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色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浆置换

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色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浆置换

一、血浆置换治疗ABO血型不合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文献综述)

邓郁都,张弘,罗森林,刘瑛,万伍卿,文川[1](2020)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再障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报道1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行同胞HSCT后发生PRCA的病例及成功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3岁女性患儿,接受ABO血型主要不合的同胞HSCT后不能脱离红细胞输注,并发PRCA,经调整免疫抑制剂、DLI、应用利妥昔单抗、血浆置换等治疗后,PRCA得到纠正,血常规恢复正常。结论 HSCT后PRCA的发生与ABO血型抗体、非清髓预处理带来的免疫紊乱有关。主要治疗方法有使用单克隆抗体、血浆置换等,对于难治性患者,达雷木单抗、硼替佐米和艾曲波帕可作为新的靶向治疗药物。

王静[2](2019)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经成为中高危恶性血液病初次诱导缓解后的首选治疗方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因为供者来源广泛又易于获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Haplo-HSCT国内常用的是非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移植模式,采用“GIAC”体系,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者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物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降低了感染率及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造血及免疫重建时间缩短,无病生存率提高,复发率降低。本研究对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比较分析haplo-PBSCT与同胞全相合PBSCT移植后的疗效、细胞重建规律、GVHD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影响haplo-PBSCT预后的危险因素。资料和方法患者资料:2011年4月至2018年8月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7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同胞全相合PBSCT 78例,haplo-PBSCT 98例。全相合移植组年龄高于单倍体移植组(p=0.001),男性比例低(p=0.025)。两组疾病分布、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基本一致。全相合PBSCT采用改良BuCy方案,haplo-PBSCT采用改良BuCy+ATG方案,CsA+MMF+短程MTX三联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17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14(36-1810)天,haplo-PBSCT患者1年和3年累积总生存(OS)率低于全相合PBSCT患者,分别为[(49.2±5.7)%对(73.5±5.3)%,p<0.001;(39.1±6.1)%对(61.8±6.0)%,p=0.001]。haplo-PBSCT患者1年累积复发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35.7±6.2)%对(17.4±4.6)%,p=0.004],两组患者累积无病生存(DFS)率和累积非复发死亡(NRM)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血重建情况:所有患者粒系均成功植活,两组患者在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及红系植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0-100)天haplo-PBSCT患者血小板输注量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10(2-57)U对6(1-27)U,p=0.000],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VHD发生情况:haplo-PBSCT患者aGVHD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53.1%对23.1%,p<0.001),但两组间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9.8%比3.8%,p=0.18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haplo-PBSCT患者CMV感染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67.3%比31.3%,p=0.000],CMV感染发生时间早于全相合PBSCT患者,p=0.004。haplo-PBSCT预后危险因素分析:1、与标危组相比,高危组累积OS率、DFS率降低,复发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1、0.045和0.002;2、与无或轻度aGVHD的患者相比,发生Ⅲ-Ⅳ度aGVHD的患者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0;3、+60d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与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9、0.032和0.007;4、移植后前100天内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与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相比,累积NRM率增高,p=0.040;5、EBV再激活患者与无EBV再激活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6、0.009和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高危状态是影响OS、DFS和RR的独立危险因素,Ⅲ-Ⅳ度急性GVHD是影响NR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生存超过60天的92例haplo-PBSCT患者中,+60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位值为2.5(0.2-14.7)×109/L,血红蛋白中位值为98.5(49-143)g/L,血小板中位值为56.5(7-259)×109/L。血小板恢复不良(30≤PLT<80×109/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5×109/L)和血红蛋白减少(Hb<80g/L)(48.9%对21.7%,p<0.001;48.9%对 22.8%,p<0.001)。+60天和+100天时血小板减少(PLT≤29×109/L)发生率分别为23.9%和17.3%。与血小板恢复不良组和血小板恢复组相比,+6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和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10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多因素分析Ⅲ-Ⅳ度aGVHD会增加+60天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HR=4.53,95%CI:1.21-17.02,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天PLT≤29×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60天PLT≤29×109/L与疾病高危状态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1相比同胞全相合PBSCT,Haplo-PBSCT后累积OS率下降,1年累积复发率增高,但累积DFS率及NRM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V感染率和aGVHD发病率增高,但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并未增高。2 Haplo-PBSCT后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恢复不良的发病率较高,+60天PLT≤29× 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Ⅲ-Ⅳ度aGVHD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3移植前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

