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词汇研究初探_粤语论文

香港词汇研究初探_粤语论文

香港词汇研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词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反映社会最灵敏。社会中出现了新事物,人们产生了新思想、新概念,语言中就要有新词语来记载,来表达。旧的事物、思想、概念消失,反映它的词语随之逐渐消亡。

在浩瀚的词库中,有的词语从现实中消失了,词库把它作为历史词语储藏起来,其中有些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拿出来用,但也有一部分长期储藏起来不用,便丧失了生命力。新的词语不断诞生,加入到词库中,占一席地位。汉语构词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几千年不变,新词产生十分容易,词库中不乏新鲜血液。

对这样一个不断在变动的语言构成部分,要进行静态的描写,确实是一件不易的事。特别是词汇量又很大,词汇和它所负载的文化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意义和形式纠缠在一起,因而研究词汇是个难题。张志公先生多次说到语汇难,提醒我们注意加强语汇的研究。

近年语言学界不少学者注意到词汇研究赶不上语音、语法研究。以语法研究来说,理论语法、教学语法两个方面著述如林,语法学家老中青三代接班梯队层次分明。词汇研究确实要急起直追。可喜的是,在词典编纂上成果不少,被誉为规范词典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又出版了修订版。据了解,编者还准备出《现代汉语大词典》。另外一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由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也即将问世。反映新词新语的文章、词典每年都能见到。从不同的角度(形音义等)所编的字典、词典如雨后春笋,分门别类对汉语词汇进行描写。

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日益引起重视的时候,香港的学者从香港的特点出发,对词汇研究也作出了成绩。要从近年已出版的有关词汇的杂志刊物、专著和论文中全面描述香港词汇方面的研究,还需多下功夫。本文仅就香港在外来词、粤方言词和社区词方面的一些研究作简要介绍。所以选取这三个方面是结合香港本地的特点来考虑的。

首先,香港由于它特定的条件可以被看作是现代汉语外来词的一个大试验场。百多年来,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英语是香港政府的工作语言、金融商贸语言、教学语言,因而是社会交际语言中排第一位的。英语在香港比内地任何一个地方都普及。一个地区的外语水准高,才具备吸收外来词和流通外来词的条件。加上香港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资讯中心,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受到世界瞩目。中西文化在香港得到充分的交融。香港从而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从构词方式上看,音译的、意译的、音译加意译的、音译加汉语语素的、英文加汉字的,种种方式都有。香港的语言学工作者对英语有较深的认识,研究自英语来的外来词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英语,日语在香港也有基础,日资在香港拥有相当多的金融商贸机构,有一个时期香港人学日语的不比学普通话的少。从英语和其他语言中吸收外来词,在香港广泛流通,是香港语言的一个特色。对外来词的研究首推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建立的“外来概念词词库”,下面会着重介绍。

第二,粤方言词的研究。香港社会除流通英语外,还流通粤方言,特别是在一般的交际场合,在市井之间,畅通无阻的还是粤方言。就是在英文中学的课堂上,不少老师也是英语和粤方言夹杂着说。各方言区来的人无例外地都要学习粤方言以谋生或生活。粤方言是一种强势方言在香港表露无遗,连老外(鬼佬)也要学粤方言呢!有些学者提出香港粤方言和广州粤方言似乎有差异,但总的来说,香港粤方言还是粤方言。对于粤方言词的研究分两种情况:一是着重对粤方言词的描写,是粤方言研究的一部分;一是比较粤方言词和普通话词语的差异。自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以来,普通话的地位是日益提升的,特别是近两三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即,更形成社会上的“普通话热”。学习普通话,都从语音入手,在语音问题基本解决之后,词汇问题就上升为主要内容。普通话的口语词和粤方言的差异不可谓不大,因而粤方言词语和普通话词语的对比研究应运而生,这是为社会实用服务的语言研究,有社会价值。这部分主要介绍以曾子凡先生为代表的词语对比研究。

第三,要提一提社区词的研究。尽管它比外来词的研究、粤方言词的研究要年轻,研究的成果分量还不够重,但它为词汇研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而且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以香港和广州来说,同是粤方言区,除了流通共同使用的方言词以外,还各自流通一套社区词。社区词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因为社会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近十来年,不少学者关注这个问题,研究成果散见于报刊杂志上的学术论文中,也有的把社区词编入辞典。

