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青年价值观特点和变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第五代论文,变化趋势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第五代”青年的总体特征
(一)“第五代”青年:独生子女一代和“新人类”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和人生定位。从政治代际理论来划分,我们人民共和国曾有五代人一起生活过。他们是:第一代青年,出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们是“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第二代青年,出生在20、30年代,他们属“迎接解放的一代”;第三代青年,出生在40、50年代,被称为“红卫兵”一代;第四代青年,出生在60、70年代,被称为“改革开放时期成长的一代”;第五代青年,出生于70、 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青春期, 被称为“独生子女”一代或“新人类”。他们是真正跨世纪的一代。
中国第五代青年是在市场经济中长大的,他们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负累,他们自懂事起,就生活在一个一切靠自己奋斗的社会。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我设计,自我调整,自由发展。与前辈相比,他们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却失去了铁饭碗的保障、福利房的安乐。他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却要承受谋生就业的更大的风险与压力。再没有依靠,也无须等待,于是他们敢于舍弃稳定,选择飘泊,从内陆到沿海,从国内到国外。于是他们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活跃,信息更丰富,生活更多彩。
总体上说,第五代青年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进入社会主流的欲望,但却紧紧追逐时尚潮流。他们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却并不介意一种边缘状态。从宏观上来说,他们不喜欢忧国忧民,他们成长在一个社会加速发展的时代,没有经历过危机和灾难,却更多分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所以,他们不喜欢把一些局部的毛病理解为全局性的问题,对社会看法通常也较为积极,对时代的估计也比老一辈乐观。而在具体的工作中,他们也不会有太强的权力欲,他们绝大多数人愿意成为工具型人才,愿意在一些具体的岗位上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他们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总之,第五代青年更喜欢追求一些具体目标,如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时间支配、个人兴趣和自由度。
(二)第五代青年的优势与缺陷
许多研究发现独生子女青少年具有鲜明的个性,概括地说,第五代青年身上具有如下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1.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如在了解和使用电脑和各种新器物方面,相当多的青年人起了对成人的促进、帮助甚至指导作用。第五代青年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途径,评判事物的标准往往不同于成年人,而且还会想方设法让成年人接受他们的评价标准。
2.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与有兄弟姐妹的上一代相比,他们显得更为独立、聪明和自信。
3.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青年人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要求老师平等待人,要求和家长平等相处,平等意识已渗入大多数青年人的心灵。在现代社会,青年人不仅了解了许多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而且还懂得用法律维护个人利益,他们经常向成年人申明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
4.热心社会活动,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北京的一些家长说,高中学生自行车纳税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家机关干部。青年人在参加社会活动上,往往比成年人热心,他们常常带动家长参加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
5.相信事实。第五代青年在作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往往是以他们耳濡目染的事实作为根据,大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青年人遇事很少息事宁人,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认为自己有理还会坚持到底。
6.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在闲暇时间内,第五代青年选择了多种休闲方式,他们更能接受那些灵活多样的游戏规则。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多人都具有某种特长。许多青少年都具有钢琴、围棋、摄影、绘画、外语、电脑等级证书等(郗杰英,1998)。
不足:1.缺乏坚韧、毅力和抗挫折能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代城市青少年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再加上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的是一种“暖箱式”关怀爱护,使他们难有艰辛生活的体验和锻炼;同时“应试教育”和“望子成龙”的重压又使他们的生活空间难以扩展,造成这一代青少年的品质中明显缺乏一种面对生活中困难的勇气和必要的忍耐力,使得他们心理比较脆弱。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全国76所学校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检测发现,约有30%学生有不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中小学生主要的心理障碍是:神经症状(忧郁、强迫、焦虑、思维障碍)占42%;行为症状(违纪、攻击、残忍、自伤身体)占22%;社交症状(交友不良、社会退缩、不受欢迎)占16%;躯体诉述占12%;性问题占6.96%。
