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文精神内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蕴论文,政治教育论文,学科论文,人文精神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G4-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7)02-0003-03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范畴。它是哲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许多领域相互渗透、交叉与综合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人文科学学科,又集中体现和弘扬人文精神;它既承担着阐释和灌输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功能,又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核心价值是充当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桥梁,使人文科学内化为现实的人文精神,实现从人文科学到人文精神的升华。
一、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
从逻辑上来说,人文科学并不等于就是人文精神。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强调“人是环境的产物,是教育的产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总和”也是强调人的本质生成的客观过程和环境氛围。事实上,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和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共同点都是文明、文化、教化对人本质生成的决定性意义。导致人的本质生成最主要因素就是人文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人文教育。人文环境和人文教育生成人文精神,赋予人社会性的本质特征。
首先,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是有区别的。人文科学是既定的知识体系,是有形的、以文本为载体形式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科分类、文献资料、作品成果,或者是以某些大师和专家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传承。西方的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传统,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四书五经、孔孟老庄,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形的人文科学。相对来说,人文科学是见诸于文献的、有形有状的、看得见的文字影像文物,听得见的声音等等。用哲学语言来形容就是“形而下”的存在形态。而人文精神则是这些人文科学领域的思想成果观点作品流派传承等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人们心路历程中的影响、渗透和内化。一方面,人文精神体现在个体人身上,就是人文智慧、做人的品位和品味、人性的修养和德行、人品和人格,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就是人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人文精神是人通过对人文科学遗产的学习理解继承,从中领悟到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依据和道理,从而引导人们探索和超越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层面上,就表现为民族精神、民族的群体智慧、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社会心理倾向,也包括民族群体基于对文化认同感所形成的共同的道德感和荣辱感,这是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
其次,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从一般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人文科学及其遗产,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文科学、人文遗产的整体发展水平、层次,积淀和积累的深厚程度往往决定这个国家民族群体的人文精神层次、境界以及人文智慧所能够达到的高度和发展的潜力。一个没有独特文化传承的国家和民族、一个缺乏文化积淀的民族、一个找不到自己的文化根系血脉的民族,是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
第三,从人文科学到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升华是一个过程。不论是历史的积淀还是现实的成果,人文科学的文本存在形式都不可能自然和自发地转换升华为民族精神。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文科学遗产、文本形式的文化以及各种先进齐备的文化设施都并不等于就是人文精神。孔子的言论、儒家学说,如果没有几千年来世代人的理解阐释发挥传承,就不可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儒家精神”和“儒家文化”。中国航天直接表现为系统的科学技术及其成果,而对中国航天发展成果及其过程的总结概括提炼,就逐渐发展和升华为当代中华民族的航天精神,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宝贵财富,它的价值和影响就远远超越了科学技术领域,演化为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可见,从文本形式的人文成果遗产转换升华为现实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文本和遗产形式的人文科学成果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精神资源,是精神财富的来源,但还不等于就是现实的精神财富。资源转化为财富,需要发现和开发等客观的过程;精神资源转化为精神财富也同样需要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发掘和保护,优秀的道德传统需要继承和弘扬,科学的思想理论需要研究阐释,社会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氛围需要有意识的构造和营造,社会新生代的人文智慧和人文精神需要通过教育、传播、灌输、引导等一系列途径和手段精心培育才能逐渐养成和生成。没有坚持不懈、世代传承的努力,那些文本形式的人文遗产就会逐渐丧失其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文精神内蕴
如前所述,文本形态的人文科学与观念形态的人文精神是有区别和距离的。一方面,文本形态的人文科学只有转换和升华为人文精神,才能体现和实现它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的滋养,大众在构建物质家园的同时,还需要为自己寻找精神家园作为归宿和寄托,用人文精神来抚慰和滋养自己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于人文科学的一个领域,但与人文科学其他传统的学科相比,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充当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桥梁,实现人文科学向人文精神的升华。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把哲学的思辩演绎成为人们观察和理解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哲学精神发展升华为现实的人文精神。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抽象和概括对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但哲学也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好,并不是现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模式,都不能直接切入和影响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哲学家甚至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并不一定就是科学的。哲学家的书本也并不能给人们描绘现成的生活和实践模式。人们也不可能按照哲学家书本上的结论去设计和匡正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因此,从哲学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抽象概括到普通人自发和自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生成,中间必然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哲学,却蕴涵着哲学的精神和情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使命和责任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影响和塑造社会成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哲学,又胜似哲学。如果说,哲学研究和讨论的所有问题在最终的意义上都要归结于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都试图去影响和左右生活实践过程主体——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功能就是要引导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做出科学的选择和判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任务和功能,也是它与哲学、与专门的理论思辩形态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区别。任何关于哲学的理论形态和体系,只有对大众的世界观形成产生了影响,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留下印记和回声,那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哲学。哲学本身如果停留在哲学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局限于哲学精英们在象牙塔狭小范围的探讨切磋,那就不可能转换为现实的人文精神。因此,以哲学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为出发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引导、启发、影响、灌输,使哲学在解释世界的同时,提高社会成员的哲学素养,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功能,这就是哲学精神转换升华成为现实的人文精神,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文精神价值。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把人学的抽象,演绎成为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境遇的观察和体验,引导人们理解和感悟生存、生命和生活的价值、意义和真谛。同理,人学也并不能直接决定和影响现实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人学探讨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人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人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普遍性课题,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社会生活中又很少有人按照系统的人学理论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人生观都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和自发地形成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生存境遇往往直接影响人生观的选择并决定人生的基本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人学是最为接近的学科,是人学向社会生活实践的渗透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选择科学的、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基本的参照系数和平台,为人们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使抽象的人学理论感性化、生活化,在生活和实践的层面上外化为可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道理、观念、模式、规范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就在于“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使人学最终转化为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人文精神。