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鳞状细胞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喉鳞状细胞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李正江[1]2000年在《喉鳞状细胞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喉鳞状细胞癌是头颈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和放疗,尽管治疗方案和技术在不断的改进,但仍有部分患者得不到挽救。本研究从分子水平,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评价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科收治的87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45例切缘组织中VEGF的表达,探讨VEGF的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关系,为判断预后和拟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将Ad5.E1A导入喉癌细胞株Hep2中,观察E1A基因在喉癌的化疗和放疗中的增敏作用。实验结果如下: 1.VEGF的免疫反应主要发生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内,其阳性率为77%。 2.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肿瘤组织中的平均微血管计数(MVC)明显高于切缘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P<0.01)。 3.在喉鳞状细胞癌中,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计数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1)。 4.在喉鳞状细胞癌中,VEGF的表达与肿瘤T分期和分化有明显的相关性(P=0.04,P=0.03),随着T分期的增加,VEGF低表达所占比例明显降低,而VEGF高表达所占比例明显升高:肿瘤分化越差,VEGF低表达所占比例越小,而VEGF高表达所占比例越大。与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及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的相关性。 5.E1A基因在体外可影响Hep2细胞的形态改变,但对细胞生长无影响。

吴静[2]2017年在《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喉鳞状细胞癌mRNA表达谱的影响及通过抑制TRPP2的表达促进人喉鳞状细胞癌增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喉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虽在全身恶性肿瘤中占据的位置不高,但在呼吸道及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位置较为重要,在呼吸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在头颈肿瘤中占第2-5位。喉癌多发生于40岁以上年龄人群,其中世界男女发病率之比大约为10:1,部分地区男女发病率差异略小,如我国东北地区男女发病率差异则小于世界水平。目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和饮酒是喉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但具体发病过程是个复杂的生物学变化,同所有的肿瘤一样,喉癌的发病和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失活有关,同时很多其它因素也可促进喉癌的发生和发展,如炎症状态、机体内离子通道功能改变等。喉癌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甚至吞咽困难等,若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则表现为颈部包块。喉癌的病理类型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目前喉癌的治疗提倡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虽然喉癌的治疗经历了百余年的进展,喉癌发病及治疗的基础研究也在不停的进步,但喉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及术后生存质量并未得到大幅改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超家族(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是一种非选择性钙离子通道,在钙离子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TRP通道目前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TRPA、TRPC、TRPN、TRPV,第二类包括TRPP和TRPML,他们均具有类似的结构,结构中均有一内嵌的发卡通道结构,TRP通道分布广泛,主要通过介导的钙离子内流作用参与调节机体的机械感觉、痛觉、味觉、肌肉收缩、细胞增生、分化、凋亡等众多生理病理反应。但各种TRP通道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部分TRP通道亚类可以相互或协同作用调节生命活动。TRPP2通道作为TRP超家族中的一员,又称之为PKD2(polycystin-2),目前研究较多和确实的证据认为TRPP2的突变与多囊肾的发病密切相关。TRPP2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如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心肌细胞、肾上腺和卵巢细胞。目前研究认为TRPP2的亚细胞定位有一定的争议,认为可表达于细胞质膜、高尔基体、内质网和原纤毛中,其中内质网的定位最为认同。