杨小静[3](2019)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析抗HLA抗体阳性分布及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在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析抗HLA抗体阳性的分布及危险因素研究目的: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中分析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的分布情况、产生抗HLA抗体的危险因素,以改善MDS患者移植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29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MDS患者180例,通过患者骨髓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MICM)等资料以明确患者疾病诊断,并按照2016WHO指南进行疾病分型。采用流式液相芯片(Luminex)技术平台进行抗HLA抗体初筛检测,以实验室建立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值≥1000作为判断抗体阳性的标准。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HLA抗体阳性与MDS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80例入组MDS患者中,抗HLA抗体阳性患者60例(33.3%),阴性患者120例(66.7%),在180例入组患者中,抗HLA-Ⅰ类抗体阳性的患者23例(12.8%),抗HLA-Ⅱ抗体阳性的患者10例(5.5%),抗HLA-Ⅰ类和Ⅱ抗体均阳性的患者27例(15.0%)。在66例女性患者中,抗HLA抗体阳性34例(51.5%),14例IPSS预后分层高危组患者中,抗HLA抗体阳性10例(71.4%)。对180例MDS患者抗HLA抗体阳性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有妊娠史的女性(P=0.001,OR=6.043,95%CI 2.001-18.252)、有输血史(P=0.006,OR=5.149,95%CI 1.616-16.411)、病程≥2.0 月(P=0.024,OR=2.910,95%CI 1.147-7.380)、IPSS 预后分层高危组(P=0.013,OR=8.224,95%CI 1.549-43.647)为抗HLA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2)有妊娠史 的女性(P=0.001,OR=22.824,95%CI 3.727-139.766)、有输血史(P=0.032,OR=9.830,95%CI 1.212-79.717)、病程 ≥2.0 月(P=0.015,OR=8.250,95%CI 1.516-44.882)、IPSS 高危组(P=0.010,OR=50.901,95%CI 2.557-1013.099)为抗 HLA-Ⅰ+Ⅱ类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3)妊娠次数≥2次的女性为抗HLA-Ⅰ类抗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OR=4.859,95%CI 1.353-17.444)。(4)IPSS 预后分层高危组为抗 HLA-Ⅱ类抗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4,OR=27.613,95%CI1.099-693.737)。(5)随着妊娠次数增加,抗HLA抗体阳性风险增大。结论:在MDS患者中抗HLA抗体阳性率约33.3%,女性患者、IPSS预后分层高危组患者抗HLA抗体阳性率较高。IPSS预后分层为高危组患者、疾病病程≥2.0月、既往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女性为抗HLA抗体阳性的高危因素。第二部分抗HLA抗体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分析抗HLA抗体与MDS患者接受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复发、生存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更好地评估移植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29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all-HSCT的MDS患者107例。入组107例患者中,接受亲缘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25例,无关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6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66例。所有患者移植前均已完成抗HLA抗体初筛检测,部分患者在移植前后进行特异性抗体动态检测,及供患者的HLA高分辨基因确认分型。