以上三方面有关词语的研究,都反映了香港社会使用词语的特点,也都从不同角度涉及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问题。下文就这三方面的研究举例作一简要介绍。

关于外来词的研究。

这部分主要介绍香港中国语文学会词库工作组建立“外来概念词词库”的研究工作。工作组负责人为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主席姚德怀先生,成员有游社煖、林万菁、汪惠迪、黄河清。 以香港为主并有新加坡和内地学者参加。工作组的组成使得研究视野开阔。在香港李业宏先生的赞助下,自1993年7月出版《词库建设通讯》第1期,到1997年1月出版第11期,杂志中连载“外来概念词词库”词条选刊,工作在继续。

关于外来概念词,在《外来概念词词库》的“总说明”中给它下了一个定义:“汉语中表示本为外族语词的概念的那种词。”(见《词库建设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第1期第5页)。

建立词库的目的是“准备将近现代所出现的、以一词多译名形式当今流行于各地的或者译名有争议的汉语外来概念词进行研究、整理,然后输入电脑储存,这样就成了我们将来对汉语外来概念词进行规范和统一时的基础资料”(《通讯》第1期第9页)。工作组负责人姚德怀先生认为,特别选用外来词建词库是因为“外来词的研究素来是薄弱环节中的薄弱环节”,“重点在于词语异名的整理和释义词源的精确化”(《通讯》第9期第43页)。

这个词库的雏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它不同于一般的词典模式,没有严格的凡例,而采用了较宽松的格式。包括以下几部分:检索词、词目、释义、说明、讨论、参考文献、撰稿等。讨论部分可长可短,广列多家之说,将多种参考文献提供给读者。这两部分相当有特色。举例来说:

检索词:taxi(英语)

词目1: 出租汽车

词目2: 的士

词目3: 计程车(台湾)

词目4: 德士(新加坡)

词目5: 计程汽车(旧上海)

释 义:供人临时雇用的小汽车,多按时间或里程收费。

说 明:taxi在旧上海叫“计程汽车”“出租汽车”。现在台湾叫“计程车”。香港叫“的士”。大陆本来叫“出租汽车”,后来受香港影响,也在叫“的士”,现在是“出租汽车”和“的士”并用。“的士”中的“的”,不读de,而读dí。

讨 论: (原文略)用400多字罗列陈原、许国烈、 胡绳、持平、杨英耀等人所论述。

参考文献:

(原文略)共(1)—(13)项,各家之说均标明出版地、出版社、日期、页数等。

如果想了解“taxi”同物异名的情况,读了上引例文就很清楚了。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检索每一个词要做的细致工作。有这样个别词微观的剖析,积少成多,将来在宏观研究上便能概括得准确、全面。应该赞扬这种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前辈王力先生、吕叔湘先生均力倡对具体语言现象的细致分析。

词库工作组认为,“词条选刊”是词库的一个雏型,还需不断改进。再加上所列的“词目总目”,可以看清楚语言中同名异物的现象。在《通讯》第4期列出的“词目总目”包括“词目”“检索词”“期、 页”,也是词库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词条选刊”互补。

除了“外来概念词词库”外,还建立了“植物名称库”,作为一个专项,在一个门类上做一番尝试,也是可取的。工作组在《设置“植物名称库”缘起》(《通讯》第2期,第31页)一文中, 提到香港市花应为“洋紫荆”(学名Bauhinia blakeana Dunn),中文名在香港被简化为“紫荆”,如此则变成一名多物了(主要是变成与Cercis chinensis同名)。这一说明法引起很多人的兴趣。词库工作组还建议,将此花改名为“香港紫荆”。

《词库建设通讯》发刊以来,得到海内外学者的热烈响应。不少文章对“外来词”“外来概念词”的说法发表意见,还有的提供词条,也有不少贴近当代词语运用的小文章,生动活泼,可读性很强。

我们希望香港中国语文学会词库工作组能以微观研究结合宏观研究,对外来词、外来概念词在理论上作出更多的建树。

关于粤方言词和普通话词语的对比研究。

粤方言的研究相对其他方言来说,有较长的历史,至少在百年左右。研究的水准也较高,不仅内地学者研究的多,国际上关注的学者也不少,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已召开多次。就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来说,粤音的研究较多。在香港,粤方言词的专门研究见于一些词典及单篇论文, 如: 乔砚农的《广州话口语词的研究》(香港华侨语文出版社,1975 年),饶秉才、欧阳觉亚、 周无忌的《广州话方言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1981年)等。《词库建设通讯》自第5 期起不定期刊载“香港粤语词库”词条选刊(游社煖、张励妍撰稿), 收例以只流行于香港或源自香港的为主。