在内质网中,TRPP2作为细胞内钙离子释放的通道,联合三磷酸肌醇受体和雷尼丁受体调节胞内钙离子的平衡,参与钙库介导的钙离子内流过程((store-operated calcium entry channels,SOCE),从而发挥各种生理和病理功能,如参与细胞增殖、凋亡、自吞噬等过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ɑ)最初是以抗肿瘤因子被发现,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抗肿瘤因子,肿瘤坏死因α是一种多向性细胞因子,其在炎症反应、细胞分化、免疫调节以及抗感染、抗肿瘤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研究也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对肿瘤的作用因条件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结果,虽然是最强的抗肿瘤因子,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表现为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生物信息学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信息学、计算机学、统计学等多种技术对大量的生物数据从分子水平通过序列对比、通路分析、生物聚类、统计分析等进行分析、筛选,发现疾病的异常信息,可作为进一步证实研究的筛选手段,避免盲目无效性的研究。本研究应用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系,通过表达谱测序、生物信息学技术、蛋白印迹、流式细胞术、细胞增殖实验、钙成像以及si RNA技术分两部分阐述了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的m RNA表达谱的影响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通过抑制TRPP2的表达及其介导的内质网上钙离子释放来增强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系的增殖。为进一步阐明TRPP2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增殖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有助于阐明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有利于对喉癌开发新的潜在治疗方向,为治疗喉癌提供实验室证据。1.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m RNA表达谱的影响及分析既往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对肿瘤的作用是双方面的,因为条件的不同可表现为促进或抑制。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的作用,本研究利用m RNA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揭示了TRPP2相关m RNA在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的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PKD2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和对照组相比),由此推测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可能是通过下调TRPP2导致人喉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的改变。但结论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2.肿瘤坏死因子α通过抑制TRPP2的表达促进人喉鳞状细胞癌细胞Hep-2增殖的实验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和TRPP2都参与机体细胞的多种功能,研究表明,钙离子通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TRPP2作为钙离子通道中的一员,我们推测其在喉癌的增殖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第一部分的研究我们对经过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的人喉鳞状细胞癌细胞Hep-2较对照组未处理的人喉鳞状细胞癌细胞Hep-2在m RNA表达谱的分析中发现,TRPP2m RNA表达显著减少,为进一步验证TRPP2是否参与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的影响过程,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通过抑制TRPP2的表达调节PERK-e IF2α信号通路以及TRPP2介导的钙离子通道途径增强了Hep-2细胞的增殖。主要结果如下:(1)肿瘤坏死因子α能显著减少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的TRPP2的表达和ATP引发的钙离子释放。(2)si RNA特异敲低TRPP2可显著抑制ATP引发的钙离子释放、消除肿瘤坏死因子α对ATP引发的钙离子释放减少的效应。(3)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经过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或特异敲低TRPP2处理未影响IP3R-I表达水平和细胞内基础钙离子浓度。但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和特异性敲除TRPP2对抑制TRPP2的表达有增强效应。(4)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增强了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的增殖及G2/M期的比例,但是减少了G0/G1的比例。而si RNA特异敲低TRPP2后,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增殖也增加,其表现为S期和G2/M期比例增加,但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5)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下调p-PERK和p-e IF2α的表达水平,但不影响PERK和e IF2α的表达水平。