根据患者移植后相关指标,分析抗HLA抗体对移植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107例MDS(包括转化为AML)患者中,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阳性患者37例(34.6%),阴性患者70例(65.4%)。抗HLA抗体阳性患者中,13例(35.1%)患者抗HLA-Ⅰ类抗体阳性,8例(21.6%)抗HLA-Ⅱ类抗体阳性,16例(43.3%)抗HLA-Ⅰ类和抗HLA-Ⅱ类抗体均阳性。女性患者在抗体阳性组中比例高于抗体阴性组(56.8%vs.35.7%,P=0.037),而且抗体阳性组中女性有妊娠史的患者多于阴性组(51.4%vs.26.1%,P=0.034),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存抗体阳性组疾病诊断分型为MDS-EB2的患者比例高于阴性(56.8%vs.27.1%,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存抗HLA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在移植后粒系造血重建中位时间分别为12(10-20)天、12(9-19)天,两组之间在粒系造血重建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216);在巨核系造血重建中位时间为15(9-104)天、14(9-30)天,两组患者在巨核系造血重建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209)。巨核系重建时间≥28天预存抗HLA抗体阴性患者为4.4%(3/68)、中位时间为29(29-30)天;抗HLA抗体阳性患者为13.9%(5/36)、中位时间为68(29-104)天,两者之间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93)。预存抗HLA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在Ⅱ-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42%vs.35.6%,P=0.498),复发(14.3%vs.6.5%,P=0.757),TRM(9.7%vs.14.3%,P=0.982)均无统计学差异。预存抗HLA-Ⅰ类抗体阳性与阴性组Ⅱ-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3),预存抗HLA-Ⅱ类抗体阳性与阴性组Ⅱ-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预存抗HLA-Ⅰ+Ⅱ类抗体阳性与阴性组Ⅱ-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8)。预存抗HLA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移植后2年的OS分别77.6%和83.6%(P=0.823)。预存抗HLA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移植后2年的DFS分别为67.4%和79.6%(P=0.888).预存抗HLA抗体程度为强阳性、阳性组患者移植后的2年的OS分别为69.9%和66.7%,均低于预存抗体阴性组83.6%,但无统计学意义(P=0.958)。预存抗HLA-Ⅰ类抗体阳性、抗HLA-Ⅱ类抗体阳性、抗体HLA-Ⅰ和Ⅱ类抗体均阳性患者,移植后的2年的OS分别为92.3%、85.7%和59.2%,但无统计学差异(P=0.808)。预存抗HLA-Ⅰ类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48)。预存抗HLA-Ⅱ类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66)。预存抗HLA-Ⅰ和Ⅱ类均阳性组与阴性组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5)。107例入组患者中,41例接受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2年OS为83.5%,66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2年OS为77.1%(P=0.575)。69例移植后未发生Ⅱ-Ⅳ度aGVHD的患者2年OS为90.1%,35例移植后发生Ⅱ-Ⅳ度aGVHD的患者2年OS为64.4%(P=0.157)。除外抗HLA抗体以外的单因素分析,移植后患有Ⅱ-Ⅳ度aGVHD的患者发生TRM风险增高(P=0.04,HR=3.633,95%CI 1.060-12.449)。对27例患者分析移植前后动态检测HLA抗体结果,移植前后抗体持续阳性组患者2年OS为70%,抗体持续阴性组和抗体MFI下降至阴性组2年OS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HLA抗体持续阴性与持续阳性组OS有统计学差异(P=0.037)。HLA抗体持续阴性组、持续阳性组、抗体滴度下降至阴性组2年DFS分别为90%、60%、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持续阴性与持续阳性组DFS无统计学差异(P=0.083)。结论:在MDS患者中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阳性可能是影响allo-HSCT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移植前后抗HLA抗体持续阳性患者移植后OS、DFS降低,故移植前检测抗HLA抗体及移植后动态随访监测抗体水平尤为重要。