2.早熟和“自我中心主义”。大多数“新人类”显示出了较强烈的攻击性,喜欢公开批评他人、情绪波动大等。加上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成人堆里,大人之间的礼尚往来,人情世故,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从而表现出一种与他们年龄不相配的老成世故与早熟:“心机”过重,童心太轻。
3.勤俭节约、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独生子女自立和独立生活能力差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现在的孩子生活依赖性大,表现出某种生理退化的行为。1997年“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大型调查结果显示:20.4%“新人类”青少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28%的人很少帮助家里干活。我国少年儿童参加劳动的时间每天为0.2 小时,美国为1.2小时。 据上海团市委少年部所作的“当代上海少年儿童状况千人调查”发现,在回答“用钱的态度”时,只有26%的少年懂得“精打细算,节约着用”,多数孩子则以“满足需要”为用钱的第一原则。
4.人际交往上习惯于一种实用功利、互相交换的“平面交际”。由于受工商文化的影响,第五代青年似乎不再珍惜天长地久式的友谊,而是习惯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临时关系。于是,如今的青少年只见过几次面,就可算是老朋友了,“聊天”代替了“谈心”,打电话代替了书信交流,同学间的交往越来越没深度,越来越没有耐心,消费口味也变得越来越特别。过去友情、歌曲、书籍作为一种精神需要,而在如今的一些青少年眼里,它却象吃饭、睡觉一样仅成为一种日常生活需要,就像他们喜欢喝“易拉罐”饮料、吃“肯德基”快餐一样,“过程”被压缩了,他们追求的是付出后的即刻回报(杨雄,1998)。
二、第五代青年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趋势
由于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第五代青年对经济保障的强调逐渐减弱,而归属、自我尊重和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变得愈益重要。“物质主义”的价值目标仍然存在,但它们将不再占绝对优势,成长中的一代对“后物质主义”(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更强烈的偏好。 这是1995年出版的(Abramson and Inglehart )《全球价值观变迁前景》一书的调查结论。此次价值观调查覆盖全球40个国家,在每个国家,被调查样本要回答:对您的国家来说,下列目标中的哪几个在未来10年内是最重要的?这些可供选择的目标有三组:即用以测试“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的一组,用以测试“后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的一组,用以测试“中立价值”(审美价值)的一组。选项有:(1 )用以测试后物质主义的一组:工作中更多的发言权;少专制的社会;理想比金钱重要;政府事务中更多发言权;言论自由。(2 )用以测试物质主义的一组:与涨价斗争;加强国防力量;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与犯罪作斗争;保持社会秩序。(3)用以测试中性价值的一组:使城市更美丽等。
调查表明:在大多数国家里,至少有一半人倾向后物质主义,从总体趋势上看,即使将物价、失业率与政治动荡因素考虑进去,年轻一代的后物质主义取向还是明显的。就长期价值观变迁来讲,“后物质主义”(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言论自由等)偏好的形成与“代际更替”(generational replacement)有关;年轻一代比老一代更容易接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事实上,“后物质主义”偏好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导向,在90年代中期中国已初露端倪。据上海团市委调查:在涉及个体本位项目的多项选择中,上海青少年“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所占比重最大, 达44.5%,这个结果与世纪青年意识调查结果相一致。 虽然每个国家青年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内涵不一,但在崇尚个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方面是一致的。该调查中涉及对“成功的看法”一项中显示:当代青年渴望成功,但他们对成功者的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不过,相对而言,“命运由自己主宰”、“个性洒脱”的看法占据首位,而名望意识较为淡薄,仍以个人本位为主。关于金钱,上海青年在“崇尚金钱,而又不崇拜金钱”上已达共识。有致富观念,但又不再是过分强化个人本位,忽视社会规范意义上的致富,价值取向基本走向理性成熟。
90年代中期,华南沿海地区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青少年学生不再盲目依赖学校与老师,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同时又基本认同并遵守校规,尊师重道,表现出对具有现代化特色教育环境的适应。上海团市委调查还显示:第五代青年更向往自主独立的生活模式,消费也开始指向满足自身兴趣、爱好及各类社交娱乐方面,精神文化的高层次需求增加了。他们婚后更乐意搬出去独自生活,但按自己的愿望生活并没有以对抗社会的激烈方式出现,青年仍对父母和社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
三、第五代青年价值观分化和趋同趋势