刘胜辉[3]2016年在《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A家族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肿瘤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其中喉癌(laryngeal carcinoma,LC)是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而喉癌以其日益增高的发病率,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喉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然而,复发和转移比较常见,且预后仍不理想。因此需要迫切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治疗喉癌患者。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elanoma antigen,MAGE)-A属于癌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s,CTA),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而在除干细胞外的正常人体组织中均不表达。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MAGE-A家族在肿瘤中表达及意义的研究。而MAGE-A家族在喉鳞状细胞癌病人的表达模式仍不明。本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MAGE-As(包括MAGE-A1、-A2、-A3、-A4、-A6、-A10和-A12)、MAGE-A9和MAGE-A1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相应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生物学指标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我们进一步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的方法检测了106例LSCC组织及22例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MAGE-A1和MAGE-A3的甲基化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对这些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多重巢式RT-PCR(Multiple nested RT-PCR)检测MAGE-A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外周血中的mRNA水平,从而为MAGE-A家族成为喉鳞状细胞癌预后监测的特异性指标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MAGE-A家族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As、-A9和-A1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相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预后意义。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睾丸组织中验证mage-as(包括mage-a1、-a2、-a3、-a4、-a6、-a10和-a12)、-a9和-a11的特异性。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6例lscc组织中mage-as、-a9和-a11蛋白的表达,分别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及cox回归分析检测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生物学指标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1mage-as(包括mage-a1、-a2、-a3、-a4、-a6、-a10和-a12)蛋白正常睾丸组织和lscc中均有表达。在正常睾丸组织中尤其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核中均显著表达。mage-as(包括mage-a1、-a2、-a3、-a4、-a6、-a10和-a12)蛋白在癌组织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部分定位于细胞核。106例正常黏膜组织中未发现mage-as(包括mage-a1、-a2、-a3、-a4、-a6、-a10和-a12)蛋白表达,lscc组织中mage-as(包括mage-a1、-a2、-a3、-a4、-a6、-a10和-a12)的阳性率为54.72%(58/106)。在lscc组织中,mage-as(包括mage-a1、-a2、-a3、-a4、-a6、-a10和-a12)蛋白表达与lscc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量、临床分型、组织学分级均无相关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转移(p<0.05)呈正相关。2mage-a9蛋白正常睾丸组织和lscc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正常睾丸组织中尤其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核中均显著表达。mage-a9蛋白在癌组织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部分定位于细胞核。106例正常粘膜组织中未发现mage-a9蛋白表达,lscc组织中mage-a9的阳性率为46.22%(49/106)。在lscc组织中,mage-a9蛋白表达与lscc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量、临床分型、组织学分级均无相关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转移(p<0.05)呈正相关。3mage-a11蛋白正常睾丸组织和lscc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正常睾丸组织中尤其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核中均显著表达。mage-a11蛋白在癌组织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部分定位于细胞核。106例正常黏膜组织中未发现mage-a11蛋白表达,lscc组织中mage-a11的阳性率为51.89%(55/106)。在lscc组织中,mage-a11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p<0.05)呈正相关,mage-a11蛋白与lscc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4106例lscc组织标本中,mage-as(包括mage-a1、-a2、-a3、-a4、-a6、-a10和-a12)、-a9和-a11蛋白表达呈均匀分布,三种蛋白同时表达的有35例,占33.02%(35/106)。106例lscc中三种蛋白阳性表达率之间无明显差异(χ2=1.585,p=0.453)。5lscc患者表达mage-as(包括mage-a1、-a2、-a3、-a4、-a6、-a10和-a12),mage-a9,mage-a11阳性的患者的总生存期比其表达阴性的患者低。多因素分析106例lscc患者的生存率,统计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织学分级,肿瘤分型,吸烟与生存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mage-as(包括mage-a1、-a2、-a3、-a4、-a6、-a10和-a12)蛋白高表达,mage-a9蛋白高表达,mage-a11蛋白高表达,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与生存率相关(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mage-a9蛋白表达是lscc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因素。结论:mage-as,-a9,-a11是lscc的肿瘤相关性抗原,可成为lscc免疫治疗的理想抗原。此外,mage-a9可作为lscc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第二部分mage-a家族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目的:探讨lscc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mage-a1和mage-a3的甲基化水平,并分析其甲基化与对应标本中mage-a家族表达水平的关系。