陈小玲,邓慧兰,鹿全意,洪秀理,胡嘉升[4](2019)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导致患者红系造血恢复延迟、血型转换时间延长,从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应重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预防和诊断后的治疗对策,以加快移植后红系植入。目前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尚无定论,诊疗尚无规范指南。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高危因素和治疗对策。方法:2例患者,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接受同胞供者的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血型均为A供O,分别于+44 d、+58 d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复习诊治过程和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1)1例经美罗华、大剂量甲强龙、血浆置换治疗后痊愈;另1例经大剂量甲强龙、美罗华和硼替佐米治疗后血象于5个月后逐渐恢复;(2)总结文献报道的93例发生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所有患者均为供受者ABO血型不合,明确血型的患者中A供O者占66%(47/71),同胞供者、非清髓预处理、病毒感染等是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高危因素,主要治疗方法有血浆置换、激素、利妥昔单抗等;(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少见的并发症,多种因素可促进其发生,目前尚无一致的治疗共识,部分患者可以自愈,对难治性患者,硼替佐米和艾曲波帕可作为新的靶向治疗药物。

谭小燕,娄世锋,张颖,曾瀚庆,邓建川[5](2017)在《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再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及纯红再障(PRCA)发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10年4月至2015年6月51例ABO血型不合allo-HSCT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ABO血型相合alloHSCT患者作比较。结果 ABO血型不合对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均无影响;在ABO血型主要不合患者中红系恢复时间显着延长,输注红细胞量明显增多;其中3例患者发生PRCA,均为0型受者;2例用美罗华或血浆置换后缓解,1例因严重aGVHD死亡。结论 ABO血型主要不合影响allo-HSCT红系造血恢复并可发生PRCA。美罗华、血浆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杨兵兵,甘一峰,陈鹏,陈怡,俞康[6](2017)在《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4例接受allo-HSCT的ABO血型不合受者及同期54例ABO血型相合受者进行了比较,观察两组造血重建的特点。结果:ABO血型不合组与相合组对比中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ABO血型不合allo-HSCT可导致红系恢复延迟,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增多(P<0.01);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量和年龄是影响红系重建的重要因素。ABO血型不合组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及1年、3年总生存率与ABO血型相合组受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O血型不合组allo-HSCT较ABO血型相合组红系恢复慢,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需求量大;ABO血型不合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植活。

严家炜[7](2016)在《ABO血型不合对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疗效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ABO血型系统被认为不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成功进行,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约发生在1/3左右的allo-HSCT中,但ABO血型不合对allo-HSCT疗效的影响目前尚存有争议,关于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脐血移植疗效的临床资料相对缺乏。本研究旨在分析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对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疗效的影响,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植入时间及累积植入率,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累积发生率、总体生存(OS)率、无白血病生存(DFS)率和非复发死亡(NRM)率等移植结果作为疗效观察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接受清髓性单份UCB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11例,移植时间2008年5月至2014年11月,其中供受者ABO血型相合101例,次要不合59例,主要不合39例,主次均不合12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强化清髓预处理方案,并予环孢素(CsA)联合短程霉酚酸酯(MMF)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随访截止日期2015年11月30日。病例资料中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组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生存率的估计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植入率,急性GVHD、慢性GVHD发生率和NRM率采用含竞争风险的累积发生率,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纳入多因素分析的变量包括年龄、疾病危险程度(标危vs高危)、预处理方案(放疗为主方案vs化疗为主方案)、HLA相合程度(6/6 vs 5/6 vs 4/6)、脐血有核细胞数(TNC)及CD34+细胞数。统计软件采用SPSS 17.0,累积发生率采用R3.0软件计算。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供受者ABO血型相合与不合的UCBT相比,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累积植入率,Ⅱ-Ⅳ度急性GVfHD、Ⅲ-Ⅳ度急性GVHD、慢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及移植后患者的OS率、DFS率、NRM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移植患者中均未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多因素分析显示脐血的CD34+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植入(HR,1.20;95%CI1.06-1.37;P<0.01)、血小板植入(HR,1.26;95%CI 1.10-1.44;P<0.01)及红细胞植入(HR,1.22;95%CI 1.08-1.38;P<0.01)正相关。并且,供受者HLA配型的差异程度是Ⅱ~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1,95%CI 1.16-2.81;P<0.01)。结论接受清髓性单份UCB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ABO血型不合对移植物的植入、GVHD的发生、NRM率及患者的OS率、DFS率等移植结果不产生明显影响;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清髓性单份UCBT后无PRCA发生;ABO血型不合或可不作为选择脐血的主要考虑因素。输注脐血较高的CD34+细胞数对UCBT患者的造血重建有促进作用;HLA配型相合程度对Ⅱ-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产生影响。

蔡雪娇,洪俊英,陈怡,俞康[8](2011)在《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红系造血恢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探讨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红系造血的影响。对16例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移植患者的ABO血型,IgM和IgG抗体进行监测。结果显示,16例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均恢复造血功能,与ABO血型相合组比较,ABO血型不合组在粒细胞植活时间、血小板植活时间无差异,但红系重建时间明显延长;ABO主侧不合与双侧不合受者抗供者凝集素消失时间与红系恢复时间有相关性。结论 :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会导致红系造血迟缓。移植前用供型血浆置换法或输注供者红细胞来中和受者体内抗供者红细胞的凝集素能缩短红细胞植入时间,减少红细胞的输注。

