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中国论文,生态论文,森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开发状况,从深度和广度上论述了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内容,在开发与保护问题上强调必须坚持生态经济的原则,把保护放在首要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此外,本文在国内首次提出建立森林生态旅游定位站的设想,这对指导我国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生态经济;森林公园;定位站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Forest Eoctoursm Resourcesin China/Deng Jingyang & Chen Dedong( Department of ForestRecreation,Central-South Forestry College, Hunan Zhuzhou,412006).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ized the currentsituation of forest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
anddiscussed in detail the content of developing the forestecotourism resources.It stressed that top priority shouldbe placed on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 ecotourism resources inrelation to development,while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ecological economy,and suggested some appropriate measures.In addition,this paper,for the first time, put forward anidea that orientation station of forest ecotourism should beestablished,which will be of much importance in directingand promoting a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China.
Key words:forest ecotourism; ecological economy;
forestpark; orientation station
1 前言
美国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世界著名旅游学家朱卓任教授在分析当今世界旅游发展趋势时,把绿色旅游列为4 种主要发展旅游之首(绿色旅游、文化旅游、参与性旅游和保健疗养旅游),而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因而森林生态旅游必将是绿色旅游的主体。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人们在人工或天然的森林生态环境里从事的旅游活动,是国际上正在兴起的一种有利于保护自然的新型旅游业——生态旅游业的主要形式,由于这类形式的旅游是在天然(或人工)的生态环境里参入人为活动因素,因此,其固有的生态系统就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一旦超出其生态阀值就会造成生态失调,这对天然林尤其如此。发展旅游业如何做到既获取直接经济收入,满足游客游兴,同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是目前世界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
由于林地具有比其它类型的栖息地更为坚强的抵抗性,因此少量和分散的游憩利用不会造成实质性的生态影响,但随着世界旅游的发展,作为绿色旅游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必然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对林地的压力会不断增大。我国目前实行新的周五日工作制会刺激更多的城市居民涌向森林和绿地,因此应重视森林旅游对生态的潜在影响。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坚持生态经济原则,确保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种效益的有机统一。
2 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森林曾是人类生命、生存的摇篮,人类在走出原始森林之后又强烈要求回归自然,去体味与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宁静。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广袤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林区分布有高等植物约3 万种,其中乔灌木约8000余种,而栖息于森林的野生动物资源也极为丰富,约有1800余种,其中特有珍稀种100余种, 这些是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宝贵的物质基础。此外,不同的植被类型与不同的地形地貌构成的森林景观和森林生态环境也具有独特的旅游魅力。
森林公园是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主体。自1982年国家计委批准建立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来,我国森林公园发展迅速。截止1993年7 月底我国有各级森林公园520 处(其中国家级207处),总面积226.0万ha,分布在全国各地(表1)。10余年来, 我国森林公园以超常规模发展(表2),目前全国有森林公园640处,其中林业部批准建立的有32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34处)[1]。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数量已发展到766处,总面积达6618.4万ha,占国土面积的6.8%(表3)。
