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状况的特点_人口普查论文

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状况的几个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看我论文,国人论文,人口普查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也是世纪之交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这次人口普查,无论是回顾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对人口结构产生的影响,还是展望新世纪人口状况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都将提供大量翔实的数据。本文根据31个省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对我国20年来人口变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做一简要分析。

1 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

1.1 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年平均人口增长速度低4个千分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区坚决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基本国策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我国的人口总量控制工作力度明显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制度日趋规范,人口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和现役军人人口为126583万人,与1990年人口普查的113368万人相比,10年零4个月增长13215万人,增长了11.66%,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而1982~1990年8年间增长人口为12550万人,增长了12.45%,年平均增长率为1.48%。90年代比80年代年平均人口增长速度低4个千分点。

1.2 人口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90年代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已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见表1)。1990~2000年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同期世界水平为1.32%,其中发达国家是-0.25%,发展中国家是为1.75%。世界人口数前10位的国家中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印度是1.6%,印度尼西亚是1.14%,巴西是1.24%,巴基斯坦是2.77%。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是比较低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很年轻,20~29岁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比较大,这正是我国不能放松人口控制工作的主要原因。

表1 1990~2000年世界人口增长情况

 1990年年中2000年年中年平均增长

人口数(百万)

人口数(百分) 率%

世界5321 6067

1.32

发达国家1214 1184

-0.25

发展中国家 4107 4883

1.75

中国1133.71265.8 1.07

印度853.4 1002.1 1.62

美国251.4 275.6 0.92

印尼189.4 212.2 1.14

巴西150.4 170.1 1.24

巴基斯坦114.6 150.6 2.77

俄罗斯 148.0 145.2 -0.19

日本123.6 123.9 0.02

孟加拉 114.8 128.1 1.10

尼日利亚118.8 123.3 0.37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咨询局.世界人口数据表.1990,2000

1.3 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的原因

第一,准确把握住了90年代人口控制工作的难点和重点。90年代我国人口控制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90年代前半期,正值我国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地区之间计划生育工作很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现行的生育政策同农民的生育意愿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迁移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地区,给那里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工作,加大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从而使我国近十年的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第二,各级党政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齐抓共管。从1991年开始,党中央和国务院每年召开一次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对当前的人口控制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对于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开展。

第三,坚决执行晚、稀、少的生育控制政策。由于国家大力提倡晚婚、晚育,从而使我国的生育胎次减少,世代间隔延长。近十年来我国妇女生育孩次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孩比重逐年上升,多孩比重逐年下降。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也有很大的下降,达到了更替水平以下。

第四,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降低出生率产生了积极影响。“九五”与“八五”相比较,虽然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增长了5.5%,但是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减少了9.1%,生育峰值年龄23岁的妇女人数减少了17.6%。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为我国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极好的时机。

2 省际间人口分布变化明显,人口进一步向东部聚集

2.1 省际间人口分布变化明显

普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省际之间人口分布的变化明显快于1982~1990年。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0年人口普查与1990年人口普查比较,全国31个省中有12个省的排位顺序发生了变化。变化最大的省是广东省,从1990年的第5位,上升为2000年的第3位。从各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看,1982~1990年间,变化超过0.1个百分点的省有8个;而1990~2000年间,变化超过0.1个百分点的省达到了14个,其中广东省上升了1.29个百分点。

2各省人口规模排序

2000 1990

 1982

地区别

占总人口

  占总人口

 占总人口

比重% 次序 比重%

次序比重%

次序

北京

1.09

26

0.96

26

0.92 26

天津0.79

27

0.78

27

0.77 27

河北5.34

65.40

65.28 7

山西2.61

19

2.54

20

2.52 20

内蒙1.68

23

1.90

23

1.92 23

辽宁3.36

13

3.49

12

3.56 12

吉林2.16

21

2.18

21

2.25 21

黑龙江 2.92

15

3.12

15

3.25 14

上海1.33

25

1.18

25

1.18 25

江苏5.89

55.93

46.03 4

浙江3.71 103.67

11

3.87 10

安徽4.74

94.97

84.95 8

福建2.75 182.66

18

2.58 19

江西3.28 143.34

13

3.31 13

山东7.19 2 7.47

27.41 2

湖北7.33 1 4.77

97.41 1

河南4.78 8 7.56

14.76 9

湖南5.10 7 5.37

75.38 5

广东6.85 3 5.56

55.34 6

广西3.56 113.74 103.63 11

海南0.62 280.58 280.56 28

重庆2.45 202.55 192.70 18

四川6.60 4 6.93 3 7.24 3

贵州2.79 172.87 172.84 17

云南3.40 123.27 143.24 15

西藏0.21 310.19 310.19 31

陕西2.86 162.91 162.88 16

甘肃2.03 221.98 221.95 22

青海0.41 300.39 300.39 29

宁夏0.45 290.41 290.39 30

新疆1.53 241.34 241.30 24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整理。

2.2 人口进一步向东部聚集

根据我国31个省的地理位置,划分成东、中、西三大地区(注:根据2000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从中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我国省际间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普查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人口地域分布呈东多西少的宏观格局没有改变,而且这一格局更加显著,人口分布进一步向东部聚集。