在香港多年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和教师注意到粤方言和普通话词语的对比研究,一部分内容散见于各级各类的普通话教材中。有比较系统研究的首推曾子凡先生。对比研究首先是为实用,是在“推普”中应运而生的。这一研究方向值得提倡。

要进行对比研究,既要熟悉粤方言词,又要熟悉普通话口语词。曾子凡是广州人,小学、中学在广州求学,大学时期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继而在北京工作多年,到香港后仍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香港大学获哲学硕士,具备对比研究的有利条件。他在词汇方面的代表作是《广州话·普通话口语词对译手册》(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第一版,多次再版,1993年增订)和《广州话·普通话语词对比研究》(香港普通话研习社1995年10月第1版)。

《广州话·普通话口语词对译手册》(以下简称《对译手册》)共收词8000多条,均为较基本和常用的词语,由此可以看出广州话和普通话在词汇方面差异之大。全书章目按内容划分排列,共三十三项。我们可将三十三项归纳为两部分,第一至第十九,含饮食,起居、家务,服饰、用品,自然、环境,动植物,行走,时间,计算,工商业,称谓,人体,疾病,娱乐,学习,感情,寒暄,交往,品性,治安、生死等。可说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涵盖了。第二十至第三十三,是按词类分的,包括部分实词和虚词,有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助词、代词、连词、介词、方位词、叹词、象声词、同字异义词、熟语、歇后语,等等。

由以上章目可以看出,编写这本手册是为方便香港人学习普通话用的,每一词条先出现广州话字词,加注粤方言注音,再出现普通话对译词,加注汉语拼音,非常方便读者自学。比如,服饰类的词条“衫”(省略注音):

衫〈泛指〉 衣裳 衣服

恤衫 衬衫

底衫 内衣

面衫外衣 上衣

笠衫 汗衫

波衫 球衣

体育衫运动衣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高,多次印刷增订,说明读者对它的需要。看到这本手册,许多普通话教师会明了广州话和普通话词语差异在哪些方面,教学时把词汇对比内容列为重要的一项。这本手册也是广州话方言词语的一次调查。罗列八千多词条不是一个小数目。对比研究中孕含了广州方言词的研究。

如果在分类的章目上再考虑一下逻辑分类的原则,将同类事物并列,可能更方便读者查检。以现有的分类说,例如“计算、工商业、称谓、人体”顺列下来,总感到不是同类事物的并列。十九项前后反映词义的和反映词类划分的也难以并列。词类中可将实词在前,虚词在后,依序排列。至于口语词对译本是一件难事,有的译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在所难免的。

《广州话·普通话语词对比研究》(以下简称《对比研究》)是曾子凡在他的硕士论文《广州话方言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修订出版的。这本书与上述《对译手册》的不同处在于提升到理论方面进行对比。首先是对广州话方言词的研究。作者对方言词的调查下了很大功夫,除《对译手册》收集的8000多条以外,又继续收集了6000多条。有多达14000多条方言词为例,可进行多方面的归纳分析比较, 材料十分丰富。

作者把广州方言词分为三类:一是古代用词,这些词在普通话书面语和口语中都不使用;二是普通话口语少用的文言词及与普通话用法不同的广州话单音词;三是广州话方言特有词。(作者在书中对他所用的“古代用词”和“文言词”作了区分。)书中将研究重点放在第三类,又将广州话方言特有词分为五种:方言性的生活用词、方言性外来词、方言性忌讳彩头词、方言性缩略词和有音无形词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把广州方言词分为三大类,仍是采用与普通话词语对比的标准,着眼在普通话不用或少用或用法不同等方面,而不是摆脱普通话词语给广州方言词分类。这种分类法是从对比研究出发的。

《对比研究》进而将“广州话方言词与普通话词语的比较”列为一章,分为十三节来细致对比分析,反映出广州话较普通话多保留文言古词、单音节词,二者语词的语体不同,有时同形异义,有时同义异形,且广州话多用方言性外来词,最后从构词方面又分类进行比较。可以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进行对比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归纳出许多带规律性的东西。只是仍感需从逻辑角度调整分类,以将纷繁的语言事实更高度地概括整理。

