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欧盟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欧洲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发达地区之一,也是区域集团化发展最早、最快的地区,可以说,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典型代表。
欧洲联盟出于自身发展和全球扩张的需要,加紧调整对外战略,制定和推行一套经济新战略——立足欧洲,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实现囊括全欧洲国家的大欧洲经济区;以欧洲为实力依托,跨越地区疆界,推进建立跨洲越洋的南北经济联合体。中东欧国家、地中海周边地区、亚太地区及拉美地区等被列为重点目标。以此达到争夺全球经济新空间,扩张势力范围的目的。
它表明,在冷战后新形势下,欧盟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争夺地区经济主导权的斗争已经展开,它同时表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一体化、全球化竞争的新趋势正在日益增强。在这个过程中,有对峙与较量,也有渗透与合作。
一、欧盟历史的回顾
二战后的欧洲,经历了一个从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过程。
在冷战年代,由于受到美苏全球争霸格局的制约,欧洲国家处于一种内向性的状态,更多只考虑欧洲自身的经济与安全需要而无力顾及其他。
冷战结束后,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一体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欧盟出于争夺全球市场,扩展空间领域,除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之外,还加紧了面向全球的对外扩张。
出于自身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早在1952年,由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组成经济共同体——煤钢共同体。就煤钢两项产品取消关税和进出口限制,对外采取共同关税和贸易政策,并协调两项产品的运费、价格和有关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上述六国于1957年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旨在利用自身内在的力量和经济一体化,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区——“西欧共同市场”。《罗马条约》的签订和实施,使欧共体演变为欧洲联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集团。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3国加入共同体;1981年, 希腊加入共同体;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共同体。至此,共同体成员国扩大为12个国家,面积达226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2亿,国民生产总值达4万亿美元。1993年欧共体建立起了一个人员、商品、资本、劳务自由流通的欧洲内部统一市场,同年由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首脑会议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并付诸实施,《马约》对欧共体在从经济实体转向经济—政治实体的方向提出了全面的构想和目标。“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
1994年,欧盟12国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中的奥地利、瑞典、芬兰、冰岛、挪威共同组成的欧洲经济区又宣告成立。这17个成员国,1994年人口为3.72亿,约占世界人口的7%,国内生产总值达7.5万亿美元,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0%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市场。
1995年1月,芬兰、瑞典和奥地利3国正式加入欧盟,至此,欧盟成员国发展为15个国家。
历经40多年,由欧洲经济共同体演变为欧洲联盟,成员国由起初的6个逐步扩大到9个,12个,15个,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集团。
欧洲经济共同体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有生产力的因素,也有生产关系的因素,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因素,是各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出于欧盟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欧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但西欧地域狭小,国家林立,在生产力发展条件下,深感市场狭小,资源不足,经济上对外依赖严重。进入90年代后,欧盟经济发展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严重,财政恶化、国债沉重以及工业产品缺乏竞争力。高工资,高福利以及低劳动生产率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严重,财政恶化,迫切需要开拓市场,摆脱困境。生产、资本、科技国际化同狭小的国家界限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打破国家壁垒,进一步扩大市场,加强经济联合,成为共同的愿望和要求。欧盟是经济高度发达地区,生产的扩大与内部市场的狭小存在着日益尖锐的矛盾,迫切需要从外部寻找商品和资本出路,力图通过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为振兴欧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欧盟地区国家林立,各成员国地域狭小,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有的国家外贸额占国民经济总值的一半以上,迫切需要扩展市场,加强对外部市场的争夺,扩大势力范围。