于艳涛[9](2010)在《ABO血型抗体对K562细胞红系定向分化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ABO血型系统位于第九染色体上(9q34.1-9q34.2), ABO血型抗原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水溶性糖蛋白、醇溶性糖蛋白和膜糖蛋白。ABO血型抗原均以H物质作为基础物质,H物质由19号染色体上的FUT基因座编码的α2-L-岩藻糖转移酶(α2-L-fucosyltransferase,α2-FUT)作用于血型前体物质而产生。ABO血型抗体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天然抗体属于IgM性质的抗体,免疫性抗体属于IgG性质的抗体。ABO血型抗原不依赖HLA基因复合物遗传,在HLA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受者主要ABO不合者约占11.7%-28%。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是主要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RCA的发生机制还未完全明了,但它可能与受者凝集素(抗体)与供者红细胞的ABO抗原不匹配有关。有报道A型和B型抗原表达于红细胞系爆裂样生成单位(BFU-E),红细胞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和部分不断分化的抗原阳性细胞上,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纯红再障原因可能与受者体内残余的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等抗体分泌细胞有关,这些细胞可以继续生成同种不匹配的凝集素(抗体)而与供者红细胞ABO抗原发生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移植后PRCA的总发生率为8%,且这种并发症主要发生在主侧而不是双侧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患者。现已确认的PRCA两个主要危险性因素是移植前未降低同种凝集素(抗体)的效价和A或AB型供者干细胞移植给0型受者。含抗A凝集素(抗体)的受者合并高发生率的PRCA原因可用抗A抗体比抗B抗体的浓度高且持续时间久来解释。抗供者同种凝集素(抗体)效价在PRCA中的作用已在文献中多次报道,IgM中位滴度是1:128(1:2-1:4096),IgG是1:512(1:2-1:16000),这些效价是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评定的。大部分作者提出移植前高效价的同种凝集素(抗体)是所观察到的PRCA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但还没有病例能清晰地将PRCA的发生率和高效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的研究A和B抗原是由A、B基因座位上的等位基因分别编码的寡糖基转移酶作用于H抗原而形成的。红细胞等组织细胞膜上的脂溶性H抗原与体液、分泌液中的水溶性H抗原的产生,分别受控于由H(FUT1)和Se(FUT2)位点的等位基因编码的两种特异性不同的α2-岩藻糖基转移酶(α2-FUT)作用。H抗原是在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将GDP-L-fucose上的岩藻糖基转移到前体糖链上而形成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的受控基因有2个(FUTl和FUT2),其中FUT1基因控制H抗原在红系组织表达,而FUT2基因(或Se基因)控制H抗原在分泌液中的表达。FUT1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有4个外显子,而蛋白质编码序列位于第4外显子,糖基转移酶分子由365个氨基酸组成。人体内存在与FUT1高度同源的FUT2基因,FUTl和FUT2基因的产物均为岩藻糖基转移酶,该酶将岩藻糖连接到糖链前身物质而形成H抗原。FUTl基因控制红细胞膜上H抗原的表达,而FUT2基因控制分泌液中岩藻糖基转移酶的活性。H血型抗原唯一依赖的是FUTl基因的产物FUT1酶的作用,无活性的FUT1等位基因在纯合子状态不能表达H抗原,无活性的FUT2基因不会影响红细胞表面H抗原的表达,只会影响体液中H抗原的表达。H抗原与ABO血型关系密切,是A和B抗原的前身物,ABO基因位于染色体9q34上而决定H抗原表达的FUTl和FUT2基因位于染色体19q13.3, FUT1和FUT2基因间隔不到100kb,二者70%的核苷酸序列相同。前者编码365个氨基酸构成a(1,2)-岩藻糖基转移酶,后者编码332个氨基酸构成a(1,2)-岩藻糖基转移酶,因各自作用的底物不同,最终使得FUT1基因决定H抗原在红细胞上的表达,FUT2基因决定H抗原在分泌腺和消化液中的表达岩藻糖转移酶是调节碳水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基于它们的受体特异性和他们的主要氨基酸序列,它们被分为两大家族:a(1,2)岩藻糖转移酶(FUT1和FUT2)和a(1,3)岩藻糖转移酶(FUT3, FUT4, FUT5, FUT6和UT7),它们分别参与H物质和Lewis相关抗原的合成。目前,7种岩藻糖转移酶已被各自定位和复制,FUT1是把岩藻糖从GDP岩藻糖转移到Ⅱ型双糖末端半乳糖的H基因编码的a(1,2)岩藻糖转移酶,这种酶对Ⅰ型双糖活性很低。另一个a(1,2)岩藻糖转移酶FUT2是由分泌基因(Se)编码,从GDP岩藻糖转移到Ⅰ型双糖末端半乳糖。FUT3是一个a(1,3/1,4)岩藻糖转移酶,相当于Lewis型岩藻糖转移酶,它可以将更多的转移残余岩藻糖到Ⅰ型双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用于Lewis x, Lewis y, Lewis a, Lewis b, sialyl-Lewis x和sialyl-Lewis a抗原的合成。FUT4是a(1,3)岩藻糖转移酶,作用于Lewi s x和Lewis y的合成。FUT5和FUT6是另外两个a(1,3)岩藻糖转移酶,可以合成Lewis x和sialyl-Lewis x,而FUT7仅能合成sialyl-Lewis x。主要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不明,推测与体液免疫机制介导的红系前体细胞破坏和抑制有关,PRCA患者自身ABO血型抗体抑制了供者型红细胞在体内的生成和血型的转换,但缺乏实验室证据。K562细胞株是一种人红白血病细胞系,基本处于多能髓样祖细胞阶段而停止继续分化,然而一些极性化合物如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可以诱导其向红系分化。