对于曾子凡在粤方言词的研究及粤方言词和普通话词的对比研究,语言学家詹伯慧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一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对推广普通话,对方言研究都很有贡献。笔者很同意这一观点,为社会实用的研究体现了研究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关于社区词的研究。

近十年来,一些学者注意到,香港所用的一些词语在广州并不流通。这些词语和香港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出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香港人的心理。这类词有的研究者仍把它归为方言词,认为是香港粤方言特有的方言词;有的则把它称为文化词;笔者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叫“社区词”。

社区词是指在一定社会区域流通的词语,反映本社会区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首先或主要在本社区流通。使用汉语的区域很广泛,在中国范围内,有内地、台湾、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中国以外还有海外华人社区。如果社会背景不同,社区词则有相当的差异。

笔者1985年从北京来香港定居,对于流通在北京和香港两地不同的社区词,有一定的语言敏感。1987年、1989年在参加第四届、第五届中国语言学会学术年会时,提交的论文是《香港流通的词语和社会生活》《香港词汇面面观》,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讨香港词语和社会的关系,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文章所列举的词语反映香港社会面貌,所反映的事物、概念、思想是香港特有的。比如“太空人”,指移民外国又要在外国和香港之间飞来飞去兼顾家庭和工作的人。“石屎森林”“水泥森林”,比喻香港高层建筑物林立。“夹心阶层”指家庭收入在每月港币26001—50000元之间,可以申请“居屋”的人。“打工皇帝”则指在商贸金融界的精英人才,他们一年向政府交纳的薪俸税金高达几千万甚至上亿万港币。“金鱼缸”以比喻造词法形容进行股票交易的中央交易所,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词的构词法通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语的构词法没什么两样。它们的含义则香港以外的人不易理解。

也在1987年、1988年左右,笔者在香港大学语文研习所,继而在政府有关部门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来常用词汇介绍”,一共10讲。内地流通的政治、经济、文化词语,在香港也不流通,是内地特有的。直到1997年3月, 笔者还在公务员培训处作了题为《中国内地常用政治词语、经济词语介绍》的讲座。

笔者多年来注意搜集这类词语,归纳整理研究,并与同行不断研讨,吸收同行的意见,至1993年8月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 发表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和教学浅议》一文,以内地和香港分别流通的词语为例,分析政治、经济及生活词语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至同年12月香港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上,提交了《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一文,认为有必要对香港社会流通的和社会背景关系密切的词语命名,提出“社区词”这一新名称、新概念,并将它与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并列,成为一般通用词的构成成分。1996年8月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 笔者发表了《社区词》一文,从各个不同角度界定社区词并给它定位。笔者的观点引起与会学者热烈研讨。有的学者表示赞同,不少学者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补充,也有不同的意见、批评的意见,反映了学者对社区词研究的关注,也反映了这项研究工作还不够成熟。

所以给这类词定名为“社区词”,是借用“社区”一词,扩大它的词义,来泛指某一特定的社会区域;且“社区词”是三音节词,可以和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并列。从逻辑上说,社区词反映词语和某社会背景的关系,文言词反映和历史的关系,方言词反映和地域的关系,外来词反映和外族外国语言的关系。各从一个角度来说明本身和一般通用词的关系。

眼下还未见到系统的《社区词词典》。郑定欧主编、高国抗副主编编纂的《香港辞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是一部中小型百科性综合辞书,为了解香港、研究香港的读者提供了香港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旅游、文化、社会、方言等多方面的资料,收辞目2000余条。其中不少是香港特有的社区词,可作为研究社区词的可贵材料。

进一步研究社区词,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着力。首先是社区词可运用的范围。在台湾、香港、澳门流通的社区词可以算是社区词,在内地有没有“社区词”这个概念?是否因为内地面积大、人口多,所流通的反映政治、经济等情况的特定词语就不算是社区词了?第二,香港社区词和香港粤方言词如何划界,以什么标准来准确区别这两类词?第三,穷尽列出香港社区词,编纂《香港社区词词典》。

以上三方面的介绍,准确来说是“香港词汇研究举隅”,所以用“初探”标明。不当之处,就正于各位方家。

标签:;  ;  ;  ;  

香港词汇研究初探_粤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