2.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西欧虽然曾一度作为世界经济、政治中心,显赫一时,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地位不断下降,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1913年的45%下降到1951的26%,战后沦为第二等国家,在美苏争霸全球的冷战时代不仅无力竞争,还需依赖美国的支持和援助。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和政治上的抗衡力量,维护自身利益,唯有联合,才能在美苏争夺西欧形势下,有效地抗衡前苏联,摆脱美国的控制,争得自身的地位。
3.出于全球竞争的结果。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国内经济放到首位,经济问题在对外贸易中上升为主导地位,西方大国纷纷调整对外经济战略,面向经济,面向全球。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加剧。面对一种全球范围的错综复杂的互相依存、摩擦、合作、竞争的新局面,西欧的经济共同体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目的是为了争夺市场、争夺势力范围、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国家所有制成份急剧加大。国家垄断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际经济调节,国际经济调节随着生产国际化相互依赖的增强而不断发展。欧洲经济共同体是国际经济调节的最高表现形式。历史和文化渊源相似,地理上又紧密相联,有利于促进一体化经济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欧盟制定和推行的对外经济新战略,既是出于摆脱自身经济困境,求得新的发展,也是在当今世界经济集团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同美、日等国进行争夺的需要。下世纪将会形成一种全球范围内的错综复杂的竞争格局,竞争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现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设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因此,欧盟也面临严重挑战,欧盟委员会据其各种统计预测数字,对1999 年1月1日过渡到统一货币持乐观态度。实现单一的欧元, 是深化欧洲统一大市场及欧洲联盟的重要举措,是欧洲一体化的里程碑。
二、建立“统一的大欧洲”
立足西欧,通过“东扩”,实现“大欧洲经济区”,是欧共体对外经济新战略的第一步。
冷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向前推进。欧盟在积极实施《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不断提高经济一体化程度,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同时,积极推行“东扩”战略,以形成西欧与东欧合壁的统一的“大欧洲经济区”。
1.欧盟加紧实施《马约》,争取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建立统一的欧洲银行,发行单一欧洲货币,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欧洲政治和经济联盟的建设和发展。欧元的出现,欧洲货币联盟的产生,会促进欧洲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结构的调整。欧元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内最有竞争力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必然会不同程度的冲击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经济交易货币的主导地位,影响着国际金融的格局。
1998年5月2日,欧盟15国政府首脑特别会议确认比、德、西、法、爱、意、卢、荷、奥、葡和芬11国为欧元创始国,从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将作为参加国的非现金交易的‘货币’,即以支票,信用卡、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流通”,“到2002年7月1日后,欧元11国各自的货币将终止流通,完全由欧元取代。”这表明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实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11国经济联盟的实现,将使未来欧元区成为第二大单一货币市场。目前11国的总人口为2.1亿,国内生产总值达6.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8.1万亿美元。如果欧盟其余4国(英、丹、瑞、希)都加入欧元联盟,那么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占到世界总额的31%,超过美国的27%,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集团。货币的统一,利率的一致和共同体的经济金融政策,将使欧洲各国的发展协调一致,不但有助于稳定欧元区各国的经济,而且必将促进商品,劳动力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由于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集团,欧元的使用将很快的扩大到全世界,促进欧元成为各国银行的储备资金。