在诱导剂作用下,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其基因表达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本研究拟用氯化高铁血红素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定向分化,观察ABO血型抗体对K562细胞红系定向分化的干预作用,研究血型抗体对红系分化成熟和对血型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揭示ABO血型不合移植后PRCA的发生机制。目的研究ABO血型抗体对K562细胞红系定向分化的干预作用机制,探讨不匹配的ABO血型抗体对红系分化成熟过程的干预作用机制和对血型抗原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实验入手探讨PRCA的体液免疫作用机制。方法1.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K562细胞株。2.使用不同浓度的Hemin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定向分化,通过联苯胺染色法测定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来检测K562细胞红系定向分化的成熟度。3.血型抗原检测法:使用吸收放散实验、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检测诱导后K562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4.使用测序的方法检测K562细胞株的ABO血型。5.采用常规MTT法测定K562细胞在不同浓度抗H作用下的细胞增殖抑制率。6.用Trizol法提取不同浓度抗H作用于诱导后K562细胞的总RNA。7.使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浓度抗H作用于诱导后K562细胞FUT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8.使用Annexin V/PI法检测不同浓度抗H作用于诱导后K562细胞的凋亡结果1.不同浓度hemin诱导不同天数的K562细胞后K562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合成量不同,以50uM/L诱导K562细胞4d后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量最高。2.诱导后K562细胞表面血型抗原表达过弱,其ABO血型抗原用吸收放散试验,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等常规方法无法检测到。采用基因测序方法确认K562细胞株ABO血型为0型。3.MTT检测K562细胞经hemin诱导及不同浓度的抗H试剂作用后,1:8与1:16稀释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抗H稀释度≤1:8时对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稀释度抗H作用于诱导不同天数后的K562细胞,FUT1基因的表达量有明显的变化,当抗H稀释度≤1:16时,对细胞FUT1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细胞凋亡检测显示,抗-H抗体可促使红系定向分化后的K562细胞凋亡,随加入的抗-H试剂稀释度的增高,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当抗-H抗体1:16倍稀释以上时,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1.不同浓度的Hemin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定向分化的效果不同。2.ABO血型抗体对经诱导后向红系定向分化的K56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K562细胞在向红系定向分化过程中代表红细胞特异性的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合成量有明显提高,但其细胞表面血型抗原的表达却很弱。3. K562细胞在向红系定向分化过程中,表达H抗原的FUT1基因表达量有所增加,但一定浓度的抗H抗体可以抑制FUT1基因的表达。4.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BO血型抗体可通过细胞凋亡途径抑制K562细胞向红系定向分化成熟。细胞试验证明ABO血型抗体可抑制干细胞红系定向分化成熟,ABO血型抗体可能在PRCA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5.本研究建立的FUT1基因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可检测出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为研究红细胞表面ABO血型基因表达建立了新方法。6.本研究为临床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RCA发生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郑积富,仇惠英,吴德沛,孙爱宁,马骁,金正明[10](2009)在《主要ABO血型不合NST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主要ABO血型不合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NST)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发生的机制及治疗对策。方法对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行NST治疗,2例患者血型均为O型,供体为HLA完全相合的同胞(血型均为A型)。结果2例患者NST获得成功,但分别于移植后2、3个月出现PRCA,经强的松、雄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PRCA均无明显的改善。2例患者停用环孢菌素A(CsA)后均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经普乐可复(FK506)免疫抑制治疗后,cGVHD控制,同时抗A凝集素很快下降至0,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上升。结论EPO、大剂量丙球对该组病例治疗无效。NST后一旦发生PRCA,应尽早停用CsA,cGVHD控制与PRCA的恢复相关。