同时探讨了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和dnmt3b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了其表达与标本中mage-a1和mage-a3甲基化状态及其与mage-a家族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通过msp方法检测了106例lscc组织及22例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mage-a1和mage-a3的甲基化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对这些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mage-a1和mage-a3的甲基化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检验进行统计。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与mage-a甲基化状态及mage-a表达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检验进行统计,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1mage-a1基因在lscc组织中的非甲基化率为39.6%(42/106)。2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age-a1基因均为甲基化状态。2mage-a3基因在lscc组织中的非甲基化率为46.2%(49/106)。2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age-a3基因均为甲基化状态。3mage-a1和mage-a3基因启动子区去甲基化状态与整个mage-a家族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显著正相关(r=0.388,p=0.000)(r=0.387,p=0.000)。4在lscc组织中,dnmt1、dnmt3a和dnmt3b蛋白的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核。106例lscc组织中有37例dnmt1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4.91%;40例dnmt3a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7.74%;35例dnmt3b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3.02%。lscc组织中mage-a1的去甲基化水平与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χ2=13.017,r=-0.350,p=0.000)(χ2=19.755,r=-0.432,p=0.000)(χ2=11.038,r=-0.323,p=0.001)。mage-a3的去甲基化水平与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也呈负相关关系(χ2=22.490,r=-0.480,p=0.000)(χ2=21.327,r=-0.449,p=0.000)(χ2=14.459,r=-0.369,p=0.000)。lscc组织中mage-as的表达与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χ2=25.127,r=-0.487,p=0.000)(χ2=19.206,r=-0.426,p=0.000)(χ2=21.406,r=-0.449,p=0.000)。5eca109细胞中mage-as表达阳性,hep-2中mage-as表达阴性。6rt-pcr结果显示,未经药物处理的hep-2细胞未见mage-asmrna的表达。应用2.5μmol/l、5μmol/l5-aza-cdr分别作用细胞72小时后可见mage-as基因重新表达,随着药物浓度增高,mage-as基因表达增强。结论:dna甲基转移酶dnmt家族通过参与mage-a家族的甲基化过程调控mage-a基因的表达,在l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中mage-a基因的表达目的:探讨mage-a基因在lscc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multiplexnestedrt-pcr)方法检测65例lscc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mage-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并利用酶切的方法鉴定该家族成员mage-a1、-a2、-a3、-a4和-a6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普通rt-pcr方法检测mage-a9和mage-a1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mage-a基因在lscc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率为29.23%(19/65)。应用每一种基因所对应的限制性内切酶bcli、ecori、eco47iii、sphi和afliii进行酶切实验,观察到mage-a基因在lscc外周血中的表达顺序为a2>a3>a1>a4>a6。mage-a1的表达率为16.90%(11/65),mage-a2的表达率21.54%(14/65),mage-a3的表达率为20%(13/65),mage-a4的表达率为15.38%(10/65),mage-a6的表达率为13.85%(9/65),mage-a9的表达率为18.46%(12/65),mage-a11的表达率为23.08%(15/65)。17(17/65)个lscc患者外周血只表达一种mage-a基因,11(11/65)个lscc患者外周血表达两种mage-a基因,8(8/65)个lscc患者外周血表达三种mage-a基因,0(0/65)个lscc患者外周血同时表达四种mage-a基因,5(5/65)个lscc患者外周血同时表达五种mage-a基因,3(3/65)个lscc患者外周血表达六种mage-a基因,其中2(2/65)个lscc患者外周血中同时表达七种mage-a基因。2mage-a基因的表达与多个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mage-a2基因的表达率随LSCC患者肿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χ2=4.916,P=0.027)。MAGE-A9基因的表达率随LSCC患者肿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χ2=7.304,P=0.007)。MAGE-A6基因的表达率随LSCC患者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增加(χ2=4.746,P=0.029)。存在淋巴结转移的LSCC患者MAGE-A基因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χ2=17.868,P=0.000)。存在淋巴结转移的LSCC患者MAGE-A1基因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χ2=10.943,P=0.001)。存在淋巴结转移的LSCC患者MAGE-A2基因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χ2=13.848,P=0.000)。存在淋巴结转移的LSCC患者MAGE-A3基因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χ2=16.250,P=0.000)。存在淋巴结转移的LSCC患者MAGE-A4基因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χ2=13.446,P=0.000)。存在淋巴结转移的LSCC患者MAGE-A6基因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χ2=16.565,P=0.000)。存在淋巴结转移的LSCC患者MAGE-A9基因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χ2=18.092,P=0.000)。存在淋巴结转移的LSCC患者MAGE-A11基因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χ2=21.262,P=0.000)。MAGE-A基因的表达率随LSCC患者临床分期的递增而增加(χ2=5.311,P=0.021),MAGE-A1基因的表达率随LSCC患者临床分期的递增而增加(χ2=6.237,P=0.013),MAGE-A2基因的表达率随LSCC患者临床分期的递增而增加(χ2=6.032,P=0.014),MAGE-A11基因的表达率随LSCC患者临床分期的递增而增加(χ2=10.543,P=0.001)。MAGE-A基因的表达率随LSCC患者吸烟量增加而增加(χ2=5.831,P=0.016)。MAGE-A2基因的表达率随LSCC患者吸烟量增加而增加(χ2=4.406,P=0.036)。MAGE-A3基因的表达率随LSCC患者吸烟量增加而增加(χ2=4.406,P=0.036)。结论:1 MAGE-A基因在外周血的表达有可能作为检测LSCC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标记。2外周血中MAGE-A基因的表达可能与LSCC的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监测LSCC预后的重要指标。