2.欧共体成员国由起初的6个,逐步扩大为9个,12个,从1995 年1月1日起拥有15个成员国,现又有11国为欧元创始国, 实现了“经贸联盟”。欧盟在加深和扩大内部一体化的同时,进一步将其势力向其他西欧国家延伸,建立欧洲经济区,组成一个以欧盟为核心,由西欧两大经济组织(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组成的地区经济集团,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组织。1994年“欧洲经济区”的成立,标志着以欧盟为核心西欧统一的经济实体已开始形成,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又向前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目前,就西欧整体而言,尚未参加“欧洲经济区”的国家仅有瑞士、马尔他以及梵蒂冈、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和安道尔等国。而瑞士、马尔他早已分别与欧盟签署双边贸易协定,马尔他早已提出加入欧盟申请。其余5个袖珍小国各自均受欧盟成员国的保护, 也都不同程度地被纳入欧盟经济运行机制。可见,西欧地区实际上已形成以欧盟为核心的统一大市场。
3.推行“东扩”战略,以形成东、西欧合壁的统一的“大欧洲经济区。”
欧盟一体化的目标是立足西欧,“融化东欧”。建立欧洲经济区的“三个同心圆”,即以欧盟为同心圆的圆心(内圆);以扩大的“欧洲经济区”为第二圆圈;再进一步东扩至东欧构成第三圆圈。这是前欧共体执委会主席德洛尔提出的“大欧洲经济区”构想,内圈欧盟的深化和扩大已取得重要进展,实现经贸联盟,第二圆圈的欧洲经济已于1994年初步实现,第三圆圈的“东扩”联合正在加快进行之中。
目前已被欧盟批准纳入一体化计划的国家有: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以及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还有斯洛文尼亚等10个国家,到1995年,除斯洛文尼亚外,其余9国已先后与欧盟分别签署了联系国协定,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已相继提出加入欧盟的申请,积极向欧盟靠拢,准备入盟条件。欧盟“东扩”计划正在一步步向前推进,建成立“大欧洲经济区”的目标决不是一种梦想。
根据1995年3月欧盟委员会决定,在未来5年内,欧盟将继续向这些中、东欧国家提供75亿欧洲货币单位的经济援助,帮助这些国家进行经济改革,加快向市场经济转轨,为加入欧盟准备条件。
此外,欧盟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也在进一步加强。1994年6 月科学首脑会议签署了欧盟与俄罗斯“伙伴关系和使用协议”。1995年7月, 欧盟又与俄罗斯签署了双边贸易条约,确定于2000年建成“欧俄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在冷战后的新形势下,欧盟以西欧为立足点,将其势力范围一步一步地伸向中、东欧地区及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最终建立一体化的“大欧洲经济区”,其意义不仅在于地域空间上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囊括整个欧洲地区的“大欧洲经济圈”的诞生。
三、推行“新地中海战略”
欧盟在加紧实施“东扩”,推行“大欧洲’计划的同时,又积极制定和推行“新地中海战略”,把目光射向地中海南岸周边的国家。
1994年10月,欧盟首次提出同地中海南岸国家建立更密切的伙伴关系的倡议,并得到地中海南岸国家的广泛响应。1995年11月27日,由欧盟15个成员国和地中海南岸12国参加的第一次欧洲——地中海27国首脑会议在巴塞罗那召开,地中海南岸12国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基斯坦、土耳其、塞浦路斯和马尔他会议确定了双方在未来10年内建立和发展“总体伙伴关系”的方针,涉及到未来双方经贸合作及政治和社会合作等广泛内容,确认于2010年建立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宏伟目标。未来的自由贸易区,将要求成员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度,相互拆除壁垒,最终实现区内贸易自由化。到2010年,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它将在地域上包括东西欧及北非和中东大约40个国家在内,拥有近8 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南北“混合型”地区的经济集团。
为了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欧盟主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加快谈判进程,提供特别经济援助,建立政治对话制度,领导人频繁出访等系列活动,大大推动了“南下”毗邻国家的进程。截至1996年初,欧盟通过谈判,已先后与地中海南岸8个国家分别签署了联系国协议; 与申请加入欧盟的地中海国家(土耳其、塞浦路斯和马尔他)谈判步伐,正取得进展;欧盟决定,从1995年起以后的5年内, 将向南岸国家陆续提供总计55亿欧洲货币单位的特别援助;通过成立“地中海对话和合作论坛”双方建立外交部长级定期政治对话;双方领导人频繁出访……
欧盟推行新地中海战略,既是出于政治安全的考虑,也是经济上的需要,从政治上看,地中海地区是欧盟的南大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地中海南岸国家形势动荡不定,成为当今世界暴力和武装冲突比较集中的地区,它对欧盟的稳定、发展及一体化进程,构成了直接威胁。因此欧盟从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出发,迫切需要将地中海地区建成一个和平稳定的地区。在经济上,双方有着传统的经贸往来,关系十分紧密,互补性很强。欧盟是南岸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南岸国家则是欧盟的第四位出口目标区,也是它在全球贸易中主要顺差地区之一。目前,欧盟各国天然气的32%和石油的27%需要从南岸进口,确保能源供应和市场安全是欧盟的利益所在,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稳定、繁荣,显然将给欧盟带来长远的战略利益。从国际环境看,由于冷战结束,对美国来说,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地位下降,欧盟则借助地域优势,力图排挤并取代美国夺取对该地区的主导权,从而将该地区纳入它的势力范围。此外,欧盟也想以“南下”平衡“东扩”的倾斜战略,以缓解欧盟内部尤其是法德之间的矛盾。
当然,地中海地区自由贸易区目标的实现,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一地区形势动荡、矛盾集中,自由贸易区的实现,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东和平进程取得的成功。
四、发动亚洲攻势