多元化也是新时代价值观的一个特点。多元化与主体的多维分层紧密相关。不同主体的不同需要和同一主体不同侧面的需要使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分化的特征。就目前来说,第五代青年群体更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主体分化将更加明显。有人说第五代是一个新族群,没有统一的豪言壮语,没有标语口号,只有各自喜好的发型,五花八门的服饰,和不加掩饰的神情。第五代不再追求螺丝钉的价值,却要把自己大脑变成电脑,将新知识不断“录入”。由于第五代是生长在一个越来越开放、自由的经济社会里,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趣味、价值追求、时空观念,都与前几代人不同(邱华栋,1998)。
一方面是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在逐步趋向整合,这是第五代青年的又一特征。其原因在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过程中,新旧观念发生激烈冲突,青年价值观多元分化现象比较突出。随着21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成,法制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各项社会规范的进一步稳定与有效,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类似的重要问题:如何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纳入到人与人的价值关系的总体图景中,使环境伦理得到合理定位;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区域发展战略与全球性发展部署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差异性与共同价值、如何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等。共同关注焦点的存在将导致全球青年的主体间价值目标的相对靠近。
上述判断已被不少调查所证实。世界四大广告公司之一的奥美国际广告公司一项调查(1997)发现,与前几代人相比,如今的青年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生活方式也远较以前开放。但青少年价值观有一个惊人的相似性,即对家庭、工作在生活中重要性的体认。反抗叛逆只是象征,年轻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新人类”青年的一个典型特征就在于能将涉及全球的青年人对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与对社会的认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具体说来,第五代青年在如下几个层面已显示出其价值取向上的趋近。
(一)社会价值观趋于务实、客观和理智
第五代中国青年在政治观上已走出70年代青年学生的政治盲从与狂热,也将汲取80年代超越现实的教训,而表现出进行冷静思索的特点,他们的社会参与方式也将逐步走向自主和多元。追求社会公正与社会秩序将成为现实性的政治参与的价值目标。在经济领域内求得自我实现并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将成为指导大多数青年行为选择的价值观念。伴随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深化,年轻一代中将生长出一种尊重法制讲究理性,遵从秩序和规则的政治文化。他们比前几代青年更注重环境保护。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91.1%和91.6%的青年认为“保护环境”和“保护动物”对自己的生活较重要。这在90年代西方青年身上也得到证实。CIRP/ACE调查发现,71—84 %的美国青年希望政府在控制枪支泛滥、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制定全国医疗卫生计划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主体价值:选择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伴随中国第五代青年的心智成熟,他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行的思考将更为实际,大多数人将努力使自己的选择、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规范要求不发生正面冲突,逐步走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相统一的明智之路。这种取向可在择业观、婚恋观、知识观等诸方面体现出来。
CIRP/ACE的调查显示,90年代西方青年与70年代相比, 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更愿意给予帮助;愿意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这一代青年人将更好地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在18—29 岁年龄段的美国青年中, 有50%的人在一年前甚至在一个月前参加过社区的自愿工作。他们期望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找到某种平衡。而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更是在全国范围得到展开。“希望工程”、“扶贫助困”、志愿服务工作(环保宣传、老年人服务、社区公益服务、免费专业咨询)等集体人道主义精神在第五代中国青年身上将继续光大。
(三)个体发展:追求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
随着第五代青年的教育需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总趋势。1980年代以来,世界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超过15%的国家已有47个。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报道,90年代美国适龄人口大学入学率为72.2%,加拿大为71.2%,联邦德国为38.1%,亚洲的日本为50%。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方向努力。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80%的家长希望子女“上大学”和76%学生表示自己想“上大学”。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市青年研究会1998年的一项统计,94.3%的北京青年希望自己的学历在大专以上;25.6%的北京青年希望自己子女将来当博士后;91.2%的北京青年参加工作后仍继续学习。近年来全国考研热持续升温。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24万,1998年达27 万, 1999年超过30万。