骆云珍[4]2012年在《46例下咽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及GLUT-1、HIF-1α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下咽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并不清楚,其发病率较其他头颈部位者低,但因下咽位置比较深在、隐蔽,下咽癌早期症状没有特异性,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患者就诊时多已是晚期,较早常见颈部转移,常浸润喉、口咽、颈段食管和咽旁间隙等,5年生存率通常低于50%,是预后最差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对于下咽癌的治疗,目前主要还是手术、放疗和化疗,而且更趋向于综合治疗。但是,不管是何种治疗,目前预后都不是很理想,影响其预后的真正原因尚不明了。本课题拟分析46例下咽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生存率的相关性,寻求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06.1~2012.1期间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46例下咽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TNM分级、临床分期、治疗方式、随访结果,分析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一、46例下咽癌的临床特点男性44例,女性2例,年龄43~77岁,平均61.3岁。病史(到就诊住院时间)从1个月~10年,肿瘤位于35例位于梨状窝,1例位于环后区,9例位于咽后壁,原发肿瘤不能评估1例。TNM分级:TjNoMo8例,T2NoMo5例,T3NoMo6例,T4NoMo2例,T1N1Mo2例,T2N1Mo8例,T3N1Mo6例,T2N2Mo3例,T3N2M01例,T4aN1Mo2例,T4aN2Mo2例,TxNoMo1例;临床分期Ⅰ期8例,Ⅱ期5例,Ⅲ期22例,Ⅳa期11例。46例中手术切除21例,手术+术后放化疗20例,5例仅放化疗,其中31例(67.4%)保留喉功能。26例行保留喉功能手术,术后1例(3.8%)出现出血再次手术止血;24例手术后14天能正常进食无呛咳,2例(7.7%)出现呛咳,经进食训练1~3周后恢复吞咽功能;25例(96.2%)术后2~3周拔除气管套管,1例(3.8%)因双侧声带固定于正中位未能拔管,戴管出院。随访时间3个月~75个月,平均31个月。46例中11例死亡,失访4例,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57.5个月。其中11例(23.9%)患者复发,4例(8.7%)发生远处转移4例均为肺转移,其中1例合并骨转移。8例(17.4%)为多原发癌。单因素分析,生存率与临床资料的关系中:T分期与总的生存率有关,T1+T2总生存率为55.6%,T3+T4总生存率为35.0%(p=0.029,),T1+T2期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5%、55.6%,T3+T4期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6.6%、35.0%;复发与生存率有关,复发的总生存率为29.1%,无复发的生存率为51.8%(p=0.005,),无复发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51.8%,复发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29.1%、29.1%;其它指标年龄、肿瘤位置、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无远处转移、有无多原发癌、治疗方法与总体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采用Cox Regression多因素分析,发现仅T分级与总体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33)。结论1.本组资料显示,46例下咽癌23.6%出现复发,17.4%出现多原发癌;2.单因素分析,46例下咽癌总的生存率与T分期、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T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3.保留喉功能与否的治疗,对下咽癌的生存率没有影响,提示下咽癌的保留喉功能手术切实可行背景和目的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不断发展,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发展过程,基因表达是其重要的机制之一因此,从分子水平探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对于认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判断预后、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的表达与头颈部癌的一些生物性行为有关,但这种结果同样存在着争议。因此,Glut-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意义,需进一步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HIF)是Glut-1的调节基因,HIF-1α和Glut-1均为肿瘤缺氧的标记,两者共同表达是癌预后差的标记。在头颈部鳞癌中很少见两者联合表达与生物性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报道的,而在下咽癌未见的类似报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下咽癌组织及喉癌组织中HIF-1α和Glut-1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及其它生物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HIF-1α和Glut-1影响HNSCC预后的可能作用。材料与方法69例病理确诊的头颈部癌,其中23例下咽鳞癌、46例喉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法检测上述标本的HIF-1α和Glut-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HIF-1α和Glut-1表达与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头颈部鳞癌Glut-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72.5%)显著高于声带息肉和黏膜白斑病(33.3%)(P<0.01)。头颈部鳞癌HIF-1α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71.0%)显著高于声带息肉和黏膜白斑病(13.3%)(P<0.01)。Pearson Chi-Square分析: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部位、T分期、N分期、病例分型、复发和远处转移这8个临床因素与GLUT-1、HIF-1α的相关性,结果显示Glut-1表达与肿瘤位置、N分期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HIF-1α阳性表达与复发、远处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69例HNSCC中Glut-1、HIF-1α两者共同阳性表达37例,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者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r=0.338,P=0.004)69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总生存率与肿瘤的原发部位、T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远处转移、Glut-1阳性表达、HIF-1α阳性表达有关。Glut-1阳性表达的HNSCC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6.7%、37.3%,无Glut-1表达的HNSCC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82.4%;HIF-1α阳性表达的HNSCC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1.0%、42.7%,无HIF-1α表达的HNSCC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0%、78.5%。Cox Regression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原发位置(p=0.031)、肿瘤局部复发(p=0.000)与总体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组资料显示Glut-1、HIF-1α表达增高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可能有关:与炎性病变组织、癌前病变组织相比,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Glut-1表达增高明显;2. Glut-1表达增高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位置、N分期和远处转移有关;HIF-1α表达增高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复发、远处转移有关;3.单因素预后分析:Glut-1表达及HIF-1α表达,连同肿瘤的原发部位、T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远处转移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肿瘤原发位置、肿瘤局部复发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有关。