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的崛起,使之成为欧盟推行全球新战略的又一重要目标。1994年7月27日, 欧盟委员会正式发表的《欧洲联盟走向亚洲新战略》提出, 亚洲“有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国家, 到2000年可能占有世界经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欧洲社会必须比以往更有力地转向亚洲”。欧盟需要新的积极主动的亚洲战略。
1.亚洲经济的崛起为欧亚经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亚洲,尤其是中国和东亚经济的崛起,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中最重大的经济事件,它正改变着全球经济力量的对比,并将影响下一世纪世界经济格局。
进入90年代后,西方经济为“后冷战综合症”所困,处于低迷状态时,亚洲经济迅猛发展,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扩大,预计在今后10年内“会经历一场更强劲的增长。”30年代前,亚洲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的8%,为世界市场提供的商品与服务只占4%,到1994年则超过了25%,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区。预计,到下世纪初,亚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占世界的30%,超过美国和欧洲。
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199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带动下,亚洲经济发展更快,年均增长率达到7.8%,超过了1993年的7.5 %, 中国在1994年仍然维持11.4%的高增长率。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日本经济在1991年到1995年内,年增长率仅为0.6%, 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低的。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预测1994~1997年亚洲经济增长分别为9.1%、8.6%、8.0%和7.5%(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更高),增长减速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适应商品需求结构的周期调整的变化。
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欧亚经济区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欧亚经济区巨大的互补性为欧亚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亚洲正在发展,巨大的投资与消费潜力亟待开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而欧洲国家所拥有的设备、资金、人才和经验,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2.加速进军亚洲市场的步伐,亚洲成为欧洲联盟推动全球新战略的重要目标。
早在1994年7月, 欧盟委员会拟订了《欧洲联盟走向亚洲新战略》,试图进一步加强两个地区的经济合作,建立一种稳定、平等的伙伴关系,以“加强欧盟经济在亚洲的存在”,“改善欧洲在亚洲的形象”,参与并充分利用亚洲经济高速发展所提供的经济机遇,“在亚洲谋求各种利益”,“巩固经济上在亚洲的存在,以便能够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1995年10月,欧盟正式通过“中国——欧洲联盟关系长期政策”文件,欧盟对华政策出台。与此同时,欧盟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加快了向亚洲市场进军的步伐。
1996年3月,在曼谷举行的首次欧亚首脑会议,欧盟15个成员国, 东盟7国,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共25 个国家和政府首脑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出席了这一历史盛会,会议的《主席声明》提出,欧亚两大经济富有活力,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合作潜力很大,不断加强经济联系是建立牢固伙伴关系的基础。欧亚首脑会议的成功召开,显然是欧盟打入亚洲市场,推行全球战略,同美、日相抗衡的一个重大行动。
1998年4月,在伦敦举行了第二届欧亚国家首脑会议, 通过《亚欧贸易便利行动计划》、《亚洲投资促进行动计划》等等,把欧亚伙伴关系推向新的阶段。
当今,亚洲,尤其是中国和东亚作为全球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地区已经成为西方大国加紧争夺的重要目标,欧盟发动“亚洲攻势”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
3.欧盟新亚洲战略的特点和内容
①突出欧亚的经贸关系,强调经济优先原则,淡化和回避意识形态之争。欧盟采用更加务实和灵活的亚洲政策,这样可以尽快地与亚洲领导人在经贸领域取得共识,尽快打入亚洲,站稳脚跟。
欧盟及其成员国强调“理解亚洲每个伙伴国家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特性”,强调承认东西方体制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了解其根源“才是对话的基础”。发展对华关系时,注意淡化意识形态之争,求同存异,优先发展经贸关系。
这样不仅利于欧亚关系的发展,也有利于在亚洲塑造异乎于美国的整体形象,有利于与美国在亚洲的竞争。
②强调关系全面发展。除经贸关系之外,在政治对话,高层互访,军备控制,科技环保,教育文化,人才培养和交流等方面,欧盟及其成员国都在作努力,力图扩大欧盟及其成员国在亚洲的政治参与和传统影响,显示大国地位之形象。
③重视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不仅是一个政治大国,而且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在亚洲、在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亚洲的新战略中虽然各有重点的伙伴国和地区,如德国着眼于东盟,英国抓住亚洲的英联邦成员国及香港,而法国则力图重返印度支那,但欧盟及其成员国都毫无例外重视与中国的关系,视对华战略为整个亚洲战略的关键。