至于职业选择,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广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等机构合作进行一项题为“青年与就业”的大型调查显示(样本=1500名,年龄15—25岁),90年代后期京沪穗三城市青年对19个理想职业的选择中,排列前六位的分别是:广州青年依次选择是干部/公务员(11.8%)、经理/管理人员(8.5%)、 设计师(8.5%)、律师(8.1%)、工程师(7.7%)、会计师(6.4%);上海青年依次选择是律师(10.6%)、经理/管理人员(10.1%)、医生(9.7%)、设计师(8.5%)、新闻工作者(6.4%)、 艺术家(6.3%);北京青年依次选择是律师(12.8%)、医生(10.2%)、 经理/管理人员(9.9%)、设计师(7.7%)、新闻工作者(6.7%)、 干部/公务员(6.6%)。调查同时显示, “白领”已成为未来青少年最羡慕的社会职业形象(陆春,1997)。
(四)生活方式:注重对生活品质的提升
第五代中国青年在消费结构上向发展型迁移,水平明显提高,更加讲求自身消费质量与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善,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8年的调查,在所列出的24项对城市青少年的生活和未来产生影响的因素作出个人评价时,统计结果显示,“身心健康”、“保护环境”、“结婚建立美满家庭”被认为最重要。据美国一项调查,大学生被问及他们的生活目标时,74%的人表示他们非常关心改善经济状况;65%的人希望能成为他们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43%的人希望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布朗加特,1998)。与此同时,第五代青少年已成为当代各种时尚潮流的代言人。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更乐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社会交往行为讲究互帮互利原则,交往手段更趋现代化。
四、第五代青年对社会的“反哺”趋势
90年代中国在文化上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型是,老年本位文化向青年本位文化转型。从青年亚文化对主流的渗透与价值扩张的角度来看,无论从服饰时尚到流行歌曲、从对明星的追逐到闲暇生活、从职业岗位到社会地位的影响力,青年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于是有人提出“一个青年本位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葛红兵, 1997),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也是青年经济”(郑志瑛,1998)。如果说老年本位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那么青年文化则是一种身体型文化、一种个体文化和一种充分开放的文化,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应以自由、开放和创造为主导性标志。未来社会经济和主导生活状态必然走向年轻化。有人研究了世界上2000多位名人创造首次成果的年龄分布,发现20—30岁的青年期最为集中。丰富情感和想象力,充满热情与旺盛的精力使青年易成为最富于创新的群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创新,而青年天然地拒绝保守并追求创新。市场经济要求有成千上万个有独立意识和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青年人感觉灵敏、行动敏捷、朝气蓬勃,在身体素质与知识结构上都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快节奏、高效率的行为方式相适应。由于当今世界的新知识新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接,总是最先在青年中进行或得到最快最广泛的响应。面对社会多方位的变革,青年的机会成本较低,他们将成为参与支持和拥护改革的最积极的社会力量。“年轻化”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由年轻人向中老年人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反哺时代。从实践上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地区青年实际上发挥着主力骨干的作用。最近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吸引人才新政策就证明了这一点。1999年上海规定,凡属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的人员都可申请调沪。配偶及子女也可按规定随调、随迁。据预测年底可吸引10万青年人才抢滩申城。广州市面对京沪抢滩人才市场,最近更是对青年人才频频“放电”,除开出高薪外,还出台了十大措施加速引进青年人才(《青年报》1999.8.31)。这些都表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青年文化对社会反哺和社会年轻化趋势正在加快。
五、向青年人学习但不能放弃社会引导
(一)要认识和了解这一代青少年
如前所述,第五代青年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地方。作为青年工作者,我们确实不能再用以往的框子去套现在的青少年,用自己“想当然”的好心去“引导”和“教育”他们。现在的紧迫任务是我们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这一代青少年。为此,我们应深入下去,去接触、去倾听、去理解、去掌握第五代青少年的“话语”和“秘密”。我们要认识这一代青少年的特征、优势和不足,同时,也要了解他们在求学、求职、生活等方面的烦恼和困难,用他们理解和可接受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是成人社会应尽的责任。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和价值导向的工作。尽管青年人总是试图“区别”于上一代,但事实上文化这东西是既守不住,又仍不掉的,因为历史是延续的。即使在人的多向性价值选择成为可能的现今,第五代青年也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抛弃传统意味着最终被传统抛弃。尽管从世代传递的角度看,一代总要胜过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但离开了上一代文化传递,就会出现文化断层,就会造成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文化上的失教。同样,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一个被大家所认同的主导文化或核心价值,那这个社会将是“一盘散沙”。因此,在向青年人学习的同时,学校、社会不能放弃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二)价值教育要把握好“主体价值”和“主导价值”的统一
