D H, DORN D. The Growth of Low-Skill Service Jobs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US Labor Marke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 103(5):1553-1597.

[3]程承坪,彭欢.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及中国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8(10):62-70.

[4]刘海滨.人工智能及其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

[5] 杨伟国,邱子童,吴清军.人工智能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8(05):109-119.

[6][12] AGHION P, JONES B F, JONES C 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conomic Growth[J]. Nber Working Papers, 2017.

[7] ACEMOGLU D, RESTREPO P. Robots and Jobs: Evidence from US Labor Market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7.

[8]ACEMOGLU D, RESTREPO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utomation and Work[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8.

[9]张红霞.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1.

[10]王君,张于喆,张义博,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169-181.

[11] BRYNJOLFSSON E, HITT L M, KIM H H. Strength in Numbers: How Does>[13] AGHION P, HOWITT P. Growth and unemploymen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4, 61(3):477-494.

[14]戴枫,陈百助.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基于WIOT的结构性分解[J].国际贸易问题,2016(10):62-73.

[15]孟续铎,杨河清.工作时间的演变模型及当代特征[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85-90.

[16]王君,杨威.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就业影响的历史分析和前沿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7(27):11-25.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mployment

QIU Yue, DU Hui
( 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0 )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y, while creating value for human beings, have great impacts on social economy, and in particular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s well.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ed as well as the previously formulated mechanism framework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employment, this study aims at making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impacts of AI technology 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personalized product design and service mode, and working mode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In addition, this study has also explicated the substitution and creation effects of employment, and formulate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AI on employment.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loyment; influence factors; mechanism of action

[中图分类号] F246; D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375(2019)03-0005-10

*[收稿日期] 2019-02-28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动态匹配视角下人工智能对北京市就业的影响与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8ZDA09)、北京市教委社科一般项目“北京市政府与分享经济企业的演化博弈及监管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M201811417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邱玥(1995—),女,江苏宿迁人,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领域:就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杜辉(1981—),女,河南南阳人,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杜辉为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孙 蕊]

标签:;  ;  ;  ;  ;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