欧盟在出台新亚洲政策之后,于1995年7 月正式推出《对华长期关系政策》(“中国——欧盟关系长期政策”),德、法、英等欧洲大国领导人主动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互访制度,双方贸易额迅速上升,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早在1975年5月,中国同欧洲共同体就建立了外交关系, 双方领导人多次互访,此后,双方贸易额逐年迅速上升,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1996年5月,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利昂·尔里坦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签署了关于知识产权合作、高等教育合作、奶业和食品加工工业的技术及商务合作。
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了《欧盟对华新战略》
1997年10月,中、欧双方签署了《中欧合作谅解备忘录》。
1998年3月, 欧盟通过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对华政策文件,同年在伦敦举行了首次中、欧高级会议,“为中、欧新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1998年4月3日,朱镕基总理在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提出四项主张:1)要不断扩大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不仅加强大企业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流;2 )要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3)要密切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4)要加强政治对话与磋商。
1998年4月27日, 欧盟外长会议同意“不将中俄列入非市场经济名单”,并将修改有关政策(如欧盟反倾销规定)。
1998年5月我国领导人李瑞环访问欧洲, 进一步推进中国与欧盟“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1998年10月~11月,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10月30日在京表示“欧盟承诺明年年底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多边谈判开始之前不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增加任何要求。”
1998年10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中表示“中方愿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同欧盟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对话,努力把一个充满活力的中欧关系带入新世纪”。
20多年来,双方贸易总额增长了10多倍,据中国海关统计,1997年中国同欧盟国家贸易总额达436亿美元。
中国在20年的时间里,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并已成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之一。引起了欧盟的极大注意。
五、建立跨洋联盟,组成“大西洋自由贸易区”
向大西洋彼岸的拉美地区进军是欧盟推行对外新战略的又一组成部分。
1994年10月,欧盟首次提出组建“欧盟——南方共同市场地区联盟”的倡议,并得到南方共同市场的积极响应。同年12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确认这一构想。次年12月正式签署《欧盟——南方共同市场地区间合作框架协议》书,以“政治、经济和贸易均衡”为基础,逐步实行两大地区之间工业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最终将于2005年建立由两大地区集团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近10年来,欧盟加强向拉美地区进行经济渗透,欧盟及其成员国已先后分别与拉美国家签署了各种双边性商业和经济合作协定,双边关系有了很大发展。在贸易直接投资和经济援助等方面,欧盟在南方共同市场中所占比重均已超过美国,成为南方共同市场的最大经贸伙伴。
近几年,欧盟正与美国磋商重建“新大西洋共同体”或构筑由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组成的“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并进一步扩大到南方共同市场,最终形成由这三大地区经济组织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大西洋自由贸易区”。
在“北方”国家加强和发展与“南方”国家经济合作关系中,欧盟(欧共体)起步最早。早在20多年前,欧洲就已率先采取一项重大行动,即从1975年起以欧共体成员国为一方,以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双方通过续签“洛美协定”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制度性经贸合作关系。目前正在实施“协定”的非、加、太国家已由最初的46个,增加到70个国家,加上欧盟成员国共有85个国家。双方合作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已成为当今“北方发达国家与广大南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贸、财政和技术合作的典范。
由上可见,冷战以后,欧盟对外新战略是立足西欧,“东扩”、“南下”重返亚洲,远征拉美的全球战略。首先实现以它为核心,囊括全欧洲国家的欧洲经济区,再以欧洲为依托跨越疆界,以结盟的方式推进建立跨洲越洋的各类南北经济联合体。南北经济互相渗透、融合,由此形成不同层次的地区经济集团组织,在集团组织内部形成错综复杂的南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