二、血浆置换治疗ABO血型不合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浆置换治疗ABO血型不合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再障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2)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因素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及预后意义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3)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析抗HLA抗体阳性分布及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析抗HLA抗体阳性的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
    对象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二部分 抗HLA抗体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二部分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病例介绍Case report
    1.1 病例1
    1.2 病例2
2 讨论Discussion

(5)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再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预处理方案
    1.3 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的预防
    1.4 造血重建标准
    1.5 PRCA诊断标准
    1.6 ABO血型不合
    1.7 供者干细胞处理
    1.8 血液制品输注标准
    1.9 随访
    1.1 0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植入情况
    2.2 PRCA发生情况
    2.3 PRCA的临床转归
3 讨论

(6)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病例资料
    预处理方案
    移植物处理
    判断标准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结果
    移植物植入情况
    红系恢复时间的影响因素
    移植后输血量
    血型完全转换时间
    ABO血型不合的近远期不良反应
    ABO血型不合与相合组受者a GVHD发生率、CMV感染率、复发率及存活率比较
讨论

(7)ABO血型不合对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ABO血型抗体对K562细胞红系定向分化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一、病因及病机
        (一) 原发性PRCA
        (二) 继发性PRCA
    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
    三、治疗
        (一) 初始治疗
        (二) 免疫抑制疗法
        (三) 其他疗法
    四、未来展望
第一部分 ABO血型抗体对K562细胞红系定向分化抑制作用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细胞株
        (二) 主要试剂
        (三) 溶液配制
        (四) 主要仪器
        (五) 试验原理和方法
        (六) 实验步骤
    二.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一) 联苯胺染色检测血红蛋白合成
        (二) 吸收放散实验结果
        (三) 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结果
        (四) MTT实验结果
        (五) 凋亡检测结果
        (六) 凋亡检测结果
    四.讨论
        (一) Hemin诱导剂浓度与K562细胞红系定向分化表达的关系
        (二) K562细胞在红系定向分化过程中血型抗原的表达
        (三) 不同效价血型抗体与K562细胞红系定向分化的关系
        (四) 不同效价的血型抗体对K562细胞红系定向分化抑制作用的表现
第二部分 荧光定量PCR检测Fut1基因表达量及其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一) 细胞株
        (二) 主要试剂
        (三) 主要仪器
        (四) 溶液配制
        (五) 实验方法
        (六) 实验步骤
    二、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一) 总 RNA 的纯度和完整性鉴定
        (二) PCR扩增产物鉴定
        (三) 溶解曲线分析
        (四) 对照组与抗H组细胞FUT1基因mRNA表达量变化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主要ABO血型不合NST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四、血浆置换治疗ABO血型不合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再障1例并文献复习[J]. 邓郁都,张弘,罗森林,刘瑛,万伍卿,文川.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20(03)
  • [2]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D]. 王静. 郑州大学, 2019(02)
  • [3]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析抗HLA抗体阳性分布及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D]. 杨小静. 苏州大学, 2019(04)
  •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并文献复习[J]. 陈小玲,邓慧兰,鹿全意,洪秀理,胡嘉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05)
  • [5]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再障分析[J]. 谭小燕,娄世锋,张颖,曾瀚庆,邓建川. 重庆医学, 2017(13)
  • [6]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J]. 杨兵兵,甘一峰,陈鹏,陈怡,俞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7(02)
  • [7]ABO血型不合对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疗效的影响[D]. 严家炜.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1)
  • [8]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红系造血恢复的影响[J]. 蔡雪娇,洪俊英,陈怡,俞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1(03)
  • [9]ABO血型抗体对K562细胞红系定向分化抑制作用的研究[D]. 于艳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主要ABO血型不合NST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郑积富,仇惠英,吴德沛,孙爱宁,马骁,金正明.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3)

标签:;  ;  ;  ;  ;  

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色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浆置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