最近,有学者提出,我们已进入巴赫式的“复调”时代,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个多种文化并存的时代(陈晏清,1998)。在当前,笔者认为针对第五代青年上述价值观变化特点,我们青年价值观教育要把握好“主体价值”、“主流价值”、“主导价值”三者的整合。所谓“主体价值”即青年所追求的比较前卫的个体价值;所谓“主流价值”即能被社会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并能影响未来实际走向的社会价值;所谓“主导价值”则是我们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提倡的规范价值(高丙中,1997)。过去,由于我们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价值观上只奉行一种大一统的“主导价值”。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多种经济成分均允许存在。由此必然会产生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价值观。不同的主体,需要不同,价值观也不同。青年期是价值观形成的探索时期,他们的思想行为是不稳定、开放的。因此,在青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一个权威的价值主导系统,社会便没有了基本规范,就会处在“无序”状态。但“主导价值”若离开“主体价值”太远,则很难形成价值教育的有效性。
(三)价值观教育应与社会生活接轨
应当说,任何一个社会,总是企图利用教育来向年轻一代传递、灌输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使其尔后成为该社会的一分子。但价值观教育,如果要想维持其有效性,必须伴以相应的物质承当(赵春林,1994)。以往我们以思想教育替代价值教育的结果,使得教育丧失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观、信息观、时间观、效益观、竞争观等之所以被社会人们广泛接受,其原因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导向与上述价值导向是相一致的。所以,对青年的价值观教育,必须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价值观教育如果不与社会生活接轨,不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就无法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都在变化的时代里,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现实生活面前,价值观教育如果只强调理想的价值,而忽视现实的价值;只强调价值认知,而忽视价值评价;对所有的对象只用一个标准,而忽视主体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就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要重视价值观变化中的不确定性、非均衡性
所谓不确定性主要指青年实际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可变性和偶发因素的作用。所谓非均衡性是指青年在我国农业、工业、知识经济共时态存在背景中的不均衡发展与不同层次的观念冲突,其中包括地区性的和同一群体内部的。
就不确定性来讲,首先考虑的是青年特有的年龄阶段生理特点,相比于中年和老年,青年易冲动情绪化、行为易偏激。青春年少多半求新求变,今天的风行或许已是明日黄花。因此,真正青年价值观的确定性、规律性只是相对而言。多变也来自青年群体自身多样性。
还应看到,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本身也不是超稳定结构,也要伴随世界格局作灵活调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构成青年价值观朝向健康轨道发展的方向。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由此带来的可能有的近期和远程的风险,在这些风险与威胁面前青年价值观如何发展至今还没有定数。爱国主义、民族自信、个人价值实现等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考验。由此可知,从青年生理心理和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实际情况来看,青年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会持续较长时间。
非均衡性的存在也会在将来存在较长时间。各地区青年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青年群体在价值观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中国来讲,特大型城市和城市中的青年已将世界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看成是百年机遇与千年挑战,正在主动调整自己的价值观适应时代变化,但在广大农村、在中小型城市,知识经济对他们来讲还很遥远,他们还正在为生存而奋斗。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青年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与非均衡性都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标签:社会价值观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青年生活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