宋恩霖[5]2007年在《MMP9、CD147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是影响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能力强、转移快,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且伴有年轻化趋势。尽管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治疗现大有改善,但仍然有多数患者因癌的侵袭转移而导致预后不良。局部浸润和转移一直都是困扰治疗的难题,所以针对其早期的浸润转移入手而进行治疗才是本病治疗成败的关键。近年来,人们在肿瘤侵袭转移机制及抗侵袭转移治疗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中的主要成份Ⅳ型胶原,使肿瘤细胞突破原发部位而发生侵袭和转移。CD147是新发现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最新的研究认为它高表达于多种肿瘤,并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MMPs的释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与其产生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能力紧密相关。此外,研究表明MMP9和CD147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肿瘤细胞的分裂、分化、凋亡、黏附的调节,即说明MMP9和CD147可能参与宫颈鳞状细胞癌不良生物学行为过程,而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尤其是侵袭和转移机制的深入研究,为制定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通过检测MMP9、CD147分别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和慢性宫颈炎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其中淋巴结转移者15例、非转移者25例;临床分期为Ⅰ期的22例、Ⅱ期为18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25例、中分化鳞状细胞癌15例)和10例慢性宫颈炎对照组中MMP9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MaxvisonTM法检测此4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和1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CD147的表达。结果:1. MMP9mRNA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和对照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336±0.2343和0.3759±0.0882,P<0.05,MMP9mRNA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对照组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CD147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和对照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531±0.0761和0.1162±0.0326,P<0.05,CD147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对照组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MMP9mRNA在伴有淋巴转移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533±0.2417和0.8356±0.1797 ,P<0.05,MMP9mRNA在伴有淋巴转移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非转移组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CD147在伴有淋巴转移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051±0.0671和0.2104±0.0536,P<0.05,CD147在伴有淋巴转移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非转移组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MMP9mRNA和CD147分别在临床Ⅰ期和临床Ⅱ期宫颈鳞状细胞癌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性;5. MMP9mRNA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低、中分化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32±0.2310和0.8343±0.2110,P<0.05,MMP9mRNA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低分化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中分化组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D147在此两组间的表达无显著差异性; 5.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MMP9mRNA和CD147的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1. MMP9和CD147普遍高表达于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其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2.MMP9和CD147的高表达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3. MMP9和CD147的表达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的关系尚不能肯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阐明; 4.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CD147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有助判断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转移,辅助指导临床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判断和治疗。

