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60例疗效观察论文_黄鹏 杨文明 董婷 汪瀚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三科;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脑卒中后SH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4周后,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进行VAS和Fugl-Meyer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注射能有效减轻治脑卒中后SHS患者疼痛,改善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肩-手综合征(shoulder-syndrome, 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一般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其发病率在12.5%-70%[1-2]。SHS早期以瘫痪侧上肢肩部、腕关节、手指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伴局部皮肤发红、发绀、温度增高为临床表现,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动,疾病后期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严重者完全丧失运动功能而致残,严重影响脑卒中后患肢的康复,此外因疼痛、关节挛缩畸形增加了卒中后焦虑、抑郁发生的风险,给患者身体和心理上均造成严重创伤,因此,在SHS早期积极干预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西医对于脑卒中后SH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脑卒中后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导致局部组织营养障碍有关,此外,“肩-手泵”功能障碍,关节局部损伤等亦是重要原因[3-5]。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我科采用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针刺治疗脑卒中后SHS,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5年3月-2016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6],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诊断、病程、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进行康复训练+针刺治疗。康复训练治疗包括:(1)良肢位设定[7]:包括三角巾悬吊,保持腕关节背曲位、肘关节伸展位、手指伸直位等;(2)运动治疗:均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按照 Bobath 式握手上举训练法进行主动运动;手、腕、肩关节的被动运动动作应轻柔;(3)对患肢进行轻柔向心性按摩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空气压力波治疗每日两次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针刺治疗:采用普通针刺方法,主穴选用天宗、肩贞、肩髃、曲池、手三里、阿是穴,辩证配以以手阳明、太阳、少阴经等其他腧穴,每次施以平补平泻针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每个疗程后间隔3天,总共3个疗程。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穴位注射:用注射器抽取利多卡因(规格0.1g:5ml)2ml、醋酸泼尼松龙(规格0.125g:5ml)2ml、甲钴胺(0.5mg:1ml)1ml混合摇匀后选取局部阿是穴注射,每次选穴一般不超过3个,根据疼痛程度分别注射1-2ml。每周1次。4周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定 (1)疼痛程度评定:应用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8],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疼痛,按照疼痛由轻到重分别给予0至10分。(2)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采用 Fugl-Meyer( Fugl-Meyer Assessment,FMA) 评定上肢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的运动功能,总分 66 分,<33 分为严重运动障碍,33-43 分为明显运动障碍,44-54 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5-64 分为轻度运动障碍[9]。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统计应用SPSS 17.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当P<0.05时,表示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当P<0.01时,表示在统计学上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当P>0.05时,表示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VAS、Fugl-Meye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4周后,2组VAS、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中医学的历代文献中,虽未见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病名,但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早有论述:《针灸大成》:“中风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握物”;《针灸甲乙经》: “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能伸” ;。因此脑卒中后SHS属于偏枯范畴。偏枯的病机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详细阐述:如《明医杂著》:“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酸痛、不举诸证,以血虚、死血、痰饮为言,是论其致病之根源。”《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通过综合中医古代文献观点,中医认为脑卒中后恢复期的患者气血亏损未复,加之痰浊、瘀血有形之邪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肿胀、不通则痛;郁久化热,出现皮肤发红、发绀、局部温度增高;气血不能濡养肢体,出现不荣则痛;若不能及时化痰行瘀,恢复气血运行,久之则肢体彻底丧失功能,出现肢体萎缩,关节挛缩。

穴位注射法是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将针刺作用在穴位内注射药物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该方法将针刺作用和药物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双重疗效。我科采用利多卡因、醋酸泼尼松龙配伍甲钴胺进行穴位注射,其中局麻药利多卡因可减轻疼痛,醋酸泼尼松龙具有抗炎、减轻组织水肿及粘连,甲钴胺可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充分发挥见效快,药量小,副作用少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快速有效地截断了疼痛-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血管运动异常-疼痛的恶性循环,达到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联合针刺+康复治疗脑卒中后SHS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康复治疗,而且方法简便,完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史佳,唐南淋.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5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14):2145-2146.

[2]张立峰,王丽岩,李凌雁,等.头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3):314-318.

[3]杨加顺,孙茹,王绚,等.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6,33(2):97-99.

[4]柴广慧.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59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 (3):35-36.

[5]杨洁.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15(1):34-35+40.

[6]郭天龙,李美华.针刺肩髎、臂臑穴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肩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5,32(3):107-109.

[7]上官士娜.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5):1796-1797.

[8]唐新辉,尚淑梅,李春玲,等.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5):535-537.

[9]杨宁,曾慧梅,闫东艳,等.中医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6):45-46.

论文作者:黄鹏 杨文明 董婷 汪瀚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60例疗效观察论文_黄鹏 杨文明 董婷 汪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