 表3 东、中、西部人口分布

地区别

各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2000

1990 1982 20001990 1982

东部 38.92 37.6737.51463 401

354

中部 32.93 33.8533.83249 229

203

西部 28.15 28.4828.6652 4742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整理。

从表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中部和西部虽然人口总量一直在增加,但是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基本是呈下降的趋势。十年来占总人口的比重,中部地区下降了0.9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了0.3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都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且近十年来上升的幅度更加明显。十年间东部地区共增加人口655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26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这种变化趋势,从人口密度指标上反映更加明显: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从1990年的401人/平方公里上升为463人/平方公里;中部地区从1990年的229人/平方公里上升为249人/平方公里;西部地区从1990年的47人/平方公里上升为52人/平方公里。

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发生的巨大变化,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流动所造成的。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全国省际间迁移流动人口有近4000万人。表4列出了迁移流动人口的流向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在全部迁移流动人口中有76.3%的人迁入东部地区,迁入中部地区的占9.61%,迁入西部地区的占13.97%。如果从迁移流动人口的迁出地看,从东部地区迁出的占21.24%,从中部地区迁出的占41.18%,从西部地区迁出的占37.57%。

表4 人口迁移流向 %

2.3 机械变动决定了我国人口省际分布的变化

人口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是影响人口分布变化的两大基本因素。由于90年代我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强,全国31个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虽然各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近十年中已经在逐步缩小。由此可以认为,近十年来我国省际之间人口分布的变化明显快于1982~1990年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机械变动,即省际之间的人口迁移流动。这一点与我国近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活跃,由于各省际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而产生了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在各省际之间差距很大。我国多年来一直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特别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种社会经济发展所形成的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最终导致了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在近十年来日益频繁,从而对我国省际人口分布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3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3.1 城镇化水平提高,但落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为36.09%,与1990年的26.23%相比,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这种提高,主要是城镇区域扩张和市镇个数增加所造成的。根据人口普查的统计,1990年我国地级市185个,县级市268个,市辖区666个;到2000年我国地级市258个,县级市404个,市辖区780个;分别增加了39.46%,50.75%和17.12%。同期建制镇数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

虽然数据表明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的《2000年世界人口状况》,1995年人口城镇化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45%,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7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38%。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7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60美元,同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630~1090美元的12个国家平均城镇化水平为41.3%。

表5 各省城镇化水平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地区别

2000

1990 增长

总计 36.09 26.239.86

北京 77.54 73.084.46

天津 71.99 68.653.34

河北 26.08 19.087.00

山西 34.91 28.726.19

内蒙 42.68 36.126.56

辽宁 54.24 50.863.39

吉林 49.68 42.657.03

黑龙江51.54 47.174.37

上海 88.31 66.2322.08

江苏 41.49 21.2420.25

浙江 48.67 32.8115.86

安徽 27.81 17.90 9.91

福建 41.57 21.3620.21

江西 27.67 20.407.27

山东 38.00 27.3410.66

河南 23.20 15.527.68

湖北 40.22 28.9111.31

湖南 29.75 18.2311.52

广东 55.00 36.7718.23

广西 28.15 15.1013.05

海南 40.11 24.0516.06

重庆 33.09 17.3815.71

四川 26.69 21.29 5.40

贵州 23.87 18.93 4.94

云南 23.36 14.72 8.64

西藏 18.93 12.59 6.34

陕西 32.26 21.49 10.77

甘肃 24.01 22.04 1.97

青海 37.76 27.35 7.41

宁夏 32.43 25.72 6.71

新疆 33.82 31.91 1.91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整理。

3.2 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东部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

从表5中分省的数据看,省际之间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很大,最高的是上海为88.31%,其次是北京为77.54%,天津为71.99%,重庆只有33.09%;人口城镇化水平最低的是西藏,只有18.93%。从近十年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化的省际差异看,上海、江苏、福建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个百分点,浙江、广东、海南、重庆的增长幅度在15~20个百分点之间。

从东、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看,东部地区明显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2000年与1990年比较,东部地区提高了14.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高了8.6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提高了9.77个百分点,均低于全国增长9.86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