杨晓[6]2007年在《喉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NF-KB与VEGF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肿瘤复杂的分子发生机制迄今为止仍尚不明确。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证明肿瘤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由多种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参与的共同作用和累积的分子事件。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carcinoma,LSC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LSCC的发病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迄今LSC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也未得到明显改善,新近研究表明,LSCC的发生发展与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凋亡的减少有关,因此,研究LSCC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urvivin是近年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中结构独特的一个新成员,它是肿瘤特异性凋亡抑制因子,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而在正常成人组织中未见表达。Survivin具有抑制凋亡和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双重功能,在细胞中呈周期依赖性表达,可直接抑制Caspase-3和Caspase-7的活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Survivin与肿瘤细胞的凋亡负相关,与细胞增殖活性正相关,并且还参与血管形成过程。由于Survivin基因在肿瘤组织的高特异性及高表达率,并与肿瘤放、化疗中的耐药性密切相关而倍受关注。因而目前研究关注于通过降低Survivin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研究表明,Survivin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已成为肿瘤诊断、治疗的新靶点,已逐渐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KB)是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并且发挥多种重要生物学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NF-KB具有抑制凋亡和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双重功能。NF-KB抑制细胞凋亡是通过诱导那些可以产生阻止凋亡进程产物的基因表达来实现的,其包括细胞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Bcl-2家族的成员等。研究发现这些抑制凋亡的基因是通过联合共同作用来抑制细胞的凋亡。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的基础,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其家族在肿瘤的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制VEGF的表达、活性和其下游信号传递可取得明显的抗肿瘤效应,表明VEGF是一个有效的肿瘤治疗靶点。Survivin,NF-KB,VEGF它们三者在抑制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能在协同的条件下在LSCC的病因,发病机制中共同产生作用。目前为止,在LSCC中鲜有报道Survivin,NF-KB,VEGF三者关系的文献。目的探讨Survivin在LSCC中的表达及其与NF-KB,VEGF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Survivin,NF-KB,VEGF在L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LSCC发生和浸润转移的分子学机制,并为LSCC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检测Survivin,NF-KB及VEGF基因在57例LSCC,9例声带息肉,7例癌旁正常组织,10例正常喉粘膜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LSCC发生,发展的相关关系。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X~2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α=0.05。结果1 Survivin蛋白表达:Survivin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①Survivin在LSCC,声带息肉,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67%,0,0,0。LSCC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Ⅲ-Ⅳ,Ⅰ-Ⅱ期LSCC的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87%和46.15%,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高,中低分化LSCC Survivin阳性率分别为54.54%和83.33%,差异有显著差异(P<0.05);④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Survivin阳性率86.4%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的阳性率54.3%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Survivin在NF-KB阳性组与阴性组的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Survivin在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的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2 NF-KB蛋白表达:NF-KB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①NF-KB在LSCC,声带息肉,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91%,0,0,0。LSCC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Ⅲ-Ⅳ,Ⅰ-Ⅱ期LSCC的NF-K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与46.2%,二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高,中低分化LSCC NF-KB阳性率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④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NF-KB阳性率(90.9%)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的阳性率(42.9%)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NF-KB在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的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3 VEGF蛋白表达:VEGF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①VEGF在LSCC,声带息肉,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43%,33.33%,28.57%,0。LSCC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Ⅲ-Ⅳ,Ⅰ-Ⅱ期LSCC的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32%和57.69%,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高,中低分化LSCC的VEGF阳性率分别为63.63%和91.66%,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差异(P<0.05);④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VEGF阳性率95.45%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的阳性率62.85%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 Survivin,NF-KB和VEGF在L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淋巴结转移的LS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均与LSCC组织TNM分期有关。2 Survivin与VEGF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3 Survivin与NF-KB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NF-KB通过诱导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元件Survivin来抑制凋亡的进行。4 NF-KB与VEGF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5 Survivin,NF-KB和VEGF在LSCC组织中高表达提示它们在LS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三者在LSCC中可能成为LSCC基因治疗的新靶点;三者在L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6联合检测Survivin,NF-KB,和VEGF在LSCC中的表达,有助于LSC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包建涛[7]2014年在《Oct-4、CD44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Oct-4~+/CD44~+细胞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手术切除喉鳞状细胞癌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检测Oct-4核转录因子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CD44表达的关系,进而探讨Oct-4与肿瘤干细胞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2008年~2012年手术切除存档的喉癌标本中,筛选出鳞状细胞癌患者69例。另取18例正常喉粘膜组织标本作对照。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定位标记Oct-4、CD44和CD44+/Oct-4+细胞,观察分析其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数量、分布方式、细胞形态特征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喉鳞状细胞癌及精原细胞瘤Oct-4均为胞核强阳性表达,未出现胞浆表达的情况。2、喉鳞癌组织CD44阳性细胞百分数为63.62±13.61%,显著高于正常喉粘膜,P<0.001。Oct-4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细胞百分数为50.44±10.84%,而在正常喉粘膜组织中不表达,P<0.001。在喉鳞癌组织中,Oct-4的表达明显低于CD44的表达,P<0.001;二者共同阳性率(Oct-4+/CD44+)为5.07±2.90%。3、中低分化喉鳞癌组CD44阳性细胞百分数为64.01±11.64%,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0.05。Oct-4在中低分化喉癌组中的阳性细胞百分数为47.01±14.56%,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0.05。在肿瘤干细胞中,中低分化喉癌组的Oct-4+/CD44+双阳性细胞也显著高于高分化喉癌组,P<0.01,分化程度越低,Oct-4的表达水平越高。4、喉鳞癌中低分化组Oct-4和CD44的表达在不同T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Oct-4+/CD44+双阳性细胞数随着T分期的增加而不断升高,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Oct-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1)。结论1、Oct-4、CD44的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2、Oct-4可能是喉鳞状细胞癌肿瘤干细胞有价值的标志物。