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伦理学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成果在公民道德教育实践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是伦理学向社会生活的延伸和渗透。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理论和学说,也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谱系上最接近的学科。但是伦理学本身并不是直接规范和教化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学科。对伦理学的研究和阐释并不能直接影响和决定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的道德水准。社会生活中那些思想情操高尚、德高望众之辈,并非是哪一种伦理学思想体系直接滋润教化的结果。伦理学研究只是探讨关于道德学说的基本概念范畴和主要的逻辑关系等等,是对公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如同数学并不能直接回答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一样。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也并不是传播和讲授某一种伦理学说以及思想体系。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原则开展的道德教育往往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人的习惯养成,注重启发人的内在觉悟,引导人们自觉、自律、自省、自尊、自重、自爱、自我约束,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是人文精神的显形标志和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和途径把社会的主流道德思想观念内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和日常生活习惯,成为人们所遵循和追求的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内化为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转化升华为特定的人文精神,实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的崇高目标,以此展示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文精神价值。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综合交叉性学科。它既是理论和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学科纽带,也是文本形态的人文科学与观念形态的人文精神之间的过渡桥梁。纽带和桥梁作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价值的体现,这既是学科的科学定位,也是意义和价值定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文精神反思
由于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价值存在许多偏见和误解,使其不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挥学科的功能和作用。匡正这些误解和偏见,也需要从人文精神的层面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定位进行认真的反思。
第一,“望文生意”的理解,把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理解为就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灌输,既所谓对人的“说教”,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价值的狭隘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生活实践进程中的人。我们必须看到,政治与意识形态是每个社会成员现实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功能与国家和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的正统思想观念有紧密的、内在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学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批判意识基础上的。国家和社会如果失去了共同价值观念和统一意志,就会丧失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与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政治动员理论具有本质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着重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对客体的理解和尊重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平等、是尊重、是选择、是判断、是渗透、是影响、是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贯彻主流意识形态方面所否定的是强制、强迫和强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贯彻主流意识形态,这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性化和人文化的特征倾向。
第二,“唯我独尊”的理解,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就是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的规范和教育,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当一些人经常抱怨“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受到“重视”的时候,实际恰恰是他们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地位没有受到“重视”。他们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当然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是平等的。那些表面上、形式上的“教育者”只不过是暂时的。所谓“教育者”事实上也必须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从广大人民群众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汲取精神力量,集历史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精华,孕育形成独特的人文精神氛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实上不是“谁教育谁”,不是由一些人来“教育”另外一些人,不是老师教育学生、领导教育群众,家长教育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强调人人都是教育者——教育的主体,人人又都是受教育者——教育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塑造,试图经过全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努力,共同创造和营造高尚的人文精神,优良的人文环境,浓厚的人文氛围,强烈的人文追求。不仅在物质生产和创造方面充分满足人的要求和需求,而且在文化和精神方面使人得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提倡人的自我教育、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批判、自我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沟通、互动、模仿、示范。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对话探讨,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与共鸣,是对美的欣赏和品味,是激情的宣泄和流露,对人的生存状况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是对“形而上”生存方式更深刻的体验感受,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以及“教育”诸范畴的超越。
第三,“实用主义”的理解,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来品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忽视了这个学科无形的地位和潜在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形而上学的、非功利性的学科。不论作为研究的课题,还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个社会工作领域,它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具体的利益和实惠。因此,如果用实用主义的价值标准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确实是一门“没有用的”学科。但是,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和价值是分为不同层次的。除了那些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的物质需求的实现和满足之外,人还有超越现实生存层面的、更高境界的需求和追求。人在努力营造自己的物质家园的同时,还要探索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人需要情感的寄托、情绪的宣泄、心灵的抚慰、信仰的追求、情操的陶冶、人格的锤炼、人性的拷问,人需要理解、信任、肯定、尊重,所有这些都无法用功利和实用的价值尺度来评价和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这些方面能够为人们提供的是精神资源和无形的财富,因此,既可以说是“最没有用的”,也可以说是“最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人的精神家园里的园丁,是人类精神矿藏的开拓和挖掘者。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功利性还表现在它很少能够产生即时性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人们很难以直觉和感官去体会和察觉到它存在的意义。一支歌、一本书、一首诗、一堂课、一句格言,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进而改变和扭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是“决定论”和“宿命论”都无力做出正确合理解释的,然而却是被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实践无数次证明的、无法否认的事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价值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与人的生存的关联关系是一样的,既可以说是“最没有用的”,又是人须臾不可以离开的东西。人们生活在由思想政治教育所构建的人文精神环境氛围中,但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也是正常的现象。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和价值的判断定位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角度。探索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文精神价值有利于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和把握这个学科的性质,进一步确立这个学科应有的地位。同时也有助于扭转和校正对这个学科的某些误解偏见。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人文素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定能够发挥它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