3.3 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有所调整

以上只是对人口城镇化水平,全国及省际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性分析。对于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进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国际和省际比较,存在着许多不可比的因素,如划分城镇的口径问题、城乡人口的迁移流动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问题,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三次人口普查,每一次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都是不同的。1982年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设区的市所辖的镇和县所辖的镇的居委会人口。2000年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1)市辖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0人以上的,区管辖的全部行政地域人口。(2)市辖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0人以下的区和下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乡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区、市政府驻地城区建设延伸到的乡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区、市管辖的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内的全部人口。(3)市辖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0人以下的区和不设区的市管辖的其它镇,镇政府驻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政府驻地城区建设延伸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管辖的其他居委会地域内的全部人口。(4)县管辖的镇,镇政府驻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政府驻地城区建设延伸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管辖的其它居委会地域内的全部人口。

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变化,对2000年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大。如果按照1990年城镇人口统计口径计算,2000年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为36.25%。但是,人口城镇化水平在省际之间变化比较明显,这也是这次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变化的主要目的。同样用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采取1990年和2000年两种统计口径,江苏省从31.98%上升为41.49%;浙江省从36.13%上升为48.67%;北京市从87.63%下降为77.54%;安徽省从34.26%下降为27.81%。

4 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

4.1 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达6.96%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见表6),65岁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6.96%,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22.89%,老少比是30.4%。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标志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

表6人口年龄结构 %

占总人口比重

地区别

0~14 15~64岁 65岁及以上 老少比

总计 22.89 70.156.9630.40

北京 13.60 78.048.3661.45

天津 16.75 74.938.3349.73

河北 22.82 70.326.8630.06

山西 25.80 68.006.2024.03

内蒙 21.28 73.375.3525.14

辽宁 17.68 74.497.8344.28

吉林 18.96 75.195.8530.85

黑龙江

18.90 75.685.4228.68

上海 12.19 76.2811.53

94.61

江苏 19.65 71.598.7644.55

浙江 18.07 73.098.8448.99

安徽 25.52 67.037.4529.19

福建 23.02 70.446.5428.42

江西 25.99 67.906.1123.50

山东 20.85 71.128.0338.54

河南 25.94 67.106.9626.83

湖北 22.87 70.826.3127.59

湖南 22.17 70.547.2932.88

广东 24.17 69.786.0525.03

广西 26.24 66.647.12

27.13

海南 27.47 65.956.5823.95

重庆 21.93 70.177.9036.02

四川 22.65 69.907.4532.86

贵州 30.29 63.925.7919.12

云南 26.02 67.986.0023.06

西藏 31.20 64.304.5014.42

陕西 25.01 69.065.9323.71

甘肃 27.00 68.005.0018.52

青海 26.62 69.054.3316.26

宁夏 28.38 67.154.4715.70

新疆 27.30 68.174.5316.59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整理。

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是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从80年代开始,我国加强了人口控制的力度,在20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的生育率已从高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使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相对上升,形成人口老龄化。死亡率下降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在不断上升。由于低年龄组的死亡率在近一个时期比较稳定,而高年龄组的死亡率下降比较快,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样使老年人口比例相对上升,形成人口老龄化。从我国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看,死亡率的下降将会替代生育率的下降而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4.2 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很大

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虽然从全国看,年龄结构数据已达到了老年型的标准,但根据31个省的年龄结构数据分析,全国有18个省份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是属于成年型。在达到老年型的13个省份中,安徽、四川、湖南和广西是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老年人口比重相对增加,从而形成了人口的老龄化。由此可以看出,我国31个省份中,绝大部分省的人口年龄结构仍属于成年型。由于河南、四川、山东等人口大省的年龄结构都达到了老年型,所以使全国人口年龄结构也达到了老年型。

第二,0~14岁人口比重,除贵州、西藏以外,均低于30%,全国的平均水平是22.89%。按照国际标准,达到老年型人口的年龄结构,0~14岁人口比重在30%以下,我国是刚刚开始进入老年型,而0~14岁人口的比重就接近20%,这预示着在未来的三、四十年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非常快。

第三,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65岁以上人口比重,城镇为6.30%,乡村为7.33%,乡村比城镇高1个百分点。1990年人口普查,城乡间就存在这样的差异,只是差异较小。造成人口年龄结构城乡间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流动,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使农村的老年人口比重相对上升。

总之,纵观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人口状况的这些变化特点,都与人口的迁移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低生育水平的逐渐稳定,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的趋势已经形成,人口自然变动对人口各种结构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随着省际之间、城乡之间人口的迁移流动日趋频繁,人口的机械变动对人口各种结构的影响将逐渐增大。

标签:;  

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状况的特点_人口普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