阳光, 杨长亮, 姚行齐[8]2014年在《EGFR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检测58例喉鳞状细胞癌和15例正常喉黏膜标本中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 EGFR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和正常口腔黏膜标本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41%和6.67%(P<0.01)。EGFR蛋白与年龄、性别、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GFR可能参与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并且与喉鳞状细胞癌的分化有关,但是与浸润及转移可能无关。

宋瑞彪[9]2010年在《mTOR、4EBP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SCC)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8%,其发病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随着人类受饮食、生活、周边环境的影响,喉鳞癌的发病率有上升及年轻化趋势。其病因复杂,且诱发因素较多,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随着对信号通路传导系统在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通过干预信号通路传导途径治疗肿瘤已成为生物治疗的新兴领域。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磷脂酰肌醇激酶相关激酶家族,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中,是信号传导过程中的重要蛋白,它在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生存分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在部分翻译、起始、调控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mTOR信号传导通路通过活化可以抑制多种因素诱发的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周期的进展,从而促进细胞的生存、分化和增殖,同时参与血管形成,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 binding protein 1,4EBP1)是mTOR的第一个下游底物,属低分子蛋白质,是一种翻译抑制因子,通过和e1F4E的mRNA帽结合亚单位的结合抑制翻译起始。mTOR信号通路传导系统的异常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相关研究显示mTOR的信号通路传导系统异常已经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肿瘤治疗靶点。本研究收集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7例喉鳞状细胞癌标本,及18例同期手术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喉鳞癌组织中nTOR、4EBP1的表达及病理关系,为探讨nTOR的信号通路传导系统与喉鳞癌的关系,及对喉鳞癌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收集2008年8月—200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7例喉鳞状细胞癌标本作为试验组,18例同期手术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等其他相关治疗,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术后经病理检查诊断均为喉鳞状细胞癌。2.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TOR、4EBP1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并对二者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3.研究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X2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TOR蛋白主要表达于喉鳞癌组织中细胞浆中,阳性表达率为54.5%(42/77),在癌旁正常组织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为22.2%(4/18),二组间表达有显著差异(PP<0.05)。2.4EBP1蛋白主要表达于喉鳞癌组织细胞浆中,细胞核内有少量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8.1%(37/77),在癌旁正常组织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为11.1%(2/18),两组间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3.在实验组中mTOR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为66.7%(36/54),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为26.1%(6/23),病理分级中,中、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2.2%(26/36),高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为39.0%(16/41)。两组间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4.在实验组中4EBP1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为57.4%(31/54),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为26.1%(6/23),病理分级中,中、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3.9%(23/36),高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为34.1%(14/41)。两组间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5. mTOR和4EBP1在喉鳞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1.mTOR、4EBP1信号传导通路在喉鳞癌组织中呈高度表达,提示mTOR、4EBP1参与了喉鳞癌的发生、发展。2.mTOR、4EBP1信号传导通路在喉鳞癌组织中高度表达并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在喉鳞癌的发病、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陈剑秋[10]2011年在《TIP30通过OPN调控喉鳞状细胞癌增殖及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人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TIP30与骨桥蛋白(OPN)表达及其TIP30与预后的关系,并探讨TIP30抑制喉癌增殖、侵袭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05例喉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手术切除标本,检测TIP30和OPN的表达,结合喉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分析TIP30表达变化对OPN及转移相关基因VEGF和MMP-9表达的影响,体外检测TIP30抑制喉癌Hep-2细胞增殖、迁移和转移、促进凋亡的作用。构建喉癌移植瘤模型,观察成瘤性及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迹检测瘤体组织OPN、VEGF和MMP-9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在喉癌组织中TIP30和OPN表达存在负相关;TIP30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与性别、年龄、原发部位无相关性;TIP30表达降低与患者的复发率呈负相关(P=0.010),与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3)。高表达TIP30可抑制Hep-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可通过OPN抑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VEGF和MMP-9表达。TIP30高表达,裸鼠皮下肿瘤的生长速度及肿瘤新生血管数量下降,并可通过抑制OPN下调VEGF和MMP-9的表达,发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结论TIP30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下降与预后密切相关,TIP30和OPN表达呈负相关,可能参与了喉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体内外实验证明TIP30可通过OPN信号通路下调VEGF和MMP-9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转移能力,表明TIP30是一种重要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可望为喉癌预后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喉鳞状细胞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李正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2]. 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喉鳞状细胞癌mRNA表达谱的影响及通过抑制TRPP2的表达促进人喉鳞状细胞癌增殖的实验研究[D]. 吴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17

[3].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A家族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刘胜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16

[4]. 46例下咽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及GLUT-1、HIF-1α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骆云珍. 浙江大学. 2012

[5]. MMP9、CD147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D]. 宋恩霖. 南昌大学. 2007

[6]. 喉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NF-KB与VEGF的表达及意义[D]. 杨晓. 郑州大学. 2007

[7]. Oct-4、CD44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Oct-4~+/CD44~+细胞的临床病理学意义[D]. 包建涛. 兰州大学. 2014

[8]. EGFR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阳光, 杨长亮, 姚行齐.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4

[9]. mTOR、4EBP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宋瑞彪. 郑州大学. 2010

[10]. TIP30通过OPN调控喉鳞状细胞癌增殖及转移的研究[D]. 陈剑秋. 第二军医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喉鳞状细胞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