我国自然保护区主要为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两个类型,这两类自然保护区约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的90%,大部分由林业部门管理(表4)。到目前为止, 全国林业系统共建立这两个类型的自然保护区500余处,面积达5059万ha(其中国家级68处,总面积975万ha)。除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外,我国的林场、植物园、森林猎狩场在开展生态旅游方面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表1 我国森林公园各省分布
(截止1993年7月)
省(区) 个数
%
省(区)
个数
%
北 京
10
1.92 河 南14
2.69
天 津1
0.19 湖 北39
7.50
河 北
18
3.46 湖 南31
5.69
山 西
15
2.88 广 东10
1.92
内蒙古8
1.54 广 西 5
0.96
辽 宁
19
3.65 海 南 2
0.38
吉 林
11
2.12 四 川68 13.08
黑龙江
33
6.35 贵 州 4
0.77
上 海4
0.77 云 南21
4.04
江 苏
11
2.12 陕 西21
4.04
浙 江
34
6.54 甘 肃27
5.19
安 徽
25
4.81 新 疆 1
0.19
福 建9
1.73 青 海 2
0.38
江 西
31
5.96 合 计
520100
山 东
46
8.85
注:摘自林业部“1993~2000年国营林场发展工程规划纲要”。
表2 中国森林公园不同时段分布
序号
年限 个数
比例(%)
1 1982~1983
5 0.80
2 1984~1986
5 0.80
3 1987~1989 13 2.03
4 1990~1992 23236.25
5 1993~ 38560.16
合 计
640 100
表3 我国自然保护区不同时段分布
年限 个数
面积(万ha) 占国土面积(%)
1965 19 64.88 0.07
1978 34126.5
0.13
1982 106390 0.40
1985 333
1933.0
2.0
1990 600
3000.0
3.0
1991 708
5606.6
5.5
1995 766
6618.4
6.8
注:根据有关文献综合。
表4 我国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分属情况
(截止1991年)[2]
部门 数量(个)占总数(%) 面积(万ha)
占总面积(%)
全国
708 1005606.7
100
林业
469 66.24 4199.274.89
环保
105 14.83 1019.218.18
农业32
4.52
75.6 1.35
海洋 7
0.996.6 0.12
地矿10
1.417.4 0.13
其它85 12.01 298.7 5.33
注: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
3 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3.1 有形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主要集中在森林公园,而自然保护区、林场等的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相对较少。我国从1982年发展森林公园以来,到目前已建成森林公园640个。 由于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3],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在90年代进入了高潮。 一些公园大力投资,加强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林区致富的主要产业。到目前为止, 林业部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已投入专项资金2亿多元,森林公园接待中外游客达2亿多人次[1]。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数森林公园还不具备接待能力,有的还在进行总体规划之中。在640个森林公园中,开展接待业务的只占总数的40%。
3.2 无形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国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只注重有形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无形资源的开发。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广度上已初具规模,但在深度上挖掘不够,多数只注重观光层次的宣传和组织,这不符合旅游发展新趋势的要求,有必要加强森林生态环境特有保健效益的开发,这对即将到来的“96度假休闲游”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有别于其它任何类型的旅游资源,其显著之处在于其绿色环境,具有观光、度假、疗养保健多种功能:①空气负离子: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他命,具有降尘、灭菌、调节人体代谢等功能,呼吸负离子有利于身体健康。森林的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是建立天然负离子呼吸区的理想之地。②林中小气候:舒适的气候环境是当今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选择疗养度假的首要考虑条件,由于林地小气候特征,我国森林公园多数具有冬暖夏凉、气候温和等特征,比同期外部环境更为优越。③空气洁净度:由于森林具有降尘作用,针叶林过滤灰尘达30~35t/ha·a,阔叶林50~70t/ha·a。特别是我国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大都离中心城市和工业区较远,受污染可能性小,加之森林特别是原始森林人为活动少,因此空气清新洁净,含尘含菌量少。④林中挥发物:林中挥发物分杀菌素和芳香素两类,不同树种产生挥发物数量差别很大,阔叶林1昼夜能产生植物杀菌素2t/ha、针叶林5t/ha以上。据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在寒冷季节针叶林杀菌素较少,适宜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疗养;而酷暑季节是针叶林树脂分泌高峰期,不利于有高血压、心脏局部贫血和支气管炎发作的病人疗养。因此,在建设森林疗养地时必须注意不同季节、不同树种和不同病患疗养者的相互关系。植物挥发的芳香素是一种萜烯类物质,具有醒脑提神的作用。
4 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措施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重视:①加强宣传,促进利用。鉴于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晚,外界了解甚少,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突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特色,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对于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郊野型森林公园更应大力促销,使之成为都市人的“周末度假村、野外娱乐地”,让无形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②加强研究,促进开发。森林的疗养保健作用并非对所有患者都适宜,不同地段、不同树种、不同季节林内挥发物不同,对患有不同症状的游人效果各异。因此,建立疗养地、度假村必须对周围环境资源进行综合研究,在某些地段有必要对放射性物质的强度进行监测,为建设者和游览者提供科学的依据。林内小气候是森林公园无形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的公园应在适当地段设立观测点,研究林内小气候特征,并结合气象要素和景观要素,确定公园最佳旅游期、舒适旅游期和可旅游期或观赏期,为游客提供选择。③宏观布局,重点扶持。我国森林公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地区,主要与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有关。从我国目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状况来看,在森林公园较集中的地区不宜再兴建类似公园,而应集中资金,重点扶持。每个省(区)应根据当地条件扶持一个当地的“张家界”,让一部分公园先富起来,带动其它公园的发展,逐步建立森林公园集团公司,滚动发展,避免盲目竞争,出现整体效益不佳的局面。此外,应加强西部和沿海地区该类旅游资源的开发。④拓展方位,全面开发。林业系统负责的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成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比森林公园早约30年,体系较完善,管理和研究人员配备较齐全,但生态旅游的发展缓慢,在林业系统约500处自然保护区中只有极少数发展生态旅游。因此, 自然保护区应发展生态旅游,变消极的保护为积极开发式的保护,以提高人们学习大自然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区自筹资金,自求发展,达到更好地保护自然的目的。
5 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5.1旅游业并非“无烟工业”的启示
我国旅游业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利用轻保护的思想,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的威胁,严重影响到周围人群的安全。旅游公害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1994年3 月国家建设部发表了题为《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的绿皮书,其主题是“必须强调资源保护工作的首要地位”[4]。此外, 旅游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游憩活动对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的直接影响,这类影响最严重,也很难控制,是保护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应研究的重要内容。
5.2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精心规划,合理布局:森林公园的建设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合理的规划关系着公园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森林公园的规划应依据生态经济原则和系统工程的思想全盘考虑,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同时必须附有环境影响评估说明书,使规划、建设更具有约束性和科学性。
严格依法,加强管理:森林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掌握有关旅游法规和林业法规,并严格执行,同时加强同其它有关部门的合作,搞好环境管理。负责森林公园管理的林业部和各省(区)林业厅的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应定期组织评估检查,加强指导和督促。
控制游人,确定容量:我国目前的森林公园及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数不存在人满为患的局面,但不容忽视其潜在的影响。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一些敏感地带应采取措施或限制入内或疏导游人,使之在环境承受力允许范围之内,同时又不损游兴。如何确定游人容量是一项棘手的工作,游人的利用量应控制在生态阀值之内(附图)。
附图 游人利用量与生态负荷曲线关系
如附图所示,生态负荷量随游人利用量的增加而加重,当游人利用量增加到影响生态阀值F时,即生存负荷量所对应的Qmax 值为最大(极限环境容量),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控制在该值之内,游客游兴的满足(社会承受力)也必须以不超出F值为标准。 通常随着游人增加游兴增大,但游人的临界满意情绪(T 点)随着游人的增多出现拥挤而趋于下降,此时的Q[,s]为最佳社会容量值。而我国环境容量的计算通常是人为主观给定的结果,很少有基于资源和游人研究之上的科学数值,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培养人才,注重研究: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才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一些高等林业院校已开设了森林旅游系(专业),但林业系统办旅游教育存在师资、设施不足等问题,应加强同其它旅游院校的横向合作和交流,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联合办学或联合培养。在生态旅游研究上,重点应集中在旅游环境资源和游人利用方面,加强“旅游生态学”的研究。鉴于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的研究状况,有必要建立“森林生态旅游定位站”,对即将进行旅游开发利用的森林生态环境进行跟踪研究,从而找出最佳社会承受力和生态承受力,以指导我国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